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布病防治诊疗专题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断指南

-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旳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旳羊、牛等疫畜是布病旳重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旳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重要体现。慢性期病例多体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国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旳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体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体现

1.发热:典型病例体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体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体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所有病例均有此体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体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体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浮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浮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实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实验(PAT)成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实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实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体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原则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旳居民等。

1.2 临床体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体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实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浮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旳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原则,但无临床体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重要体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体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映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浮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3.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旳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4.其她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她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用物理措施降温,持续不退

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二)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初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避免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急性期治疗

1.1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 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旳病例可酌情选用如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 隐性感染病例与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予以治疗。

2.慢性期治疗

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旳治疗。

3.并发症治疗

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本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予以脱水等对症治疗。

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她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旳同步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予以外科治疗。

4.特殊人群治疗

4.1 小朋友: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8岁以上小朋友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

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妊娠12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重要体现;继而体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1.急性期:

1.1 湿热侵袭

临床体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

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照方药:生石膏知母苍术厚朴

生薏米青蒿黄芩忍冬藤

汉防己杏仁广地龙六一散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1.2 湿浊痹阻

临床体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

参照方药:独活寄生生薏米汉防己

秦艽桑枝苍术广地龙

赤芍丹参黄芩生甘草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

2.慢性期:

气虚络阻

临床体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照方药:生黄芪党参苍术茯苓

山药当归白芍威灵仙

鸡血藤生薏米白术甘草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措施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布病血清学检测成果不作为疗效鉴定原则。

附表: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附表

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氏菌病(又称布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平均为2。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有布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专题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断指南 -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旳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旳羊、牛等疫畜是布病旳重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旳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重要体现。慢性期病例多体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国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旳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体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体现 1.发热:典型病例体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体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体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所有病例均有此体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体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体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浮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浮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实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实验(PAT)成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实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实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 1.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 (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 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当归、丹参、牛膝、续断、地龙、半夏,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等。 2.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黄芪、党参、当归、丹参、川芎、红花、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甘草、赤芍等。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等。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秦艽、桂枝、苍术、丹参、黄芪、赤芍、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舒筋活血丸等。 4.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滑石、白花蛇舌草、黄芪、生薏仁、姜黄、海桐皮、赤芍、地龙、橘核、荔枝核等。 中成药:复方伸筋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及各地药物用药条件,高热患者可以选择应用清热解毒药物,如: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肌肉关节疼痛、头痛。 禁忌症: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布病知识及诊疗方案

布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布病是急性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 该病名称很多,如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等,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等。 布病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 布氏菌既侵犯人又伤害畜(牛、羊、猪、鹿、骆驼和犬等),人感染此病主要来自染疫的家畜。人患此病,病期可长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家畜患布病后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牲畜因布病流产高达50——80%,乳肉产量减少各占15—20%,并影响皮、毛质量,严重地影响畜牧业发展。 二、人是怎样患布病的 1.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我国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少数地区猪为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养鹿业比较发达地区,鹿是主要传染源,而人与人发生传染则罕见。 2.布病的传播因子 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均可含有布氏菌,称这些含有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传播因子。 其中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3.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制品易患布病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篇一:人间布病防控工作计划 人间布病防控工作计划 为有效地遏制布病在我旗迅速蔓延的势头,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开展以医务人员培训、宣传教育、人群布病筛查、病人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等为主要内容的布病综合性防控工作,为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收到实效,制定此计划。 (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医务人员培训 卫生院相关医护人员。培训目的:是为了在医务人员中普及布病诊断知识、避免对布病病人的误诊,使布病病人能够及时被确诊得到规范化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 二、宣传教育 为了提高我苏木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预防布病的侵袭,由旗疾控中心编印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布病防治知识小册子,由政府部门组织逐级下发,直到每一家牧户和农户。

三、人群布病筛查 农牧区入户采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全苏木农牧民以及居民布病高危人群进行布病筛查,预计筛查人数不少于上级给的计划任务,达到极早发现、及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服药、随访、建档、报告、及时治疗病人的目的。 四、布病病人治疗 经过筛查和监测发现的病人,由专业医师给予规范化治 疗,流行病个案调查、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的目的。由于布病病人多数不需要住院治疗,居家治疗即可,为减轻农牧民治疗布病的经济负担,促使农牧民接受规范化治疗,新农合核销治疗。 五、布病病人随访 为更好地督促布病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提高疗效,专业人员采取电话与入户、小药箱相结合的方式,对布病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每位病人不得少于4次。 乌苏木中心卫生院 篇二:人间布病防控工作方案 达茂旗卫生局人间布病防控

工作方案 为有效地遏制布病在我旗迅速蔓延的势头,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旗卫生局拟从XX年开始,开展以医务人员培训、宣传教育、人群布病筛查、病人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等为主要内容的布病综合性防控工作,为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收到实效,制定此方案。 一、医务人员培训 旗卫生局组织,旗疾控中心承担培训工作。培训时间为2天,培训对象为旗直医疗机构相关的医护人员、旗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基层卫生院相关医护人员、村卫生室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培训目的:是为了在医务人员中普及布病诊断知识、避免对布病病人的误诊,使布病病人能够及时被确诊得到规范化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 二、宣传教育 为了提高我旗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预防布病的侵袭,由旗疾控中心编印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布病防治知识小册子30000份,由政府部门组织逐级下发,直到每一家牧户和农户。 三、人群布病筛查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等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布鲁氏菌病防控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等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布鲁氏菌病 防控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08.21 •【字号】 •【施行日期】2018.08.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 正文 关于印发山东省布鲁氏菌病防控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山东省布鲁氏菌病防控推进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8年8月21日 山东省布鲁氏菌病防控推进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做好全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有效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背景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牲畜感染后,可导致关节炎、跛行,公畜睾丸肿大,母畜流产不孕,降低生产质量,增加养殖成本,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人感染后,可引起发烧、多汗、乏力、疼痛,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终生不愈,严重者关节肿胀,丧失劳动能力,男性睾丸肿大,女性流产不孕,丧失生育能力,极易引发因病致残、因病致贫等社会问题,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影响社会稳定。 布病在全球广泛流行,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历史上,我省也是牲畜布病流行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7年间,我省畜间、人间布病感染区域扩大至17个设区的市,被国家划为布病流行一类地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分区防控、因势利导;人畜同步、共同推进”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加强财政投入、强化措施落实,全力做好全省布病防控工作,有力维护畜牧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省布病防控工作机制逐步完善,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畜间布病疫情稳定控制,人间布病感染数量明显下降。 1.畜间。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创建 1个省级牛羊布病净化场,并通过验收;青岛、烟台、威海3市每个市至少创建 1 个省级牛羊布病净化县(市、区),并通过验收。 到2025年,全省所有种公牛站、羊(牛)原种场、一级繁育场全部达到净化标准;青岛、烟台、威海3市力争达到净化标准,其他地区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布病防控工作方案

一、背景 布病,也称为农村犬布壶病,是一种由布病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与带菌犬接触或接触受感染的物体而传播。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制定布病防控工作方案是十分necessary的。 二、目标 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综合措施,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安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知和预防能力。 三、工作原则 1.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和领导要高度重视布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综合施策:实施综合防控策略,结合预防、监测、诊断、隔离、消杀等措施,全面提高布病的防控效果。 3.依法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业实施监管,加强对发病动物的隔离和治疗。 4.科学调查:开展系统性的流行病学调研,加强对布病菌的病原学和流行规律研究,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5.加强宣传:通过广告、宣传册、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播布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工作措施 4.1 开展布病监测 1.建立布病监测体系:制定布病监测方案,建立定期的布病监测机制,对重点区域和群体进行监测。 2.增加监测点位:增加布病监测点位的布设密度,确保监测覆盖面广。 3.提高监测水平:加强对布病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能力,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4.2 提高疫苗接种率 1.完善疫苗规范:制定疫苗接种规范和操作指南,提高疫苗接种的标准化程度。 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册、讲座等方式,向养犬人士传达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提高疫苗接种的意识和率。 3.提供便利措施:在社区、宠物医院等地方设立疫苗接种点,提供方便的接种服务。

内蒙古布病治疗方案

内蒙古布病治疗方案 内蒙古布病,又称为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严重、病死率高,给当地畜牧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治疗内蒙古布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预防布病的基本原则 预防是保障畜牧业安全的关键步骤,以下是预防布病的基本原则: 1. 加强畜牧兽医站和农牧户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布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 强化畜牧养殖管理,加强场所卫生,定期检查消毒,及时清除尸体,控制病死动物的传播。 3. 实施动物免疫计划,及时给予疫苗接种,加强对患病动物的隔离和治疗,减少感染源。 4.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发现并上报疫情,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应对。 二、内蒙古布病的治疗方案 布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对人和动物的治疗。下面将分别介绍: 1. 对人的治疗方案

内蒙古布病对人的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其体液引起。一旦感染,及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对人的治疗方案:(1)早期治疗:一旦发现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治疗时间一般为10-14天。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及时清除病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3)对症支持治疗:配合使用解热药物、止痛药物、补液等,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对动物的治疗方案 内蒙古布病对动物的感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消化道传播。对患病的动物,下面是治疗方案: (1)使用抗生素治疗:可根据病情和动物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卡那霉素、土霉素等。 (2)补充营养支持:患病动物往往食欲不振,应提供高蛋白、易消化的饲料,增强动物体力和抵抗力。 (3)隔离和环境清洁: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同时对饲养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预防疫情扩散。 三、内蒙古布病的防控措施 除了治疗方案外,还应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以防止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2023年村镇布病防范措施方案

2023年村镇布病防范措施方案 村镇布病是一种由致病菌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牛、羊等家畜传播给人类。为了控制和预防村镇布病的发生,制定一套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案是必要的。以下是2023年村镇布病防范措施方案,总结为以下几点: 1.加强宣传教育:组织村镇居民进行布病的相关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知识水平。重点宣传布病的传播途径、防护措施以及症状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让居民了解布病的危害,并教育他们如何正确预防和处理。 2.加强兽医卫生监测:建立健全村镇的兽医卫生监测机制,定期对家畜进行检查和筛查,及时发现可能携带布鲁氏菌的感染动物。对确诊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对其所在牲畜围栏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3.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加强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定期对场地、饲料和饮用水等进行检查和消毒,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对畜禽的饲养、繁殖、运输等过程也进行规范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4.加强动物疫苗接种:根据布病的流行状况,制定动物疫苗接种计划,并进行有效实施。确保所有家畜都接种了布病疫苗,提高家畜的抗病能力,减少传染风险。

5.加强家畜饲养环境改善:提高村镇家畜饲养环境,改善牲畜的生活条件。尽量减少畜禽感染布鲁氏菌的可能性,降低布病的发生率。 6.加强村镇布病的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布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的监测和报告。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患者,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确诊后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控制。 7.加强卫生防护:加强村镇的卫生防护工作,定期对公共场所、饮用水等进行检测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消毒饮食器具等,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8.加强布病研究和监测手段:加强对布病的研究和监测手段,提高病原菌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推动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布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防控措施的研究,为村镇布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2023年村镇布病防范措施方案需要从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兽医卫生监测、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加强动物疫苗接种、加强家畜饲养环境改善、加强布病的监测和报告、加强卫生防护、加强布病研究和监测手段等方面入手。通过综合措施的执行,可以有效降低布病的发生风险,保障村镇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0.6µm,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µ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1. 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 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 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

布病实施方案

布病实施方案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布病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布病实施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就布病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监测和报告 1.建立布病监测网络,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环节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2.完善布病病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的病例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病例的及时、准确报告。 二、疫苗接种 1.加强对畜牧业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对布病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制度,确保畜禽的定期接种工作,提高免疫覆盖率。

三、隔离和治疗 1.对发现的疑似病例进行及时隔离,防止病情扩散。 2.对确诊的病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四、环境卫生管理 1.加强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布 鲁氏菌的传播途径。 2.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和管理,确保饮水安全,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五、科学宣传 1.加强对布病知识的科学宣传,提高畜牧从业人员和居民的防控意识。 2.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广泛宣传布病防控知识,提高社会对布病的 关注度。

六、国际合作 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邻国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展布病的防控工作, 加强边境卫生监测。 2.参与国际布病防控项目,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我国布病防控水平。 七、监督和评估 1.建立布病防控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加强对布病防控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八、应急预案 1.建立健全的布病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疫情进行预案制定 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对布病疫情的监测预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控制疫情 的扩散。

牛羊布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牛羊布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XX区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防治原则、目标和策略 (一)防治原则。 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二)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 我区布病防控实行动态区域化管理,根据布病发生和流行程度,实施检测净化和免疫相结合的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参与、人畜同步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机制,全面提升布病监测预警能力、流通监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显著降低布病发生风险,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到2020年,全区达到净化标准。提高全区人间布病急性期患者治愈率,降低慢性化危害。 2、工作指标。

(1)检测诊断: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具备畜间布病血清学检测能力,基层畜牧兽医站应具备畜间布病初筛检测能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站具备人间布病确诊能力,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具备布病初筛检测能力,各基层医疗机构具备人间布病病例临床诊断能力。 (2)检疫监管:建立以实验室检测和区域布病风险评估为依托的产地检疫监管机制。 (3)病例治疗:人间急性期布病病例治愈率达85%。 (4)经费支持:布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等畜间和人间布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照相 关文件规定负担。 (5)宣传培训:从事养殖、屠宰、加工等相关高危职业人群的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参与布病防治净化工作人员年培训率100%;基层动物防疫员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布病防治知识的培训率达到90%。 (三)防治策略。 畜间:以预防为主,实行检测净化和免疫相结合的措施。 辖区范围内,种畜、奶畜等牲畜,个体阳性率<2%的商品代场或群体检测阳性率<5%的,不实施布病免疫;个体阳性率≥2%的商品代场或群体检测阳性率≥5%的,实施检测净化和免疫相结合的防控措施。

全年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全旗整年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实行方案 依据《X 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行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民大家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知识了解率与布病患者治愈率、降低慢性化率,有效控制人间布病疫情,特拟订本方案。 一、基本状况 自 X 年我旗被确立为自治区级人间布病防治综合示范区以来,我 旗已累计为 46983 名布病高危人群进行了免费筛查,患者都能获得就近、实时治疗。经过发放宣传手册、宣传挂图、宣传光碟、防控干涉 包,以及悬挂宣传条幅和制作墙体宣传口号等方式宽泛宣传,民众的布病防控意识和防控知识广泛提高。但从人间布病发生状况来看, 局势不容乐观,需要各有关部门持续共同努力,持续加强和提高布病 防控力度。 二、 X 年工作目标 经过实行人间布病高危人群筛查、宣传干涉、病人治疗管理、牲 口防疫与流动牲口检疫等综合性防控举措,达到以下目标: (一)提高防治知识了解率。经过展开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干 涉,使高危人群布病防治知识了解率达 90% 以上。 (二)提高发现率。在全旗范围 X 展开主动搜寻、筛查,提高急 性期布病病人发现率, X 年达成 7000 人次的布病高危人群筛查。 (三)有效降低人间布病发病率。经过对布病干涉举措的实行 (包含畜间防疫、检疫、管理以及人间高危人群防备、优秀卫生习惯成立 ),

降低人间布病发病率。 (四)提高就诊率。经过防控知识、防控政策宣传以及高危人群 初筛、追踪随访等举措,促使病人实时就诊,新公布病实时就诊率达90% 以上。 (五)实行规范化治疗。经过实时、足疗程规范治疗,减少新发 病例慢性化率,使急性期病人规范治疗率达90% 以上。 (六)保持牲口高防疫率。牲口布病规范防疫率达到100% 。 三、工作内容 (一)人员培训。采纳逐级培训的方法,对布病防治工作进行系统培训。旗疾控中心负责各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的培训;旗农牧业和科技局负责畜牧防疫人员的培训,保证每个嘎查村起码培训 1 名畜牧防疫人员和 1 名乡村医生。经过培训使得乡级基层医疗卫活力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独立展开布病的初筛检测、治疗与管理;乡村医生能够进行布病要点人群排查、患者随访;基层畜牧防疫人员能够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做好要点人群的排查以及牲口防疫的有关技术指导。 (二)专项检查与档案管理。各 X 乡镇(场)要完好人间布病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畜牧工作人员与乡村医生,以 X 乡镇(场)(或卫生院辖区)为单位,对牛、羊等牲口饲养、放牧人员和畜产品 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以及从事牲口防疫等要点职业人群进行检查 摸底,填写布病防治知识检盘问卷,同时发放宣传品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记录、有图片资料,以备检验。

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区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二)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含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蒙西医结合。 (三)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 抗生素治疗:选择使用针对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的能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包括利福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推荐使用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磺胺类等,一般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建议静脉滴注用药时间为14天左右,重症患者可适当延长静脉用药时间。口服用药21日为一疗程,用药时间一般为2-4个疗程。 对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高热、有时忽冷忽热兼有寒战,

布病的方案

布病的方案 布病的方案 概述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常见于牛、猪、狗等动物身上,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牛奶、乳制品、肉类等食品而传播给人类。本文将介绍预防布病的一些方案和方法。 方案一: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 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是防控布病的重要环节。 1. 建立完善的动物检疫机制,对进出口动物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携带布鲁氏菌的动物进入我国。 2. 对养殖场和屠宰场动物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排查、隔离和治疗疑似感染动物,阻断疫情传播。 方案二:加强养殖管理 布鲁氏菌可以在动物体内潜伏,因此加强养殖管理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1. 确保动物饮水、饲料的卫生安全,避免受到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 2. 加强动物的禽舍、畜舍、饲养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进行合理的免疫接种,根据兽医的建议,给动物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方案三:加强个人防护 人类是布鲁氏菌的感染主体,因此加强个人防护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手段。 1. 接触动物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拥有高感染风险的动物,如既往感染过的动物。 2. 在与动物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避免口腔、眼睛、鼻腔等部位与污染物接触。 3. 避免食用未经处理的生乳制品、生肉类等易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 方案四: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途径。 1. 通过媒体、互联网、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 2. 组织开展布病防控宣传活动,向农民、养殖户等重点人群传播布病的防控知识,指 导他们正确预防布病。 3. 建立布病防治知识库,为相关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学习资料,增加知识获取 的渠道。 结论 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畜牧业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通过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养 殖管理、个人防护以及宣传教育等方案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同时,政府、兽医、养殖户和公众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打赢这场防控布病 的攻坚战。

布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畜间布鲁氏菌病五年防控行动方案(2022-2026年)》的通知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畜间布鲁氏菌病五年防控行动方案(2022-2026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公布日期】2022.06.07 •【字号】豫农文〔2022〕172号 •【施行日期】2022.06.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卫生检疫 正文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畜间布鲁氏菌病五年防控行动方案(2022-2026年)》的通知 豫农文〔2022〕172号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农委),漯河市畜牧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物安全有关要求,强化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的通知》要求,我厅制定了《河南省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7日 河南省畜间布鲁氏菌病五年防控行动方案(2022-2026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当前国家重点防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为进一步做好畜间布病防控,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指示精神,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好畜间布病防控工作,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重点抓好种牛、种羊、奶牛、奶山羊和肉羊的布病防控,统筹抓好肉牛、猪、鹿、骆驼和犬等其他易感动物的布病防控,切实降低流行率,有效防范传播风险。 (二)综合施策。根据各地布病流行趋势,以县为单位连片推进布病防控。强化基础免疫,做实监测、消毒、检疫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稳步推进布病净化和无疫小区建设。 (三)强化支撑。不断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利用疫控机构、科研教学单位、龙头企业等技术力量,不断提高布病防控技术支撑水平。 (四)健全机制。压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

【最新推荐】乡镇卫生院布病防治工作计划-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乡镇卫生院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篇一:人间布病防控工作计划 人间布病防控工作计划 为有效地遏制布病在我旗迅速蔓延的势头,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开展以医务 人员培训、宣传教育、人群布病筛查、病人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等为主要内容的 布病综合性防控工作,为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收到实效,制定此计划。 一、医务人员培训 卫生院相关医护人员。培训目的:是为了在医务人员中普及布病诊断知识、避 免对布病病人的误诊,使布病病人能够及时被确诊得到规范化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 二、宣传教育 为了提高我苏木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预防布病的侵袭,由旗疾控中 心编印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布病防治知识小册子,由政府部门组织逐级下发, 直到每一家牧户和农户。 三、人群布病筛查 农牧区入户采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全苏木农牧民以及居民布病高危人群进 行布病筛查,预计筛查人数不少于上级给的计划任务,达到极早发现、及规范 化管理、规范化服药、随访、建档、报告、及时治疗病人的目的。 四、布病病人治疗 经过筛查和监测发现的病人,由专业医师给予规范化治 疗,流行病个案调查、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的目的。由于布病病 人多数不需要住院治疗,居家治疗即可,为减轻农牧民治疗布病的经济负担, 促使农牧民接受规范化治疗,新农合核销治疗。 五、布病病人随访

为更好地督促布病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提高疗效,专业人员采取电话与入户、小药箱相结合的方式,对布病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每位病人不得少于4次。 乌苏木中心卫生院 篇二:长安卫生院预防布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长安卫生院预防布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蔫吧病”)是一种由布鲁氏 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201X年截止7月20日268例,较去年同期比上升了了77%,为做好布病的防控工作,普及布病预防知识,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健康教育方案。 一、工作目标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布病防治知识,提高布病 重点人群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应对策略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在各级政府领导下,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采 用有针对性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形式,以人性化的手段和方法,开 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遏制布病的传播和蔓延。 三、工作职责 要积极与教育、宣传、新闻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发挥优势,建立联系与协调 制度,协同开展应对布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和健 康教育等技术优势,针对疾病流行情况及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传播策略, 积极做好幼托机构和人员的健康教育;宣传与新闻部门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 优势,广泛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防 控工作得到落实。 四、实施要点 (一)及时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根据布病的发病特点和趋势,及时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部 门职责、目标和工作任务,注重实效,做到行动积极主动、科学规范、针对性强。 (二)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技能培训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甘肃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

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