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范本模板】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计算题是中考化学考试的一个难点,主要分布在选择题24或25题和最后一个大题.选择题中的计算一般是技巧型的计算题,一般可以用守恒法、极限、平均值法、差量法、假设数据法来解答。
以下,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中考化学史红梅老师一一介绍:1、中考化学守恒法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
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
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中考化学极限、平均值法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平均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中考化学差量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中考化学假设数据法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
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中考化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考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合,难度较大.题目主要分为文字叙述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
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1、中考化学文字叙述型计算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整理题目中隐含信息的能力,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已知,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知数"。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几类奇妙策算方法关于不一样种类的题目,要尽量防止繁琐的计算过程,奇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升初中化学解题效率 .一、差量法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依据物质反响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 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响过程中的其余量同样,受反响系统的控制,与其余量同样有正比率的关系来解题 .解题的重点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本质.例题 1 有NaCl和NaBr的混淆物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溶液,获得33.14g 积淀,则原混淆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A.28.5%B.50%C.52.8%D.82.5%思路点拨该反应涉及两个反应:NaCl+AgNO3AgCl+NaNO 3,NaBr+AgNO 3AgBr +NaNO 3.即 NaCl AgCl , NaBr AgBr 中的银元素替代成了钠元素,所以积淀对比原混淆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对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设 Na元素的质量为 aNa →Ag V m23 108 108 23 85a 16.14 g 17g23 85解得 a 4.6 ga 17 所以 Na%=4.6100%=28.5% 答案:A二、极值法 (极端剖析法 )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淆物的构成的判断,极端假定恰巧为某一成分,或许极端假定恰巧为完整反响,以确立混淆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 .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成效.例题 2 8.1g 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构成的混淆物与水充足反响后,蒸发反响后的溶液获得 12g 无水晶体,经过计算确立该金属的名称.思路点拨该题若用惯例方法很难达成,而用极端剖析法例能够事半功倍.设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假定8. l g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以下关系:2R+2H O 2ROH H R O+HO 2ROH2 2 2 22M2( M 17)2M 162( M 17)12g 12g得 M , M 10.7 由于混淆物由碱金属和其氧化物构成,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和之间,所以该金属是钠 .三、均匀值法均匀值法是依照 M 1 M M 2,只需求出(或已知)均匀值M,就能够判断 M 1和 M 2的取值范围,进而奇妙且迅速的解出答案.混淆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有的比较复杂的题型,有些混淆物的计算用均匀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均匀值、体积均匀值、构成均匀值来确立混淆物的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题 3 铝、锌构成的混淆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响,产生氢气0. 25g,则混淆物的质量可能为 ().思路点拨这是典型的均匀值法题型,必定要注意方法.分别计算出生成 0. 25g 氢气需要独自的铝、锌各多少,最后选两个数值的均匀值.2Al+6HCl 2AlCl 3 3H2 2Zn+2HCl ZnCl 2 H254 6 65 2x y解得 x 2.25g , y 8.125 g ,则混淆物的质量为 2.25 g ~ 8.125 g四、整体法所谓整体法,是指将化学识题作为一个整体,对问题的整体构造、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剖析研究,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对题设进行变形、转代,以达到简化思想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例题 4 已知酸式盐能够和碱发生化学反响Ca(OH) NaHCO CaCO +NaOH+HO,2 3 3 2由 Na CO 、 NaHCO、和构成的混淆物,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足反23 3 CaO NaOH应后,溶液中2+ 、CO2 、HCO 均转变为积淀,将反响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获得白Ca 3 3色固体物质共29g ,则原混淆物中含Na CO 的质量是( ).2 3D. 没法确立思路点拨此题波及的反响多,题目所供给的数据都是混淆物的量,假如逐个剖析每个反响显得特别复杂,若从整体剖析则了如指掌.从整个反响的过程看,生成的白色固体质量比反响前的混淆物质量多了(29g 27.2 g) 1.8 g ,多出来的 1.8g 物质恰巧为参加反响的水的质量 .剖析NaHCO反响的原理 :3① CaO H O Ca(OH)2 2②Ca(OH)2 NaHCO CaCO +NaOH+HO3 3 2把①+②得CaO NaHCO CaCO +NaOH,可知 NaHCO转变为积淀最后和 1.8g 水3 3 3无关 . 同样分析 Na CO 反应的原理 : ③ CaO H O Ca(OH) ,④2 3 2 2Ca(OH) Na CO CaCO +2NaOH.③+④得 CaO+HO+NaCO CaCO +2NaOH,可2 23 3 2 2 3 3知 Na CO 转变为积淀正好耗费 1.8g 水.2 3设混淆物中含 Na2CO3的质量为 xH O ~Na CO2 2 318 106x 18 106,解得 x 10.6 g x。
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化学计算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规解法,而且要打破常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化学计算技巧的训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及我在教学中的经验,现介绍四种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一种估算法“估算法”巧解化学题,走捷径,大大简化解题步骤,是提高解题速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估算,往往不需要一算到底,经常算一阵子即停止了,代之以评价或者权衡。
其特点是并没有(或并不需要)正面的直接的算出答案,而且依靠思维的灵感,顿悟,或别出心裁的推理,再准确的判断答案。
估算的价值在于独创性。
估算技巧要因题而异,要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1,下列物质分别和36.5克20%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中能使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A Z nB Z n OC Z n CO3D Z n(O H)2(分析)由于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所以应生成氯化锌(溶质)质量也相同。
又由于四种情况盐酸中的水(溶剂)质量都是相同的。
因此,本题的关键是比较四个反应中生成水的多少,生成的水越多,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小。
Zn+2H C l=Z nC l2+H2个没有水生成Zn+2H C l=Z nC l2+H2O生成的水量居中Zn C O3+2H Cl=Zn C l2+H2O+C O2个生成的水量居中Zn(OH)2+2H C l=Z n Cl2+2H2O 生成的水量最多通过比较,可知氢氧化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最多,故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第二种,关系式法关系式是表示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物质的量在变化时成正比例关系的一种简化的式子,根据关系式确定的数量关系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即关系式法。
此法广泛用于两个或多个互相有联系的化学式或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关键是根据有关化学式或反应式以及物质间转化的定量关系,找出关系式和关系量。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关于化学式的计算(一)关系式法[例1] 某化肥厂生产一批尿素产品,经测定,其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2%(杂质不含氮)。
按规定,产品中含尿素[ ]质量分数在95%以上为一级品,试根据计算判断该厂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属于一级品?解析:设该产品含尿素x%,根据题意得:~ 2N60 28x% 42%∴该厂生产的化肥不属于一级品。
又如:① 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CO和的质量比为。
② 质量相同的CO和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③ 质量相等的Fe与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这几道题均可用关系式法来求解。
提示③方法一:设与的质量均为160,则方法二: ~160 4850%∴方法三: ~16050%∴关系式法是解关于化学式的计算时最常用、最基本也最灵活的方法。
(二)代换法记[例2] 在化合物和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50%,则在化合物中,Y的质量分数为()A. 20%B. 25%C. 30%D. 35%解析:设X、Y、Z三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由中Y的质量分数为40%,知由中Y的质量分数为50%,知将代入中,y的质量分数答案:B(三)变形法[例3] 下列含铁的化学式中,含铁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A. B. C. D.解析:首先将这几种含铁化合物的化学式变形为含一个铁原子的化学式;,然后再比较剩余部分的质量,其质量越小,含铁的质量分数越高。
答案:C(四)适当组合法[例4] 由和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为22%,则其中含硫元素为()A. 32%B. 46%C. 78%D. 22%解析:在和中,除氧元素外,若剩余部分与混合物中合并到一起,则该混合物可看成只由和O两部分组成。
因氧元素占22%∴ 部分占78% 由关系式 ~ S78 3278%答案:A三. 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涉及反应物量的问题的类型[例5] 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的残余固体质量为,共用去氢气,此时生成水的质量为()。
初中化学巧妙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巧妙计算方法化学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学科,从元素的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到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化学反应的计算等等。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以下将介绍一些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巧妙计算方法。
1.原子量的计算原子量是元素的一个重要属性,计算元素的原子量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上出现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进行。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些元素的原子质量与碳-12同位素的原子质量的比值。
碳-12的原子质量是12,所以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直接从元素周期表上读取。
例如,氧气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氧气的原子量就是16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保持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原子的数量平衡。
配平方程的一种巧妙方法是使用代数法。
首先,列出所有的原子个数,然后设定系数。
通过调整系数的大小,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两边原子的数量相等。
在配平过程中,可以根据一些元素只出现在一个化学物质中的特点来确定一些原子的系数。
同时,要注意在调整系数时,系数一般会取最小整数倍。
3.反应物的摩尔质量计算为了计算化学反应物的摩尔质量,需要知道每个反应物的摩尔质量和系数。
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
例如,水(H2O)的摩尔质量等于氢的摩尔质量(1 g/mol)乘以2,再加上氧的摩尔质量(16 g/mol),即18 g/mol。
4.反应物的摩尔比计算根据化学反应式,可以通过反应物的系数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摩尔比。
例如,反应式2H2 + O2 → 2H2O 中,氢气和氧气的摩尔比为2:1、这表明当2 mol的氢气反应时,需要1 mol的氧气才能完全反应。
5.产物的摩尔质量计算产物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与反应物类似。
根据化学反应式和反应物的摩尔质量,可以计算出产物的摩尔质量。
例如,在反应式2H2 + O2 → 2H2O中,水的摩尔质量等于氢的摩尔质量(1 g/mol)乘以2,再加上氧的摩尔质量(16 g/mol),即18 g/mol。
6.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数量计算在化学反应中,可以通过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也可以通过反应的摩尔比计算物质的摩尔数量。
初中化学常用的化学巧算法(含解析)

初中化学常用的化学巧算法【知识梳理】1.守恒法守恒方法就是利用试题中涉及的守恒规律或变化过程中的守恒关系来求解的方法,初中化学中常用的“守恒”包括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化合价守恒、溶质守恒、溶质质量分数守恒、关系量守恒和变量守恒等。
把握化学过程或物理过程中的某两个量始终保持相等或几个连续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微粒的量保持不变或某一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作为依据进行解题的方法,有助于把握化学变化过程的本质,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2.差量法差量法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一种简捷而快速的解题方法。
利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差量与某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差量做为解题的突破口。
(1)适用范围: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反应物只发生了一部分反应,并没有完全反应,此类反应称之为“部分反应”。
由于反应物未全部参加反应,所以不能由原反应物的质量直接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或者生成物只是生成一部分,所以不能以反应后残留物质的总质量进行计算。
对部分反应常用差量法计算。
(2)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及题意,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变化,然后列比例式求解。
3.讨论法化学计算中有一类计算题目,已知条件略有变化,就会得到多个结果;有的在解题过程中会分化出多个等式;有的题目对得到的结论经过讨论也会得出多个答案。
这种需经讨论而解答计算题的方法叫讨论法。
解答此类题目时须注意讨论的系统性、条理性、全面性。
极限讨论法:所谓极限讨论法是从极端的角度去分析所给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顺利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1)用极限法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①金属混合物跟酸反应,根据金属混合物质量及生成氢气的质量,确定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定性判断混合物组成);②碳酸盐混合物跟酸反应,根据混合物的质量及生成CO2的质量,推测混合物的组成;③其它还有:氯化物的混合物,硫酸盐的混合物,铵盐的混合物及氧化物的混合物等等(2)根据混入杂志的总称分的量,用极端假设法推断其与某物质反应后所得产物的量【例题精讲】例1.现将CO、CO2和O2各1mol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冷却后该容器内的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A. A.1:1B. B.1:2C. C.2:3D. D.2:5【答案】D【分析】略例2.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 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十种解题技巧(含经典例题解析)

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几个不变”,即:(1)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2)元素种类不变(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技巧与方法:㈠、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
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例1: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㈡、关系法: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
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
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例 1.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解:㈢、守恒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例 1.某不纯的烧碱(Na2CO3 )样品中含有Na2CO3 3.8%、Na2O 5.8% 、NaOH 90.4%。
取M克样品,溶于质量分数为18.75%的盐酸溶液100克中,并用30%的NaOH溶液来中和剩余的盐酸至中性。
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固体质量多少克?解:㈣、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例 1.测知Fe2O3和另一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为50%,则加一种氧化物可能是:A. MgOB. Na2OC. CO2D. SO2解:㈤、规律法: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题型四 技巧性计算

6. g,参加反应的氧气的
质3量C2为H4+8O7点燃2
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4 式
【为思4C路O2+2CO+6H2O
分。 析】
类型 3 极值法
对数据不足而感到无从下手的判断混合物组成的题目,解 答时可采用极端假设(即将混合物假设为某一成分或假设 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方法。首先将题设构造为问题的两 个极端,然后根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 的量值,最后进行分析判断求得结果。用极值法解题的关 键在于紧紧扣住题设的可能,选好极端假设的落点。 平均值法:先求出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平均值,然后推测混合 物的可能成分。 两种方法常混合使用来求混合物的成分。
Fe2O3+3CO
2Fe+3CO2
有
160 8g
160 11
2
则8
112
CuO+CO
Cu+CO2
8 gx
x ,解得x=5.6 g;
80
86840 g
8 gy
64 y
g混合粉末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得解到得的y=固6.体4 的g。质量
介于5.6 g和6.4 g之间。
类型 3 极值法
例7 [2018河南预赛]在某铁的样品中,可能含有Zn、Mg、Al、Cu 等金属杂质中的两种,取5.6 g该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得到0.2 g H2,则此铁的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金属杂质是 C ()
类型 7 无数据计算
例11 将一定质量的CaCO3和铜粉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 后使其完全反应,反应前后容器内的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内铜D
粉和CaCO3的质量比是
()
【A.思11路∶分4 析】 B.在20同∶一14容器中煅C烧.1C6a∶CO235和Cu会发D.生44如∶下25两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要尽量避免繁杂的计算过程,巧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高初中化学解题效率.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的关系来解题.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
例题1有NaCl 和NaBr 的混合物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3AgNO 溶液,得到33.14g 沉淀,则原混合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8.5%
B.50%
C.52.8%
D.82.5% 思路点拨
该反应涉及两个反应:
33NaCl+AgNO AgCl +NaNO →↓,
33NaBr+AgNO AgBr +NaNO →↓ .
即NaCl AgCl →,NaBr AgBr →中的银元素替换成了钠元素,因此沉淀相比原混合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相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
设Na 元素的质量为a
Na → Ag m V
2385
17
a =
解得 4.6a g = 所以Na% 4.6
=100%=28.5%16.14
⨯ 答案:A
二、极值法(极端分析法)
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的组成的判断,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或者极端假设恰好为完全反应,以确定混合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例题2 8.1g 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2R O 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12g 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
思路点拨该题若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而用极端分析法则可以事半功倍.
设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假设8. l g 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如下关系: 8.1g 12g 8.1g 12g
得35.3M =,10.7M =因为混合物由碱金属和其氧化物组成,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10.7和35.3之间,因此该金属是钠. 三、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依据12M M M <<,只要求出(或已知)平均值M ,就可以判断1M 和2M 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且快速的解出答案.混合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有些混合物的计算用平均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体积平均值、组成平均值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例题3 铝、锌组成的混合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0. 25g ,则混合物的质量可能为( ). A.2g B.4g C.8.5g D.10g
思路点拨 这是典型的平均值法题型,一定要注意方法.分别计算出生成0. 25g 氢气需要单独的铝、锌各多少,最后选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解得 2.25x g =,8.125y g =,则混合物的质量为2.25~8.125g g 四、整体法
所谓整体法,是指将化学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对问题的整体结构、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因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对题设进行变形、转代,以达到简化思维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
例题4已知酸式盐可以和碱发生化学反应+→↓2332Ca(OH)NaHCO CaCO +NaOH+H O ,由23Na CO 、3NaHCO 、
CaO 和NaOH 组成的混合物27.2g ,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2+Ca 、2-3CO 、-3HCO 均转化
为沉淀,将反应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物质共29g ,则原混合物中含23Na CO 的质量是( ). A.10.6g B.5.3g C.15.9g D.无法确定
思路点拨 本题涉及的反应多,题目所提供的数据都是混合物的量,如果逐一分析每个反应显得非常复杂,若从整体分析则一目了然.从整个反应的过程看,生成的白色固体质量比反应前的混合物质量多了
(2927.2) 1.8g g g -=,多出来的1.8g 物质恰好为参与反应的水的质量.分析3NaHCO 反应的原理:
①(+→22CaO H O Ca OH)
②+→↓2332Ca(OH)NaHCO CaCO +NaOH+H O
把①+②得+→↓33CaO NaHCO CaCO +NaOH ,可知3NaHCO 转化为沉淀最终和1.8g 水无关.同样分析23Na CO 反应的原理:③(+→22CaO H O Ca OH),④+→↓2233Ca(OH)Na CO CaCO +2NaOH .③+④得
→↓2233CaO+H O+Na CO CaCO +2NaOH ,可知23Na CO 转化为沉淀正好消耗1.8g 水.
设混合物中含23Na CO 的质量为x
2H O ~ 23Na CO
1.8g x
106
x
=
181.8,解得10.6x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