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通史专题
中国通史小论文

谈举孝廉中的“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唐普亮说起孝廉还得从察举制说起,举孝廉是察举制中四种固定内容之一。
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
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孝廉始于高后,文帝从实际出发,下诏将“孝悌”“力田”与“廉吏”并举。
但“孝”与“廉”作为常设科目大约始于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颁布“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
孝廉的目的是重视圣教,,以化庶民。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要以孝廉来作为选贤举能的标准呢?牟吉信先生在作品《汉代察举中的孝廉和察廉之分》中告诉我们:孝廉始于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是因董仲舒的建议而发之。
他认为当时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赀选这些人未必称职,建议由各地地方官每年择吏民中的贤者二人荐举于朝廷。
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下诏令郡国每岁举孝廉各一人。
孝廉的含义,颜师古解释称: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子廉吏。
察举举孝廉把孝提到如此高度,它的意义是非凡的。
从政府层面来宣扬孝,将其列为不国家用人标准。
它强化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血缘的民族性。
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为了鼓励应者,文帝特派谒者劳赐孝者每人帛五匹,悌者和力田每人帛二匹。
当时政府对孝悌的重视可见一斑。
但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要重视鼓励提倡孝呢,并且要以选拔人才标准的形式呈现呢?秦朝沿袭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这在一定程度预示着秦王朝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这种精神体现在朝纲上便是极有可能出现的暴政及严刑酷吏。
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更多是由律法来强制和规范。
汉朝作为秦朝的掘墓人自然要吸取教训,在初期治国思想上采取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依靠伦理情感规范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强。
这也正是统治者所想看到的。
换句话说,举孝廉一方面可以选拔有德之才,服务国家,另一方面可以在观念上强化个人与家庭,君臣,家国之间的联系,利于社会的稳定。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秦殇经济管理学院人资08—2王文杰080684206指导老师:朱洪强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秦殇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始皇一统天下,居功至伟,可以说他不仅开创了一个国家,更开创了一段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其暴政却终结了他的万世梦想。
个人对其评价不高,认为是一个君主该做能做的事,归结于一点,人才才是秦王朝建立的基点。
关键词:统一功绩暴政评价人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其伟大历史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他奢靡浪费,严刑峻法,残暴无道。
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的结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的齐国后,统一的秦帝国终于屹立在地球东方。
而建立一整套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必然,因为秦一统天下本是大势所趋;而且,在文化上也有所准备,战国法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
法家代表人物中,李斯等人早已为嬴政网罗其中,统一后为秦始皇重用作相。
秦始皇把法家理论用以实践,中央设三公负责政治、军事和监察;地方设郡县制,听命于中央,并由皇帝任免。
这样,全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秦朝首尾仅十五年,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做成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始皇听取李斯等人的建议,废分封,行郡县。
分天下三十六郡,而后南征百越,曾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于是,全国的官员任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也保证了皇帝行政权的垄断地位。
(2)书同文,车同轨。
“田畴异亩(亩大小不同),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是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情状。
秦统一后,李斯订文字,推行小篆,而后改用秦隶。
(3)确定官方文化。
字春秋时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是百家争鸣的局面,虽对文化的繁荣有不可估量的益处,但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难免会混乱统治。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帝国为何能轻易叩开清朝的大门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了进来。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该拿什么拯救你,清朝!腐朽的大门一推就开。
关键词:不得人心,封建制度的落后,引狼入室1840年六月,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然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无数的掠夺者进来了。
尽管无数的中国人民的鲜血在此将江水都染红了,清朝卑微谄媚的求和,依然没能阻止英军掠夺的步伐。
实际上,清朝在让英国人尝到了一点甜头之后,再让他们放弃,那是白日做梦。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肉包子打狗。
相反,这只是个开始。
1860年十月五日,绕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而在此事件中,我们的政府都做了什么。
皇帝灰溜溜的躲了起来,大臣们面对着帝国的枪眼都转开了眼睛,然后更多更重的赋税压在了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身上。
面对外来的侵略,我们政府不组织抵抗,全民抗敌,却更多的是压榨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
这样的行为就是在逼着百姓造反。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断了百姓的出路。
实际上,从鸦片战争到1850年间,全国各族的人民的反清起义超过了一百次。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激励人心的义和团运动,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二。
帝国为何能轻易叩开我们的大门?原因从清朝后期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中便不难找出。
虽然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清朝气数已尽。
“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已经民心尽失的清朝如何来抵抗帝国的侵略,如何以风烛残年的残败之躯来对抗帝国如野兽般猛烈地攻击。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这个道理流传了千百年,清朝作为中华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会不清楚它的含义的吗?历朝历代的安邦定国,都少不了文治武功,尤其对于原本就有“尚武”的意识传统的清朝,并且也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开疆辟土的朝代,则更会重视国家的军事力量。
中国通史 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试分析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手机:指导教师:2013年12月试分析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摘要:明成祖时期,郑和的七下西洋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如此举世闻名的壮举为何没有继续下去?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接下来,本文将从郑和的身世、七下西洋之原因、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和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
关键词:郑和七下西洋原因意义个人观点主要内容:一、郑和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对航海有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郑和从小便热爱航海呢?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也正是这一原因,郑和从幼年开始便努力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郑和以后会七下西洋的命运。
二、七下西洋之原因明成祖朱棣安排郑和下西洋有着深层次的目的。
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其一、寻找建文帝。
朱棣于公元1399年7月发动靖难之役,并在公元1402年,攻入南京,从而称帝。
但在攻入南京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这无疑成为了朱棣的一大心病。
随后,朱棣虽宣布建文帝死于大火,但他自己并不相信。
于是,朱棣派遣大量的密探在国境内秘密搜索建文帝下落,但均未找到。
国境内找不到,朱棣便想到了出海,于是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其二、威服四海,胸怀远人。
这大概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统,但凡强盛朝代,必定会有这一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三、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航海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明王朝统治阶级并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航海事业,相反不但终止了下西洋的活动,停止再造出海大舟,而且实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使中国的航海事业从此由兴转衰。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清代文学艺术浅析考生姓名:张永军考生学号: 1162001455842考点:甘肃电大定西分校摘要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带有自身独有的特色。
本文就其文学发展的不同特点,从顺治、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进行论述,论述了清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
关键字:清朝散文小说戏曲诗歌目录摘要 (2)一、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 (4)二、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 (6)三、嘉庆、道光时期的文学 (7)参考文献 (8)清代文学艺术浅析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按照其发展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镇压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反抗的汉人。
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严禁结社,大兴文字狱。
表面上,内阁六部,满汉官员分设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于满族议政王大臣之手,最后裁决于皇帝,形成带有种族歧视的封建专制。
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亲贵与旗兵的大规模掠夺汉人土地的“圈地”行动。
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和汉族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但同时,清朝统治者又采取一些缓和矛盾和怀柔笼络的措施,如经济上免除明末加收的“三饷”;奖励垦荒,屡次豁免灾区的多年赋税;康熙亲政以后,下令禁止“圈地”;改进明朝的“一条鞭”地丁税收制度,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农民减轻负担。
在政治、文化上,继续推行科举考试,另开博学鸿词科,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提倡程、朱理学,宣扬纲常名教,以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浅谈大唐太子李建成和玄武门事变摘要:只要爱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历史都是胜利者所编写的,失败者往往的不到公正的评价。
虽然隔代修史的真实性比较高,但往往年代相距太远,修史者又根据前朝所修之史作为其修史的基本,所以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
史书中,李建成的形象极差,皆因是个失败者,是胜王败寇的中国史学金律在作怪,现在来看,建成对唐的功绩也是不可抹杀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重大的转折点,它将李世民一举推上了大唐帝国的权力巅峰,同时也将他推上了一个彪炳千秋的历史制高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无疑也使他背上了一个沉重的道德包袱——终其一生,李世民也未能真正摆脱玄武门之变留下的心理阴影。
关键字:李建成玄武门李世民李渊正文:李建成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
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几个混蛋史官一笔勾销。
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
他一直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
可于仁义道德上,我们敢下定论较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之贡献。
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
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这些,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
不然,他也不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成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
隋朝末年的政局不稳和社会上风传的“李氏当为天下”的谶语让太原留守李渊在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惊恐不已。
他早有反意,但他的准备还不充分。
隋文帝已经对朝中几位姓李的大臣起了疑心,并且逼反了李密。
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自然也逃不过去,他很怕被隋文帝杀死。
于是,称病不去京城就成了他那时经常玩的把戏之一。
他先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于河东和晋阳密结各路英雄,收罗人才以备起兵。
中国通史论文

“李约瑟难题”浅析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入手,以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为例,阐述了其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自身缺陷。
在此基础上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也局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使中国古代科学成就止步不前。
价值中国古代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使得知识技术无法积累,更加无法高度提炼出理论。
这三个方面在众多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以史为鉴,中国现代科学可以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字:“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学儒家文化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广大学者的关注,众多学者对该问题都做出了解释,分别从社会建制、经济、文化背景、科学能力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虽然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参考了这些百家之言后,我认为以下3个因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自身存在的缺陷: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科学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的是技术,而没有科学;或者说,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
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大致是遵循着思想家顾炎武所提出的“经世致用”的观念展开,既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这典型地反映出古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深的实用色彩。
以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为例,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开数学发展之先河,而16世纪以前的中国数学书籍大都是应用问题解法的集成,原则上均遵循《九章算术》的著述体例。
中国通史论文

伟大的中国历史,孕育坚定的民族信心——中国近现代史论题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
引言高中生活结束之后对历史的学习就已经很少了。
这学期通过中国通史这门课程再次亲密接触伟大,丰富的中国历史,感慨良多。
借此论文表达自己对于课堂学习感受,对中国历史在此方面的认识。
主要内容: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论证辩题。
中国通史的学习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绚丽多姿。
每次走进历史的殿堂,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那震撼人心的古战场以及那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历史典籍……就都在眼前清晰可见。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经济一直奔流在历史长河最前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封建经济形态。
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雄踞世界首位。
就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中国也成为世界东方的经济强国。
在漫长的千年岁月中,一直领先着世界各国,成为大家的模范。
万国朝拜,八方学习,何其壮哉。
强盛的经济也必将创造伟大的政治文明。
纵观世纪历史,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前进观点。
当世界诸国还在奴隶社会的时候,中国早已经跨入了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中国的政治文明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不断完善的封建制度体系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治帝国。
日本留学唐朝才有了大化改新,元朝时期,建立了很跨欧亚的大帝国。
到了今天,我们还是走在前面,我们为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中国政治是我们中国伟大政治史的一部分,是在继承之上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人民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国的政治也必将进一步向前迈进。
谈及中国的文化就更让人自豪起来了。
唯一一个几千年来文化发展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中国的文化如汪洋大海般壮阔,即使是它的一湾碧波也足以让人受益无穷。
让人惊讶的不只是在时间与数量方面,他独特的吸引力还表现在丰富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阔的大地上,各民族编织着自己的文化,也广泛地进行交流和融合,语言,文子,建筑,教育,诗文……都在世界文化的天空大放异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六礼”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婚姻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是古人留给后世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婚姻使得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进而产生了各种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
也正是由于婚姻的重要地位,才有了“婚姻大事”的说法。
在古装剧里我们能看到头顶红巾的新娘和一袭红礼服的新郎拜堂的场景。
那么,古人们在拜堂成亲前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古代婚礼到底都有哪些阶段?
相传伏羲制嫁娶之法,“以俪皮为礼”。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条“必告父母”。
夏商时代,除了上面所说的两条,还要“亲迎于庭”,“亲迎于堂”。
商代时,婚姻便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男女双方的结合是为了“合二姓之好,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结婚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于是便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婚姻礼仪。
据《礼记·昏义》记载,当时婚娶有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这实际上就是古代婚礼的六个阶段。
所谓纳采,是男家请媒人提亲,女家同意议婚,男家再备礼向女家正式求婚,所备之礼为雁。
问名,则是男方在求婚后,托媒人问清女方的姓名和出生年月的年、月、日。
《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年不出”。
也就是说,女子满十岁后,就不能随意外出与人接触。
大多数人家,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女子,整日蛰居深宅闺房之中,她们的性情、才貌、年龄、名字等,外人皆难以知晓。
等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男家就只能通过媒妁了解。
于是,“问名”的礼仪阶段就应运而生了。
纳吉,是男家在宗庙里占卜,看看双方结合的吉凶如何,卜得吉兆后,再请媒人通知女方,这时双方才算正式订了婚。
媒人带去的礼物仍然为雁。
纳征,又称纳币,就是决定婚约后,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聘礼。
礼物有三:一为玄,即用深红和浅红两种颜色制成的衣服;二是束帛,即一束帛;三是俪皮,即一对鹿皮。
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之后,请媒人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礼物为雁。
亲迎,就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
亲迎往往被视为婚礼的主要程序,有人甚至认为只有亲迎才算婚礼,前面的五项都是议婚、订婚的过渡性阶段。
以上就是古人们结婚时所要经历的六个阶段。
“六礼”在《诗经》中也有反映,特别是亲迎之礼,如《卫风·氓》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郑风·有女同车》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齐风·著》的“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豳风·东山》的“之子于归,皇驳其马”;《大雅·韩奕》的“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等等,都是描绘亲迎的情景。
当然,在举行婚礼时,古人们也不会古板地按照“六礼”的每个程序来执行。
据《左传·昭公二年》,晋大夫韩宣子到鲁国聘问,随后又北上,“如齐纳币”,为晋平公聘娶齐景公的女儿。
这里的纳币,是将纳采,问名,纳吉,请期等一块儿办了。
另外,“礼不下庶人”,家境贫寒的下层百姓不可能也不愿意浪费钱财来按照“六礼”婚嫁,就连身为大夫的叔梁纥也无视“六礼”,与颜氏之女“野合”,生了孔子。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婚礼程序,都凸现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男家一直居于主导的,居高临下的地位,而女家则始终处于服从的,以下承上的地位。
《礼
记·士昏礼》开首的第一句话就是:“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也就是是说,按照礼制的规定,男女结亲的整个礼仪过程是由男家发起的,作为上方的男家向作为下方的女家通报希望联姻的意向后,才启动了婚礼的第一步。
之后的每一个环节,男家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推迟乃至中断婚礼,而女家只能被动接受,不能随意改变男家的决定。
以史书记载、文人议论、小说吸取的描写等为代表的社会舆论,对女家的悔婚往往大张挞伐,而对男家因故中断婚约则很少提出异议。
可见男子的尊贵地位早在议婚时就已经确立。
整个过程也体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前五道礼仪程序全部由父母做出决断,然后通过媒妁往返传达,至亲迎这一环节,才轮到新郎和新娘出场,而此时,所有的一切早由双方父母安排妥当。
现如今年轻人们不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是自由恋爱,自由择偶,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在现代婚礼里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六礼”的影子,如纳征和亲迎。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被继承,在继承中被发扬,几经承合,却也仍就活力四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