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肠梗阻的CT检查与诊断

合集下载

肠梗阻的影像诊断

肠梗阻的影像诊断

4、大肠梗阻
Obstruction of colon: several gas-fluid levels at different heights with colon produce a characteristic stepladder appearance
判断梗阻部位失误原因
X线腹平片对精确确定梗阻部位常常不是没有困难的, 有的时候会做出十分错误的诊断。需要强调的是当梗 阻部位以上肠腔内液体量较多,气体量少的时候,X 线腹平片的定位诊断规则就不实用了。实际梗阻部位 通常比常规腹平片要低。 腹平上如果充气扩张的肠管和液-气平面主要集中在 左上腹部,所见黏膜皱襞为典型的空肠弹簧状黏膜。 这类患者在判断梗阻部位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生错误。 如果患者腹胀明显,X线片所见充气肠管不能解释的 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大量的液体位于肠腔内。
病史:女,9M,呕吐3 天,伴血便(血丝), 腹胀,肠鸣音活跃。 这个腹平片具特征性: 腹部局限左侧出现的连 续胀气扩张的肠管。
空气灌肠检查证实:肠 套叠。
CT表现:
肠套叠的初期,因套叠部较浅,表现为一 肠系膜脂肪环绕的靶样分层肿块。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 征性的层状结构。
临床表现:
解,反复发作。
1、 腹痛:突然发作剧烈的绞痛,哭闹不安,持续数分钟后,腹痛缓 2、呕吐:初为乳汁、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
说明有肠管梗阻。
或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3、血便:为重要症状。发病后6-12小时后可出现果酱样粘液血便, 4、腹部包块:多在右上腹季肋下肿块,呈腊肠样。晚期发生肠坏死、腹
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包块。
5、全身情况:早期情况尚好,病情加重,可并发肠坏死、腹膜炎,全身情

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经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50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0例患者中,螺旋ct检查均显示肠梗阻征象,敏感性为100.0%,ct诊断梗阻部位:大肠各段和十二指肠21例,手术证实21例,准确率为100.0%;小肠29例,手术证实27例,准确率为93.10%;在梗阻病因诊断上,50例患者有6例肠粘连误诊为crohn病,准确提示病因诊断44例,占88.0%。

结论:螺旋ct对明确肠梗阻部位及肠梗阻的原因以及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等有较高的准确性,是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螺旋ct;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1-0078-01机械性肠梗阻是急腹症中常见的一组病症,x线平片检查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方法,但难以推断梗阻原因及是否存在绞窄等,螺旋ct能显示x线平片所无法显示的肠腔外、肠壁、肠系膜及腹腔内间隙等情况,较x线平片有巨大优势[1]。

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50例肠梗阻患者的ct诊断结果,并与手术探查作对比,旨在探讨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肠梗阻患者,均经手术和临床证实。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85岁,平均53.3岁。

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

1.2 方法采用philips mx 2000双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

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00 ma,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1,球管转速1 s/r。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

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100 ml,注射速度3.5 ml/s,注射对比剂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肠梗阻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肠梗阻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大肠内常有气粪存留,右 半结肠内粪便表现为肠道 内的海绵状的阴影,左半 结肠为团状粪块影。
典型肠梗阻X线表现:肠管积气扩张、阶梯状气液 平面
空肠—弹簧状黏膜皱襞 ;回肠—管壁平坦 ;结肠—可见结肠袋间隔
1、单纯性肠梗阻
最常见的一种。 发病原因: 肠粘连、粘连系带牵拉及压迫、小肠炎性 狭窄、肠腔内肿瘤、异物堵塞等。
典型肠梗阻CT表现(卧位):肠管扩张、内含气液平面
2、绞窄性肠梗阻
属于闭袢性肠梗阻,是一种肠梗阻的特殊形式,表现为肠 袢两端位于某一点阻塞,形成闭袢。通常由于粘连、系膜 扭转、内疝所致。在大肠称为肠扭转。发生在小肠称为小 肠闭袢性肠梗阻,引起绞窄、肠坏死几率非常高,死亡率 10%-35%。
临床表现
X线:胃、小肠、结肠均积气扩张,以结肠 扩张显著。
X线表现: 大小肠均扩 张;胃也常 扩张;气多 液少;动力 低;
卧位腹平片显示胃与大、小 肠均充气,胃与大肠中段扩 张,小肠呈反射性肠郁张之 分格状表现。
立位腹平片。大、小肠 和胃内有宽窄不等的液 平,大小肠内许多液平 位于同一高度。
4、血运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胀、 停止排便、排气。
体征:腹部膨隆有压痛,可见肠型。 听诊肠鸣音亢进。
x线:梗阻的确定
肠腔扩张、积气积液,立位片可见高低不 平的气液平面。
卧位片可见连续扩张的肠腔,能较清晰地 观察扩张肠腔的程度及肠腔的粘膜结构。
x线:梗阻部位的判断
十二指肠梗阻:双泡征(胃及十二指肠显 示有较大的液平面)。
肠梗阻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
1.诊断——有无梗阻 2.部位——低位?高位?或具体部位 3.程度——完全?不完全? 4.类型——机械性(单纯、绞窄);动力性 5.原因——粘连、扭转、套叠、肿瘤、蛔虫等

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汇总

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汇总

非闭袢性乙状结肠扭转
影像学表现
只有一个梗阻点,与单纯性结肠梗阻表现相同, 即梗阻以上结肠肠管扩大,透视或平片中一般难 以鉴别 。 为了明确结肠梗阻的性质行钡灌肠检查,扭转梗 阻处显示螺旋状变细肠管或在变细肠管中见到沿 肠管纵轴的扭曲交叉的粘膜,钡剂可以通过梗阻 处进入近侧肠管。
非闭袢性 乙状结肠扭转
影像学表现
单纯性小肠梗阻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小肠梗阻的远侧 肠腔萎陷无气,如果在短时间内复查中均不见结肠有气体 存在时,则可诊断是完全性单纯性小肠梗阻。 在扩张充气的小肠同时见到结肠有气体存在,且在短时间 内复查中结肠气体仍存在,则一般可诊断为不完全性单纯 性小肠梗阻。
近年来,腹部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 的肯定。腹部CT检查除对肠梗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外, 其对梗阻原因和是否存在肠绞窄的判断的准确性可达到80%以上,
临床表现
1、存在肠梗阻的四个主要症状:痛、呕、胀、闭。 2、发病急剧,腹痛趋于持续加剧及部位固定,可伴 有腰背部疼痛。 3、腹膜刺激征较早出现或腹部可触及压痛包块。
4、全身中毒症状重,脉搏加快,体温上升及白细胞升高。
5、早期出现休克症状。

6、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体征:呕吐及自肛门排除血性液 体,肛门指诊有帮助。 7、腹穿抽出血性液体(显著肠膨胀者慎行)。 8、有绞窄性疝的存在。
闭袢性乙状结肠扭转
闭袢性乙状结肠扭转典型X线表现即扭转段肠曲 显著扩大,横径达 10cm以上 扩大的肠曲如椭圆形气球状直立于腹部,其中央 常见到宽约0.3cm-0.5cm致密垂直线状影将膨胀 的气球一分为二,即所谓扩大的乙状结肠弯曲呈 马蹄铁形,圆顶可高达横膈,马蹄两肢并拢向下 直达盆腔,扩大的腔内皱襞消失。 钡灌肠检查于结肠扭转处显示削尖状,似鸟嘴状 狭窄,加压多次灌钡此征象均存在且钡剂不能通 过此狭窄处。

急性肠梗阻的影像学评估与救治路径

急性肠梗阻的影像学评估与救治路径

腹部X线检查的诊断价值
腹部X线检查是诊断急性肠梗阻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 重复性强。
X线检查可以显示肠管的形态、位置、排列、气体分布等信息,并能反映肠管 的蠕动情况和肠腔内积气量。
通过X线检查,可以判断肠梗阻的部位、性质、梗阻程度和并发症等。
腹部CT检查的诊断价值
腹部CT检查是诊断急性肠梗阻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其诊断价值高,能够清晰地显示肠道梗阻的部位、程度和梗阻原因。 腹部CT检查可以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血管改变、肠道积气、肠道积液等病理改变,有助于鉴别肠梗阻的类型 和病因。 腹部CT检查还可以评估肠梗阻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例如,对于机械性肠梗阻,CT检查可以判断梗阻部位是否可复位、是否有肠管坏死、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功能性肠梗阻,CT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病因,例如,腹腔内肿瘤、炎症、肠道狭窄等。
无明显并发症
患者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如 肠穿孔、腹膜炎等。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患者的体质较好,能够耐受保 守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严重腹痛
伴有呕吐、腹胀、肠鸣音消失 等症状,保守治疗无效。
影像学检查提示
肠梗阻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 效,影像学检查提示梗阻部位 无法自行缓解。
肠穿孔
肠穿孔、肠坏死、腹腔感染等 并发症。
2 2. 肠瘘处理
若出现肠瘘,需根据瘘口大小、位置及患者情况采取相应 措施,如保守治疗、手术修补或造瘘。
3 3. 肠梗阻处理
术后肠梗阻常见,可通过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等 ,缓解症状。严重者需再次手术治疗。
4 4. 营养支持
术后应及时补充营养,可通过静脉途径或肠道途径,帮助 患者恢复体力,促进伤口愈合。

肠梗阻的CT诊断

肠梗阻的CT诊断

肠梗阻的CT诊断目的:探讨CT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作用,提高肠梗阻的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33例肠梗阻的CT检查报告。

结果:CT对于肠梗阻病因的诊断符合率为81.8%(27/33)。

其中对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有更高的准确性为92.3%(12/13)。

结论:提高征象认识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率;CT诊断肠梗阻有极大的优势。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CT in the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develop diagnosis rate.Methods:To analysis the CT finding of 33 case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ofCT was 81.8%,and it had more accurate rate in tumor CT diagnosis, which was 92.3%. Conclusion:It is helpful to develop accurate rate that we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igns, and it is well worth of CT diagnosis in intestinal obstruction.[Key words] Intestinal obstruction;CT; Diagnosis肠梗阻是急腹症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体征和腹部X线片是以往肠梗阻诊断的主要依据。

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日益成为肠梗阻诊断的重要手段。

笔者对我院2000年3月~2006年3月,经CT检查诊断为肠梗阻的33例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作用,提高肠梗阻的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

肠梗阻

肠梗阻

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病因和分类】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1.依据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1)机械性肠梗阻:是各种机械性原因导致的肠腔缩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临床以此类型最常见。

主要原因包括:1)肠腔堵塞:如结石、粪块、寄生虫、异物等。

2)肠管外受压:如肠扭转、腹腔肿瘤压迫、粘连引起肠管扭曲、腹外疝或腹内疝等。

3)肠壁病变:如肠肿瘤、肠套叠、先天性肠道闭锁等。

(2)动力性肠梗阻:肠壁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是神经反射或腹腔内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

此类肠梗阻较前类少见。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及痉挛性肠梗阻两类。

前者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低钾血症及某些腹部手术后等;后者较少见,可继发于尿毒症、重金属中毒和肠功能紊乱等。

(3)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管局部血供障碍致肠道功能受损、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如肠系膜血栓形成、栓塞或血管受压等。

较少见。

2.依据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类(1)单纯性肠梗阻:只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

此外,肠梗阻还可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空肠上段)和低位性肠梗阻(回肠末端与结肠);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梗阻的发展过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当发生肠扭转等致病变肠袢两端完全阻塞时称为闭袢性肠梗阻。

上述肠梗阻的类型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病情的发展,某些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病理生理】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可分为局部及全身性变化。

1.局部各类型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不全一致。

但随病情发展,其基本过程包括梗阻以上肠段蠕动增强、肠腔扩张、肠腔内积气和积液、肠壁充血水肿,血供受阻时则坏死、穿孔。

肠梗阻初期,梗阻以上肠段蠕动增强,以克服阻力,推动肠内容物通过梗阻部位;肠腔扩张,大量积气、积液。

梗阻以下肠管则空虚、瘪陷或仅存少量粪便。

CT扫描检查诊断肠梗阻进展论文

CT扫描检查诊断肠梗阻进展论文

CT扫描检查诊断肠梗阻的进展【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42-02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约50%由粘连所致,肿瘤及内外疝各占15%[1],其余由其他少见原因或多种因素所致。

对于怀疑梗阻的患者,外科医生需明确:有无梗阻、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原因、是否为闭绊性或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平片、钡剂造影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但此二种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大量报导ct对肠梗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清晰显示梗阻部位、程度及原因,且确实提高对闭绊性和绞窄性肠梗阻的分辨率、检出率。

本文就肠梗阻的ct评价进展作一综述。

1 肠梗阻的原因及分类肠梗阻原因复杂多样,如粘连、肿瘤、克罗恩病、血管性疾病、寄生虫、胆石、粪块、腹部疝、慢性结肠憩室炎、肠套叠或扭转。

近年来,肠梗阻的病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20世纪20年代,英国学者vick分析21所医院6982例肠梗阻,绞窄性约占49%,而恶性梗阻和肠粘连各占13%和7%。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wangensteen 研究发现,粘连和恶性梗阻分别占31%和27%,嵌顿性疝己降至10%。

60年代,英国学者ellis[2]研究发现粘连是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大肠癌,其原因是腹部手术大幅增加,多数患者早期施行修补术所致。

70年代,王汗青等报道632例肠梗阻,肠套叠、粘连、腹外疝是其主要原因。

90年代,卿三华等[3]报道768例肠梗阻病例中主要由粘连和癌性梗阻者引起者分别占39.5%和31.4%,由嵌顿疝引起者则仅占3.9%。

江来等[4]报道近十年来结直肠肿瘤为引起肠梗阻的主要原因,约占61.%,肠粘连为第二位病因,占31.9%。

肠梗阻的外科分类:按梗阻程度,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按部位分为小肠梗阻(低位肠梗阻、高位肠梗阻)和大肠梗阻;根据原因,分作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麻痹性和痉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栓和栓塞);根据血运情况分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性肠梗阻的CT检查与诊断1 肠梗阻的CT检查1.1 扫描前准备:根据肠梗阻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制定不同的扫描前准备。

(1)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严重的患者,可以不做扫描前准备,立即进行CT扫描。

(2)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相对较轻的患者,为保证高质量的CT检查结果,影像学界普遍认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做如下准备:①考虑梗阻部位在小肠者,在检查前1~3小时分次口服1%~2%泛影葡胺或清水500~1 500 ml。

②考虑梗阻部位在结肠者,可以在检查前清洁灌肠2次后,再灌注生理盐水或1%~3%泛影葡胺300~1 000 ml。

③也可以同时应用①、②两种方法。

④扫描前5~10分钟肌肉注射10~20 mg 654-2进行解痉处理。

⑤做好增强扫描前的准备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CT检查的时机最好选择在胃肠减压之前进行,这样有利于正确判断肠梗阻的部位和程度[1]。

1.2 扫描方法:患者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

在肠梗阻的检查中,为了便于图像后处理(传统CT除外),螺旋CT均使用容积扫描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基于CT机型及其扫描速度的不同,扫描层厚、层间距及Pitch 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使用,但有条件者应尽量做到一次屏气全腹容积扫描。

据笔者体会,以层厚≤1/2层间距的重叠扫描方式扫描,可以增加数据采集,避免遗漏,有利于图像后处理和提高图像质量。

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多用非离子型对比剂100 ml/例左右,注射速率常规用2~3 ml/s(需血管成像者可用3~5 ml/s),应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延迟期,甚至动态或灌注扫描,这有利于观察肠管及其病变区的血供和动态强化情况,对肠梗阻性质及病因做出准确判断。

1.3 图像后处理:螺旋CT与传统CT相比,容积扫描方式的突出优势是有利于应用先进的技术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的应用不仅有利于肠梗阻的诊断,而且有利于弥补单纯横断面图像在诊断上的不足。

图像后处理的重建方法很多,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多轴向投照容积再现(MP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VE)及透明结肠技术(Raysum)等。

其中MPR是肠梗阻CT检查时最常用、最简便快捷和最有价值的重建方法,不需要进行扫描前准备就能够对肠梗阻尤其是急重症肠梗阻迅速做出准确的诊断,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不能在同一层面显示病变全貌。

CPR可弥补MPR的不足,能将走行迂曲的近侧扩张肠管-“移行带”-远侧塌陷或正常肠管展现在同一平面上,其缺点是重建过程比较繁琐。

由于MPVR、MIP、SSD、VR、Raysum及VE等重建方法的应用常需要进行扫描前准备,对病变细节的显示欠佳,比较费时,因而在急重症肠梗阻的CT检查时使用较少,但它们在对肠梗阻的立体观察和仿真内窥观察方面具有强大优势,特别是MPVR、MIP及VR在血管的显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部分重建方法在GE 64层螺旋CT的ADW 4.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出现的技术融合,如增加MPR的层厚便自动转换为多平面的MIP,后者可以转换为MPVR,而MPVR本身又是MPR与VR在技术上的融合。

另外,横断位图像是CT扫描的原始图像,是诊断肠梗阻和图像后处理的基础图像,必须认真观察。

2 肠梗阻的CT诊断2.1 肠梗阻的判断:CT是诊断肠梗阻的一种可靠检查手段,其敏感度达94%,特异度达96%,准确度达95%,病因诊断敏感度达95%。

目前,CT判断肠梗阻的标准多沿用常规X线诊断标准[2]:即肠管积液和(或)积气,小肠扩张直径>2.5 cm,结肠扩张直径>6.0 cm。

机械性肠梗阻通常的CT表现:(1)梗阻水平近侧肠管扩张,其内可见气液平面或完全为液体充盈,肠壁和肠黏膜皱襞(病程长者除外)一般变薄或无明显增厚。

(2)梗阻水平远侧肠管表现塌陷或正常,肠管内可含有少量粪便。

(3)扩张的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的远侧肠管之间出现“移行带”。

其中,“移行带”的出现对CT判断机械性肠梗阻及其定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2 肠梗阻的定位:扩张的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的远侧肠管之间的“移行带”就是肠梗阻部位,但要想发现肠梗阻“移行带”存在的具体位置还需要对CT 图像层面进行逐一追踪。

有作者[3]认为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向近侧肠管追踪,直至遇见扩张的肠管即可确定为梗阻部位,通过比较扩张肠管与塌陷或正常肠管的分布及多少来判断梗阻平面的高低。

但是,也有作者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如:扩张肠袢数量少且多位于上腹部,则梗阻部位发生在空肠,可以见到扩张空肠的环形皱襞;扩张的回肠肠袢较多并布满全腹,伴有较多的气液平面,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但无扩张和气液平面,则梗阻部位发生在回肠远端;梗阻的近侧扩张并伴有气液平面,可见结肠袋及半月皱襞,而小肠多无扩张或扩张程度较轻,则梗阻部位发生在结肠。

综合二者观点,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较为方便快捷,即先整体后局部、先大概后精细的观察方法。

2.3 肠梗阻的定性: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管的机械性狭窄或阻塞,致使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

机械性肠梗阻的性质通常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类,前者只有肠管通畅障碍,无血液循环障碍,后者同时伴有肠管通畅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相当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全性肠梗阻进行判断。

CT可以依据“移行带”及其近侧、远侧肠管的表现来进行判断。

完全性肠梗阻的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梗阻区,其近侧肠管积液和(或)积气较多,扩张明显,“移行带”明显且肠管完全塌陷,远侧肠管塌陷明显。

不全性肠梗阻近侧肠管积液和(或)积气较少,肠管扩张程度较轻,“移行带”不明显,远侧肠管部分塌陷或正常,最重要的是口服对比剂可以通过梗阻区。

绞窄性肠梗阻作为一种性质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值得高度重视。

由于绞窄性肠梗阻同时存在肠管通畅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因而容易导致肠管的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其未经治疗者死亡率较高。

CT表现除肠梗阻的基本征象外,还有如下表现[4]:(1)肠曲向某一固定部位聚集。

(2)肠壁环形对称性增厚(后期可以变薄),可呈节段性分布。

肠壁黏膜下层水肿增厚而出现分层改变,形成“靶征”或“双晕征”。

空肠极度扩张可致使环状皱襞消失。

(3)肠系膜充血水肿、模糊、密度增高,呈云雾状。

(4)肠壁内、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内出现积气则高度提示肠管缺血坏死。

(5)出现腹水、胸水并且逐渐增多。

(6)动态增强扫描或CT血管成像时,病变处肠壁延迟强化;肠系膜动、静脉及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失去正常结构,逐渐变粗并自梗阻处向外呈放射状分布。

另外,闭袢性肠梗阻同样值得高度重视。

闭袢性肠梗阻多见于肠扭转,其严重后果是容易形成绞窄性肠梗阻而导致肠管的缺血坏死,因此有作者利用动物模型,将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一并进行研究[5]。

闭袢性肠梗阻多发生在移动度较大的小肠和乙状结肠。

CT可因层面、层面与闭袢的关系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其常见表现有[6,7]:扩张的“U”形肠袢、肠扭转根部呈三角形的软组织密度影、闭袢两端的肠管萎陷、以及梗阻两端的“鸟嘴征”等。

肠系膜血管的CT 表现为扩张肠袢的肠系膜血管呈放射状向闭袢根部聚拢而形成“漩涡征”。

2.4 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复杂多样,如肠管内外的原发或继发性肿瘤、肠道炎症、肠粘连、腹内外疝、肠套叠、肠扭转、寄生虫、大胆石及粪石等。

由于CT检查可以同时对肠管内外、肠壁、血管及临近组织器官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观察,而病因不同其CT征象也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对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敏感度高达95%,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

引起肠梗阻的肿瘤分为腔内型、管壁型及腔外型三种情况,其CT表现为梗阻区有明显的“移行带”,局限性肠壁不均匀增厚,肠管狭窄、变形或截断,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强化,CT血管成像时部分可以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包括炎症和手术,前者可见于小肠和结肠,而后者多见于小肠,占小肠梗阻病因的50%~75%。

粘连性肠梗阻的CT表现为近侧肠管扩张、远侧肠管正常、伴有或不伴有光滑的“移行带”、增强扫描局部肠管可延迟强化、以及无明确器质性病变等。

腹外疝引起肠梗阻的CT诊断比较容易,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有无绞窄及其他合并症。

腹内疝引起肠梗阻较少见,但腹内疝随时有发生绞窄的可能,其CT表现特点为:腹腔内成团的富含血管的脂肪组织(肠系膜)及局限性扩张明显的肠管。

肠套叠可由于套叠段肠管长短轴与传统CT扫描切面的不同关系而表现为3种情况:最常见的是肠管内软组织肿块伴偏心性脂肪密度影(Ⅰ型);肾形或双叶型肿块,周边密度高而中心密度低(Ⅱ型);高低密度相间的肿块(Ⅲ型)但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可以使这3种情况得到统一。

肠扭转是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其CT表现如前面所述,寄生虫、大胆石及粪石所导致的肠梗阻其CT表现具有较强特征性,容易做出诊断。

2.5 肠梗阻的治疗前后评价:应用CT诊断肠梗阻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进而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和了解预后情况。

通过CT横断面图像和各种重建图像,可以在治疗前准确地对肠梗阻进行全面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1)肠梗阻是否存在;(2)肠梗阻的定位;(3)肠梗阻的性质,如完全性与不全性、是否存在闭袢和绞窄等;(4)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如易形成闭袢和绞窄性肠梗阻的病因,肿瘤性肠梗阻的病灶显示、血供显示及TNM分期。

治疗后的评价主要是疗效的判断、预后情况的了解及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定期随访等。

3 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与局限以往认为常规X线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然而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低,并且不能进行病因诊断[8,9]。

与之相比,CT对肠梗阻的诊断及全面评价具有更大价值,即通过CT这一种检查方法就可以实现对肠梗阻的判断、定位、定性、病因诊断及治疗前后评价等情况的详细了解,并且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病因诊断敏感度较高,已经成为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CT诊断肠梗阻也存在局限与不足:(1)症状严重的急性患者不能进行扫描前的准备工作,CT图像质量的下降可能影响诊断甚至误导诊断,动态增强扫描和CT血管成像无法进行使得诊断和评价受到限制;(2)气体伪影干扰的存在;(3)不能动态观察肠道的活动;(4)费用、诊断速度不及常规X线检查,射线剂量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1] 张晓鹏.肠梗阻的CT与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20:190.[2] Zalcman M,Sy M,Donckier V,et al. Helical CT signs in the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ischemiain small-bowel obstruction[J]. AJR,2000,175:1601.[3] 明兵,李振勋,高源统,等. 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96.[4] Makita O,Ikusima I,Matsumoto N,et al. C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necrotic and nonnecrotic small bowel in closed loop and strangulation obstruction [J]. Abdom Imaging,1999,24:120.[5] 张小明, 杨汉丰, 黄小华, 等. 螺旋CT多期扫描判断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的实验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 755.[6] Akira F, Michio Y, Kenji F, et al. Helic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J]. Radiographics,2001,21:341.[7] Mourad B, Philippe S, Carine T, et al. CT evaluation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J]. Radiographics, 2001, 21: 613.[8] Lappas JC,Reyes BL,Maglinte DD. Abdominal radiography findings in small-bowel obstruction: relevance to triage for additional diagnos-tic imaging[J]. AJR, 2001,176:167.[9] Furukawa A,Yamasaki M,Furuichi K,et al. Helic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Radiographics,2001,21:3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