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文三篇

合集下载

陈寅恪的序文

陈寅恪的序文

陈寅恪的序文张旭东陈寅恪先生一生为他人作序共十四篇。

陈先生学术以外的文字极少,仅《寒柳堂记梦稿》几篇而已,为他人作序,成为自己思想表达的方式。

这些序引往往不严守本书而逸于书外,其所论荦荦大者,又无不与本书关合,既不离学术本身,又呈现思想的张力和精神的力量。

晚辈唐突,称之为‚书外之序‛。

一九四二年作《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因故不能用,杨氏请求移作《积微居金文说》序,可以见出这个特点。

而余嘉锡、沈兼士序,密关本书,则恐不能作如此变动。

一九五二年杨氏《丛稿》与《续稿》合并,余、沈二位细密而谈者得以保留,陈先生之序被指为‚立场有问题‛而被拆去,陈氏言‚贱名不得附尊作以传,诚为不幸;然拙序语意迂腐,将来恐有累大著,今删去之,亦未始非不幸也‛,拆去缘由又全在‚书外‛二字。

一九三四年,陈寅恪受王静安之弟王哲安先生嘱托,以晚辈身份为年长十三岁的王静安《遗书》作序,对静安先生评价平正不颇,三点归纳成为不刊之论。

而于序尾言:‚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

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

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

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同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所言之意不甚明,却似有‚奇哀遗恨‛溢于言表。

太史公作《屈原贾谊列传》,后人就有‚此非二人之传,乃三人之传也‛的感叹,今观陈先生此序,亦如是。

一九三九年所作《刘叔雅庄子补正序》将‚今日治先秦子史之学著书名世者‛比作金圣叹注水浒,改窜旧文,多任己意;而刘文典著《庄子补正》‚虽能确证其有所脱,然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有所误,然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则不之正‛,‚可谓天下之至慎‛。

却明明有赞刘氏‚能守旧义‛之意。

到了一九四二年终于写出《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成为绝世雄文。

其云: 昔晋永嘉之乱,支愍度始欲过江,欲一伧道人为侣。

谋曰,用旧意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

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

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

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

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正史明确记载的李唐先世,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不能推翻!作者:李风华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副会长自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31年发表《李唐氏族之推测》以来,对唐宗室的宗源来历争议颇多,可谓扑朔迷离。

关于李唐氏族问题,陈先生曾在1931、1933年和1935年写了三篇文章与朱希祖、金井之忠氏反复讨论辩难,尔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全面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

故隋唐皇室亦依旧自称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伪冒相传,迄于今日,治史者竟无一不为其所欺,诚可叹也。

”其坚持李唐出自赵郡李氏,判断称家于武川是附会伪托这两点,难得通解。

其意见是:“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9页。

)。

“前篇李买得既已战死,何能复镇武川,又家于其地?今知李氏父子皆葬广阿,实无家于武川之事,然则李唐之自称来自武川者,或是覩贺拔岳宇文泰皆家世武川,因亦诡托于关西霸主乡邑之旧耶?以李唐世系改易伪托之多端,则此来自武川一事非史实,亦不足为异矣。

”(《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301页。

)所论似有几点可以商榷。

认定李唐为赵郡李的依据,主要是《唐光业寺碑》,碑文为开元十三年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所撰。

县尉是从九品下的最低级品官,他的撰文中“维王桑梓”一句,是否能作为“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7页。

)的证据,似尚不宜遽断。

这建初、启运二陵,虽是李唐开国时设定,起先偶有祭祀,以后李唐皇室诸帝并不怎么把此二陵当一回事,唐玄宗时也只有杨晋这样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员来一下;且建初陵的主人李熙,即李渊的高祖,李世民的五世祖,是死在武川,“终于位”上的(《册府元龟》卷1《帝王部•帝系门》,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13页。

陈寅恪写的文章

陈寅恪写的文章

陈寅恪写的文章陈寅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史学家。

他的文章非常的著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陈寅恪写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关于陈寅恪写的文章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

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

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

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

然若加以联贯综合之搜集及统系条理之整理,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

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博者能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

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

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

所以宜加以表扬,为之流布者,其理由实在于是。

至于冯君之书,其取用材料,亦具通识,请略言之。

陈寅恪的的诗词全集、诗集(43首全)

陈寅恪的的诗词全集、诗集(43首全)

陈寅恪的的诗词全集、诗集(43首全)陈寅恪的诗词全集、诗集(43首全)•1、《追忆游挪威诗北海舟中》•现代·陈寅恪•孤怀入海弥难说,水鸟舟人共此游。

束地巨环迎北小,拍天万水尽南流。

...•2、《追忆游挪威诗易卜生墓》•现代·陈寅恪•清游十日饱冰霜,来吊词人暖肺肠。

东海何期通寤寐,北欧今始有文章。

...•3、《无题》•现代·陈寅恪•乱眼繁枝照梦痕,寻芳西出忆都门。

金犊旧游迷紫陌,玉龙哀曲怨黄昏。

...•4、《春日独游玉泉静明园》•现代·陈寅恪•犹记红墙出柳根,十年重到亦无存。

园林故国春芜早,景物空山夕照昏。

...•5、《挽王静安先生》•现代·陈寅恪•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6、《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现代·陈寅恪•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7、《阅报戏作二绝》•现代·陈寅恪•弦箭文章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8、《吴氏园海棠》•现代·陈寅恪•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9、《残春》•现代·陈寅恪•无端来此送残春,一角湖楼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犹忆去年人。

...•10、《残春》•现代·陈寅恪•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雨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

...•11、《别蒙自》•现代·陈寅恪•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12、《壬午元旦对盆花感赋》•现代·陈寅恪•寂寞盆花也自开,移根犹忆手亲栽。

云昏雾湿春仍好,金蹶元兴梦未回。

...•13、《甲戌人日谒杜工部祠》•现代·陈寅恪•新祠故宅总伤情,沧海能来奠一觥。

千古文章孤愤在,初春节物万愁生。

...•14、《甲申除夕病榻作时目疾颇剧离香港又三年矣》•现代·陈寅恪•雨雪霏霏早闭门,荒园数亩似山村。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文集

論李栖筠自趙徙衛事
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 葬傳説辨證
以杜詩證唐史 1
所謂雜種胡之 義
書杜少陵哀王 2
孫詩後
3 元白詩中俸料
錢問題
4 順宗實録與續
玄怪録
5 魏志司馬芝傳

逍遥遊向郭義 1
及支遁義探源
元代漢人譯名 2

3 幾何原本滿文
譯本跋
4
吐蕃彝泰贊普 名號年代考
(蒙古源流研
究之一)
5
靈州寧夏榆林 三城譯名考
先君致鄧子竹丈手 札二通書後
懺悔滅罪金光明經 冥報傳跋
大乘稻芊經隨聽疏 跋
敦煌本十誦比丘尼 波羅提木叉跋
薊丘之植植於 1
汶篁之最簡易 解釋
庾信哀江南賦 2
與杜甫詠懷古 跡詩
3 東晉南朝之吴

4 李唐武周先世
事蹟雜考
5
論李懷光之叛
李唐氏族之推 1

李唐氏族之推 2
測後記
3 三論李唐氏族
問題
4 敦煌本維摩詰
王静安先生遺書序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 書
劉叔雅莊子補正序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 石論叢續稿序
楊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論語疏證序
0 1
陳述遼史補 注序
0 2
陳垣燉煌劫 餘録序
0 3
陳垣元西域 人華化考序
0 4
陳垣明季滇 黔佛教考序
0 6
鄧廣銘宋史 職官志考證 序
0 5
姚薇元北朝 胡姓考序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下册審查報告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上册審查報告
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

陈寅恪的诗歌集

陈寅恪的诗歌集

陈寅恪的诗歌集壬辰春日作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细雨残花昼掩门,结庐人境似荒村。

简斋作客三春过,裴淑知诗一笑温。

南渡饱看新世局,北归难觅旧巢痕。

芳时已被冬郎误,何地能招自古魂。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1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弦箭*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2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蜂户蚁(音娥)封一聚尘,可怜犹梦故都春。

曹蜍x名虽众,只识香南绝代人。

客南归述所闻戏作一绝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青史埋名愿已如,青山埋骨愿犹虚。

可怜鴂舌空相问,不识何方有鉴湖。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3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4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万里烽烟惨淡天,照人明月为谁妍。

观兵已抉城门目,求药空回海国船。

阶上鱼龙迷戏舞,词中梅柳泣华年。

(光绪庚子元夕,先母授以姜白石词“柳悭梅小未教知”之句。

)旧京节物承平梦,未忍匆匆过上元。

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雨雪霏霏早闭门,荒园数亩似山村。

携家未识家何置,归国惟欣国尚存。

四海兵戈迷病眼,九年忧患蚀精魂。

扶床稚女闻欢笑,依约承平旧梦痕。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6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乞巧楼头雁阵横,秦时月照古边城。

已凉秋夜帘深掩,难暖罗衾梦未成。

天上又闻伤短别,人间虚说誓长生。

今宵独抱绵绵恨,不是唐皇汉帝情。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7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犹记红墙出柳根,十年重到亦无存。

园林故国春芜早,景物空山夕照昏。

回首平生终负气,此身未死已销魂。

(徐骑省南唐后主挽词:此身虽未死,寂寞已销魂。

)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

甲申除夕病榻作时目疾颇剧离香港又三年矣陈寅恪的诗歌集篇8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铁骑飞空京洛收,会盟赞普散边愁。

十年一觉长安梦,不识何人是楚囚。

回忆陈寅恪先生名家散文

回忆陈寅恪先生名家散文

回忆陈寅恪先生名家散文陈寅恪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评论家、散文家和古汉语专家。

他的许多经典散文作品仍被后人推崇和传诵。

回忆起陈寅恪先生的名家散文,总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人性情感与人生智慧。

《辞海》里的“士之风”陈寅恪的经典散文之一是《辞海》里的“士之风”。

文章以“风”为主题,介绍了中国士人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并将著名的辞海精神包含进去。

在这篇文章中,陈寅恪先生赞扬了“士”这个身份,称赞了“士”的优雅、清高和纯朴,认为“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凝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素质和价值观。

“士之风”,一方面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想,一方面也突显出新时代中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这篇文章既具有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重学科的深入剖析,也有个人感悟和思考,充满了感人的人生智慧。

《我的母亲》中的情感表达《我的母亲》是陈寅恪的另一篇经典散文,也是刻画母爱的一篇佳作。

陈寅恪在文章中深情地叙述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情,表达了对母爱的无尽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陈寅恪笔下,母亲不但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而且还默默地支持儿子的学业,用自己的付出换来儿子的成长和成功,这充分展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和付出。

陈寅恪的《我的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引人落泪的散文,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揭示了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引导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的历史感》中的文化反思陈寅恪的《中国的历史感》是一篇关于历史认识和历史感的散文,是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理解的总结和反思。

在文章中,陈寅恪从很多细节上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揭示了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意义。

他还讲述了自己的种种体悟和感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的历史感》是一篇较为深刻的散文,不仅是关于历史和文化,还关乎着人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

陈寅恪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反映出对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人生价值的认识,这对我们今天尤为重要。

陈寅恪五百字文章大全

陈寅恪五百字文章大全

陈寅恪: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这位被誉为“最优秀的中国学者”和“一个天生的导师”的国学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陈寅恪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盛年时期,他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精英。

他的学生毕业后无不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足以证明他在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

然而,二战的爆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他的父亲陈三立绝食而死,这一事件似乎成为了陈寅恪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他的学术研究方向也从此时开始转向中古史的研究。

同时,由于高度近视和用眼过度,他的右眼视网膜剥离,视力严重受损。

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陈寅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坚持在战火中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的大多数书籍和批注都被烧毁和盗没,这无疑是对他学术成果的巨大损失。

然而,陈寅恪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依然坚持在困境中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都让我们深感敬佩。

他的一生,不仅是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精神。

总的来说,陈寅恪是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

他的学识、才华和品质,都让我们深感敬仰。

他的一生,是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 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 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 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 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 兴亡。呜呼!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 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 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 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 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 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 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强聒而力持,亦终归 于不可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 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 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 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 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故 亦不之及云。
• • • •
“虽有人强聒而力持”: 1898,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 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 • 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 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 实在于此。
•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 六纪》 • 但是(陈寅恪先生)他认为中 国文化的要义是三纲六纪,确实是 错了。智者千虑,难免一失,这是 不必惊异的。 • 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 六纪,而是儒家道家思想的精粹观 念。儒家强调“刚健”,宣扬“自 强不息”,又提倡“和为贵”,肯 定和谐的价值,对于维护民族团结 起了重要作用。道家追求个人的精 神自由,含有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意 义。这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优秀 传统,是值得弘扬的。而三纲六纪 是古代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是应加 以深刻批判的。
• 五伦:《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荆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天降大常, 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 分为夫妇之辨。 • 《荀子·天论》: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 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子 究 院 同 仁 咸 懷 思 不 能 自 已 其 弟

海 寧 王 靜 安 先 生 自 沈 後 二 年 清 華

•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 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 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 宜铭之贞珉,以昭示於无竟。因以刻石之 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 以普告天下後世。
• 推荐阅读: •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王观堂先生挽词序
• 王国维(1877— 1927),字静安、伯 隅,号观堂、静观, 浙江海宁盐官人。
• 18岁甲午战争爆发,乃知世有“新学”。 • 22岁(1898)至上海任《时务报》书记 , 并开始学习日文。结识罗振玉。次年开始 学习英文。1900-1901赴日学习。稍后开始 钻研西洋哲学。 • 28岁(1904),写作一系列哲学论文及 《红楼梦华国学研究院; 1937-1945,云南-香港-桂林-成都;19461948,清华;1948年底-1952,岭南大学; 192-1969,中山大学 • 失明:1946;膑足(右腿骨折):1962
• 著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 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寒柳 堂集》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 稿二编》 《柳如是别传》
茫 不 忘 表 哲 人 之 奇 節 訴 真 宰 之 茫
而 興 亡 嗚 呼 樹 茲 石 於 講 舍 系 哀 思
之 意 志 非 所 論 於 一 人 之 恩 怨 一 姓
之 敢 望 先 生 以 一 死 見 其 獨 立 自 由
之 古 今 仁 聖 同 殉 之 精 義 夫 豈 庸 鄙
斯 以 發 揚 思 想 而 不 自 由 毋 寧 死 耳
• 序曰: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 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 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 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 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 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 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 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
• 孟培元《不应将“五常”和“三纲”捆在一起批判 》 • 从历史上看,将“三纲”与“五常”联系起来并提的 是儒学官方化之后出现的现象。这是一种“变形文化”, 而不是 “原形文化”。事实上,“三纲”既不是儒家创 始人孔子提出的,也不是他的后继者孟子提出的,而是由 汉代主张儒学官方化的董仲舒首倡,而后由东汉时期的官 方会议文件《白虎通》正式提出的。 • 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三纲”和“五常”的区别就更 加明显。“三纲”是外在历史层面的社会政治伦理,以绝 对服从为原则;“五常”则是人的内在德性,是人的价值、 尊严之所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内在德性的外部实现, 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但这是互相对待的,对 等的,具有人格平等的意义。
• 對科學院的答覆 • 我 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 念碑中。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 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年月可查。 在當時,清華校長是 羅家倫,是二陳(CC)派 去的,眾所周知。我當時是清華研究院導師,認 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 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學問的人。特別是研究 史學的 人。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 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 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俗諦」在當時 即指三民主義 而言。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 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 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 究學術。
• 怎样看待张岱年、蒙培元二位先生对陈寅 恪先生的批评意见?
• 柳诒徵《国史要义》 • 礼起源于历史,皆本于天然之秩叙,条举人类之 伦理,而典章制度节文等威由之而渐行制定,非 一王一圣所创垂,实由民族之聪明所致(史原第 一) • 礼者,吾国数千年全史之核心,吾国以礼为核心 之史,则凡英雄宗教物质社会依时代之演变者, 一切皆由以御之,而归之人之理性(史原第一) • 吾国之礼,相当于外国之法,裁制君权,不亚于 他国宪法(史义第七) • 人之平等者,惟在道德,礼之精髓,能合智愚贤 不肖而平等(史化第十);
•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 我看到的是一群伟大的文化组成的戏剧, 其中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 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 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一种 文化都有它的自我表现的新的可能,从发 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复返。
•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 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 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dos者。若以君臣之纲 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 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 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 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
1928 年 月 日 , 王 国 维 逝 世 一 周 年 忌 日 , 清 华 立 纪 念 碑 , 6 3
永 光 萬 祀 與 天 壤 而 同 久 共 三 光 而 千
歷 商 惟 此 獨 立 之 精 神 自 由 之 思 想
可 時 而 不 章 先 生 之 學 說 或 有 時 而
有 來 世 不 可 知 者 也 先 生 之 著 述 或
• 胡宏《知言》:天下有三大,大本也,大几也, 大法也。大本,一心也;大几,万变也;大法, 三纲也。……其大法有三,一曰君臣之法,二曰 父子之法,三曰夫妇之法。夫妇有法,然后家道 正;父子有法,然后人道久;君臣有法,然后天 地泰。 • 薛瑄《读书录》:三纲五常之道,根于天命而具 于人心,历万世如一日,循之则为顺天理而治, 悖之则为逆天理而乱。 • 三纲五常之道,日用而不可须臾舍,犹布帛、菽 粟不可一日而无也,舍此他求,则非所以为道矣。
• 问题:《挽词序》强调王国维先生殉于 “三纲六纪”之传统文化,《纪念碑铭》 则表章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二者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
•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 世之人大抵能称道其学,独于其平生之志 事,颇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论。寅恪 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 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 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 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 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得 以 脫 心 志 於 俗 諦 之 桎 梏 真 理 因
將 下 後 世 其 詞 曰 士 之 讀 書 治 學 蓋
天 不 獲 已 謹 舉 先 生 之 志 事 以 普 告
辭 於 無 竟 因 以 刻 石 之 詞 命 寅 恪 數
示 以 永 其 念 僉 曰 宜 銘 之 貞 珉 以 昭
有 受 先 生 之 陶 冶 煦 育 者 有 年 尤 思
• 柳诒徵(1879-1956)字 翼谋,号劬堂、知非, 江苏镇江人。 • 20世纪前半期历史学 家,兼具“部聘教授” 与“中央研究院院士” 两项荣誉的,除陈寅 恪外,唯柳诒徵一人。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由 陈 寅 恪 撰 文 , 林 志 钧 书 丹 , 马 衡 篆 额 , 梁 思 成 设 计 。
• 51岁(1927),6月2日上午,到颐和园内 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 袋内发现遗书,有云:“五十之年,只欠 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 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
• • • • • •
死因诸说: 1、“殉清”说 2、为债所逼说 3、“惊惧”说 4、“谏阻”说 5、殉文化说
• 《白虎通·三纲六纪》: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 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 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 纲。……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 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 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三纲法天、 地、人,六纪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 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 法人,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