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秦殇经济管理学院人资08—2王文杰080684206指导老师:朱洪强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秦殇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始皇一统天下,居功至伟,可以说他不仅开创了一个国家,更开创了一段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其暴政却终结了他的万世梦想。

个人对其评价不高,认为是一个君主该做能做的事,归结于一点,人才才是秦王朝建立的基点。

关键词:统一功绩暴政评价人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其伟大历史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他奢靡浪费,严刑峻法,残暴无道。

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的结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的齐国后,统一的秦帝国终于屹立在地球东方。

而建立一整套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必然,因为秦一统天下本是大势所趋;而且,在文化上也有所准备,战国法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

法家代表人物中,李斯等人早已为嬴政网罗其中,统一后为秦始皇重用作相。

秦始皇把法家理论用以实践,中央设三公负责政治、军事和监察;地方设郡县制,听命于中央,并由皇帝任免。

这样,全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秦朝首尾仅十五年,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做成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始皇听取李斯等人的建议,废分封,行郡县。

分天下三十六郡,而后南征百越,曾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于是,全国的官员任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也保证了皇帝行政权的垄断地位。

(2)书同文,车同轨。

“田畴异亩(亩大小不同),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是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情状。

秦统一后,李斯订文字,推行小篆,而后改用秦隶。

(3)确定官方文化。

字春秋时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是百家争鸣的局面,虽对文化的繁荣有不可估量的益处,但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难免会混乱统治。

国史通论期末论文

国史通论期末论文

10对外汉语二班徐加 1021210是非千载鱼玄机窗外早已是一片雷雨的天地,点燃许久未用的蜡烛,映入眼帘的是无限温暖的柔软。

随手翻开一本弃置很久的诗集,一行一句,如泣如诉。

我看到的是这个女子一世的凄风苦雨。

史书上,只寥寥数字,似乎就是她的一生了。

作为女诗人,她少负盛名,至今,仍有不少诗作流传于世。

而终其一生,她的情路,却满是泥泞。

误终生者,唯情而已。

她与温庭筠,因诗结缘。

温庭筠因了她的诗名前来寻访,旋即了解她凄苦的身世,经常接济她们母女。

彼时,她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温庭筠与她亦师亦友,保持着应有的距离,可她哪里又能管住少女的思慕与爱恋?他离开长安的两年,她写《冬夜寄温飞卿》,聊表思念;两年后,他终于回来,却极力撮合她与他人。

两年时间,他任由她心里的那份感情自生自灭。

独自欢喜独自愁,这是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地久天长……此时,关于爱情,她已经学到了很多,不牵手也可以漫步风霜雨雪……从此,将他放在心底,不再触碰。

我宁愿相信,不是不相爱,只是她想要的是相濡以沫,而他愿意给的是相忘于江湖。

第二个介入她生命的,是进士李亿。

她终是嫁了他,婚后他们共同编织了一段温暖和美好,这段时光,成全了她夭折的关于幸福的梦想。

她想,终其一生,她想要的亦不过如此。

而快乐的时光往往最是短暂,史书记载,李亿的原配妻子裴氏善妒,将鱼幼薇暴打一顿之后,命李亿将她休弃。

之后,他将她安置在咸宜观中,改法号为玄机。

彼时她还愿意去相信爱情,相信人性。

她想,不能相见也要朝思暮念。

直到几年后,李亿携一家老小赴扬州任职,彻底将她弃之不顾。

她心痛,她不甘,她要活出真我,这一次不为他人……不久,咸宜观贴出这样一行字:“鱼玄机诗文候教”。

从此,那些王孙公子不知踏破了她多少门槛,她与他们终日吟诗饮酒,遇到中意的就留宿观中,期间,她亦有不少作品问世。

我始终不愿称她为“娼妓”,也许只有那些残破的秦砖汉瓦,断壁残垣才能有幸目睹并见证第一历史。

历史是容不得偏见的,我亦相信,会有一天,人们会了解,她终究不过是个痴情偏又倔强的小女子,想把自己救赎。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帝国为何能轻易叩开清朝的大门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了进来。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该拿什么拯救你,清朝!腐朽的大门一推就开。

关键词:不得人心,封建制度的落后,引狼入室1840年六月,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然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无数的掠夺者进来了。

尽管无数的中国人民的鲜血在此将江水都染红了,清朝卑微谄媚的求和,依然没能阻止英军掠夺的步伐。

实际上,清朝在让英国人尝到了一点甜头之后,再让他们放弃,那是白日做梦。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肉包子打狗。

相反,这只是个开始。

1860年十月五日,绕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而在此事件中,我们的政府都做了什么。

皇帝灰溜溜的躲了起来,大臣们面对着帝国的枪眼都转开了眼睛,然后更多更重的赋税压在了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身上。

面对外来的侵略,我们政府不组织抵抗,全民抗敌,却更多的是压榨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

这样的行为就是在逼着百姓造反。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断了百姓的出路。

实际上,从鸦片战争到1850年间,全国各族的人民的反清起义超过了一百次。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激励人心的义和团运动,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二。

帝国为何能轻易叩开我们的大门?原因从清朝后期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中便不难找出。

虽然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清朝气数已尽。

“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已经民心尽失的清朝如何来抵抗帝国的侵略,如何以风烛残年的残败之躯来对抗帝国如野兽般猛烈地攻击。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这个道理流传了千百年,清朝作为中华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会不清楚它的含义的吗?历朝历代的安邦定国,都少不了文治武功,尤其对于原本就有“尚武”的意识传统的清朝,并且也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开疆辟土的朝代,则更会重视国家的军事力量。

中国通史 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  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试分析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手机:指导教师:2013年12月试分析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摘要:明成祖时期,郑和的七下西洋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如此举世闻名的壮举为何没有继续下去?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接下来,本文将从郑和的身世、七下西洋之原因、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和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

关键词:郑和七下西洋原因意义个人观点主要内容:一、郑和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对航海有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郑和从小便热爱航海呢?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也正是这一原因,郑和从幼年开始便努力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郑和以后会七下西洋的命运。

二、七下西洋之原因明成祖朱棣安排郑和下西洋有着深层次的目的。

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其一、寻找建文帝。

朱棣于公元1399年7月发动靖难之役,并在公元1402年,攻入南京,从而称帝。

但在攻入南京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这无疑成为了朱棣的一大心病。

随后,朱棣虽宣布建文帝死于大火,但他自己并不相信。

于是,朱棣派遣大量的密探在国境内秘密搜索建文帝下落,但均未找到。

国境内找不到,朱棣便想到了出海,于是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其二、威服四海,胸怀远人。

这大概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统,但凡强盛朝代,必定会有这一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三、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航海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明王朝统治阶级并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航海事业,相反不但终止了下西洋的活动,停止再造出海大舟,而且实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使中国的航海事业从此由兴转衰。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清代文学艺术浅析考生姓名:张永军考生学号: 1162001455842考点:甘肃电大定西分校摘要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带有自身独有的特色。

本文就其文学发展的不同特点,从顺治、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进行论述,论述了清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

关键字:清朝散文小说戏曲诗歌目录摘要 (2)一、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 (4)二、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 (6)三、嘉庆、道光时期的文学 (7)参考文献 (8)清代文学艺术浅析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按照其发展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镇压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反抗的汉人。

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严禁结社,大兴文字狱。

表面上,内阁六部,满汉官员分设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于满族议政王大臣之手,最后裁决于皇帝,形成带有种族歧视的封建专制。

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亲贵与旗兵的大规模掠夺汉人土地的“圈地”行动。

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和汉族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但同时,清朝统治者又采取一些缓和矛盾和怀柔笼络的措施,如经济上免除明末加收的“三饷”;奖励垦荒,屡次豁免灾区的多年赋税;康熙亲政以后,下令禁止“圈地”;改进明朝的“一条鞭”地丁税收制度,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农民减轻负担。

在政治、文化上,继续推行科举考试,另开博学鸿词科,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提倡程、朱理学,宣扬纲常名教,以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浅谈大唐太子李建成和玄武门事变摘要:只要爱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历史都是胜利者所编写的,失败者往往的不到公正的评价。

虽然隔代修史的真实性比较高,但往往年代相距太远,修史者又根据前朝所修之史作为其修史的基本,所以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

史书中,李建成的形象极差,皆因是个失败者,是胜王败寇的中国史学金律在作怪,现在来看,建成对唐的功绩也是不可抹杀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重大的转折点,它将李世民一举推上了大唐帝国的权力巅峰,同时也将他推上了一个彪炳千秋的历史制高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无疑也使他背上了一个沉重的道德包袱——终其一生,李世民也未能真正摆脱玄武门之变留下的心理阴影。

关键字:李建成玄武门李世民李渊正文:李建成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

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几个混蛋史官一笔勾销。

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

他一直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

可于仁义道德上,我们敢下定论较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之贡献。

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

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这些,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

不然,他也不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成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

隋朝末年的政局不稳和社会上风传的“李氏当为天下”的谶语让太原留守李渊在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惊恐不已。

他早有反意,但他的准备还不充分。

隋文帝已经对朝中几位姓李的大臣起了疑心,并且逼反了李密。

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自然也逃不过去,他很怕被隋文帝杀死。

于是,称病不去京城就成了他那时经常玩的把戏之一。

他先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于河东和晋阳密结各路英雄,收罗人才以备起兵。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论文

陈平——汉初第四杰摘要:汉初三杰,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陈平,世人却鲜有耳闻,大多只是隐隐约约记得电影《鸿门宴》中有都尉助沛公逃走,自称陈平。

可是我要说的陈平是其智不下张良,其治不下萧何的陈平,至于领兵打仗,虽不如韩信,但韩信却因他被抓。

陈平一个笑傲秦末汉初的智者,实现梦想的美男子。

简介:陈平(前3世纪?-前178年),西汉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以谋略见长。

在楚汉相争时,初在项羽手下做谋士。

早期被项羽重用,因得罪亚父范增,逃归汉王刘邦帐下。

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

西汉建立后,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户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反间计”、“离间计”,均出自其手。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一真才实学,其志在天陈平年轻的时候,虽相貌英俊,但好逸恶劳,不善持家,只喜读书交友,是个游手好闲之徒,令全县人不耻!但他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他曾分肉于乡里,乡亲夸他分得好,他说:“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由此可见,陈平胸有大志。

两个人看出了陈平的与众不同。

《史记》两段文字中说:“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平为人长美色。

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

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

平欲得之。

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

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

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

”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柰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

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论文

“李约瑟难题”浅析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入手,以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为例,阐述了其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自身缺陷。

在此基础上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也局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使中国古代科学成就止步不前。

价值中国古代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使得知识技术无法积累,更加无法高度提炼出理论。

这三个方面在众多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以史为鉴,中国现代科学可以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字:“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学儒家文化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广大学者的关注,众多学者对该问题都做出了解释,分别从社会建制、经济、文化背景、科学能力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虽然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参考了这些百家之言后,我认为以下3个因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自身存在的缺陷: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科学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的是技术,而没有科学;或者说,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

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大致是遵循着思想家顾炎武所提出的“经世致用”的观念展开,既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这典型地反映出古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深的实用色彩。

以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为例,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开数学发展之先河,而16世纪以前的中国数学书籍大都是应用问题解法的集成,原则上均遵循《九章算术》的著述体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受限与文
化思维间的关系
学院:工学院
班级:自动化10-1
姓名:徐庆
学号:101044113
指导教师:朱洪强
2012年6月1日
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受限与文
化思维间的关系
摘要:
中国古代拥有令人骄傲的科技成就,在多领域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深入,西方诞生了近代科学,从而渐渐赶超了中国科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究其根源,是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和由封建制度带来的思维禁锢造成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传统的过于推崇让中国古人失去了创新的勇气和动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的意识也没有为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和土壤。

为了吸取教训,我们必须从文化、制度、思维、意识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民主、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从科学技术上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封建制度思维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贡献出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对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先秦到明代,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

无论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数量还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的科技水平渐渐超越了中国,并且将中国置于一个十分落后的位置上。

当然,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为何中国古代科技没有从量变走向质变?为何西方科技却可以通过短短的几百年就完成了对我国的超越?现在我国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振兴我国的科技水平,重新走到领先世界的位置上去?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先去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科技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

在天文学方面,《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用于测量天体坐标的水运浑象仪,发明了测量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唐代的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化,他还主持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元代时期的郭守敬,主持全国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了准确的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值。

在数学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值来计数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5世纪后期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在农学方面,西汉农书《汜胜之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充分研究和总结了农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为后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代中医方面,《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详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五禽戏,对后代中医发展作用显著;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学的最高成就[1]。

同时,一提到我国古代的科技,就不得不说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这对人类历史贡献最为显著的四大发明,对后来文化、知识的传承,欧洲航海技术的提升,现代战争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既然我国古代科技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绩,为何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没有将这种鼎盛的势头延续下去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特点:第一点,中国古代科技偏重于实用理性,这与古希腊抽象理性的科学特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均是如此。

就拿天文学来说,中国古代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是因为古代中国历代皇帝认为天象与其统治命运休戚相关,因为历法的准确与否,被视为检验各代王朝是否顺应天意的标准;第二点,中国古代科技中经验积累,中国古代科学家通常采取“见见闻闻”、“虚访勤求”、“博采众方”、“询诸老成”的研究途径,他们的研究方法常常局限于对个别经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极少通过自己的模拟实验总结、量化分析得出结论[2];第三点,中国古代科技推崇整体观照,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医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将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

但在我看来,这些只是造成问题的直接原因。

若要究其根源,跟其他问题一样,根本上还是人的思想造成的。

如果将思想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那便是文化与社会制度。

所以,造成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受限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的文化以及受制度影响的民族思维。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们不仅把自然与人平等看待,而且认为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现象能够相互感应。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说科学的科学是哲学,当中国的古典哲学将自然与自我、物质与意识融为一体的时候,很自然地消除了自然科学诞生的可能性。

中国人一直讲究“天人合一”,力求认识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统一[3],因此难免会缺乏创新的动力与勇气。

因此我们就可以假设一下,即使中国古人发现了一些关于自然的新的奥秘,但由于思想的禁锢,不愿接受这一违反所谓的“自然法则”的客观存在,很有可能这一发现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不仅如此,中国还有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尊敬祖先、尊重师长。

在中国人看来,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一切,祖先总结出的经验与哲理总能够让后代人获益,并且把它当做真理去看待。

换句话说,中国古人面对先人的经典,是以一种传承的态度去研究的,“以传解经”是中国古人学习的主流思路[4]。

但我们很清楚,科学就是在不断批判不断树立新理论的过程中进步和发展的,过度地推崇经典只会令我们的思想更加禁锢和保守,让传统的东西变得更加传统。

因此,缺乏敢于否定经典的勇气也是我国古代缺乏创新源泉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谈到中国古人的思维,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这以制度在复员辽阔的华夏大地持续如此长久的时间,必定有统治者在思想、思维等各个方面的保障,而就是这种保障,造成了中国古人在思想上的极度僵化、禁锢,在如此环境之下,哪有创新可言?更不用说科学理论的形成了。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属于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这样的专制统治需要实用性的科技工艺,从而扼杀了独立的思想以及科学体系。

同时,在古代的中国,一切活动都要以服务和巩固皇帝的统治为核心,一切与耕战有关的技艺将会受到极大的重视,而其他一切和政事无关的事情都会受到忽略,在当时的中国毫无地位可言。

当然了,像中国古代这种强调实用技术的环境也是孕育不出来近代科学的。

同时,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治国策略已经深入人心。

在古代,商人沦为社会的底层,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从意识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但通过对比西方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商品流通大大增加,才促使了工业革命的产生,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西方科技水平的发展。

没有商品互通,就没有提高生产力的需求,就没有整个社会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因此重农抑商的思维态度,从意识上大大抑制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因此,造成我国古代科技没有质变形成近代科学的根本原因还是封建统治下的无节制的思想和思维的禁锢。

而为了吸取这一教训,我们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科学技术,形成一种
民主、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用到最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方向上去。

相信我国随着观念的改变以及制度的改善,科技水平赶超西方早晚会实现的,我们大学生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积累,勇于创新,在自己擅长的专业和领域上努力钻研,努力探索,为我国科技的复兴乃至整个民族的复兴奉献属于青年人的热血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2] 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3] 历史上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因素之透视
[4] 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科学技术模式之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