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新闻单元教案(一)

合集下载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

⾼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 教学⽬标: 1.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并根据结构筛选相应的信息。

2.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3.区别消息与新闻特写,理解新闻特写的语⾔特点,把握⽂章情感。

4.学会写新闻特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在完成教学⽬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课堂⽣成) 教具准备: 印发《导学设计》、多媒体 教学⽅法: ⾃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由课内和课外构成,课外主要是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内所⽤材料的阅读和课后练习;课内主要解决筛选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理解新闻语⾔特点,把握⽂章情感、学习新闻写作等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快速阅读全⽂,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2.阅读“助读材料”,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

课堂教学: ⼀、导⼊设计: 由视频导⼊,并引⼊⽂体介绍。

⼆、⽂体介绍:(⾃主学习) 新闻(消息):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般采⽤客观报道形式,只⽤叙述⼿法,有时也适当进⾏⼀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学等,是报纸、⼴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通讯:通讯是⽐较详尽、⽣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物的⼀种新闻体裁,是报刊中⼤量采⽤的⼀种⽂体。

与消息相⽐,通讯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容量⽐较⼤,表现⼿法灵活多样。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案例分析的结果
案例名称: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总结:总结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成功 经验,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介绍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应用, 包括其特点、优势和效果
案例启示:从人民日报的“两微一 端”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 示,如何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
短新闻导学案的未来发展
第五章
未来发展的趋势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实践性 和应用性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现代 信息技术的融合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其他 学科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挑战
新闻行业的变革与竞争 短新闻导学案的普及与推广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创新与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实践应用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 相符合。
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实施教学方案:按照教学方案,开展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式,对教学 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应用的效果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 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新闻素养和综合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 改进
短新闻导学案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案例选择的理由

高中语文一第单元第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高中语文一第单元第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 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的相关知识点!教学目的:1,了解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

2,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一,导入。

(5分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

明确:四部分——标题、导语、正文、结语类型——消息、通讯、特写等。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给学生2分钟阅读课文)二,回顾历史,感受荣辱。

(5分钟)香港回归的时候,大家只有五岁。

可能在那个年纪还不能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

现在我们阅读了这一篇新闻作品,回过头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新华社派了四名记者来一起报道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这四名记者又花了这么多心思来谋篇布局。

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同学间接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的过程)教师补充:香港回归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时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都不发达,而那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要从虎口夺肉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

但是当时我们就做到了。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10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10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

材料。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
⑤、结尾: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要响 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1839年9月至11月,鸦片战争揭开序幕。 •1841年1月26日,英军战舰正式占领该岛。6月,英国宣布香港为 自由港。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1843年6月,英国任命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查。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 以南部分割让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 借了沙头角至深圳湾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附近大小岛屿 262,为期九十九年。
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 有典型性的场景?
四个典型性场景: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 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场面一(2-4):
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写降旗是港 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 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 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 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 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 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也标 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 新闻呢?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呢?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的?

高中必修一新闻单元教案

高中必修一新闻单元教案

(一)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广义: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

狭义:专指“消息”。

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文体。

它以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组成。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通讯: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新闻五要素)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如何3、消息的特点1〉真:真实性。

消息的内容必须真实。

2〉短:篇幅短小,语言简明扼要。

3〉快: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组成。

*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

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人教版必修一新闻单元教案(一)

人教版必修一新闻单元教案(一)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博观约取”(广泛地阅读、扼要地选取)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共有四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短新闻(消息|新闻特写);《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报告文学(高中传统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一篇通讯。

对应高考中比较稳定的一种题型“一句话新闻”。

一、新闻1、含义:广义的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录等。

2、特点:及时性、真实性。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5w、1h4、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一)新闻特写(《短新闻两则》)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二)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二、报告文学(《包身工》)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

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地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消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八上)电视新闻:《生命之舟》声画合一,语言准确生动简明(八上)人物通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八上)《寻找时传祥》(八下)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八下)新闻特写:《开国大典》(九上)高一学生在初一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和报告文学,但只是初步了解,而且印象很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博观约取”(广泛地阅读、扼要地选取)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共有四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短新闻(消息|新闻特写);《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报告文学(高中传统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一篇通讯。

对应高考中比较稳定的一种题型“一句话新闻”。

一、新闻
1、含义:广义的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
评论、特写、访问记录等。

2、特点:及时性、真实性。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5w、1h
4、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一)新闻特写(《短新闻两则》)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二)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
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
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
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二、报告文学(《包身工》)
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

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地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消息:《北京喜获20XX年奥运会主办权》(八上)
电视新闻:《生命之舟》声画合一,语言准确生动简明(八上)
人物通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八上)
《寻找时传祥》(八下)
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八下)
新闻特写:《开国大典》(九上)
高一学生在初一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和报告文学,但只是初步了解,而且印象很浅。

需要引导他们回忆,复习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让学生能真正理
解记忆并学会使用。

高一学生独立倾向很强,不满于满堂灌的死板教学,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

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与报告文学的相关文体知识,培养新闻速读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
力。

2、学会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过程中掌握分析新闻内部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审美观。

教学重点:
1、培养新闻速读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句话新闻)
2、增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教学难点:
培养新闻速读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一课时单元总体介绍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跟我说说,大家星期天都做了什么?除了吃饭睡觉。

”(笑)
“大家的生活都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我特别烦一件事儿。

那就是我发现我的星期天除了吃饭睡觉看书,剩余时间全用在扣手机上了,只要一有空就看空间刷微博玩微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你愿意接收的不愿意接收的,都涌到你面前,让你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与人交心,甚至没有时间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特别特别想回到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飞鸽传书’的时代,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等一封家书,等一份思念,等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着慢慢的日子。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降低要求,我们至少可以回到看新闻读报纸的时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坐在藤椅上,喝茶,读报,看世界。

今天,就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看报纸,学学新闻,回望一下过去的时光。


“报纸在哪里?抱歉,我也没有。

咱们课本上有。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9页前面的那一页,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看新闻。


二、师生互动,学习文体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仔细阅读一下这一页的内容,并结合学习指导74页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一下,看看我们这一单元要学什么,怎么学,待会儿我们找人起来给大家讲讲。

”(注意,我这儿有十个问题,也就是说至少要有十个人起来回答问题,谁要是自愿站起来回答,前面的问题比较简单,越到后面越难,没有人回答了我就提问,提问道谁不会了课代表记一下,课后来我这儿背诵十个问题和答案。

所以,每个人都要认认真真地看。

好了,开始吧。


1、这一单元学什么?
2、什么是新闻?
3、什么是报告文学?
4、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5、新闻的六要素5W1H是什么?
6、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7、新闻与报告文学的不同?
8、怎样学习新闻作品?
9、怎样学习报告文学?
10、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说什么是新闻特写?(初中学过)
1、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2、通讯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
(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
(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
(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

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地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博观约取,内容简析
“咱们这一单元呢,选取了四篇课文,都是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典范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回归祖国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地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人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
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凸显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四、学以致用,作业布置
“大家下去都看一下,它们分别属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哪一种文学样式。

哪个是特写,哪个是通讯?哪个又是报告文学?下节课我们就真正开始这一单元新课的学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