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合集下载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姓名吴俊指导老师华翔专业名称外交学学号 xxxxxxxxx时间 2016年11月25日本月我有幸阅读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最初在高中学习当中一直零零星星阅读到陈先生的一些观点,就对他的观点历史研究的功底所折服。

陈先生在考据方面的真的是大家,对他考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对于本书的史料积累考据,考察了上百个墓志铭,这种认真做研究的精神真的需要后人所学习的。

现在说说此书,陈先生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发展的史料,对隋唐制度的渊源这种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不仅清楚的梳理出隋唐制度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继承关系,又接着对唐代政治的史料考察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纠正了一些史学上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及新的史学观点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在他在观点的得出过程中,是一步步基于分析推出来的,论证的可信度高、逻辑清晰、思路清晰、论点明确,所以陈寅恪先生可谓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之大家。

本书逻辑:此次所读的虽然是两本书,但是主要的思路观点是一致的,并且有继承关系,有很多隋唐渊源和唐代政治问题是有交叉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了解。

我想在全书逻辑方面先做以别论,在问题阐发在进行两本书的一起分析。

首先对于第一本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者开篇就道明自己写此书的原因,以及主要所论述的观点。

陈寅恪先生在绪论中提到,隋唐时为中古盛世,然而当时却鲜有论述制度的渊源及流变过程的专著,所以先生为补其缺憾作此书。

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

陈先生在绪论中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虽然隋唐之制广博繁多,但是隋唐制度总的来说逃不出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渊源”一词也就在全文中占据了主要的论述范围。

随之,陈先生先总结性的对三个源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陈述,再到后面的礼制、职官、兵制等进行分别穿插的论证。

陈寅恪的主要著作

陈寅恪的主要著作
《陈寅恪集(13种套装14册)(繁体竖排版)(精装) 》内容简介:
一、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是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 书,作者是陈寅恪。
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 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处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中国, 迫切需要在鉴往知今当中,获得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肇始于1900年左右的 中国现代学术,在方法上吸收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新观念,并开始中西学 术的交流与对话。学者们在认定学术本身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学术独立 的自觉要求。从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发端之重要标志的严复译著起,一大批 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建构了弥久不变和与时俱新的双重品格,具 有开辟意义和示范作用。这些经典著作,辉耀于中国学术璀璨的天穹,成 为今日学子捕获学思灵感的重要源泉。
《陈寅恪诗笺释》是200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文 辉。
《陈寅恪诗笺释》内容简介:陈寅恪诗是陈寅恪研究中最有意趣的课 题,透露出陈氏专业学术背后的精神世界,既是陈氏本人的“心史”,也 可视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心史”。不仅如此,陈诗还是一位最擅 长“以诗证史”的学人的“诗史”,是一位有充分史学自觉的通儒对现代 历史的观照和理解,代表了他那个古今纠缠、文化与政治交织的思想世界。
围绕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争论,三、四十年代即已展开。进入八 十年代后达到一个高峰。迄今为止。海内外已举办五次大型国际研讨会, 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与著作,“冯学"已俨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陈 寅恪,于1941年间在香港完成。此书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 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本书系著名历 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 作。该书在20世纪4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寅恪文集》。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说明: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术名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上,文白交杂,不易读透,且读者若对其中有些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二是结构上,本书没有今天的论文著作一般严谨,对各部分内容界定十分清晰。

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全书共有三大标题: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但各部分内容之下,没有再进行形式上的细分。

故,阅读障碍较大之处在于,如何在长篇大论中如何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

本人在阅读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后,对上篇的内容进行结构梳理,归纳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抽象出三个小标题。

现将本人的思考及整理展示如下(分两部分,第一是本篇结构;第二是本篇内容提要):绪论一、氏族源流:李唐皇室之世系李唐皇室先祖考李唐皇室世系考二、胡汉问题:北朝之文化与统治政策胡汉文化冲突及其结果“关中本位政策”形成之背景宇文泰改易氏族之过程改易氏族之因:文化重于血统“关中本位政策”的崩解与社会阶级的变动三、阶级升降:唐代统治集团的分化长安中央政府之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种族文化与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文化河北藩镇之种族河北藩镇之胡族人小结绪论:研究范围与内容一、氏族源流:李唐皇室之世系李唐皇室先祖考:李重耳李唐皇室世系考:赵郡李氏二、胡汉问题:北朝之文化与统治政策胡汉文化冲突及其结果:六镇起义与周齐分立“关中本位政策”形成之背景:宇文泰割据关陇,维持统治之需要宇文泰改易氏族之过程改易氏族之因:文化重于血统;北朝胡汉之别的特点“关中本位政策”的崩解与社会阶级的变动:武则天与唐玄宗时期科举的兴盛与府兵制的瓦解;外朝文武大臣集团与内廷宦官集团三、阶级升降:唐代统治集团的分化长安中央政府之统治阶级:士大夫集团、蕃将集团、宦官集团河北藩镇之种族文化与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文化:胡化河北藩镇之种族:胡人河北藩镇之胡族人小结。

陈寅恪读记

陈寅恪读记

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记首先,叙论部分。

陈先生认为,存之三百余年的李唐和短暂而亡的杨隋两朝之间,在典章制度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可以视为一体而并举论之。

但与此相关的资料,仅仅传世的旧籍而已,且其中还有大量重复之处。

虽然当时又新近出土了些文献资料,本有望作以补证,但有价值的实在很缺乏。

由此可见,想要对其做出有见地的研究实非易事。

隋唐两朝是我国中古极盛之世,它的文物制度广泛流传,影响巨大。

然而到当时为止,对两朝之渊源流变作出些通论的著作还很少有,可谓是我国史学的一大缺憾。

在这样的形势下,陈先生基于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就隋唐两朝制度的渊源发展而分析讨论之,成此一书。

隋唐制度称得上是广博纷复,然而探究它的因素,不过有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所谓的北魏、北齐之源,是指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刑政文物典章,自东晋至南齐间的发展变迁,多被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模仿采用,传到北齐为一集大成者。

这些在旧史中往往被看做是“汉魏”制度。

实际上经过流变之后,它便不再只限于汉魏,东晋南朝前半期也应包括在内。

旧史又有以“山东”来对待的,所指即为北齐。

北齐承袭北魏所采用的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此范围。

此外,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来的文化转移保存在了凉州一隅。

至北魏取得凉州,河西的文化便也输入于魏。

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的典章制度便多受之影响。

所以,北魏、北齐之源中也应该有河西这一支派。

这些都是前人没有过多关注,而今日又不得不详细讨论的问题。

所谓的梁、陈之源,梁代为陈所继承创作而无改的制度,到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后传于李唐。

换句话说,即南朝后半期文物制度变迁发展不是王肃等输入之所能及的,所以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未能采用,北齐之一大结集中也遂没有此因素。

旧史中所称的“梁制”,实际上也可称之为“陈制”,原因就是陈继梁,典章制度并无大变仍多袭之。

所称西魏、周之源,大抵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旧制的,或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晋之遗风。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笔记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笔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著的一本旨在论述隋唐制度来源的史学名著。

陈寅恪先生在叙论中提到,隋唐是中古盛世,文物制度影响极广,然而当时却罕有论述其制度的渊源、流变过程的专著,因此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

陈寅恪先生在叙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其中魏齐来源又包括旧史中所说的“汉魏”、“山东”,也包括河西,承袭了魏晋南朝的文物制度;梁陈来源指陈继承梁所得的典章制度;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的混合品则是(西)魏、周制度。

三个来源地差异不仅在于地域和政治差别,也在于文化传承中的区别。

后世史家因为隋唐继承魏周之遗业而多认为隋唐制度继承的是(西)魏、周传统,然而陈寅恪先生却于本书中指出并论证了(西)魏、周的影响甚小,前两者才是真正对隋唐制度影响重大的。

在叙论中,陈寅恪先生说明了全书的体裁,一是效仿旧史附丽,分别事类、序次先后;二是仿照天竺佛教释经论,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

如此的体裁也有助于对作者观点的详细论述:陈先生考证和排比了大量史料,从中以严密的逻辑推出结论,证明自己的论点,因此全文论证清晰严密。

首章《礼仪》是陈寅恪先生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作者不以礼制为空文,因为“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既如是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所以陈寅恪先生对隋唐礼制来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本章中,陈寅恪先生通过魏主用王肃等人用夏变夷、兴革文物证明南朝前期文化制度已被传于北魏北齐一脉,梁陈一脉也以汉魏晋和南朝前期的制度为基础;又通过史料证明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然而其制定礼仪却不依北周之制,而“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

《礼仪》章中,陈寅恪先生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河陇之所以经历漫长乱世却仍能保存汉代中原学术,一是因为学术由家族传承,二是因为学术的地域化。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文集

論李栖筠自趙徙衛事
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 葬傳説辨證
以杜詩證唐史 1
所謂雜種胡之 義
書杜少陵哀王 2
孫詩後
3 元白詩中俸料
錢問題
4 順宗實録與續
玄怪録
5 魏志司馬芝傳

逍遥遊向郭義 1
及支遁義探源
元代漢人譯名 2

3 幾何原本滿文
譯本跋
4
吐蕃彝泰贊普 名號年代考
(蒙古源流研
究之一)
5
靈州寧夏榆林 三城譯名考
先君致鄧子竹丈手 札二通書後
懺悔滅罪金光明經 冥報傳跋
大乘稻芊經隨聽疏 跋
敦煌本十誦比丘尼 波羅提木叉跋
薊丘之植植於 1
汶篁之最簡易 解釋
庾信哀江南賦 2
與杜甫詠懷古 跡詩
3 東晉南朝之吴

4 李唐武周先世
事蹟雜考
5
論李懷光之叛
李唐氏族之推 1

李唐氏族之推 2
測後記
3 三論李唐氏族
問題
4 敦煌本維摩詰
王静安先生遺書序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 書
劉叔雅莊子補正序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 石論叢續稿序
楊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論語疏證序
0 1
陳述遼史補 注序
0 2
陳垣燉煌劫 餘録序
0 3
陳垣元西域 人華化考序
0 4
陳垣明季滇 黔佛教考序
0 6
鄧廣銘宋史 職官志考證 序
0 5
姚薇元北朝 胡姓考序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下册審查報告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上册審查報告
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 唐朝概况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 唐朝概况

38
东北府天
38
《 旧 唐 书 》 卷 《 地
则 不 及 , 西 则 过 之 。
至 单 于 府 。 南 北 如 前
, 西 至 安 西 府 , 南 至
宝 十 一 载 地 理 。 唐 土
理 汉日东
志 之南至
一 盛郡安
》 ,,东
及唐 周朝 边后 形期 势疆

二、唐帝系表
(1)唐高祖 李渊 (618-626) ─(2)唐太宗 李世民(626-649) ─ (3)唐高宗 李治(649-683)
(23) 唐昭宗
李儇(873-888)
李晔(888-904)
|
(24)唐昭宣帝(哀帝) 李拀 (904-907)
唐高祖李渊像 古代画像
李渊造像记
唐太宗幼年患病,李渊礼佛祈祷后病愈,因造佛像 还愿
唐太宗墓石雕 照片:昭陵六骏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像 古代画像

唐 高 宗 与 武 则 天 合 葬 墓 乾 陵
(20)唐宣宗 李忱 (846-859)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唐懿宗 李漼 (859-873)
|
|

|
|
(17)唐敬宗(18)唐文宗 ( 19)唐武宗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湛
李昂
李炎
|
|
(824-826) (826-840) (840-846) (22)唐僖宗
|
(11) 唐肃宗 李亨 (756-762) )─(12) 唐代宗 李豫 (762-779)─(13) 唐德宗 李适 (779-805 )
|
(15) 唐宪宗 李纯 (762-779) ─ (14) 唐顺宗 李诵(805)

关于陈寅恪

关于陈寅恪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半,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突然在北京颐和园自沉。

莫道昆明池水浅,一样呜咽送大贤。

观堂遗命:“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

”陈、吴指陈寅恪、吴宓。

两人都是王先生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同事、好友。

亦师亦友的王国维正当创造力旺盛、成果叠出的中年,忽然含恨自舍。

陈寅恪感到压抑和悲哀。

他在挽诗中沉痛至极地写道:“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表达了自己的深切哀悼,并对亡友作出了崇高评价。

岁月如流。

32年后的1959年,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吴宓非常想念阔别多年的生死之交、时任中山大学教授的陈寅恪,“受教追陪四十秋,尚思粤海续前游”。

吴先生乃狂狷之士,学贯中西,目无余子,偏是对王国维、陈寅恪两位先生心服口服,无限仰慕。

吴宓怎样看待陈寅恪呢?有诗为证:回思真有泪如泉,戊戌重来六十年。

文化神州何所系?观堂而后信公贤。

确如吴宓所言:与王国维一样,陈寅恪是百年中国最杰出的文史大师。

而其对政局之明察、治家之严整、虑事之周密、风骨之嶙峋,尤非观堂可比。

二.旧时王谢已无家陈寅恪,江西修水人。

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世家子弟。

祖父陈宝箴,号右铭,咸丰举人,曾湘乡门生故吏。

思想开明,精明强干,累官至湖南巡抚。

戊戌变法时,他是封疆大吏中惟一公开表态支持维新者。

戊戌6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即是由陈荐用。

湖南当时革新风气特别浓厚,百业兴旺,人才济济。

名震一时的时务学堂,即由其子陈三立协同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熊希龄、唐才常、皮锡瑞等精英合力开办,旨在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材。

学生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白帽轻衫最少年”的邵阳蔡松坡。

父亲陈三立,号散原,光绪进士。

曾任吏部主事等职。

是坚定的维新派。

但陈氏父子受曾国藩、张之洞影响很大,关系极深,他们的变法主张比较持重稳健,与激进的康有为、梁启超一派有明显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作者:杨联升附图
引言
据「中央日报」副刊报导,史学大师义宁陈寅恪先生于五十八年十一月病逝广州。

(以前传说陈先生曾被红卫兵殴打,未知确否。

)先生生前自谓「生为帝国之民,死作共产之鬼」,今竟不幸言中,眞令人欲哭无泪。

然盲目衰翁,早一日升达天界,卽等于早一日脱离苦境。

敬慕先生者,惟有虔心祝祷,共祈冥福;尊事先生者,惟有更图精晋,光大师门。

联升在清华经济系,曾选修先生所授隋唐史,毕业论文,「从租庸调到两税法」,亦蒙先生指导。

在「清华学报」十二卷三期(民廿六)印布之拙稿「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卽是其中之一章。

至于论文主旨,则与陶希圣先生及鞠清远兄之著述,大体相同,故未发表。

联升于陈先生隋唐史课前,每得在教员休息室侍谈,课后往往步送先生回寓,亦尝造寓晋谒。

七七事变后,曾到北平城内先生府上参拜太老师散原老人之灵柩,此为联升在国内晋谒先生之末一次。

来美留学之后,曾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九日与周一良兄(当时青年学人中最有希望传先生衣钵者)同随赵元任先生夫妇,到纽约卜汝克临二十六号码头停泊之轮舟中,探望先生。

时先生双目几己全部失明,看人视物,仅辨轮廓。

因网膜脱落,在英经其国手名医,用手术治疗无效。

(先生曾膺牛津大学中文讲座之聘,实未就职,但借此
前往就医。

)置舟回国,道出纽约,原拟再试医疗,后闻美国名医,亦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

是日午后约三时半,先生在舱内初闻韵卿师母、元任先生呼唤之声,顿然悲哽。

但旋即恢复镇定,谈话近一小时。

对一良与联升近况,垂询甚详。

时二人皆已在哈佛先后完成博士学业,卽将回国任教。

一良到燕大,联升到北大,并各兼史语所副研究员。

先生又询及联升之内兄缪钺、彦威,云曾数度通信。

又云,回国后拟在南京定居。

此为联升在国外拜谒先生惟一之一次,亦为毕生最末之一次。

当时胡适之先生已接受北大校长之任命,方在纽约准备回国,本拟一同登舟探视,临时以故未克前往。

一九五六年,联升撰「老君音诵诫经校释──略论南北朝时代的道教清整运动」一文,在史语所集刊第二十八本印布,为胡适之先生祝寿。

曾托人将单印本设法转呈先生,闻已收到,并传语嘉勉。

联升所学伤于芜杂,虽曾列先生讲席,至多勉强升堂,绝不敢称入室。

顷于悲痛之余,忽然检得当年(约在民廿四)在清华园听先生讲隋唐史笔记二册。

因录其第一讲大略,以为记念。

追忆学恩,倍增哀痛。

五十九年二月记于美之康桥。

隋唐史第一讲笔记大略
应读及应参考之书:
甲:通鉴隋唐纪,通典。

(宜先读)
乙:隋书,两唐书。

两:全唐文,全唐诗,唐律,唐六典,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

通鉴纪事本末,只为索引性质,不能代替通鉴,疏漏之处颇多。

又标目有时反能误人。

(如谓题目尽于是。


通典有考证工夫,有意见,非抄辑类书。

通考只在宋朝尚重要。

全唐文是清人辑,多抄自宋人之文苑英华,但有抄自永乐大典者。

全唐诗亦清人辑,错误甚多。

在有独立之集时,必不可引(或有引自明人地志者则可引)。

研上古史,证据少,只要能猜出可能,实甚容易。

因正面证据少,反证亦少。

近代史不难在搜辑材料,事之确定者多,但难在得其全。

中古史之难,在材料之多不足以确证,但有时足以反证,往往不能确断。

日本旧谓其本国史为「国史」,「东洋史」以中国为中心。

日本人常有小贡献,但不免累赘。

东京帝大一派,西学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国史料能力较佳。

通鉴之考订价值甚高。

晁说之嵩山文集十七「送王性之序」:
子前日为我言曰:孰不知有资治通鉴哉!苟不先读正史,则资治通鉴果有何耶?予于时坐不得安席,而欲起以拜子也。

予早游温公之门,与公之子康公休缔交义笃,公休尝相告曰……(联升按,先生当日引此为节只说大略,以下是联升补抄。

)资治通鉴之成书,盖得人焉。

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甫,自三国历七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讫五代则范纯甫,此三公者,天下豪英也。

我公以纯诚粹识,不懈昼夜,不时饮食,而久乃成就之,庶几有益于天下国家之大治乱,不自辜所志也。

其在正史外而有以博约之:楚汉事则司马彪荀悦袁宏,南北朝则十六国春秋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李延寿书虽无表志而可观,太清记亦时有足采者。

建康实录,犹桧以下,无讥焉尔也。

唐以来稗官野史,曁夫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幸多存而不敢少忽也。

要是柳芳唐历为最可喜。

呜呼!孰敢以佻心易谈哉!予因子能独识于暮境而辄以厥初之所闻为子谢也。

读正史后方知通鉴之胜。

考异多有说明。

通鉴二一二开元十二年四月壬子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北平地测晷及极星条,胡注:「温公作通鉴,不特纪治乱之迹而已。

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杜工部只出师未捷二句诗见通鉴;屈原不见,宋人早已论及。

或温公已怀疑屈平之存在。


读正史必参考通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