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下两部分 全)——【秦汉考古精品】

合集下载

(NEW)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9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9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5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4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2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1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0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07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42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四川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445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432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1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良渚文化答: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是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距今约5300~4500年,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玉器,陶器以夹灰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圈足器和三足器较为盛行;玉器包含璧、琮、钺、璜、冠形器、玉镯、玉管、玉珠等,琮、璧一类玉器之多,为同时期其他文化所罕见。

出土的农具也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一定程度上的先进性。

总之,良渚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程度,而且也是证明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证据。

2.武官大墓答:武官大墓是在安阳殷墟中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

此墓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1950年进行科学发掘。

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7.2米。

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

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

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轰动一时。

关于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之出土文物海昏侯墓已清理出土文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成套编钟、竹简、木牍和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等。

海昏侯墓已被列入2015年国家重大考古项目,创下多个“首次”和考古之最。

2015年11月4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

墓中出土一万余件珍贵文物,包括10余吨西汉铜钱(200万枚,相当于现在50公斤黄金)、编钟、竹简、伎乐俑…文物展现了西汉高等级贵族生活,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墓葬中还出土了青铜火锅。

[6]2015年11月9日,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主墓的西侧有一个占地约80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坑首次发现车马陪葬坑,在这个坑里共发现5辆木质彩绘车和20匹马的痕迹。

考古工作人员从车马坑里清理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

从清理出的车具如盖弓帽、杠箍、龙虎首轭饰、辕首饰、衡饰、车軎等,马具如络饰、衔镳、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等多鎏金错银和麻质伞盖看,其制作极其考究,使用等级很高。

在这里还发现大型青铜蒸馏器、青铜火锅及数十件陶瓷器及陶胎漆器储酒器。

[7]11月14日上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清理正式启动。

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将为研究孔子的实际形象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从侧面印证了西汉时期统治阶层独尊儒术的景象。

[8]出土的马蹄金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两个马蹄形的金器,虽然在地底埋藏了2000多年,但经过初步的清洗后,立刻闪耀出黄金的光泽。

专家介绍,公元前95年,汉武帝祭天时梦到了纯白的麒麟,敦煌一带出现了金马,泰山出现了黄金,汉武帝认为这是一种祥瑞之兆,所以从那一年开始,就将所有的金饼都铸造成马蹄的形状。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xx十一陵西汉十一个帝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九个帝陵都在渭河北岸咸阳市至兴平县境内。

公元1962年开始勘查武帝茂陵,以后陆续勘查诸陵。

公元1966年发掘文帝窦后墓的部分从葬坑。

公元1970—1978年,发掘长陵的一个陪葬墓——杨家湾大墓和安陵一个陪葬墓的从葬沟。

公元1982—1983年,勘查杜陵并发掘杜陵寝殿和陵园的部分门址。

渭河北岸西汉九陵的勘查,其主要收获是澄清诸陵的方位及其排列顺序。

排除咸阳原上有西周陵的可能性,同时又对汉唐间的有关西汉陵的记述作了详细校核。

认定《汉书》臣瓒注所记诸陵的方位是可信的。

《汉书》臣瓒注的诸陵方位被《三辅黄图》、《水经注》和唐《元和郡县志》所采纳,特别是《水经注》在记述北魏成国渠的流向时,详细标明西汉诸陵的方位和顺序,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可靠依据。

于是在探明北魏成国渠遗迹的基础上,对汉陵逐一进行审定。

审定后的西汉陵,自西至东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目前的推论是否正确,尚待发掘验证。

西汉的陵寝制度,主要是勘查诸陵的坟丘,陵园的围墙、门道和门阙;还有它们的后妃墓和陪葬墓。

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情况不明外,其他十个帝陵的坟丘都作覆斗形,用夯土筑造。

茂陵坟丘最大,底边长230米、顶高46.5米。

其他略小,一般顶高30米左右,底边长150—200米。

坟丘居陵园中央。

陵园四周夯筑围墙,围墙平面呈方形,每边长400米左右。

四面围墙的中部辟一门,称司马门。

门道宽15米左右。

门道两侧各有一座土阙。

土阙长40、宽15米左右。

汉承秦制,设寝殿于陵园,并在陵园附近设庙。

在各个陵园的内外地面上,目前还可以见到西汉建筑的遗迹和遗物,大约就是寝殿或原庙这一类建筑的遗存。

除杜陵寝殿已发掘,情况比较清楚以外,其他都无法确定。

后妃墓的外形与帝陵同,而规模略小。

一般设在帝陵东边,但有少数例外。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秦汉考古》读书笔记

《秦汉考古》读书笔记

《秦汉考古》赵化成,高崇文PDF版阅读时间:2011-1-6至2011-1-21一、秦都咸阳、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自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历经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共七代。

·墓葬以以前在雍城的“集中公墓制”变作了以一代君王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

据推测,秦孝公可能追随其父葬在栎阳附近陵区,而昭襄王、庄襄王及历代秦君多葬在芷阳陵区(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的陵区尚不知晓),而秦始皇则选择在与芷阳一山之隔的骊山北麓。

·秦都咸阳附近还分布有多处平民墓葬区。

其中面积较大,并且进过较多次发掘的有黄家沟墓地、任家嘴墓地、塔儿坡墓地。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1、秦始皇陵:A陵园与陵区:两重城垣,并形成南北长、东西宽的“回”字形陵园;内城墙厚8.3m,外城墙厚14m;内城墙北面有两门,其余东西南各一门,外城墙各面各一门;两重城垣以内遗址遗迹分布密集,多于葬制和葬仪有关,外城垣外遗址遗迹分保护分散,除了兵马俑和马厩坑等特殊设施意外,大多数遗迹属于修建陵墓的从属性遗留。

B坟丘和地宫:坟丘为三层回状阶梯状;墓室(地宫)为口大底小的多级台阶状的竖穴长方坑,长方向墓穴四边皆有斜坡墓道。

测土东侧弹出五条墓道,中间一条长友60m,西侧墓道呈“巾”字形,北墓道有两条。

每条墓道皆有多个大型耳室,埋藏丰富。

-------秦始皇真狠啊,不过确实有意义在,那么多的汞他哪来的怎么炼的呀,再者,怎么做到司马迁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C寝殿与便殿。

2、陵园内外的陪葬坑A石质甲胄坑(胄zhou,四声,和头盔同义,或者指帝王家族的后代):石铠甲和石头盔都用质地均匀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片和铜条编连而成,四领一排有规律地摆放,大小比例按真人而制,非常笨重,应属于明器。

B马厩坑:秦始皇陵的马厩坑主要有两处,一在陵西内外城之间,一在陵园外墙东侧。

前者规模较大,但只有两座,一座是“双门道马厩坑”,一座是“曲尺形马厩坑”。

060103考古学

060103考古学

060103考古学第一篇:060103 考古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博物馆学、文物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汉语、史料学、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古人类学等方面受到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2.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及编写考古报告;3.掌握博物馆管理技能;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5.了解国内外考古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6.具有从事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历史学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理论、考古绘图、田野考古学概论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安排3~5个月。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相近专业:历史学、博物馆学、民族学开设院校:西北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第二篇: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第一节序论第二节基础知识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三、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叫前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朝⽌。

(约公元(约公元西汉,⼜叫前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朝⽌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故称西汉。

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故称西汉。

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强盛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国家,经济繁荣,国⼒强盛。

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是中国的第⼀个黄⾦时期。

西汉列帝多数都有所作为,锐意进取,才缔造出了中国的第⼀个强盛时期。

西汉共有13帝,其中病的9帝;被毒杀的1帝;国亡被废后为乱兵所杀的1帝;箭伤复发致 西汉共有13帝,其中病的9帝;被毒杀的1帝;国亡被废后为乱兵所杀的1帝;箭伤复发致死的1帝;被废后事不详的1帝。

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刘砦村,是以汉⾼祖的曾祖⽗、刘姓⼤始祖刘清墓为中⼼汉皇祖陵:汉皇祖扩展⽽成的陵园。

汉皇祖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刘砦村,是以汉⾼祖的曾祖⽗、刘姓⼤始祖刘清墓为中⼼扩展⽽成的⼀座陵园陈列馆。

现为当地"重点⽂物保护单位"。

汉皇祖陵俗称“皇林”,历来是当地汉⾥堂刘⽒祭祀祖先的场所,原来有墓有祠,但经过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和沧桑变化,再加上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的“破四旧”,当地古迹建筑被破坏殆尽,仅剩下刘邦曾祖⽗刘清的⼟坟⼀堆。

现在的汉皇陵,则1992年以后由当地政府与刘姓族⼈修复重建。

正门为4根⼤⽯术组成的汉式红漆⼤门,门楣上镶嵌着“汉皇祖陵”4个⼤字。

⼤门两帝各有⼀⼤⽯狮守护。

⼤门东侧有⽂物保护碑和标志。

进⼤门后为庭院,庭院正⾯是汉⾼祖刘邦的⼀尊⾼达4⽶多的汉⽩⽟雕像。

庭院右东厢为陈列室,其中有关于刘邦的⽣平介绍。

左侧西厢则为“汉代名⼈与⽂化”陈列室。

位于刘邦雕像⾝后的庭院中部正殿,是⾼⼤庄严的“汉代帝王殿”,其中有刘邦及汉代24帝的雕像。

两汉墓葬

两汉墓葬

(11初)试论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发现及形制特征(11考古)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03考古)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汉代诸侯王和官爵二十级的列侯墓,都有边长10米以上的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

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有60余座,列侯大墓数量更多,它们是汉代上层丧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意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

墓葬的基本类型主要有:1、木椁墓木椁墓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墓,多重棺,但西汉早已没有先秦天子七重、诸侯五重那样严格的棺椁制度,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椁,南方地区多见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

马王堆汉墓是木椁墓中的典型类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1972—1974年先后发掘初3座墓葬。

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

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

椁室由外、中、内三椁,外、中、内三棺和垫木组成,内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十分完好。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

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

2、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室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比普通的木椁墓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

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

目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又以西汉早、中期为多。

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

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典型墓例有北京大葆台汉墓、定县北庄汉墓等。

北京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两座墓的结构相同。

1号墓保存较好,墓室模拟地上宫室建筑的趋向非常明显,大致以题凑为界,题凑内的内回廊、前室、后室构成内藏部分,外回廊为外藏,从内到外,依次为棺室(梓宫)—前室(便房)—题凑—外藏。

2号墓被严重焚毁,结构与1号墓大致相同,出百余斤五铢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书·韦玄成传》记载:“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 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 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上四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
宣帝杜陵寝园遗址
王皇后
陵园布 局图
杜 陵 便 殿 遗 址
杜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帝陵台门遗址
一 、 西 汉 帝 陵
封土高一般为30米左右 。
一 、 西 汉 帝 陵
武帝茂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茂陵近观
封土底部东西224-226,南北228-236米, 高46.5米
一 、 西 汉 帝 陵
宣帝杜陵
封土底部边长172米
2.地宫
• 根据文献记载,西汉帝陵基本为四条墓道的土圹墓,东墓道为主 墓道;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西汉晚期的帝陵可能将东向改为南 向,可能与都城方向改制保持一致;
西 汉
究》 ; 1942~1943年,西北史地考察团调查了关中 地区的西汉帝陵。
帝 新中国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对西汉帝陵进行

全面考古调查, 对一些帝陵及陪葬坑、陪葬墓、刑徒 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汉宣帝
杜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
景帝阳陵考古发现。近年来开展的汉惠帝安陵、汉昭
服虔曰:“在正藏外,婢妾藏也。或曰厨厩之
属也。”
汉景帝阳陵是西汉帝陵之中,发现、发掘陪葬坑数量最多的 。它们有 的在帝陵陵园之内,有的在阳陵大陵园之中。 帝陵陵园之中的陪葬坑,目前考古发现86具,分别位于帝陵封土四侧 及陵园东北部。分别与庖厨、织造、军阵仪仗等内容相关。
• 陵庙与都城附近的宗庙意义不同,陵庙和寝、便殿 是一整套礼制系统,主要和陵事活动有关,即“月 祭于庙”、“岁二十五祠”。
一 、 西 汉 帝 陵
陵庙内安放木主的神坛? 太社内安放社主的石座?
一 、 西 汉 帝 陵
(四)陪葬坑
• 西汉时代帝陵与皇后陵一般均置陪葬坑,这一

制度源远流长,上溯商周时代的大型墓葬附近 的车马坑、祭祀坑(包括器物祭祀坑、动物祭
• (二)西汉帝陵及陵园遗址
➢自汉文帝霸陵及其后,帝陵与皇后陵的陵墓各
一 、 西
自筑成一座陵园,且外围又有大陵园。大陵园 之中有陪葬坑、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 等,大陵园(之外)附近有帝陵的陪葬墓、刑 徒墓、陵邑等。



1.封土
• 战国时代晚期,王陵的封土规模已明显变大。
一 、
➢ 《礼记·中庸》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帝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勘探及
试掘。
二、西汉帝陵的分布

➢ 西汉时代有十一座帝陵,分别为高祖长陵、 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
、 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
西 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
汉 帝
➢ 除了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位于汉长安城外 的东南部,其余九座帝陵均位于咸阳原之
第四 西汉帝陵
• 一、西汉帝陵的发现过程 • 二、西汉帝陵的分布 • 三、西汉帝陵的基本布局和主要设置
一、西汉帝陵发现简史
自汉代以后,不少历史地理文献记载了西汉帝陵,如
《三辅黄图》、《三秦记》、《关中记》、《水经
一 注》、《长安志》、《关中胜迹图志》等。
、 清末及民国时期,日本学者足立喜六《长葬坑意义基本相同。陪葬坑与“地宫”
汉 帝 陵
(即墓室)是西汉帝陵的“地下”主要组成部
分:即“外藏”与“正藏”,“外藏”即“外
藏椁”,“外藏椁”以“具”为计量单位。 《汉书·霍光传》霍光去世,皇帝“赐梓宫、便
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 《礼记·礼器》 :“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 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
西 • 秦始皇陵将战国时代陵墓“以大为贵”发展到 汉 极至。
帝 • 西汉早期,帝陵和皇后陵封土平面形制为长方 陵 形,即“坊”形(《礼记·檀弓》)。大约从文
帝以后,帝陵和皇后陵封土平面一般均为近方
形,即“覆斗形”,也即“堂”形 。西汉帝陵
• 墓室位于地宫底部,又称“方中”或“明中”, 一般深“十三丈”(汉丈约2.3米),内有“梓 宫(棺)”、“便房”(葬具)及“黄肠题凑” 相关的储藏间等,根据诸侯王墓的特点,墓室内 可能有积沙、积炭或积石及排水设施等,起到保 护作用。
3.陵园及门阙遗址
一 • 西汉初年,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 陵的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在同一个陵园之内。从汉文帝霸陵开始,
、 帝陵与皇后陵各自的陵墓封土及陵园,它们又被包括在共同的大 陵园之中。大陵园之中有陪葬坑、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
西 等,大陵园(之外)附近有帝陵的陪葬墓、刑徒墓、陵邑等。 汉 帝 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茂陵陵区 (园)平
面图
陵园布局的内涵
• 西汉帝陵的修建同样是“陵墓若都邑”的理念,其中帝陵象征着 未央宫,后陵则是长乐宫,陪葬墓和大量的陪葬坑是文武百官和 宫廷生活的象征,陵庙则是代表了礼制建筑。整个陵园则是汉长 安城的地下再现。
• 另外,焦南峰先生还认为阳陵陪葬的诸侯王则代表了各诸侯王国, 整座帝陵则是西汉帝国的象征,这种象征性只是理念方面,不能 准确的一一对照。
3.陵寝设施
➢ 东汉蔡邕《独断》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 ‘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 ‘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 宫。…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 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杜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帝陵阙门遗址
陵庙遗址
• 陵庙制度产生于西汉初年,《汉书·五行志》载: “古之庙皆在城中,孝文庙始出居外”,西汉初年 的汉太上皇、高祖庙和惠帝的庙均筑于长安城内。 文帝庙虽然在城外,但没有修筑于陵墓附近,从景 帝阳陵开始陵旁设庙。
• 西汉帝陵的陵庙均有名称,如景帝德阳宫、武帝龙 渊宫、昭帝徘徊庙、宣帝乐游庙等。
陵 上。
10
11
8

9 6
、5
西



4 21
3 7
昭穆制度
• 昭穆制度,指的是规定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的制度。《周礼·春 官·小余伯》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 父为昭,子为穆。”
• 西汉帝陵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学界一直有较大的争议,刘庆柱先 生认为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度是存在的,只是由于继承原因的不同, 分组存在;王学理先生则认为汉陵不存在昭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