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如何区分
房地产市场导论02

Q / Q Q P P / P P Q
|Es|=1 |Es|>1 |Es|=
供给单一弹性 供给富用弹性 供给完全弹性
4 房地产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P
S P1 E P0
D
QD1
Q0 Qs1
Q
图2-5 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均衡示意图
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马歇尔局部均衡理论
3. 生产性房地产需求曲线
4.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5. 生产要素的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
6. 土地招标租金曲线
7. 市场土地租金曲线 8. 厂商最佳位置选择
P1/P2=MP1/MP2
五、房地产投资及理财需求
1.含义 2.房地产投机需求曲线
P S
D Q 图 2-7 房地产聚合后的交易量曲线
六、房地产的需求弹性
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
某一类特定房地产的价格水平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相关房地产的价格水平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1989年人均年收入: 浙江1648.8元 北京1597.1元 福建1440.5元天津2374.6元 江苏1372· 3元广西1304:2元 辽宁1289· 山东1250.1元 3元 河北1234.1元四川1226.3元
|E |=0 需求完全无弹性 理论上的必需品 在经济学里,将弹性数值(取绝对值)分为五种类型:
d d
需求弹性
d
0<|E |<1 需求缺乏弹性 (1)弹性数值大于1,称为富有弹性;
Ed Q / Q Q P P / P P Q
生活必需品 理想的一般商品 生活奢侈品 理论上的奢侈品 稀缺资源 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 理想的一般商品 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 理想状况下生产的产品
宏观经济学 cha3消费、投资与净出口需求

3.1.5 实际利率与现期消费
2. 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单个消费者现期消费的影响
以龙先生为假想居民来讨论两期消费计划的选择:
设龙先生现期的收入为Y1元,未来的收入为Y2元。又设现期的物价水平为P元,从现在到未来的物价
上涨率为π,储蓄名义利率为NR。于是,易知龙先生现期收入全部用于现期消费的消费量为ω1= ,未
MPS= 由于增加的收入要么用于增加消费ΔC,要么用于增加储蓄ΔS,即
ΔC+ΔS=ΔYd 上式等号两边同除以ΔYd即可得到:
MPS+MPC=1(3.2) 即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互补。并且,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知,边际 储蓄倾向满足递增规律。由此推断,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低于低 收入者,高收入者增加的收入中较少的部分用于消费,较多的部分进行储蓄。
长期比例与短期非比例消费函数的协调
推动非比例消费函数曲线上移(相当于 截距项a增大),抵消了边际消费倾向 MPC随收入增长而出现的下降,从而使 消费与收入在长期内保持同比变动的关 系,APC呈现固定不变的稳定趋势。
该图描绘了斯密塞斯的观点:截距 a3>a2>a1推动消费函数曲线上移,抵消 了斜率b3<b2<b1的下降,从而使C1、 C2、 C3与Y1、 Y2、 Y3按同比例β增长。
MPC=
人们发现,边际消费倾向满足递减规律,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增加 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开支所占的比例下降。
3.1.1 凯恩斯简单消费函数理论:现期收入与消费
相应地,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Saving,简称MPS)指居民增加 的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的比例。即
3.1.3 弗里德曼的恒久性收入说
3. 恒久性消费与暂时性消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复习概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复习概要考题类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4分,论述题2个26分,资料分析题2个30分1、需求:指一定时期对应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人们愿意购买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它与支付能力、收入约束、偏好、政策、市场选择相关,是给定的需要。
2、选择成本:又叫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时从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收益。
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总和。
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了三个概念:资源的有限性,选择的必要和选择成本或机会成本4、市场配置方式的局限:第一,市场配置难以解决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难以自行纠正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节显得难以尽如人意,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市场调节过程较长;第三,市场配置不能解决经济的外部效应问题、垄断问题、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不能对有益外部性进行刺激、鼓励,也不能对有害外部性进行自行抑制和调节。
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政府采取必要的需求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和供给政策(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消费政策、收入政策予以矫正。
5、价格的四大功能和作用:第一,传递信息的功能。
商品的短缺或过剩,会引起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一切影响供求变动的因素(消费者收入水平,偏好,消费预期,技术水平,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都会在价格波动上得到反映。
第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就是对各种有限资源按照社会生产的内在联系,进行各种用途的分配,并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资源在价格变动的引导下在部门间的流进流出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调节,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提供生产动力和促使企业竞争的功能。
供给价格弹性表明价格能提供生产动力激励并促使企业间展开竞争,这是价格的激励作用导致竞争更加激烈,最终达到要素或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银行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流动性陷阱简单规则恒久性收入克洛尔约束货币中性二、选择题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是()A、商品数量;B、价格水平;C、货币流通速度;D、投资2、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相同之处在于()A、把物价变动作为货币数量变动的原因B、把货币数量作为物价变动的原因C、都认为物价水平与货币存量反方向同比例变化D、都把货币数量确认为某一时期的货币流动速度3、剑桥学派认为货币价值的大小主要由()决定。
A、货币供给;B、货币需求;C、物价;D、货币数量4、现金余额说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A、在短期内变动较快;B、不稳定;C、不变;D、在长期内变动较快5、传统数量论忽略了对下列哪项的研究?()A、货币流通速度;B、利率;C、货币数量;D、物价6、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A、利率;B、货币流通速度;C、物价;D、收入7、凯恩斯的新贡献在于,他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最主要因素还有()A、国民收入;B、物价;C、利率;D、货币流通速度8、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A、恒久性收入;B、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C、财富持有者的偏好;D、货币制度9、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特点是()A、强调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B、强调收入预算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C、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D、强调物价水平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10、下列关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说法正确的是()A、"流动性偏好"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法则B、凯恩斯认为利率只与投机需求有关,而与预防需求和交易需求无关C、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自由经济D、凯恩斯认为只有财政政策才是最有效的11、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主要由以下哪些动机决定()A、交易动机;B、预防动机;C、投机动机;D、消费动机12、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A、不变;B、短期内变动,长期内稳定;C、剧烈波动;D、不稳定13、通过假设货币直接产生效用,将货币余额直接置于模型中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中的模型不包括()A 现金效用模型B真实资源模型C购物时间模型D叠代模型14、下面关于货币搜寻模型的内容,描述正确的是:A研究起点是从效用假设上引入交易成本。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作者:涂红波来源:《广东蚕业》 2017年第8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
从中国投资消费现状出发,探讨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投资;消费;结构;现状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7)08-90-021中国的投资与消费的现状1.1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样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的消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但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方面也间接的导致了一部分人手中占有较多的资金,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影响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前湖北省收入水平差距相对较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贫富矛盾已经是影响社会公平的主要因素。
收入差距的拉大就必然会导致消费市场的不稳定,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1.2金融市场的低市场化水平现阶段消费者很难再金融市场上通过信用消费等金融工具来实现消费需求,这也使得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阻。
目前,湖北的消费信贷业务虽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仍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湖北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拿全国来说相对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湖北个人信贷业务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随着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将会对促进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1.3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居民所面临的投资和消费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
对于就业难住房难这类的问题也严重的制约了消费的提高,民众为了能够有所居,以及在失业状态下正常的生活只能通过压缩开支,减少消费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以为自己的以后生活做准备。
而在湖北,社会的保障体系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多的人认识到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社会保障还没有直接的用于储蓄的效益高。
浅谈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

浅谈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从支出的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
应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三驾马车原意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
中国古代以拉车马匹的多少来区分地位,所谓的三驾马车不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而是说三匹马一组一辕,分前、中、后三组来拉车。
汉代以前军队中还没有出现所谓的骑兵,而是战车,就是两匹马拉一辆车的模式。
中军统帅的战车和其他的有所不同,是三匹马来拉,也叫“三驾马车”,是统帅的标志,是帝王等级的待遇。
所以‘三驾马车’有最豪华的、最好的意思在里面”(《经济与生活》p184页)从上是指,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那么就这个问题笔者有以下浅谈:(一)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世界大国,并于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经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三驾马车无疑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的主要力量。
以2007年为例我国GDP为246619亿元,在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210亿元,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为137239亿元,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这正是拉动“国民经济”这辆马车的三匹马。
另外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降降低利率,促使投资,保持收支平衡等一系列措施,都说明了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近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些失灵。
可是近来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却有些失灵。
中国经济将进一步面对增长放缓的挑战,世界银行在2012年5月2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提醒北京政府,应该做好准备面对经济增长突然放缓所带来的挑战。
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会波及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但报告同时指出,亚太地区在欧洲经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仍然表现良好,是世界经济陷入低谷时的一道"亮光"。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性质:第一、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及其运行方式和规律。
第二、宏观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充分利用,而把资源配置作为是既定的。
第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国民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及其运行方式和规律。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3、宏观经济学主要涉及哪些基本分析方法?答:(一)形式逻辑(归纳法、演绎法、(二)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四)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六)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发展变化的历史性、现实性和一般意义?答:一个学科在形成与发展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历史背景下。
随着社会发展,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古典的经济学理论已不能解决这些问。
因此必然要寻求和发展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目赌了市场机制的严重缺陷,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自此以后宏观经济学具有了一个较为成形、较为严密理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5、怎样看待某一个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那些占流行的、主流地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是否就是最正确与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答:在某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信的宏地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和历史背景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它为解决人类社会那个时代所遇到的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的关系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的竞争力,推动净出口增长。
05
三大需求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三大需求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互动关系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 力,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推动 经济增长。
消费需求的基础地位
提高消费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
提高居民收入
通过增加就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居民 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扩大消费信贷
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便 捷的信贷服务,降低大额消费的门槛 ,激发潜在消费需求。
改善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打击假冒伪劣 商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消费者信 心。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制约
贡献
•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净出口带来了外汇收入,使得 国家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投资和消费,促进资源的优 化配置,推动经济增长。
• 创造就业机会:净出口增长意味着外贸行业的繁荣, 这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为经济增长 提供动力。
制约
• 依赖外部市场:过度依赖净出口可能使经济增长受 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如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汇 率波动等,都可能对净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 贸易平衡问题:长期净出口顺差可能导致贸易伙伴 国的不满,引发贸易摩擦,对经济增长造成不稳定 因素。
调整外贸政策以提高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促进贸易平衡
制定外贸政策时,应注重贸易平衡,避免长期大额贸易顺差,通 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拓展贸易伙伴关系
积极发展与新兴市场的贸易伙伴关系,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减 轻外部市场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如何区分
■陈江涛 2006-10-16
房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既可以满足居住需求,也可以作为投资的载体获取投资收益。
目前就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业界主要关注房地产交易量、房地产价格以及空置率等指标值及其变动,并试图通过界定以上指标值来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态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但是面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糅合在一起的房地产市场,上述指标都不能对这两种需求进行界定。
因为他们只能反映总量,不能反映交易者的目的。
如果以这些指标的高值作为判定房地产市场存在投机的依据显然是不科学的。
从总体上看,房地产的需求主体可以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类。
对于法人来说,其购买房产的目的在于生产、出租(包括出租给本单位职工居住)、倒卖。
这些行为都是为获得投资收益,因此法人购房属于投资需求。
而对于自然人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下面就重点阐释一下如何区分自然人的房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是很难进行投资的。
具体到房地产需求,其主体则需要从共享房屋的家庭的角度进行考虑而非单个自然人。
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指标“有共享房屋倾向的家庭成员人均居住面积”(简称“家庭人均居住面积”)。
这个指标的内涵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共享房屋倾向的家庭”,它是指有直系血缘关系或者有一方对另一方负有法律义务,并且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家庭。
所谓“有共享房屋倾向”是指家庭成员具有共同居住的倾向,或者有缩小成员之间住房面积差距的倾向。
一般说来,直系亲属,特别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拥有这样的倾向。
二是“成员人均居住面积”,它是将上述家庭各成员拥有的住房总面积除以成员人数得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可以
用来衡量每个家庭成员拥有的平均住房面积。
自然人的房屋消费需求反映为自然人对“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的需求,如果能测定出自然人对这一指标的预期值,就可以从面积的角度反映出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我们暂时将实际消费需求在“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上的反映称为预期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
那么测定预期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那么,一定社会环境下自然人预期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可以看成一个随机变量,该变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地域(或地段)和家庭收入居于主导地位。
首先,人们对房屋的消费需求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关。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的要求不同。
其次,对于相同地域,收入高的家庭对“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的要求也高(这里的收入是按照“有共享房屋倾向的家庭”为单位计算的)。
因此,在测定预期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时必须按照这两种因素进行分组,不同组的人群应区别对待。
由于地域差异是房地产市场的首要影响因素,因此应将其作为第一分组标志。
而城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划分界限,所以在这里笔者以城市为基本研究单位。
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收入水平对“有共享房屋倾向的家庭”进行分组,每个组分别计算预期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
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们暂时将一个城市的收入水平分为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三组来进行简单的说明。
对于低收入家庭,我们可以把各城市规定的最低居住面积作为其预期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值。
而对于中高收入家庭来说,城市最低居住面积显然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需要建立调查体系来获取所需数据,得出中等收入及高收入家庭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预期值,进而计算出中等收入家庭及高收入家庭预期的“家庭人
均居住面积”平均值。
以此作为各收入组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消费需求值。
那么具体到每一户“有共享房屋倾向的家庭”,根据其收入状况对应出预期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再乘以其“有共享房屋倾向的家庭”成员人数得出的总面积就是该家庭的消费需求面积总数。
如果某个自然人进行房地产购置,购置后其“有共享房屋倾向的家庭”拥有的住房面积总和在消费需求面积总数之内,那么其买房行为就属于消费需求。
而超出消费需求面积总数的部分则认为是投资需求。
有这一面积的标准后,再结合房地产价格就能得出投资需求的价值量。
将自然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区分出来之后,我们只要把法人的购房价值量和自然人投资需求的价值量相加即可得出整个社会的房地产投资需求价值量。
如是,就能科学地区分出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这样,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便可以有的放矢,精确制导,实现调控的预期效果。
(作者供职于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