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谁的耳朵灵》教案
《谁的耳朵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谁的耳朵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耳朵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3 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1.4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分享意识。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准备耳朵图片、耳朵模型等教具。
2.2 准备一些关于耳朵的听力游戏。
2.3 准备录音机、耳机等音响设备。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耳朵图片,引起幼儿对耳朵的兴趣。
3.2 讲解:向幼儿介绍耳朵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讲解听力的原理。
3.3 实践:分组进行听力游戏,让幼儿体验耳朵的灵敏度。
3.4 总结: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总结耳朵的重要性和保护耳朵的方法。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制作耳朵手工艺品,加深对耳朵的认识。
4.2 进行家庭科学小实验,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
4.3 组织耳朵健康讲座,提高幼儿对耳朵保护的意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5.2 评估幼儿对耳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5.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应用情况。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耳朵图片和耳朵模型:用于直观展示耳朵的结构。
6.2 听力游戏材料:包括各种声音和图像材料,用于幼儿听力训练。
6.3 录音机和耳机:用于播放声音材料,让幼儿体验听力。
6.4 科学小实验材料:用于家庭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探究。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导入:通过展示耳朵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耳朵的外观。
7.2 讲解: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讲解听力的原理。
7.3 实践:分组进行听力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耳朵的灵敏度。
7.4 总结: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总结耳朵的重要性和保护耳朵的方法。
7.5 拓展: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第八章:教学方法8.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耳朵图片和模型,让幼儿直观地了解耳朵的结构。
8.2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参与。
《谁的耳朵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谁的耳朵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听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能够模仿。
2. 培养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耳朵,了解耳朵的功能。
2. 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分辨并模仿。
3. 团队合作游戏,提高听力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耳朵图片若干张。
2. 各种发出声音的物体,如铃铛、小鼓、玩具汽车等。
3. 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4. 游戏场地布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耳朵图片,引导幼儿认识耳朵,了解耳朵的功能。
2. 主体活动:(1)听声音,分辨物体:教师依次拿出各种发出声音的物体,让幼儿听声音,并尝试分辨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
(2)模仿声音:教师播放录音机,播放各种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
3. 游戏环节:团队合作游戏,提高听力和协作能力。
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个队长,队长负责听老师发出的声音,并指挥队员模仿。
游戏中,队员需要紧密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听声音、分辨物体和模仿声音时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听觉分辨能力和模仿能力。
2. 观察幼儿在团队合作游戏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收集家长和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如医生、音乐老师)来园讲解耳朵的健康和保护知识。
2. 组织幼儿参观音乐教室,让他们亲身体验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3. 开展家庭科学活动,家长陪伴幼儿一起听声音游戏,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
七、教学难点1. 幼儿对细微声音的分辨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逐渐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度。
2. 幼儿在团队合作游戏中,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协作不顺畅的情况,教师需适时引导,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八、教学评价标准1. 幼儿能够准确分辨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能够模仿。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的耳朵灵》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的耳朵灵》一、教学目标1.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明确保护耳朵的意义和方法。
2.能够理解听力的紧要性,并能够通过练习来提高听力。
3.培育幼儿的语言交流本领,提高幼儿的听说本领。
4.激励幼儿积极参加,培育幼儿的合作本领。
二、教学内容1.认得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2.叙述听力的紧要性。
3.游戏及练习:听力训练游戏,幼儿说话练习。
三、教学流程1.引入环节老师向幼儿们呈现一个大耳朵模型,引出话题:“谁的耳朵灵?”老师说:“我们用耳朵来听声音,比如我们听音乐,听老师讲话,听妈妈叫我们起床等等,耳朵是我们交流的紧要工具,那么你们知道耳朵的作用是什么吗?”2.学习环节(1)认得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老师介绍耳朵的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并让幼儿一个个地摸、感受、认得。
接着,老师介绍耳朵的功能:外耳让声音进入耳道,中耳传导声音,内耳检测并将声音信号发送到大脑。
(2)叙述听力的紧要性。
老师说:“有的时候,我们难以想象没有了耳朵会怎样,对吧?那么,有同学可以告知我为什么耳朵对我们很紧要吗?”引导幼儿们认得到耳朵的紧要性,比如说可以听到美妙的音乐,听懂老师讲的课程,区分大小声音等等。
(3)保护耳朵的方法。
接着,老师讲解如何保护好耳朵,削减影响听力的不良习惯,比如不能长时间佩戴耳机,不能使用高声量的电子产品等等。
3.游戏及练习环节(1)听力训练游戏老师说:“我们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要求我们要好好地听,并且回答问题。
”老师播放一段小孩的哭声,让幼儿猜想出这个小孩在哭什么,然后再用幼儿的看法进行讨论。
(2)幼儿说话练习老师让幼儿们分组,每组有三个人:一个发言者,一个记录者和一个倾听者。
发言者要说出本身的故事或感受,记录者记录下来,倾听者负责认真倾听并做出反应。
四、总结反思1.总结今日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保护耳朵的方法。
同时,我们认得了听力的紧要性,并通过听力训练游戏和说话练习提高了幼儿的听说本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谁的耳朵灵》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谁的耳朵灵》一、教学背景针对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程中对感官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探索人类的各种感官器官的作用,如何保护它们以及如何使用和发挥它们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耳朵的基本构造,特别是我们的耳蜗的神奇二面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发掘科学天赋,增强观察能力,提高早教科学启蒙的效果,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耳朵的基本构造,认识耳蜗的神奇二面性。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激发科学求知欲,并提高观察能力。
3.增强幼儿保护自己的耳朵的意识和习惯,加强口耳相传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考研我们常说:“眼睛是窗户,如果窗户脏了,晴天也是黑暗的。
”那如果没有窗户呢?家里的大人可以用什么看见孩子?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窗户,家里的大人可以用耳朵听见孩子的声音。
简单介绍本节课要学的知识是耳朵的重要性。
2.学习主题:(2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人耳简图,引导学生看到人耳有三部分组成,让学生告诉教师耳朵的三部分分别是什么。
(2)在介绍完耳朵的构造后,再向学生展示耳蜗的外形,并让学生双手模仿出耳蜗的外形,让其学生亲手触摸耳蜗的神奇之处。
(3)让学生把两个手的小指分别贴在以下两处听觉器官,判断那个器官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实验流程可通过口头教学即可):a.把小指放在耳朵上b.把小指放在喉咙前面的颈部(4)让学生分组4、5人,让其中一人闭上眼睛,其他同学轮流近距离说话,看那个同学能听到同学的发音(与其距离1m左右即可),并反复操作次,直到所有同学都都有机会去做试验。
3.温故知新:(5 分钟)教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教师将学生的说法引申至以前人们听音乐是要通过什么,即是CD、磁带,再引申至现在CD、磁带的退休,通过网络或者平板电脑等现代科技来沉浸自己听音乐的世界。
4.拓展延伸: (10分钟)邀请学生父辈讲述自己爷爷奶奶早年用什么玩具,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通过口耳相传让小伙伴都学会正确保护自己的耳朵。
中班科学教案谁的耳朵灵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谁的耳朵灵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谁的耳朵灵》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不同动物耳朵的外形特征和功能。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常见动物的耳朵,了解其特征和功能。
能够区分不同动物耳朵的差异。
2、难点理解动物耳朵的功能与它们生活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各种动物耳朵的图片或手偶,如兔子、大象、猫、狗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动物耳朵的视频和声音。
3、眼罩若干。
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多种动物叫声的音频,让幼儿倾听并猜测有哪些动物。
提问幼儿:“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动物的?”引导幼儿思考动物的声音与耳朵的关系,从而引出活动主题“谁的耳朵灵”。
2、认识不同动物的耳朵(10 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动物耳朵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耳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例如,兔子的耳朵长长的、尖尖的;大象的耳朵大大的、像扇子;猫的耳朵尖尖的、小小的等。
3、了解动物耳朵的功能(15 分钟)教师结合图片和视频,向幼儿介绍不同动物耳朵的功能。
兔子的长耳朵可以帮助它听到很远处的声音,及时发现危险;大象的大耳朵可以帮助它散热和驱赶蚊虫;猫的耳朵能灵活转动,帮助它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方向等。
4、游戏环节:猜猜我是谁(15 分钟)教师请几位幼儿戴上眼罩,然后选择一名幼儿模仿一种动物的叫声,让戴眼罩的幼儿通过听声音猜猜是哪种动物。
猜对的幼儿可以获得小奖励,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5、小组讨论(10 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动物的耳朵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如果动物没有耳朵会怎么样?6、总结(5 分钟)教师请幼儿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进行总结。
强调动物耳朵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动物耳朵的独特之处,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多观察动物。
五、活动延伸1、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更多关于动物耳朵的知识。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谁的耳朵灵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谁的耳朵灵中班科学精品教案中班科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幼儿对耳朵的认知和理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阶段(1) 引导幼儿回忆上一堂课学过的内容,与幼儿讨论有关耳朵的经验。
(2) 准备一个盲人用的眼罩,让幼儿依次戴上,并讨论戴上眼罩后是如何感受到世界的。
2. 感知阶段(1) 带幼儿走进音乐室,并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
(2) 在音乐播放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倾听,讨论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3) 与幼儿一起发现身边的声音源,如钟表的滴答声、树叶的沙沙声等。
3. 实践阶段(1) 准备一些做声音实验的材料,如铃铛、小伞等。
(2) 让幼儿依次体验这些材料所发出的声音,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不同声音的特点。
(3) 鼓励幼儿通过摩擦、敲打等方式探索材料发声的原理。
4. 总结阶段(1)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复述学习到的关于耳朵的知识。
(2) 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幼儿对耳朵的认知和理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制作简易乐器,并通过分享和演奏,增强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创造力。
2. 带幼儿参观周边环境中与声音相关的地方,如音乐店、音乐会等,扩展他们对声音的感知。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耳朵的认知和理解的表现。
2. 通过幼儿的互动讨论,评价他们对声音特点的归纳总结能力。
3. 观察幼儿在实践环节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耳朵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探索声音的特点和原理。
以上是针对中班科学精品教案《谁的耳朵灵》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知耳朵和声音,培养他们探索和观察的能力。
《谁的耳朵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谁的耳朵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2. 简单的科学实验3. 团队协作游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能通过实验观察到耳朵的作用。
2. 难点:让幼儿主动参与实验,并在团队协作中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耳朵模型、图片、实验材料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小猪佩奇和他的耳朵》引起幼儿对耳朵的兴趣。
2. 基本环节:a. 展示耳朵模型,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耳朵的部位和功能。
b.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幼儿观察耳朵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c. 团队协作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耳朵的功能。
4.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人的耳朵,了解耳朵的特点。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耳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幼儿在团队协作游戏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耳朵观察的情况。
七、教学延伸1. 开展“耳朵的故事”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喜欢的耳朵形象。
2. 举办“耳朵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幼儿对耳朵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组织家长座谈会,分享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材料安全无毒,避免对幼儿造成伤害。
2. 在活动中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3. 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九、教学反馈1.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耳朵知识的应用情况,以及家长的满意度。
2. 幼儿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方式,了解幼儿对活动的评价和建议。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家长和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更符合幼儿的需求。
中班科学教案谁的耳朵灵

中班科学教案谁的耳朵灵中班科学教案:谁的耳朵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听觉器官——耳朵;2. 能够简单描述耳朵的结构和功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耳的结构;2. 剧场小道具——耳朵模型;3. 卡片或图片,分别代表声音的不同来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用一种轻柔的声音呼唤学生,引导学生注意到声音来自哪里。
询问学生,是谁帮他们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学生可能会犹豫,这时老师出示耳朵模型或图片,告诉学生这不就是我们的耳朵吗?2. 探究耳朵的结构:老师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张代表人耳不同部分的图片或卡片,然后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合作,将卡片或图片按照正确的顺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耳朵结构。
每位小组完成后,邀请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并解释他们的组合方式。
其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来共同确定正确的耳朵结构。
3. 认识耳朵的功能: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对耳朵的结构有了初步了解。
接下来,老师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耳朵的功能。
例如,外耳朵像个漏斗,会将声音引入到耳朵内部;耳朵的内部有一个叫做鼓膜的薄膜,当声音进入耳朵后,鼓膜会颤动,并把声音传给耳朵内的小骨头;最后,声音会通过小骨头传到大脑,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4. 制造声音实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耳朵的功能,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
例如,老师准备一些卡片或图片,分别代表声音的不同来源,如手拍、钟声、吹哨子等。
然后,老师按照一定顺序播放这些声音,让学生尝试用手指指向代表声音来源的卡片或图片。
学生通过指向正确的卡片或图片,展示他们对声音方向的感知能力。
5.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内容,总结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提醒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耳朵,远离噪音,保护听力健康。
6. 拓展活动:如果还有时间,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颜色浓淡不同的卡片或图片,让他们分辨声音的强弱。
例如,通过播放不同音量的声音,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卡片或图片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科学《谁的耳朵灵》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动物耳朵的异同点,并说说谁的耳朵灵。
2、了解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活动准备:音乐、图片活动流程:播放各种声音——了解动物的耳朵——念儿歌——幼儿操作活动过程:
一、播放各种声音意图: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倾听,了解耳朵的作用。
提问: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小鸟、水声等)用什么听到的?(耳朵)对了,小朋友用小手摸一摸耳朵,小耳朵最爱听声音了。
二、了解动物的耳朵意图: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动物耳朵的异同点。
1、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分辨他们的耳朵有什么不同、用处。
2、找找说说哪些动物的耳朵灵,如:猫、狗、兔子等,以及耳朵灵给它们带来的好处。
三、学念儿歌《谁的耳朵灵》
意图:能念出儿歌的内容。
1、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的动物的耳朵,今天,老师用一首儿歌来说说这些动物的耳朵。
2、教师念儿歌。
3、幼儿学念儿歌。
4、师幼共同念儿歌。
5、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补充,开展对歌的游戏。
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谁的耳朵遮住脸?
驴的耳朵长,马的耳朵短,象的耳朵遮住脸。
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听得远?
猫的耳朵尖,猴的耳朵圆,狗的耳朵听得远。
四.幼儿操作意图: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更好的了解动物的耳朵的特点。
用一次性杯子,想象它们是什么动物的头部,为每个动物剪贴属于它们自己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