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备文言文语法知识

高一必备文言文语法知识
高一必备文言文语法知识

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B、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人称代词:你、我、他

疑问代词:什么(何)、哪里(焉)

指示代词:这、那、

名词、代词作主语和宾语我是学生。

C、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在这里我们需要记住两个动词:是、有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D、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修饰名词或代词

动词、形容词作谓语

E、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

F、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EF可以说成是数量名词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不做要求,它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恰好到了、很好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起链接作用,表示前后两者的关系:如果就(假设)夜缒而出因人之力而敝之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我从家走向学校。介词后边必须加名词或代词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无意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美丽而大方快乐而高兴

(2)、偏正短语:偏修饰正美丽的花认真地写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吃饭、看书

(4)、主谓短语: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我说、他写、他高兴

(5)、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记住一句话:介宾短语作状语

3、单句:

(1)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名词、代词作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作谓语。

(3)、定语、状语、补语起到的作用是修饰作用。其中定语、状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边;补语起到的作用是补充说明放被修饰词的后边。这有美丽的花。他认真地写。他跑得快。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补语不做要求

例句:(八十岁)的老奶奶【辛苦地在院子里】扫着地上的(厚厚)的尘土。

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必背古诗文

白李道难》★《蜀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诗三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咏 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 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秋月春风 等闲度。.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闻琵琶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

高中文言文语法梳理 【词类活用】 一般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名词活用作状语 特殊活用: 6、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7、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8、为动(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而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1、现代汉语例句: “军队” ①人民的军队爱人民。(主语) 《 ②联合国在该地区驻有军队。(宾语) ③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定语) 前面不能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 如:很军队/可以军队。(不成立) 2、古文例句: (必修一)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驻军,驻扎)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穿白衣、戴白帽)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 !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游泳) 其中①②③句带宾语,④受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用副词修饰) ①她很友善。(谓语,不带宾语) ②她是一个友善的老师。(定语) 2、古文例句: ,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变雄厚,变薄弱)(表发展变化) 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与…友善、与…交好)(与之相关的行为)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的特点,而像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该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看见的景物)

高一必背的古诗文(14篇)

1、《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离骚》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3、《阿房宫赋》(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最新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最新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一】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2021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总汇

2021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总汇 (语素)—最小的语言单位,如:人、椅、巧克力等。 词— 最小的语法单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成。如:人民、椅子、巧克力蛋糕等。 短语— 又称词组,由两个或两个词组成。如:人民幸福、椅子破了、巧克力蛋糕很甜等。(句子)— 语段 一,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 A.单音节,例如:天、地、写、看、我、啊等 B.多音节:连绵词——双声的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 如;参差仿佛伶俐崎岖 ——叠韵的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连绵词 如;彷徨窈窕蟑螂翩跹 ——其他的蝴蝶鸳鸯玻璃芙蓉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 姥姥悄悄纷纷往往 音译外来词—葡萄咖啡沙发巧克力马拉松尼古丁 (2)合成词 A.并列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例:途径体制价值美好寒冷始终买卖国家干净人物 B.偏正式——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例:冰箱小说火红蜡黄笔直 C.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例:提高说服延长车辆书本纸张 D.动宾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支配的对象 例:司机管家动员保健达标美容 E.主谓式——前一个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主谓名动形 例:地震霜降年轻眼热心酸自动 F.附加式——词缀+词根词根+词缀 词缀+词根:老虎老乡第一第五阿姨阿毛 词根+词缀:刀子扳子石头木头作者读者 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的:红通通的笑嘻嘻的 (3)重叠式

姐姐哥哥仅仅刚刚偏偏 二、短语 短语,也叫词组,是由词语与词语组合而成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由此可与看出短语的特征:一是由词语与词语组成,二是能够独立运用。要注意的是,短语与词语和句子有相像之处。像词语,是说有些短语具有词语的语法功能;像句子,是说短语只是书面上没有标点,口语中没有语气。比如“多么迷人的九寨沟”这是短语,可口语里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句话——“多么迷人的九寨沟洼!” 短语按照结构来考察,可以分为十种: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介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的字短语、兼语短语、连动短语、复指短语 [口诀]短语看结构,十种莫忧愁。并偏动介补,主的兼连复 1、并列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例如:雄伟壮丽、报纸杂志。民俗风情、吃喝穿戴、这个那个、和谐幸福 2、偏正短语: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他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正关系。用()表示定语,用[]表示状语。 1)名词性偏正短语——定语+名词(或代词) ①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名+名:中华情赤壁赋出师表兰亭集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之 战 代+名:我们家这个人之二虫这只黄鹂那只白鹭这条纱巾那根拐 棍 动+名:发言稿止痛片美发厅调查提纲训练计划运动规律游览路 线 形+名:黑牡丹红太阳白玫瑰绿色食品经典作品优秀分子永恒 魅力 ②指示代词、数词、量词组合作定语。例如: (指+数+量)+名:这支笔这一位委员那一个书包这两个人那一年六月(数+量)+名:七根火柴一年四季一件小事一曲窦娥冤千古关汉卿 (2)动词性偏正短语——状语+动词 ①状语表示的意义 状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时间、频率、范围、处所、对象等。例如:表示情态:努力进取认真研究大力发展倾情奉献喜闻乐见娓娓动听 表示时间:猝死马上出发立刻行动现在开始从眼前抓起于拂晓结束

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 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6. “被+动词”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语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进入了必修二。大家或许还不知道必修二有多少篇文言文需要背诵,以下是WTT 整理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背诵篇目希望可以给对大家提供参考借鉴。 氓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 先秦: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师说》原文: 作者: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没有用来……的办法”。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 “没有……的人(事、物)”。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 “凭什么”“依据什么”。如: 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如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 作……”、“用……做……”。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 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如: 则谓非草木不得。(《芙蕖》) 二、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 样”“怎么办”。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 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 “对……该怎么办呢”。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 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 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三、表反问语气 1.“况……乎“,译为“何况……呢”。如: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 道……吗”。如: 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如: 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6.“安……哉”,译为“怎么……呢”。如: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7.“况……欤”,译为“何况……呢”。如: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8.“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四、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2.“亦……哉”,译为“也……啊”。如:

高一语文下半学期文言文古诗词复习(一)

高一语文下半学期文言文古诗词复习(一) 一、通假字 暴霜露(“暴”通“曝”,冒着。)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勿”,不要。)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山川相缪.:(通“缭”连结,盘绕。) 二、一词多义(例) 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 兵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故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动词) 得诚不得已(能够,动词) 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 诸侯之所以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暴暴霜露(暴露,动词,读暴pù) 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 为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 始始速祸焉(才,副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 向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 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表示最小的整数,数词) 一肌一容(所有的,全部、权,形容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秦人视之(它,指代金玉珍宝) 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他们,指代“秦人”)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 使负栋之柱(让,动词) 使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动词) 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动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 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纵一苇之所如(往)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标志)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19分)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篇目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9分,每个0.5)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 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王还柱而走(通_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 ________) 9.距关,毋诸侯(通____,_______ _)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11.不敢倍德(通__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 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14. 因击沛公于坐(通_ ___, ________) 15.王必说见臣(通__ __,________)16.日以尽矣(通 ____________) 17.燕王拜送于庭(通__ __,________)18. 图穷而匕首见(通__ __, 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9分,每个1分) 1.行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以为东道主(古义: ______________)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 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 ________________) 9.乃引其匕首提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 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 ________________)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古义:______________) 15. 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________ )16.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___________) 17.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_____)18. 王购之金千斤(古义: ___________) 1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5分,每个0.5) 1晋军函陵()2若亡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8又前而为歌曰()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随堂练习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一) 词类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 1.她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瞧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得地连起来了. 3.您比我强,我比不过您。 4。您为什么老向着她而不向她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瞧病。 二、判断加点词得词性 1、这朦胧得桔红得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4、隔着云瞧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得东方战线。()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8、您明白其中得道理吗?( )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得工作作风.()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三、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D、拟声词 越发( )除了() 始终( )依照( )沿着() 索性()扑通()哦 ( ) 屡次( )何必()自从()砰( )啊()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二) 短语 一、辨别下列短语得种类: 天气睛朗发挥作用仔细翻阅丰功伟绩 扫得干净美好回忆甜言蜜语打击敌人 舒活筋骨认真讲解歌咏春天黑得发亮 差得很远长江源头一粒种子灵魂深处 性格与蔼灯火辉煌白云飘飘积累经验 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手舞足蹈 二、选出下列说法错误得一项:()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三、选出下列说法正确得一项:( )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明亮极了工作数月(后补短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1&16&21专项资料 文言文翻译 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 星隧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2、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 [耕柱子]墨子的学生。② [太行]太行山。 3、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论衡·儒增》)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5分)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日:"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 (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以( )御史出 ②还次( )蒲州驿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5、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5分)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段文言文。(5分)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7、请用直译形式翻译下列短文中的画线句子。(5分) 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燕王患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以计中之。”乃阴使人道 .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必背古诗文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琵琶行》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