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及现状
东北黑土区土壤风力侵蚀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课程名称:土壤生态学 报告人:王禹宸
前言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点粮食产区,其粮食生产能力
及可持续性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广义黑土区 指有黑色表层土分布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 辽河平原,北起大、小兴安岭南麓,南至辽宁省盘锦 市,西到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 里江和图们江。黑土区水土流失日趋剧烈,导致黑土 功能严重退化,耕作土壤退化、沙化及生产力明显降 低,严重制约我国粮食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我 对黑土区风蚀区域、风蚀因子、风蚀发展趋势进行系 统分析,提出黑土区风力侵蚀研究及防治的迫切性, 以期为该区风蚀防治保证耕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相 应依据。
谢谢啊!
人为因素没有人类过多活动的介入,按照黑 土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应该是以森林和森林草 原环境为主,但是由于黑土区农业发展与工 业发展的生产活动,改变了该区原有健康的 生态系统,诱发水土流失而产生风力侵蚀。
二、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因子
农业生产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口 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增大,为满足粮食供应, 原来的自然植被森林和草地被开垦为农田, 肥沃的东北黑土区变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 地。
二、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因子
气候。气候特征直接决定风力的大小,而风 力是土壤风蚀和风沙流动的动力,直接影响 风蚀的强弱。
土壤。东北黑土区土壤类型主要以黑土、黑 钙土、草甸土、暗棕壤为主,土壤质地细腻 ,在春秋季由于干旱表层土壤干燥疏松,在 大风作用下易引起风蚀。
二、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因子
植被。黑土区大部分的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 甸植被,植物生长繁茂,根系发达,水土流 失微弱,但是垦殖为耕地后,地表在春季与 冬季裸露,而风季亦出现在该段时期,在大 风天气,低覆盖度的耕地表土极易发生风力 侵蚀。
内蒙古主要侵蚀规律

内蒙古主要侵蚀规律
一、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是内蒙古地区最为常见的侵蚀类型,主要发生在降雨量较大、地形坡度较陡的地区。
由于雨水的冲刷作用,地表土壤和岩石被冲刷侵蚀,形成沟壑、河谷等地貌。
水力侵蚀对地表的破坏较大,会降低土地的生产力和肥力。
二、风力侵蚀
内蒙古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风力资源丰富,因此风力侵蚀也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侵蚀类型。
在干燥气候和强风条件下,地表土壤和岩石会被风吹走,形成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会导致土地贫瘠化和沙漠化。
三、冻融侵蚀
内蒙古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凉,因此冻融侵蚀也比较常见。
在冬季,土壤和岩石因冻结而产生裂隙,随着气温升高,裂隙扩大,导致岩石碎裂、剥落,形成石海、石河等地貌。
冻融侵蚀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水文循环。
四、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指由于耕作、采矿、道路建设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壤流失。
内蒙古地区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过度开垦、放牧和采矿等区域。
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地退化、肥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
五、混合侵蚀
混合侵蚀是指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侵蚀类型,如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组合、水力和冻融侵蚀的组合等。
混合侵蚀对地表的影响更大,会形成更加复杂的地貌类型。
总结:
内蒙古地区的主要侵蚀规律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土壤侵蚀和混合侵蚀。
这些侵蚀类型会对地表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导致土地退化、生态失衡和生产力的降低。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各种侵蚀的影响。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应对措施

242011年第47期(总第2391期)25区,由于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地被冲刷流失,牧民生活陷入贫困。
如果不经治理只能靠搬迁异地才能脱贫,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脱贫方式,不能使牧民真正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只有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二)土地沙漠化严重。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严重,全区沙化土地占全国的33%,有2/3来自草原沙漠化。
根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扩展;2005年,锡林郭勒草原沙化草场已经占可利用草场的74%,锡林郭勒盟西部以及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北部牧区已退化为严重的荒漠、半荒漠草原。
由于草原大面积沙化、退化,降雨量普遍减少,地表温度出现大幅度的升降变化。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从东到西的降水量为500-300-150毫米,现降为300-200-100毫米。
锡林郭勒盟,20世纪50年代降水为307毫米,60年代减少到269毫米,80年代为243毫米。
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报告,夏天中午和晚上草地与裸露沙地地表温度相差40 50度。
草原比荒漠化草地夏季低3 5.5度,冬季高6 6.5度,减少对地表的水蚀,利于集云雨的形成。
从这段报告中我们推测到如下结果,地表温度大幅度升降,加剧气候干旱,长时期的干旱进而引起草原沙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这种恶性循环,内蒙古越来越多的湖泊干涸,湖泊面积从20世纪50 60年代开始缩小,进入70年代后加速缩小。
这也导致以湖泊为补给、被称为“草原之肾”的草原湿地萎缩,逐渐消失。
(三)自然灾害严重。
草原退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根据调研及《四子王旗志》记载,四子王旗境内自然灾害严重,旱灾、“白灾”、“黑灾”、沙尘暴时有发生,有十年九灾之称。
“白灾”又称为雪灾,是指由于大雪埋压牧草使牲畜不得采食,加上“白毛风”急剧降温,家畜往往冻饿而死。
1977年四子王旗全旗遭遇特大雪灾,10月25 29日降特大暴雪,降水量29.7毫米,积雪深度14 30厘米,局部地区60厘米以上,连续积雪120天,牲畜损失21万头(只)。
《2024年呼伦贝尔市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评估》范文

《呼伦贝尔市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评估》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市位于我国北部,以其广阔的草原、森林以及独特的生态系统闻名。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此政策不仅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生境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呼伦贝尔市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评估。
二、呼伦贝尔市土地利用变化1. 土地利用现状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前,呼伦贝尔市土地利用以农业耕作为主,草原和森林面积相对较少。
随着政策的推进,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的变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呼伦贝尔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一方面,大量的农田被改造为林地和草地;另一方面,原有的草原和森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这种变化不仅增加了森林和草地的面积,也改善了土地的生态环境。
三、生境质量评估1. 评估方法生境质量评估主要采用生态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和遥感数据,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
2. 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呼伦贝尔市的生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森林和草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土壤质量和水分保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的关系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使得森林和草地的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生境质量。
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的改变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更多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此外,合理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也是提高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分析呼伦贝尔市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生境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这也表明了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呼伦贝尔的生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呼伦贝尔市的生态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基本概况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东部,总面积25.3万km2,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3个地带。
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
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90亿亩,森林覆盖率49%,林区的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柞等。
呼伦贝尔市探查到的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其中57处矿点已探明,主要有煤炭、石油、铁、铜、铅、锌、水泥灰岩等。
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 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
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受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其中有些是珍稀兽类和禽类,全市313种鸟类中,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如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灰鹤、大天鹅和小天鹅等。
二.主要环境问题及分析(一)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呼伦贝尔市自开发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明显表现在土地沙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市土壤侵蚀面积达632万hm2,其中强度侵蚀面积近615万hm2。
坡耕地中有水土流失现象的1 417万hm2,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近617万hm2。
侵蚀强度在三级(土壤流失量大于2 500 t/(年•km2))以上,急需治理的耕地面积达3 418万hm2。
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层活化现象非常严重。
由于林地面积减少,生态屏障作用大大减弱,蓄水防洪能力降低,,许多河流水量已明显减少。
①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呼伦贝尔大草原正在遭受到严重的沙化侵袭,生态状况正呈严重恶化之势。
据最新监测显示,呼伦贝尔市沙化土地面积131万hm2,其中流动沙地2.8万hm2、半固定沙地9.1 万hm2、固定沙地74.9万hm2、露沙地43.7万hm2,同时,还有近111万hm2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东临辽宁、吉林两省,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界俄罗斯,南与河北、山西两省接壤,地跨东经97°21'~126°03',北纬37°24'~53°23'。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由于内蒙古处于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本文将就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1.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出产地之一。
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再加之长期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当地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中尤以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突出。
2.草原生态退化内蒙古是著名的草原大省,由于牧民滥放、过度放牧等不当行为,导致当地草原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严重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面积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受损、草原生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
3.水资源短缺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
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缺水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土地沙化严重内蒙古草原地区大面积土地发生沙化现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严重亏损,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等问题,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破坏,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损失,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受到了威胁,特别是一些大型野生动物如狼、马、鹿等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1.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处偏远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重工业和煤炭开采等大规模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原因探究

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原因探究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草原之一。
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呼伦贝尔草原的草场资源丰富,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畜牧业者前来放牧。
近年来,呼伦贝尔草原的载畜量却出现了偏低的情况,这给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的原因之一是草场的过度放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的草场资源受到了过度放牧的影响,导致了草场的退化和土壤侵蚀。
由于过度放牧,草场的植被得不到有效的休养生息,导致了草场的干旱和草量减少。
这对于草原上的畜牧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草场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和质量。
大量的畜牧业者纷纷感叹,自己的牲畜快没有地方可供喂养了。
这就是因为草场的过度放牧所带来的问题。
减少草场的面积也是导致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草场被用于修路、建房、种庄稼等,导致了草场面积的减少。
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地区,草场面积减少尤为严重。
这就使得畜牧业者们面临了更加严峻的局面。
少了草场,就意味着放牧的地方减少,更加有限了。
这就导致了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的状况。
气候变化也是导致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气候的变化,呼伦贝尔草原的降雨量和温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了草场资源的减少。
尤其是一些多年来经常有大规模干旱的地区,草场资源减少尤为严重。
这就为畜牧业的发展和质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像是内蒙古自治区黑河农牧业风景区周边,就经常因为干旱而影响放牧。
过度放牧,减少草场面积,气候变化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牲畜的养殖成本。
畜牧业者们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增加投入,以提高牲畜的存活率。
而增加投入无疑是为了保证牲畜的存活率,但也意味着畜牧业者们的收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放牧季节,畜牧业者们不得不增加用工、买饲料等,导致了养畜的成本增加。
内蒙古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8027 k 占总 面积 的 7 1 。内蒙 古地 处 生 22.8 m , o 态脆 弱 带 , 地利 用 中 人类 活 动诱 发 的土 地 破 坏 土
和土地退 化 有加重之 势 主 要 由于 过 牧、 樵 、 采 不
合理 的开 垦 、 灌排 设谁 不配 套 等 原 因加 剧 了 土 地 原 东部 , 辽 河覆抄 平 原和 河套 平原 北部 等地 , 西 这
3 4 。全 区境 内镶嵌分 布着 6 . . 8 2万 k 可利 用 m: 天 然草 场 . 0万 k 森 林 . 2 m。 8 2万 k 耕 地 和 腾 m 格里、 巴丹 吉 林 、 乌兰 布 和 、 巴音温 都 尔、 布 齐 、 库 大 沙漠 、 地 。 沙
造 成危害 的水力侵蚀 面积 1 . 2万 k 约 占全区 jO m, 总面 积的 1 . ; 7 风水 复合侵蚀面积 7 9 万 k 2 .9 m, 占全 区 面 积的 6 7 ; . 5 风力 侵蚀 面 积 5 . 7万 14 47 . 7万 k 占 全 区总 面 积 的 4 0 ; 程 侵 蚀 m. .3 工 39 8k , 2 . 5 m。占全区总面 积 的 0 0 。 . 3 全区 O个贫
蒙 h 中图分类号 ; 17 2 ¥ 5 . 古 基本 情况 l
的 沙化 、 草地 退化 、 壤侵 蚀及 盐渍 化等 。 土 土地 “ 三
化” 为耕地 质 量下 降 的重要 原困 , 成 严重 制 约着农 业经济 的健 康发 展 。 2 水 土流 失现状
2 1 土 壤 侵 蚀 类 型 、 度 . 程
大兴安岭 一 一阴 山—— 贺兰 山为 界形成 明显 的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 侵蚀 外营 力不 同 , 区分为水 力侵 蚀 、 全 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及现状*刘洪鹄1,刘宝元1,吴海生2,王长河3(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100875;2.呼伦贝尔市水务局, 海拉尔 21000;3.呼伦贝尔市水保站,扎兰屯 162650)Email: honghu2005@摘 要: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好的草场之一,与大兴安岭共同构成了东北和华北的天然生态屏障,保留着大量有具有科学价值的植物。
侵蚀类型包括有水蚀和风蚀。
目前水蚀主要是由道路侵蚀造成的,包括公路侵蚀、乡村道路侵蚀和牲畜(牛羊)道侵蚀。
牲畜道侵蚀沟以村庄为圆点,以1-2公里为半径,呈放射状分布。
通过分析土壤机械组成和侵蚀性风速的出现频率来看,呼伦贝尔草原的风蚀潜在性非常大。
如果植被被破坏, 海拉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出现扬沙天气的频率在1/5~1/4。
关键词:土壤侵蚀;呼伦贝尔草原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土地退化、淤积河道、污染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
搞清土壤侵蚀类型和发生规律,是治理土壤侵蚀的前提之一。
侵蚀类型是根据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形式或形态[1]。
在黄秉维[2]、朱显谟[3,4]、罗来兴[5]等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唐克丽等[1]建立了中国土壤侵蚀分类系统,认为侵蚀类型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复合侵蚀,并且认为人为因素是助长其它类型的主要因素,陈永宗等[6]认为人为侵蚀是单独的一个侵蚀类型,包括挖掘和运移。
显然人为因素助长了其它侵蚀类型,农地比林地或草地的侵蚀强度大的多[7,8],直接挖掘和运移作为一种侵蚀类型是值得商榷的。
呼伦贝尔草原面积为1.106×105km2,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96%,是中国甚至于世界上最美丽的草原之一,是我国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东北、华北的天然生态屏障,而且保留有大量具有科学价值的植物[9]。
如果它被破坏,我们不仅仅会失去美丽的草原、大量的肉奶制品、东北与华北的天然生态屏障,它将会成为中国沙尘暴的物质源之一。
据调查,呼伦贝尔草原有大片的沙漠化草场,而且沙漠化草场面积正在逐年扩大[10]。
为此,我们必须要搞清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以便于掌握其发生规律,从而进行布设防治措施。
王长河、李明贵[11]根据侵蚀类型对呼伦贝尔市进行了土壤侵蚀防治分区,将呼伦贝尔草原划分为风力防治区。
然而,没有说明原因及其目前危害的程度,不够详尽,须进一步说明。
目的在于搞清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为防治当地土壤侵蚀、保护与修复当地草场提供一些合理依据。
1研究区概况呼伦贝尔草原位于蒙古高原东北缘的呼伦贝尔高平原上,海拔多在500~800m之间,地 势比较平坦。
该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属于非季风区,但竺可桢和张宝堃[12]认为夏季风仍会影响到海拉尔和满州里,它们6-9月的降雨量是全年的80%,年均温-3~O℃ ,年降水量在24O~400㎜之间;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春季多大风,夏季短暂且比较温暖。
境内有海拉尔河、克鲁伦河、乌尔逊河、根河、伊敏河、额尔古纳河等,湖泊众多。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制作的1:100万土壤图显示,此区土壤类型包括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盐*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金(4023505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20027021)作者简介:刘洪鹄(1980-),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04博邮编:100875土、碱土、沼泽土和风沙土等。
该区植被主要包括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由贝加尔针茅、羊草、线叶菊、大针茅、克氏针茅、糙隐子草、冷蒿等组成,在东南部、海拉尔河中下游及其南面各支流沿岸地区分布有樟子松林[13]。
该区动物由牲畜、骆驼、黄羊、狼等,不过随着人类的大量迁入,野生动物现在较稀少。
2 资料与方法2005年5-6月前后共20天的时间内,对呼伦贝尔草原从南到北穿越,先后经过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海拉尔市、牙克石市、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等,从全局上了解到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及现状。
在鄂温克旗西苏木的一条乡村道路中(E119.45°,N48.74°)用环刀法进行容重采样,测量了正使用路、废弃路和草地的容重,以此说明路比草地在同一降雨过程中产生的径流量要大。
摘录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的起动和吹扬速度,黑钙土的机械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土种志(第四卷)》,两者结合说明呼伦贝尔草原上土壤颗粒中的多大比例将会在多大的速度下起动或离开地面。
有1991-2000年新巴尔虎右旗(E116.817°,N48.667°)、额尔古纳市(E120.183°,N50.25°)、海拉尔市(E119.75°,N49.217°)三个气象站点的每天四次(2时,8时,14时,20时)观测的风速,统计每天的最大风速,以此来统计颗粒起动或离开地面的对应风速>3.8m/s, >4.6 m/s >5.4 m/s >6.6 m/s的出现频率。
3 土壤侵蚀类型在2005年5-6月,前后经过20天的时间,对呼伦贝尔草原的水土流失类型及现状进行了调查。
依据中国土壤侵蚀分类系统[1],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归类(表1)。
表1可见,呼伦贝尔草原上主要存在着两种侵蚀类型,风蚀和水蚀。
此地分布纬度较高,气温偏低,可能会发生冻融侵蚀。
以下具体叙述一下本区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及其特点。
表1 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Table 1 soil erosion types in grassland of Hu Lun Bei Er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三级类型 吹蚀 悬移 蠕移风蚀 磨蚀 跃移雨滴侵蚀(溅蚀)片蚀面状侵蚀 细沟侵蚀浅沟侵蚀 切沟侵蚀悬沟侵蚀水蚀沟状侵蚀 冲沟侵蚀3.1 水蚀从表1可见,呼伦贝尔草原的水蚀主要包括面状和沟状侵蚀。
发生面状是非常普通,凡是降雨、并且能够产生径流的地方,就是产生面状侵蚀。
此处每年仍有240~400㎜的降雨量,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虽然降雨量较小,但仍能产生面状侵蚀。
随着人口的增加,加上牲畜数量的增加,沟状侵蚀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出现了。
在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和额尔古纳市的农业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沟。
在保存较好的草原上也出现了一些侵蚀沟,这些侵蚀沟主要是道路造成的,这种现象在鄂温克旗和陈巴尔虎旗比较多见。
下面将其详细叙述。
公路侵蚀 目前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公路修建过程中,将在两旁挖沟,进行取土和砂石铺建路基。
两旁的沟,一些已与当地的地形相结合,成为被公路破坏的流域的汇流渠道,每逢降雨产生径流时,流域中的全部径流将汇流到公路旁的壕沟中,无疑增大了两旁沟中的水量,不断冲刷,将公路两旁的沟加深加宽,甚至于破坏公路和两旁的农田或草地。
乡村道路侵蚀 随着汽车进入草原后,村与村之间的交通便更加频繁起来。
由于下雨会引起道路泥泞,为了选择好的道路,道路两旁的草地便成为新路,道路在不断加宽。
容重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土壤入渗能力等指标[14-18]。
从表2得知,路的容重比草地的容重大得多。
因此,可以认为在同一降雨过程中,路产生的径流要比草地大的多。
道路的不断加宽,就会产生更多的径流,一旦汇聚到一起,冲刷力将会加强。
在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中的乡村道路中已经见了一些细沟、浅沟和少量的切沟。
汽车轮胎在泥泞中行进时,将会留下一些轮胎印,这将为浅沟和切沟创造了一些条件。
时间长或者遇到特大降雨过程,将会形成冲沟。
表2 乡村道路和草地容重的对比Table 2 difference of bulk density between rural road and meadow正用的路 废弃的路 草地容重(g/cm3) 1.22 1.20 0.91牲畜(牛羊)道侵蚀 由牲畜道造成的侵蚀,在农业区是几乎不可见的。
随着牧区选择固定居住以来,每天牛羊便沿着几乎相同的道路走向草场,便在村庄附近的草场上出现了牛道、羊道。
牛道、羊道已将草皮破坏,6-9月份出现较大降雨时,便成为径流汇聚渠道,便会出现切沟或冲沟。
沟从漫岗或丘陵顶部到下部逐渐加大。
如果村庄周围都是丘陵或漫岗,牛道侵蚀沟就会出现形成了以村庄为圆心,以1-2公里为半径,呈放射状分布。
牲畜群体的大小、坡度和坡长、降雨量与强度等因素会决定牛道侵蚀沟在坡面分布的数量及侵蚀程度。
图1是一条牛道侵蚀沟的上部形态,上部沟的宽度和深度较小。
图2是一条牛道侵蚀沟的下部,出口较大,大量物质已被冲走。
从牲畜侵蚀沟的上部和下部的不同形态表明,牲畜在沟的形成与发展中只是起引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降雨径流的冲刷作用。
二图 1牲畜(牛)道侵蚀沟上部形态 图2牲畜(牛)道侵蚀沟下部形态Fig. 1 top shape of erosion gully by cattle Fig.2 bottom shape of eroson gully by cattle3.2风蚀呼伦贝尔草原被划分地潜在风蚀沙漠化地区[1],王长河和李明贵[11]也认为本区为风蚀防治区,两者都认为风蚀是本区最主要的侵蚀类型。
根据表1得知,呼伦贝尔市发生风蚀类型包括吹蚀和磨蚀。
风蚀的营力是风,呼伦贝尔草原具有侵蚀性风的出现频率外在决定了呼伦贝尔草原风蚀的潜在危险性。
从表3得知,土壤颗粒的平均粒径越大,风速越大才能使颗粒移动或吹扬[19]。
从表4得知,呼伦贝尔草原黑钙土粒径<0.02㎜的土壤颗粒已经占到50~80%,<0.002㎜的土壤颗粒大约在10~30%。
从风速和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粒径的含量来看,50~80%的颗粒在风速3.8m/s时,就已经开始移动起来;10~30%的颗粒在风速3.8m/s时,已经吹扬起来;50~80%的颗粒在风速达到 5.4m/s时,已经吹扬起来;80~95%的颗粒在风速4.6m/s已经移动,在风速6.6m/s时已经吹扬起来。
表3颗粒起动和吹扬风速(m s-1)Table 3 wind velocity of grains beginning to move and being lifted up(m s-1)颗粒粒径(mm)风速0.01 0.1 0.25 1.0 1.5 2.0起动风速 3.65 3.83 4.57 6.62 7.65 8.57 吹扬风速 3.72 5.41 6.6 10.71 13.41 16.25 备注:数据来源于文献[19]表4 呼伦贝尔草原黑钙土表层的机械组成(%)Table 4 top soil 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Chernozen in grassland of Hu Lun Bei Er 亚类 土种 2-0.20.2-0.02 0.02-0.002 <0.2 <0.02 <0.002黑钙土 薄黑灰土 5.07 23.08 42.66 94.9371.85 29.19 黑钙土 厚黑黄土 4.72 35.25 40.17 95.2660.01 19.84 黑钙土 薄黑黄土 0.56 41.56 37.44 99.3457.78 20.3410.7石灰性黑钙土 火黑黄土 20 3.2 66.1 80 76.8草甸黑钙土 中锈黑黄土 6.75 41.72 37.79 93.2551.53 13.74 从表5可见,新巴尔虎右旗和海拉尔市出现>3.8m/s、>4.6m/s、>5.4m/s和>6.6m/s风的频率基本上一样,额尔古纳市出现侵蚀性风的频率相对较少,尤其是出现>5.4m/s的大风日数的频率仅为两站的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