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论述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解决阶级矛盾的方法。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中国并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同。
本文将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并分析其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与早期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外敌侵略、封建统治和社会不公的严重问题。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他们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了对这一思想体系的接纳和学习。
1903年,李大钊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们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并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唤醒人民群众的觉醒,宣传革命理论和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中,可以说没有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和实践途径存在一定的认识模糊。
然而,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家们为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发展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播者和推动者。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先进分子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和实践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突出了中国自身国情和历史背景,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经历了延安时期的蓬勃发展。
在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深入社会基层,深入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如群众路线、人民战争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之考察——从马克思1837年《给父亲的信》谈起

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之考察——从马
克思1837年《给父亲的信》谈起
马克思1837 年发表的《给父亲的信》是他1837及
1845-1883年间经历的思想转变的一份完整体现。
在马
克思崛起的几十年间,他的思想也从资由主义、实用主义,法国共产党的早期思想,至无产阶级解放革命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最后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这一次思想转变可以从《给父亲的信》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给父亲的信》是为了证明马克思勇于接受和挑战自己而撰写这封信;而在信中他表明了他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看法。
他说,他根据自己的私人看法,从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的这段路,他一步步前进路线:他先查明了真正的事实,然后根据事实来跳出这种封闭的大圈子,而进入独立主观思考的境界;他说,他对此可以完全自由探寻去探索,并广泛搜寻既定结论以外的真正的事实。
正是这种“跨越”,让马克思有了自由思考的境界,让他有了自由探索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马克思在信中说,他认为绝大部分社会现象是受少数人的奴役,而他发现社会的本质的根源即为经济的利益;也就是说,对他而言,社会的变革并不只是凭借宗教或道德改革,而是需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基本上就是要改革经济基础。
1837年的《给父亲的信》宣告着马克思经历的一次思
想转变,也是他布道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重要宣言,他力图在社会的现实中寻求一种不能受政治和物质的利益所控制的思想,力图让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公正,更有共同的价值观,以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驶向新的世界。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的学术生涯。
在他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他研究了康德哲学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些哲学思想对马克思日后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他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历史中的经济问题。
他认为,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其他社会结构都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他的《论法兰西的贫困》和《论哲学与社会批判》等著作中,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并提出了巴黎公社的理论。
然而,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深入,马克思开始关注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全球化现象。
他的《资本论》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在这本书中,他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此外,马克思还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共同撰写了一系
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等。
这些作品中,他们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和目标,并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而且对后来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

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早期思想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变。
从青年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再转向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通过对马克思在1842—1846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研究,结合马克思所处的激荡社会历史环境,阐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中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生转变的内在因素。
标签:青年马克思;两次转变;费尔巴哈阶段;人本主义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转变研究存在着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即“两次转变,三个阶段”论。
基本观点是:青年马克思是经过两次思想转变,即从黑格尔特别是青年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再转向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哲学革命。
[1]第一次转变开始于1842年在《莱恩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形成马克思早期思想第一次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第二次转变是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起点,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等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到底经历了什么使他们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内在因素是什么?笔者以为需要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过程,从而阐述马克思思想中所包含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在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在激荡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其思想的革命性、现实性原则,并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德国社会的种种社会现状使马克思看到了革命的必要性。
在从事政治社会的评论工作中马克思思想中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逐渐体现出来。
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受到了当时德国的时局、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的思想、以及马克思自身深邃的思辨思维等多方面的影响。
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歐洲正处于剧烈变动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不断发生冲突斗争;另一方面在经历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之后,无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自己独立的阶级利益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南友锋陕西省商州区中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针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工人当中进行调查研究,又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对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影响尤其巨大。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之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政府统治之下。
清王朝已经走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内忧外患、国势垂危,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被工业强国两度打败后,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是清政府派赴国外的一些外交人员和学者。
“近代中国人透过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国门,初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并从中知道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主义,最早是从巴黎公社开始的。
”①(P9)1870年,法国传教士和中国民众之间发生了天津教案,清政府委派崇厚赴法谢罪。
张德彝作为崇厚的随员,目睹了巴黎公社的具体状况,写成了游记《三述奇》。
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它为中国人接触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早的信息。
介绍巴黎公社的还有当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教会新报》等,但影响最广的是王韬编译的《普法战纪》。
此书出版于1873年,较客观地介绍了巴黎公社,使中国人知道了国际工人运动。
此时洋务派正掀起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其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印了《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
它是国内最早介绍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一个刊物,它最早使用了共产主义者的音译“康密尼党”、“康密尼人”。
1898年夏,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成为第一部系统讲解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和学说的著作,“可以看作中国人接触马克思学说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于19世纪,并迅速发展为一种深刻而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学说。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合作与探索,他们的作品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早期的欧洲,这个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的黎明。
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增加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开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最早的表述可以追溯到1848年,当时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了《共产党宣言》,其中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
该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并呼吁工人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很快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激发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意识,形成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
这些政党通过经济斗争、政治运动以及工人运动来争取工人权益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影响遍及整个欧洲大陆,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担忧和反抗。
各国政府采用了各种手段来打压马克思主义运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的力量逐渐增强,并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革命的呼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为一门更为系统和复杂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多次修正和扩展,形成了许多派别和学派,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
这些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种适应不同国情和实践的灵活工具。
各国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的结合,为世界各地的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轨迹——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Karl Marx's Thought -From the Rhine Daily Period to the German -French
Annals Period
作者: 杜梅[1,2]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00;[2]徐州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徐州221000
出版物刊名: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0-3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 马克思早期思想;《莱茵报》时期;《德法年鉴》时期
摘要: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始于1841年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846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试图
对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发展进行梳理,以揭示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过程。
论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之流变

摘
要 : 马 克 思早 期 政 治 哲 学思 想 演 进 的 逻 辑 过 程 来 看 , 历 史进 程 经 历 了三 个 阶 段 : 承 一 批 判一 理 论 创 新 。 从 其 继
马克思通过继承黑格 尔主 义思 想, 并在政治 实践 中对其理论来源展 开批判 , 而创造性 地提 出了人 类解放的 思想。 进 人 类解放 思想标志着马克思政 治哲 学思想开始走 向成 熟。
多, 仅有 《 格 尔 法 哲 学批 判 》 《 犹 太 人 问题 》, 黑 和 论
况 且 , 这 些 著 作 都 重 复 了卢 梭 早 已 发 现 了 的 主 “ 题 。 对 此 , 文 主要通 过 对 14 —14 ” 本 8 1 8 5年 间 马克思
早 期政 治哲 学思 想 的流 变的 梳理 , 辨伪 存真 , 揭示 伟
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 的难事 ” , J这些 难事都涉及
一
了辩 证 法 , 当然 马克 思 对 黑 格 尔 的辩 证 法 所 宣 称 的 形 而上 学 的含义 作 了相 当大 的改 变 ” 邮, 辩 证 法 “ 成 了这 一发 展 的联 结 点 , 克 思把 它接 受 过 来 当作 马
收 稿 日期 :09— 9—2 20 0 7
黑 格 尔 首 次 将 市 民社 会从 政 治 国 家 中剥 离 出 来 , 辩 证 的 把 市 民社 会 和 政 治 国 家 分 别 归 结 为 并
“ 特殊 性 ” “ 遍性 ” 两个 不 同的 矛盾 范 畴 , 学 与 普 这 从 理上 完成 了市 民社 会 与政治 国家 由重合 到 分野 的过 程 , 对 马克思 早 期政 治 哲 学 思 想 的形 成产 生 了积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即《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也就是1841年到1843年这个时间段,是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
因为从1842年到1844年,马克思迅速地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两大转变,即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文章中,《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写于1842年1月15日~2月20日。
在文中,马克思对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了新检查令的虚伪自由主义。
“书报检查不得阻挠的对真理的探讨,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特征:这就是严肃和谦逊的探讨。
这两个规定所指的不是探讨的内容,而是内容以外的某种东西。
这些规定一开始就使探讨脱离了真理,并迫使它把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莫名其妙的第三者身上。
”马克思批判了新检查令关于真理探讨规定的虚伪,并以此引申,将出版物分为自由出版物和受检查的出版物这两种类型:“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英勇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
受检查的出版物的性格,是不自由所固有的无性格的丑态,这是文明的怪物,洒满香水的畸形儿。
”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马克思写于1842年10月,并在《莱茵报》发表的。
当时代表地主阶级的议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建议修改法律,认为捡拾森林里的枯枝的行为也是盗窃林木,要求国家政权严厉打击。
马克思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青年,自然提笔发表自己的愤慨,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他认为省议会把捡枯枝视为盗窃林木的行为“明显地暴露出私人利益希望并且正在把国家贬为私人利益的手段”,国家已“变成林木所有者的奴仆”,而林木所有者所力图出台的法案其实是不法行为合法化,是侵犯了大自然的合理安排。
然而,马克思当时的这种理论仍然持有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根本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不能解决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是马克思与鲍威尔就犹太人问题进行论战的文章。
在鲍威尔看来,“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最顽固的对立形式是宗教对立”,犹太问题之所以存在,本身是一个宗教问题,犹太人之所以受到歧视,是因为他们的宗教犹太教代表了一种落后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犹太人要想摆脱受歧视和打击的境遇,根本的途径是放弃犹太教,而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因此,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第一个方案是完全废除宗教,第二个方案是废除基督教作为国教的地位。
而马克思认为,犹太人的彻底解放,本身是一个和宗教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犹太人的解放,只能是犹太人放弃犹太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
马克思称鲍威尔“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国家’本身,他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供的条件只能表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混为一谈”。
这里马克思已经涉及到经济解放与政治解放的相互关系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末,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
在《导言》中,马克思按照“理论批判—实践批判”的思路,逐渐将重心引向实践批判。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从中可见马克思已经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对现实的批判既不能盲目进行,也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一定物质条件的保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还注意到,在革命的力量上,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
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纵观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这四篇著作,我认为可以看出马克思思想的成熟过程。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只是就事论事,从书报检查制度出发,最后还是回归书报检查制度,思想比较单一;并且关注的只有与自己有关的新闻出版自由一个方面。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的视野有所拓宽,从单一的关注“法律”到了从“法律”出发联系到物质利益,并且第一次促使他研究经济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是与鲍威尔的论战,可见马克思的思维已经非常缜密,所论述的范围也已经扩大到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以及市民社会即人的解放;这也是马克思对宗教问题的最为系统的阐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思想又一次有了大幅度的飞跃,他从理论批判转向实践批判,从天国回归尘世,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革命”的范畴,标志着他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也即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