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下两部分 全)——【秦汉考古精品】

合集下载

(NEW)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9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9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5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4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2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1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0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07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42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四川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445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432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1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良渚文化答: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是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距今约5300~4500年,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玉器,陶器以夹灰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圈足器和三足器较为盛行;玉器包含璧、琮、钺、璜、冠形器、玉镯、玉管、玉珠等,琮、璧一类玉器之多,为同时期其他文化所罕见。

出土的农具也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一定程度上的先进性。

总之,良渚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程度,而且也是证明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证据。

2.武官大墓答:武官大墓是在安阳殷墟中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

此墓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1950年进行科学发掘。

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7.2米。

秦汉考古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秦汉考古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秦汉考古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遗址位于汉长安城中南部的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

答案:武库2.()在汉代又被称为“东宫”。

答案:长乐宫3.曹魏都洛以后,对城垣及都城格局做了一些重要的修复和改建:重点修复北宫,起()。

答案:太极殿4.东汉洛阳城城市布局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与西汉长安城相比,宫殿区相对集中,形成()和北宫南北对峙的格局。

答案:南宫5.汉河南县城东、南、北三面较平直,西墙靠近(),稍曲折。

答案:涧水6.云梦楚王城,位于()云梦城关。

答案:湖北7.石质甲胄坑位于秦始皇陵陵园内外城之间()。

答案:东部8.山东长清双乳山一号墓的墓主是()。

答案:济北王刘宽9.江苏盱眙大云山一号墓中黄肠题凑所用木材主要是()。

答案:金丝楠木10.已发掘的广州南越王墓的墓主是()。

答案:赵昩11.马王堆女尸属于()。

答案:湿尸12.马王堆女尸的死因是()。

答案:病亡13.下列墓葬中不属于东汉列侯墓的是()。

答案: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14.下列墓葬中不属于东汉诸侯王墓的是()。

答案:河北石家庄小沿村汉墓15.江苏邗江甘泉二号墓中出土的()上面有推断墓主身份的重要铭文“山阳邸”和“建武廿八年造”。

答案:铜雁足灯16.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形制和重要特征是()。

答案:带回廊的前后室砖石结构墓17.东汉诸侯王墓()与同穴合葬并存。

答案:并穴合葬18.关中地区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的形制,西汉早期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和()。

答案:土洞墓19.长安城东南陵区有汉文帝霸陵和()。

答案:汉宣帝杜陵20.汉献帝禅陵位于()。

答案:河南省焦作市21.邙山()的核心区域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

答案:北陵区22.西汉时期的壁画以表现天上或仙界的景象为主,晚期出现了()题材。

答案:历史故事23.到()时期形成了中国壁画墓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答案:东汉24.汉代画像砖多用于()建筑,少数为砖椁和砖棺,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画像砖用于宫殿等建筑的贴墙砖、铺地砖和踏步砖。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 2013级土木一班指导老师蔡中奇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包文波120130301012乔晨光120130301046郑千元120130301041目录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1)(一)、陵墓的主要类型 (1)1.无陵无墓 (1)2.有陵墓 (1)3.有陵墓 (1)(二)、陵墓结构 (2)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1)2.地上:封土、园陵建筑 (2)(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2)1.秦始陵 (3)2.唐乾陵 (5)3.明长陵 (6)(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6)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8)(一)、 (8)(二)、 (8)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摘要: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陵墓建筑,发展,制度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1.无陵无墓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

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

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xx十一陵西汉十一个帝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九个帝陵都在渭河北岸咸阳市至兴平县境内。

公元1962年开始勘查武帝茂陵,以后陆续勘查诸陵。

公元1966年发掘文帝窦后墓的部分从葬坑。

公元1970—1978年,发掘长陵的一个陪葬墓——杨家湾大墓和安陵一个陪葬墓的从葬沟。

公元1982—1983年,勘查杜陵并发掘杜陵寝殿和陵园的部分门址。

渭河北岸西汉九陵的勘查,其主要收获是澄清诸陵的方位及其排列顺序。

排除咸阳原上有西周陵的可能性,同时又对汉唐间的有关西汉陵的记述作了详细校核。

认定《汉书》臣瓒注所记诸陵的方位是可信的。

《汉书》臣瓒注的诸陵方位被《三辅黄图》、《水经注》和唐《元和郡县志》所采纳,特别是《水经注》在记述北魏成国渠的流向时,详细标明西汉诸陵的方位和顺序,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可靠依据。

于是在探明北魏成国渠遗迹的基础上,对汉陵逐一进行审定。

审定后的西汉陵,自西至东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目前的推论是否正确,尚待发掘验证。

西汉的陵寝制度,主要是勘查诸陵的坟丘,陵园的围墙、门道和门阙;还有它们的后妃墓和陪葬墓。

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情况不明外,其他十个帝陵的坟丘都作覆斗形,用夯土筑造。

茂陵坟丘最大,底边长230米、顶高46.5米。

其他略小,一般顶高30米左右,底边长150—200米。

坟丘居陵园中央。

陵园四周夯筑围墙,围墙平面呈方形,每边长400米左右。

四面围墙的中部辟一门,称司马门。

门道宽15米左右。

门道两侧各有一座土阙。

土阙长40、宽15米左右。

汉承秦制,设寝殿于陵园,并在陵园附近设庙。

在各个陵园的内外地面上,目前还可以见到西汉建筑的遗迹和遗物,大约就是寝殿或原庙这一类建筑的遗存。

除杜陵寝殿已发掘,情况比较清楚以外,其他都无法确定。

后妃墓的外形与帝陵同,而规模略小。

一般设在帝陵东边,但有少数例外。

魏晋南北朝考古第三章 秦汉时期墓葬全

魏晋南北朝考古第三章 秦汉时期墓葬全

铜车马坑
•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 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 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同置于一个长 方盒状的木椁箱内,一前一后排列。经复 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 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 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 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 从这段话可知,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后经历 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初即位”至“及并 天下(公元221年,”二是从“及并天下” (即统一)到始皇去世。始皇于公元前246 年继位秦王。到公元前210年死葬骊山,共 历时三十七年。前一段修筑规模较小、后
一段要大。“旷日十年”“吏徒数十万 人。”
• 秦始皇死时,陵园的修建工程并未完成。 刘向《论罢昌陵疏》说:“郦山之作未成, 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由于农民起 义,修陵的工程被迫与公元前209年9月草 草收工。如果把这段的陵园建筑的收尾工 程计算在内,那么,始皇陵的修建事实上 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历时三十八年。
墓圹周围有一组高出地表30米左右、体量巨大的 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东西夯土台的中间部位各留有 一处缺口,与墓道重合。夯土台阶外侧各层台阶或 墙状夯土台顶面上铺设有木构瓦面建筑,后来又被 全部覆盖在封土之下。封土之下台阶式建筑是做什 么用的?难道它就是供皇帝灵魂出游登高望远的 “中成观游”?
• 关于地宫的埋藏情况,1961、1962,经中 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的两次测试,发现 陵的封土中心位置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 面积达12000平方米,略呈规则的几何形。 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陵中 “以水限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说法相符。关 于藏物”……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 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 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限为百川江河大 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 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秦汉考古》读书笔记

《秦汉考古》读书笔记

《秦汉考古》赵化成,高崇文PDF版阅读时间:2011-1-6至2011-1-21一、秦都咸阳、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自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历经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共七代。

·墓葬以以前在雍城的“集中公墓制”变作了以一代君王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

据推测,秦孝公可能追随其父葬在栎阳附近陵区,而昭襄王、庄襄王及历代秦君多葬在芷阳陵区(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的陵区尚不知晓),而秦始皇则选择在与芷阳一山之隔的骊山北麓。

·秦都咸阳附近还分布有多处平民墓葬区。

其中面积较大,并且进过较多次发掘的有黄家沟墓地、任家嘴墓地、塔儿坡墓地。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1、秦始皇陵:A陵园与陵区:两重城垣,并形成南北长、东西宽的“回”字形陵园;内城墙厚8.3m,外城墙厚14m;内城墙北面有两门,其余东西南各一门,外城墙各面各一门;两重城垣以内遗址遗迹分布密集,多于葬制和葬仪有关,外城垣外遗址遗迹分保护分散,除了兵马俑和马厩坑等特殊设施意外,大多数遗迹属于修建陵墓的从属性遗留。

B坟丘和地宫:坟丘为三层回状阶梯状;墓室(地宫)为口大底小的多级台阶状的竖穴长方坑,长方向墓穴四边皆有斜坡墓道。

测土东侧弹出五条墓道,中间一条长友60m,西侧墓道呈“巾”字形,北墓道有两条。

每条墓道皆有多个大型耳室,埋藏丰富。

-------秦始皇真狠啊,不过确实有意义在,那么多的汞他哪来的怎么炼的呀,再者,怎么做到司马迁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C寝殿与便殿。

2、陵园内外的陪葬坑A石质甲胄坑(胄zhou,四声,和头盔同义,或者指帝王家族的后代):石铠甲和石头盔都用质地均匀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片和铜条编连而成,四领一排有规律地摆放,大小比例按真人而制,非常笨重,应属于明器。

B马厩坑:秦始皇陵的马厩坑主要有两处,一在陵西内外城之间,一在陵园外墙东侧。

前者规模较大,但只有两座,一座是“双门道马厩坑”,一座是“曲尺形马厩坑”。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叫前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朝⽌。

(约公元(约公元西汉,⼜叫前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朝⽌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故称西汉。

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故称西汉。

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强盛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国家,经济繁荣,国⼒强盛。

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是中国的第⼀个黄⾦时期。

西汉列帝多数都有所作为,锐意进取,才缔造出了中国的第⼀个强盛时期。

西汉共有13帝,其中病的9帝;被毒杀的1帝;国亡被废后为乱兵所杀的1帝;箭伤复发致 西汉共有13帝,其中病的9帝;被毒杀的1帝;国亡被废后为乱兵所杀的1帝;箭伤复发致死的1帝;被废后事不详的1帝。

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刘砦村,是以汉⾼祖的曾祖⽗、刘姓⼤始祖刘清墓为中⼼汉皇祖陵:汉皇祖扩展⽽成的陵园。

汉皇祖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刘砦村,是以汉⾼祖的曾祖⽗、刘姓⼤始祖刘清墓为中⼼扩展⽽成的⼀座陵园陈列馆。

现为当地"重点⽂物保护单位"。

汉皇祖陵俗称“皇林”,历来是当地汉⾥堂刘⽒祭祀祖先的场所,原来有墓有祠,但经过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和沧桑变化,再加上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的“破四旧”,当地古迹建筑被破坏殆尽,仅剩下刘邦曾祖⽗刘清的⼟坟⼀堆。

现在的汉皇陵,则1992年以后由当地政府与刘姓族⼈修复重建。

正门为4根⼤⽯术组成的汉式红漆⼤门,门楣上镶嵌着“汉皇祖陵”4个⼤字。

⼤门两帝各有⼀⼤⽯狮守护。

⼤门东侧有⽂物保护碑和标志。

进⼤门后为庭院,庭院正⾯是汉⾼祖刘邦的⼀尊⾼达4⽶多的汉⽩⽟雕像。

庭院右东厢为陈列室,其中有关于刘邦的⽣平介绍。

左侧西厢则为“汉代名⼈与⽂化”陈列室。

位于刘邦雕像⾝后的庭院中部正殿,是⾼⼤庄严的“汉代帝王殿”,其中有刘邦及汉代24帝的雕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集权统治;三是由于西汉时代皇帝“予作寿
陵”,通过“随帝徙陵”,突出当政皇帝的权威。
基于上述原因,当时对于“徙陵”者的政治、财
产有着很高的严格要求,能够迁徙到陵邑之中的 人多为达官显贵。
一 、 西 汉 帝 陵



一 、 西 汉
陪 葬 墓 及 陪







六西)Fra bibliotek汉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 东 汉 帝 陵
• (一)东汉帝陵的文献记载 ➢ 《后汉书》、《东观汉记》、《续汉书》、《后汉纪》
二 、 ➢这些文献关于陵园建设、陵寝制度、祭祀礼仪、陪葬制度等内
容的记载相对较多,而关于帝陵位置的记述则较为简略。
东 汉 帝 陵







、 东
陵 的 考
汉 帝
古 调 查







(三)关于东汉帝陵的基本认识
西 等,大陵园(之外)附近有帝陵的陪葬墓、刑徒墓、陵邑等。 汉 帝 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帝陵台门遗址
一 、 西 汉 帝 陵
杜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帝陵阙门遗址
(三)礼制建筑遗址
➢东汉蔡邕《独断》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
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
一 、
• 1、洛阳东汉十一陵的分布基本廓清。
二 ➢ 汉魏洛阳城的西北(孟津县境内)陵区有五座陵(北兆域),

据文献记载,有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 和灵帝文陵。

汉 ➢ 汉魏洛阳城的东南(偃师市境内)陵区有六座陵(南兆域)。 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
帝 新中国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对西汉帝陵进行

全面考古调查, 对一些帝陵及陪葬坑、陪葬墓、刑徒 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汉宣帝
杜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
景帝阳陵考古发现。近年来开展的汉惠帝安陵、汉昭
帝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勘探及
试掘。
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
祭于便殿。”
1.寝园遗址
一 、 西 汉 帝 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杜陵
2.






西



陵庙内安放木主的神坛? 太社内安放社主的石座?
一 、 西 汉 帝 陵
(四)陪葬坑
• 西汉时代帝陵与皇后陵一般均置陪葬坑,这一

制度源远流长,上溯商周时代的大型墓葬附近 的车马坑、祭祀坑(包括器物祭祀坑、动物祭
服虔曰:“在正藏外,婢妾藏也。或曰厨厩之
属也。”
汉景帝阳陵是西汉帝陵之中,发现、发掘陪葬坑数量最多的 。它们有 的在帝陵陵园之内,有的在阳陵大陵园之中。 帝陵陵园之中的陪葬坑,目前考古发现86具,分别位于帝陵封土四侧 及陵园东北部。分别与庖厨、织造、军阵仪仗等内容相关。



一 、 西
陪 葬 坑
一 、 西 汉 帝 陵
• 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操,共196年。 • 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
帝、桓帝、灵帝、献帝等14位皇帝,而少帝(7世)被废,废帝
二 (13世)遭贬,因此只修建有12处帝陵。 • 汉献帝的禅陵位于河南省焦作,其余的11座均在洛阳附近。



阳陵
• 西汉帝陵陵邑
•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园邑之兴,始自疆
秦。”西汉时代自汉高祖长陵至汉宣帝杜陵,帝
陵均置陵邑。现已基本究明的帝陵陵邑有汉高祖
一 、
长陵邑、汉惠帝安陵邑、汉景帝阳陵邑、汉武帝 茂陵邑、汉昭帝平陵邑、汉宣帝杜陵邑。
西
汉 帝 陵
• 西汉时代的帝陵陵邑,一是为了供奉陵园;二是 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富,消弱地方势力,强化
西 • 秦始皇陵将战国时代陵墓“以大为贵”发展到 汉 极至。
帝 • 西汉早期,帝陵和皇后陵封土平面形制为长方 陵 形,即“坊”形(《礼记·檀弓》)。大约从文
帝以后,帝陵和皇后陵封土平面一般均为近方
形,即“覆斗形”,也即“堂”形 。西汉帝陵
封土高一般为30米左右 。
一 、 西 汉 帝 陵
武帝茂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 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 之具,总谓之宫。…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
西 汉
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 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帝 陵
➢《汉书·韦玄成传》记载:“京师自高祖下至宣 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又
陵 等,大陵园(之外)附近有帝陵的陪葬墓、刑
徒墓、陵邑等。
10
11
8

9 6
、5
西



4 21
3 7
2.西汉帝陵封土、地宫的考古勘查与研究
• 战国时代晚期,王陵的封土规模已明显变大。
一 、
➢ 《礼记·中庸》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 《礼记·礼器》 :“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 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
第四节 汉代帝陵与其他墓葬
(一)西汉帝陵发现简史
自汉代以后,不少历史地理文献记载了西汉帝陵,如
《三辅黄图》、《三秦记》、《关中记》、《水经
一 注》、《长安志》、《关中胜迹图志》等。
、 清末及民国时期,日本学者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
西 汉
究》 ; 1942~1943年,西北史地考察团调查了关中 地区的西汉帝陵。
茂陵近观
封土底部东西224-226,南北228-236米, 高46.5米
一 、 西 汉 帝 陵
宣帝杜陵
封土底部边长172米
3.西汉帝陵陵园及门阙遗址
一 • 西汉初年,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 陵的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在同一个陵园之内。从汉文帝霸陵开始,
、 帝陵与皇后陵各自的陵墓封土及陵园,它们又被包括在共同的大 陵园之中。大陵园之中有陪葬坑、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
• (二)西汉帝陵及陵园遗址
• 1、西汉帝陵的分布
➢西汉时代有十一座帝陵,分成两大陵区,即咸
一 阳原陵区和长安东南陵区,以咸阳原陵区为主。 、 均位于都城长安附近。
西 汉
➢自汉文帝霸陵及其后,帝陵与皇后陵的陵墓各 自筑成一座陵园,且外围又有大陵园。大陵园
帝 之中有陪葬坑、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
、 祀坑及殉兽坑)等,实际上与秦汉时代帝王陵
西 墓的陪葬坑意义基本相同。陪葬坑与“地宫”
汉 帝 陵
(即墓室)是西汉帝陵的“地下”主要组成部
分:即“外藏”与“正藏”,“外藏”即“外
藏椁”,“外藏椁”以“具”为计量单位。 《汉书·霍光传》霍光去世,皇帝“赐梓宫、便
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