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课件:5_秦汉考古(葬)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1 秦汉考古概述

一、秦汉考古的特点
1.与历史发展进程相对应 2.与考古学文化特点相适应
• 1. 与历史发展进程相对应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阶段,经历了统一、分裂、再统一的过程。
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的事件,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而汉则在一个空前 广大的范围内最早稳定地施行中央集权统治模式。
1 关中地区,包括甘肃东部,这里是 汉王朝的京师地区。是当时京兆尹 (西安以东) 左冯翊(渭河以北)、 右扶风(西安以西,一直到宝鸡一带) 所在地。 2 关东地区,不是指原来的关东六国, 一般来说是指河南新安以东(函谷关) 的三河(即当时的河东郡、河内郡和 河南郡)、颖川、南阳等郡。
• 3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地区,是渤海湾周围 地区,即当时的青、徐地区和幽冀地区。
西汉后期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二大阶段。 前段:汉武帝元狩五年到宣帝、元帝之交, 包括了武帝后期、昭帝、宣帝。在昭帝之 后有个昌邑王刘贺,但时间很短。前后共 七十年左右的时间(公元前118 年-公元 前48年)。
后段:包括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王莽。 平帝后有一个孺子婴,时间也很短。前后也 是近七十年左右的时间(公元前48年-公元 25年)。
如何做到与历史学的结合
一是要独立,就是要在不受历史学 研究成果的影响下,采用考古学的 理论和方法,对考古学资料进行考 古学的研究。
二就是要上升。所谓上升,就是研 究不能停留在刚才所说的层次上, 最终还要用考古学研究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果来说 明历史问题。
三 秦汉考古的时空框架
1.分期 2.分区
1. 秦汉考古研究的分期
东汉前期 包括光武帝、明帝、章帝,时间比 较短,大约只有六十多年的时间 (公元25年-89年)。
考古学战国秦汉考古

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历史时代”:文字大量用于文献记载和史书的大量出现;简牍、帛书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考古材料;2.进入到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铁器在生产领域取代了铜器和石器,铁器和畜力(牛马)犁耕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3 .在社会经济方面,冶铁技术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青铜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漆器制作技术崛起,陶瓷业也获得相应发展;4、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金属铸币开始出现;5、墓葬形式除流行三代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以外,新出现横穴的砖石墓和崖墓,玉衣随葬代替以前的用鼎制度。
二、战国文化(一)燕下都遗址1.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
2.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
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
宫殿区出土有高达74.5厘米的青铜铺首及兽面纹半瓦当、陶排水管道等。
3.“人头墩”的发现: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2000余个)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可能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
)(二)邯郸赵城遗址1、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2、由位于西南的宫城(习称赵王城)及东北的郭城组成。
宫城包括东、西、北3座小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
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现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
郭城为居民区,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00米,东西宽约3200米,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
(三)楚都纪南城1.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从公元前689年到前278年一直为楚国都城。
位于荆州古城(江陵)以北5公里处。
2、纪南城是战国七雄之都保存最为完整者,被史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完璧”,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9—7.6米,城墙底宽30—40米,墙外有城濠,城墙上有城门。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通史复习PPT课件---秦汉共20张PPT

敦煌莫高窟,始 建于4世纪的佛 教艺术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 督教寺院,印度天 文历法知识传入
对中国: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长安成为国
际性大都会;基督教、佛教、印度的天文知识 传入中国;西域作物传入,丰富了生活。
对欧洲:丝织技术传入,推动了当
地手工业的发展;也丰富了西亚、欧洲 沿线人民的生活。
能力提升 探究: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 外交: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开辟了海陆丝绸之路
北抵长城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达
大
海
南濒南海
西汉疆域图
西 跨
北跨阴山
东
起
葱
日
岭
本海ຫໍສະໝຸດ 南到南海二、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贸之路
10世纪欧 洲的航运 枢纽
6世纪中国丝织技 术传入。博物馆收 藏大量元明瓷器
2.认识秦汉经济发展在中国古代 经济中的地位 3.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4秦汉科技文学艺术文字的影响
【研读教材】
概念辨析
•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 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体现的是君 臣关系)
• 经济:两汉经济特征:重农 抑商成为基本国策,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 受到严格限制(时间、空 间);铁器和牛耕普及, 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 ; 农民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小农经济发展受阻;封建庄园大地产 制盛行
• 文化:根据现实需要调整统 治思想,由“黄老之治” 到“独尊儒术”; 经董仲 舒改造的儒家思想被确 立为统治思想,“外儒 内法,济之以道” ;佛 教传入,道教兴起,出 现三教并立局面;实用 性科技发展,造纸术 发 明,奠定了传统科技在 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文 学创作受到楚文化影响 注重思想控制。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突出,气势恢宏。
《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课件:7_隋唐考古(陶瓷器)

越窑
已经发掘的主要窑址(寺龙口,荷花蕊[文 物2003-11)等);
唐五代产品主要是青瓷。晚唐五代的青瓷 精品有“秘色瓷”之称,具有土贡性质;
装饰方面晚唐五代出现细腻的刻划纹,金 银釦的作法具有特点。
晚唐五代诗人咏越窑
“越泥似玉之瓯”;“越瓯秋水澄”;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邢、定二窑晚唐五代的白瓷器上有的刻有 “官”款(定窑还有“新官”款)。邢窑还 常见“盈”字刻款。
三彩
汉代的低温铅釉陶(所谓“银釉”)——北 朝铅釉陶的复兴——鼎盛的唐三彩——唐三 彩影响下的渤海三彩、奈良三彩——余音绕 梁的宋、辽三彩。
唐三彩的定义——高宗时期出现于两京,之 后流行于全国——烧造唐三彩的窑址
陕西铜川黄堡窑(青瓷、三彩、其它)
绞(搅)胎工艺
以白褐两色(或多色)瓷泥相间糅合成器, 或以这种泥片贴面,再施釉烧成的器物。唐 代出现此工艺。
唐代花瓷 黑釉瓷器上的白色或天蓝色乳光斑。花瓷在河 南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内乡大窑店窑 等。拍鼓最具特色。“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
洪州窑
92,93年度发掘。报告即将出版。 隋代以淡青釉为主,装饰多样;唐代以青黄
为主,装饰简化。
长沙窑
兴盛于晚唐。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以 釉下彩和模印贴花最具有特色。纹样丰富。 以题字装饰瓷器最富有情趣。
2北方地区主要瓷窑
山 花瓷”。
唐青花 集中出土于扬州唐城。为巩县窑产品。
隋唐时期的陶瓷器
三彩瓷器的复兴与极盛 窑址数量猛增,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出
现 踵事增华的装饰 诸工艺对陶瓷的影响,异域风格凸显 瓷器的外销的发端与陶瓷之路的兴起
(一)主要瓷窑遗址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4_1 社会生活与手工业(行)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北京 时间下午15时55分,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秦直道修筑方式以堑山为主,仅在河谷或低凹处垫方夯筑(《史记》中 称为“堙谷”)。 在山区,直道路面一般宽10-30米,部分路段宽 40-50米。秦直道一线两侧,共发现秦汉时期的宫殿、城址、兵站、 关隘、烽燧等遗址及墓葬百余处,出土大量建筑材料、陶器、铜器、 铁器及兵器等遗物。
东汉以后,佛教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到达陇东后与秦直道交汇。再 向东,则呈放射状传播,佛教遗存猛增。至今,秦直道两侧共发现北 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各代石窟数十处,说明秦直 道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 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 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 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 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立车在皇帝的车队中用以前导,保卫或征战。
二号铜车马
二号铜车马通长3.17米,通高1.062米,总重量1241公斤。车为独輈 双轮,輈前端架衡,其上缚两轭。车前驾两服两驂。车舆呈纵长方形, 分为前后两厢,前厢较小,内有跽坐铜御官俑一件。四马两服两驂鞁 bei4具齐全。
单元9(秦汉考古秦汉墓葬3)PPT课件

二桃杀三士: -《晏子春秋》记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的故事 。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12
2020年9月28日
(5)神话故事,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 蜗和羽人、神兽等。
(6)祥瑞:黄羊、白鹤、白兔、凤凰、灵龟、 麒麟、神鼎等。
(7)四神:或称“四灵”、“四象” 等。 通常指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灵兽。
-壁画墓:主要分布于东汉时的北方地区。 包括反映生前现实生活、死后神怪世界, 以及教化的内容。
-画像砖墓:将模印的画像砖镶嵌于墓壁, 主要流行于东汉四川境内。多见各种生产 生活场景。
-画像石墓:西汉后期出现,盛行于东汉一 代,集中于山东苏北、豫南鄂北、陕北晋 西、四川中部。
2
沂南画像石墓透视图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18
幕府(东汉宁城)
2020年9月28日
19
洛阳卜千秋墓
-1976年洛阳烧沟发现, 出土铜印“卜千秋 印”。
-西汉晚期元帝至成帝 时期墓,大约公元前 1世纪。
-壁画内容为升天与避 邪。
-右图脊顶绘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4
2020年9月28日
前 导 - 轺 车
缇骑(警卫)
后从
25
成都羊子山画像砖墓
收 获
庭 院
盐 场
2020年9月28日
出 行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6
武梁祠画像石
2020年9月28日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通史复习课件秦汉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通史复习课件---秦汉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通史复习课件---秦汉共20张PPT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 ”的角 色有相 当关系 。如果 没有在 青铜器 上度过 自己的 童年, 中国的 书法艺 术很可 能跳不 出美术 字的窠 臼,无 从获得 那种自 由奔放 的生命 感和力 量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通史复习课件---秦汉共20张PPT
不禁则野不辟,赏罚不信则民无取。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
以应敌,一内方不面可以促固进守。了农--业---《的管发子.展权修,》巩固了封建
•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经破的济坏:基了保础工护, 商农维 业业护 发生封 展产建,,政也确强治保化的赋小稳役农定和经;地济但租,它
三、“重农抑商” 的内容
阻碍商征品收经,济巩和固资封本建主统义治萌。芽的发展, 抑制社会经济的活力,使中国在近代大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
3.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 在数学 较差的 人身上 ,此外 ,左撇 子、方 向感较 差以及 有过预 知经历 的人也 通常会 出现联 觉现象 。也有 人认为 ,联觉 能力与 一个人 的创造 力有关 ,许多 著名的 科学家 和艺术 家都具 备联觉 能力。
考古学课件 单元5(夏商周考古:周代墓葬)

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
2021/2/2
曾侯乙墓出土的鑑缶
彩漆二十八星宿天文图衣箱
中国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图。中央是篆书的“斗”
字,四周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斗”字代表了北斗星,它 的地位如此突出,正是古人崇拜北斗的一种表现。二十八宿 的东侧绘有一龙,西侧绘有一虎,代表了东方(苍龙)、西
▪ 曾侯乙内棺
-黑漆为地,上施朱 彩。
-棺身上共施20组图 案,为漩涡纹、勾 连纹。
-窗、武士、飞鸟的 含义(见下页图案)
2021/2/2
内棺西侧壁花纹图案局部
曾侯乙编钟——64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
-成套编钟多达 65 件,并有 2800 多个铭文。 -乐器即有钟、磬、鼓、瑟、琴、笙、排箫、篪 8 种。共
九连墩大墓
错金银铜壶
九连墩大墓出土文物
九连墩大墓出土文物
一号墓出土的方壶
铜人擎灯
▪ 3.河北平山县 中山王陵(灵 山上)
-中山国为鲜虞 人所建国。陵 园未完工。
-1974-78年发 掘其中2座。 M1为战国时期 中山国王错墓。
-有高大封土、 巨大台榭式享 堂。
2021/2/2
陵园鸟瞰复原 享堂复原
-春秋铁器出土资料举例:
a. 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大墓(春秋早期) 出土一柄玉柄铁剑;
b.陕西雍城秦公一号墓出土三件铁器;
c.长沙杨家山M65出土春秋晚期铸铁鼎和 铁削各一件。
中华第一剑——虢国墓地出土玉柄铁剑
铁器早期发展阶段的特点
▪ 1.早在商代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自然铁; ▪ 2.春秋时期,中国人掌握了冶铁技术; ▪ 3.早期铁器主要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楚国,因此中
▪ 指商周时代以瓷土作胎,经1200℃左右的 高温烧成,胎质烧结,无吸水性或吸水性 很弱,器表有釉,但胎呈灰色,薄层不透 光的陶瓷器。亦称原始青瓷、青釉器或釉 陶器。它是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以前的产 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马俑坑
位于陵东1.5公里处,是一组大型陪葬坑。
1974年3月打井时发现1号坑。76年夏天相继发现了一号坑 北俑20-25米处的二、三号兵马俑坑,并先后进行了试掘。 在二、三号坑之间还探出一个未建成的俑坑。
一号坑步兵俑,过洞内是战车和步兵俑相间排列。
二号坑第一单元排布立射式的弩兵俑,过洞内是蹲跪式的 弩兵俑。第二单元过洞内排列的全是战车,是个方形的车 阵。第三单元,是战车、步兵、骑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 阵。第四单元,排列的是骑兵俑,是个长方形的骑兵阵。 以上四个单元相对来说是各自独立的,合起来成为一个严 密的整体。
同帝陵一样,一座完整的王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 部分。地上部分包括坟丘、墓园、礼制建筑和陪 葬墓等内容。
西汉王墓形制多样。从修建方法上区分为竖穴土 石坑墓和横穴崖洞墓两大类。竖穴土石坑墓又依 据坑底墓室材质与筑造方法的差异,区分为木椁 墓、黄肠题凑墓和石室墓。
竖穴木椁墓
黄肠题凑墓
北京大葆台汉墓
由一条或二条斜坡墓道连接土、石墓坑组成。在墓坑底部 用加工规整的木枋(方柱形木材)叠置围成长方框形墙体, 在墙体内外构筑环绕墙体的木椁,再在墙体内的木椁里建 造前室和棺房,棺房内陈套棺。棺房与木椁间往往形成回 廊。这种用大量木材营造复杂结构墓室的形制称为黄肠题 凑葬制。
《汉书•霍光传》曰:“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 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东汉帝陵
东汉自刘秀建国, 到汉献帝禅位, 共196年,历光武 帝、明帝、章帝、 和帝、殇帝、安 帝、顺帝、冲帝、 质帝、桓帝、灵 帝、献帝等14位 皇帝,而少帝被 废,废帝遭贬, 因此只修建有12 处帝陵。其中汉 献帝的禅陵位于 河南省焦作,其 余的11座均在洛 阳附近。
诸侯王墓
汉代王墓也称陵,是规模仅次于皇帝陵的 大型墓。其数量较多,分布地域较广,部 分进行过考古调查或发掘工作。1968年发 掘了河北满城陵山1号墓、2号墓,第一次 发现保存完好的诸侯王崖洞墓。1974年发 掘的北京大葆台1号墓首次发现形制清楚的 黄肠题凑葬具。
汉景帝阳陵是西汉帝陵之中,发现、发掘陪葬坑数量最多的 。它们 有的在帝陵陵园之内,有的在阳陵大陵园之中。
帝陵陵园之中的陪葬坑,目前考古发现86具,分别位于帝陵封土四侧 及陵园东北部。分别与庖厨、织造、军阵仪仗等内容相关。
西汉帝陵陵邑
西汉时代自汉高祖长陵至汉宣帝杜陵,帝 陵均置陵邑。
西汉时代的帝陵陵邑,一是为了供奉陵园; 二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富,消弱地方 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三是由于西汉 时代皇帝“予作寿陵”,通过“随帝徙 陵”,突出当政皇帝的权威。
三号坑是军队的指挥部(古名军幕)
西汉帝陵
西汉时代有十咸阳原陵区为主。均位于都城长安附近。
西汉时期,帝陵与皇后陵各自的陵墓 封土及陵园,它们又被包括在共同的 大陵园之中。大陵园之中有陪葬坑、 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等,大 陵园(之外)附近有帝陵的陪葬墓、 刑徒墓、陵邑等。
原封土的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封土的原高据 文献记载为“五十丈”,即高115米。因经两千年来风士的侵蚀和人 为的切削,现存的封土较原封土已大大缩小。
2.陵的地面城垣
始皇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 内外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 长1355米,宽580米,周长3870米,内 城的中部由东向西有条长330米,宽约 8米的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 内城的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宽约8米的 夹墙(即复道),把北区分成东西两 部分。
秦陵地宫
关于地宫的埋藏情况,1961、1962,经中国地质 科学院物探研究的两次测试,发现陵的封土中心 位置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000平方米, 略呈规则的几何形。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 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符合。
地下宫殿?
陪葬坑
截至1999年,发现各类陪葬坑177座。陵园外103座(兵马俑坑4、动 物坑1、马厩坑98),封土四周16座(北7,余三面各3),西内外城 之间49座(17珍禽异兽坑、14跽座俑坑、16葬仪坑、曲尺形马厩坑1、 双门道陪葬坑1),东内外城之间9座。
黄肠题凑墓虽在汉初就出现,并一直延续到西汉晚期偏早, 但在王墓形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正在揭开面纱的海昏侯墓
海昏侯墓也称南昌西汉海昏候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 观西村附近,该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 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秦始皇陵园的基本布局 秦始皇陵园位于临潼县城西5公里,南距骊山1公里,
其东约96里(约30英里)是当时秦的都城咸阳。
据文献记载,这个陵墓还在秦始皇在位时就已经开始 修建,建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才完工。
封土
现存的封土呈覆斗形,顶部为一平台。封土基部南北长350米,东西 宽345米。关于现存封土的高度,各人的说法不一,有高约76米、73 米、71米、51.5米、46米、43米、35.5米等不同的说法。
始皇陵墓(封土)位于内城的南区。
内城南区封土北侧发现有大型建筑基 址。
蔡邕yong《独断》说:“古不墓祭, 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 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 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内城北区西半部,应是便殿。
位于内外城西垣之间的建筑遗 址是掌官供奉陵寝膳食的“食 官”遗址。
秦汉考古 5
秦始皇陵园的发现与研究
《史记•秦始皇本纪》: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 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 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 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 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 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 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 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