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功过辩论
秦始皇功过辩论

英雄创造历史英雄——时代的代表,不只是说领导者,只要在某些方面突出表现的都是英雄平民——相对于英雄来说,没有特别突出表现的,对当时时代发展作用较小的民众创造——创立,造就历史——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包括是非对错,功过得失历史有谁造就,主要看其对于时代发展,历史进步的推动哪个更大历史是由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对于时代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造的 1、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是由各界表现突出的,对当时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推动的 2、英雄是平民中的佼佼者,英雄形象地树立给普通民众一目标和榜样,有利于其更好得更为主动地进行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活动 3、英雄对于历史的创造是主要矛盾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历史上起一定的作用。
但这决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更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不同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大小之分,有积极与消极之别。
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区分为普通个人和英雄人物。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虽然较小,但决不能忽视;英雄人物的作用比普通个人要大得多,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
按照历史人物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又可以将他们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正面人物亦称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级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等。
反面人物则主要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功过辩论赛-功(1)

秦始皇功:1.统一六国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
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
关于秦始皇功于过的辩论词

关于秦始皇功于过的辩论词我的立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原因: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
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不足为奇。
“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
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
秦始皇功过辨论赛

返回
战国后期秦灭六国 燕 赵 齐
秦
韩 魏
楚
嬴政(秦王) 嬴政(秦王)
返回
大权独揽
皇帝
丞 相
行 政
任免官员
御史 大夫
监察 郎 卫 中 尉 令 宫 门 宫廷 卫 警卫 戍 太 仆 宫 廷 车 马 宗 正 皇 室 事 务
太 尉
军事
秦
中央官制
廷 治 少 典 奉 中 将 尉 粟 府 客 常 尉 作 司 内 工商 民 祭 京 少 法 史 税务 族 祀 畿 府 刑 农赋 皇室 外 礼 治 宫殿 狱 财政 财务 交 教 安 营建
1.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2.秦的暴政的表现有 哪些
活动课
“秦始皇功过的辨论” 秦始皇功过的辨论”
大隗镇一初中历史教研组
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全面的、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全面的、 客观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客观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凡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 1:凡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适应历史发展 朝流的,顺应人民愿望的,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朝流的,顺应人民愿望的,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凡是损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发展的, 凡是损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发展的,要给予其否 定的评价。 定的评价。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 准。 对一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对一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要看到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 既要看到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阻碍 社会发展的一面,对其功过要有主次之分。 社会发展的一面,对其功过要有主次之分。
正方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 功大于过。 王,功大于过。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在辩论中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一课的案例【背景说明】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功与过都非常突出的历史人物,同时还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
正确认识秦始皇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既可以课前准备,课堂辩论;也可以课堂即兴发言式辩论。
通常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是把它放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结束时进行简短的辩论,由于是在临下课前进行的,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充分的准备,内容局限于照搬教材,缺乏过程,只有结论。
导致辩论流于形式。
达不到通过辩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为此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组织一次正式的辩论赛。
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层面的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剪辑】第一步:课前准备一、分组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二、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三、确定辩论过程和评价标准1、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2、辩论的规则(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
(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5.评判标准:(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
(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
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

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而秦始皇的政绩、作为对於后世亦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
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
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
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
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
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
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一)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很少占有土地,但同时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
(二)秦国徭役繁重,主要分为兵役与大兴土木。
秦始皇过大于功辩词

秦始皇的过: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
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综合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
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
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各处刻石纪功,炫耀声威。
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辩论稿 历史

秦始皇功大于过:1、他击退匈奴,和汉武帝不分上下。
2、他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日后帝王建立规范。
统一中国,实现中央集权,结束了多年的战乱,这是汉武帝无法比拟的。
3、开发了南越地方,基本上架设了中国的版图框架。
4、军事上过人的成就,秦王的兵法是很厉害的,最早实现部队等级制度,高超的武器,尤其是弩的使用,马车的设计。
这方面放在同等时代,来说比汉先进。
而且秦最早实现兵器的规格统一,兵器可以方便替换,大大提高作战能力。
秦还有严格的军队方阵,相比之下,汉代只是它的延续而已。
5、兴修水利,郑国渠滋润了关中平原,都江堰滋润了整个四川平原,还有灵渠开辟了通往南越的大门,功不可没。
6、统一文字、度量衡,没有秦始皇,可能还没有现在的汉字呢?7、大兴土木,阿旁宫,秦王陵墓,长城,前面两个就比较臭名昭著,长城是有战略价值的,秦朝长久以来深受匈奴骚扰,所以秦人痛恨匈奴久矣……但是老秦的做法过激,就好像杨广修运河,明明是好事,结果造反了。
8、最后,还是中央集权的副产品,除了水运的灵渠之外,秦还建设了直道,就是官府的高速公路,通往全国各郡。
公元前238年至前230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附:秦始皇灭六国纪年表前230年灭韩前229年攻赵前228年灭赵前227年攻燕前226年灭燕前225年灭魏前224年攻楚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代前221年灭齐一、政治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二、军事1.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
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
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
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
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沟通水系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
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
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
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
•正方一辩陈词: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方观点是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理由如下:(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前无古人的功绩。
(2)秦朝建立后,为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再分县,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
(3)在经济发展方面,秦灭六国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了统一规定。
(4)秦始皇在文化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行隶书。
(5)边防上为防御匈奴的滋扰、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6)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为中原和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有利条件。
以上六点清楚地说明秦始皇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杰出贡献的帝王,所以我再次阐明我队观点,秦始皇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国君,谢谢!•反方一辩陈词: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刚才正方一辩讲到了秦皇的功绩,但是我队认为他的功绩却远远比不上他的暴政,暴政是他主要方面,原因有下面五点:(1)秦始皇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国君,修建的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就是其罪证之一;(2)秦始皇修长城、驰道、每年服劳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精壮劳力几乎全部服役,严重破坏农业生产。
(3)赋税重,秦朝赋税是将农民收获2/3以上缴给国家,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4)刑法残酷,秦始皇主张轻罪重罚:就是轻微的犯罪,处以极重的刑罚,希望通过重刑杜绝犯罪。
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还有连坐和族诛等刑法,老百姓受到酷刑处治的人很多,是其罪证之四。
(5)在文化上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方式摧残了文化,箝制了思想造成历史文化典籍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队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暴君,他过大于功。
•二辩阶段:正方二辩陈词:刚才反方一辩讲到秦始皇修驰道,长城问题,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它是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并不是仅仅以个人的利益出发,他也从老百姓的利益考虑出发的,秦始皇是征用了民力,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修起了不少城墙,筑起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墙,这条城墙虽然耗费了秦朝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它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它维护了秦人民的安定团结,给秦朝人民带来了和平局面,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我认为这不是秦始皇的“过”,而是秦始皇的“功”。
反方二辩陈词:虽然秦始皇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而修建长城,但是他给人们造成灾害却是深痛的,几家灯火几家愁,大家都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时全国总人口约二千万,除去妇女一千万人,再除去男子一千万中的老弱病弱残,剩下的青壮男子总数有三四百万人,修弛道,建宫室,筑长城几乎不下三百万人,连丁女也被征调运输粮食,死伤者无数,可是长城是用累累的白骨垒建起来的,是用人民的血和泪修成的。
这难道还能被看作是秦始皇的“功”吗?•三辩阶段:正方三辩陈词:除我队上述理由认为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重大贡献,是杰出的君王外,史书上还记载着秦始皇的其他功绩。
例如:还提到交通方面的成就,战国以来,各地车辆大小不一样,因此车道窄宽不一,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十分不方便,而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有利于全国各地车辆的往来。
另外,秦始皇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两条弛道,一条向东通到齐燕地区,另一条到达就是吴楚地区,另外还修建“直道”、“五尺道”、“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这些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始皇派蒙恬打败匈奴后,设平原郡,在平定南方后,添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迁移50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荒地,推进汉人和越人杂处,同时还在西南地区开通道路,设置官吏加强统治,这些措施既加强秦朝的统治,又促进了西南经济、交通的发展,这些不可不谓是壮举也。
反方三辩:在秦始皇的暴政中,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他不进忠言,唯我独尊也是个缺点,这也给秦帝国的收场添上了一笔。
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这些都是加重了人民的灾难。
这些都是他的过错。
•群众队员补充阶段反方群众队员:讲到秦始皇的残暴,我们可引用《秦律》中的规定:五人共盗一钱以上,要断左足,五人以下的盗窃者,所盗超过660钱,罚“割劓为城旦”。
可见其残暴性,因修骊山陵墓而遭刑的人有七十万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
这些加重了当时老百姓的负担。
正方群众代表:秦始皇巡游多次而且主要是在巡行东方郡县一带,东方郡县是统一后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不辞辛苦出巡,条件是艰苦的,他常常遭遇“逢大风”“水波恶”甚至“为盗所惊”等风险(这里“盗”即六国旧势力反抗),为什么回去那里,是视察东方郡县情况,安定那里的国土,日后可以对东方的方针起到参考作用,至于歌功颂德,许多学者已研究到,认为只是一种政治宣传罢了,其中包括一些政治主张。
是一种手段。
正方总结点评: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统一的过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局面,为巩固政权,又能创立“三公九卿”制度,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平定南方和匈奴,设立郡县巩固边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虽有过错,但不可不谓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我方再次表明我们观点——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总结点评:各位老师、同学,秦始皇虽统一中原,建立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先后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他的暴政,却是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比,他的这些功绩远远比不上他的残暴过失,摘不掉他是一位暴君的帽子,我方观点是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功: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
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
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
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
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
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
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
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
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