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一、课文概述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美好,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二、知识点总结作者及其背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此诗为《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一首,该组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稚子弄冰》: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这首诗写儿童晨起玩冰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作者雷震,南宋诗人。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景象。
诗句解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描绘了梅子成熟时节的晴朗天气和诗人山行溪游的情景。
其中,“梅子黄时”点明季节,“日日晴”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通过对比来时路和归时路的景色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黄鹂的鸣声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描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钲的情景。
通过“脱”、“穿”等动词,生动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写儿童敲击冰块发出的声音,以及冰块落地摔碎后的声响,表现了儿童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用“满”字和“衔”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农村晚景图,池塘里水满了,草也长满了,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回家的情景,以及他随意吹笛的悠闲自得。
艺术手法意象运用:三首诗均大量运用自然意象,如梅子、黄鹂、稚子、冰块、池塘、落日、牧童等,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使诗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感。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铺”字用得形象,写出了夕阳余晖的广阔、均匀,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未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碧绿色。
夕阳的光照使得江面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画面感强烈。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争春”一词赋予梅和雪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景象。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阁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梅雪争春的景象陷入思考的状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写出了梅和雪各有优缺点,既赞美了梅花的清香,又肯定了雪花的洁白。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解析。
-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你看啊,诗人远远地就看到那寒山,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
这个“斜”字啊,就把小路那种蜿蜒曲折的样子给写活了。
就好像我们现在去爬山,看到那种弯弯曲曲的山路,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到眼前了呢?- 接着“白云生处有人家”,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哇,多神奇啊,感觉住在那里的人就像住在仙境里一样。
那白云缭绕的,房子若隐若现的,好像是神仙住的地方呢。
- “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啥停车啊?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枫树林里,那景色肯定美极了。
就像我们看到特别美的景色,也会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对吧?- 最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的,可诗人说这秋天的枫叶更红,这就很特别了。
他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不一样的美,秋天不只是萧瑟的,还有这么艳丽的色彩呢。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解析。
- 开头“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都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荷叶以前就像一把把遮雨的伞一样,现在没了,是不是有点凄凉的感觉呢?-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在霜雪中傲然挺立。
这菊花可真有骨气啊,就像一个坚强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屈服。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告诉刘景文啊,一年当中美好的景色你得记住,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夏天的繁花似锦,也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但是有一种独特的丰收的美。
就像我们到了秋天,看到满树的橙子和橘子,是不是也觉得很开心呢?1.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 解析。
- “荷叶罗裙一色裁”,你看那些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就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布料裁出来的一样。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分别是:1.《绝句》——杜甫1.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意境优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诗人以“迟日” 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春风吹拂,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则具体描写了春天里燕子在暖泥中飞舞,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栖息的场景,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景象。
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1.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苏轼根据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而作。
诗的前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写出了初春时节竹林外桃花初放、江水变暖鸭子最先察觉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诗人的想象,描绘了河滩上蒌蒿满地、芦笋抽芽,而河豚也即将逆流而上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3.《三衢道中》——曾几1.原文: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旅行的见闻感受。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交代了出行的时间和行程,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却天天放晴,诗人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改走山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写沿途的景色,绿树成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还增添了黄鹂的鸣叫声,更显幽静和生机,也流露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及解释1.《山行》——唐・杜牧1.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1.“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山” 指深秋时节的山,带有一种寒冷、萧瑟的感觉;“径” 指小路;“斜” 表示小路蜿蜒曲折。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深秋时节,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的山上走去。
2.“白云生处有人家”:“生” 在这里表示“产生” 或“生出”,给人一种云雾缭绕、升腾的动态感。
这句诗描绘的是在山林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坐” 是因为的意思。
诗人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
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枫叶的艳丽,展现了秋天枫叶的独特之美。
2.《赠刘景文》——宋・苏轼1.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解释:1.“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 指荷花凋谢;“擎” 是举、向上托的意思;“雨盖” 在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这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已经凋谢,连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也枯萎了。
2.“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 表示菊花已经凋零;“傲霜” 指不怕霜寒,坚强不屈。
这句诗说的是虽然菊花已经凋零,但仍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挺立着。
3.“一年好景君须记”:“君” 是对对方的尊称,这里可以理解为“您”。
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您一定要记住。
4.“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 指的是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节。
这句诗的意思是最美的景色就是在这个时候。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解释:1.“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 是形容风声;“梧叶”即梧桐叶。
这句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江上秋风动客情”:“客情” 指旅客思乡之情。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