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的进展非常显著,这一方向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探索。

在修辞学的透彻理解和传播学的实践应用下,两个学科的结合产生了更加丰富和有益的研究成果。

一、修辞学与传播学的结合意义修辞学的传统研究对象是文学、语言等,而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将两个学科结合起来,有利于探究语言使用和信息传播的关系,理解修辞手法在广告、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和效果。

此外,修辞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可以为传播学提供借鉴和启示,进一步推动传播学的发展。

二、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1. 修辞手法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研究修辞手法在广告中的应用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如何运用得当,产生最佳效果,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多个领域的角度出发,探究习语、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在广告中的运用和效果。

2. 新闻文本中的修辞手法研究新闻传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新闻中的语言运用也离不开修辞手法。

针对新闻语言中的修辞手法,学者们着重探究其表达的准确性和效果。

例如,新闻标题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加标题的吸引力和信息密度等。

3. 网络传播中的语言修辞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语言修辞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较为复杂,其中涉及到语言、图像、音频等多种元素的组合。

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语言修辞特点和规律,为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结语综上所述,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的结合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两个学科的结合潜力,进一步探讨修辞手法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为实现更加有效率的信息传播做出更多贡献。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

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

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

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

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

”[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

”[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

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

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

这显然是有偏颇的。

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

《双城记》中修辞的运用【文献综述】

《双城记》中修辞的运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双城记》中修辞的运用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查尔斯・狄更斯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现今仍有很多西方批评家将他视为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他不仅是一个现代主义杰出代表,同时也对维多利亚时期整个小说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双城记是狄更斯在创作成熟期的一部作品,与其他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它的结构非常细腻,初读这本小说给我的第一映像就是文章用了非常多的修辞,而且这些修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想写这篇论文来赏析其修辞在这本小说中出彩之处。

论文主题争论点:对于《双城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艺术,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并不是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是一部具有狄更斯风格的典型小说。

国内外评论家对它的评论褒贬不一。

Sir James Stephen认为此书只是大量发行而已。

但是Glancy和Thomas Carlyle对它持有肯定的态度。

我国对此书的研究很多,从1978年至今,专门分析它的文章,光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上门就收录了又18篇之多(赵炎秋,1996:25)。

许多国内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批判了贵族阶级,同情平民和被压迫阶级,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陈超棠的简论狄更斯宣称〈双城记〉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更不是一部杰作(赵炎秋,1996:26)国内外对它的研究多数是从小说的主题、结构、叙述方法、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

这篇论文将围绕小说的修辞方面的应用来赏析《双城记》。

狄更斯是运用写作技巧的艺术大师,他善于使用不同的技巧突出主题。

在《双城记》里,他多次使用象征手法,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傅守祥《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如象征的手法在对于主人公成功的刻画有着重要的表现,如卡尔顿西德尼,是小说的中心人物,狄更斯将他定位为人道主义的英雄,西德尼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才华横溢,但他自己却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成就,他看透世间的人性丑陋,勾心斗角,民众的堕落,权贵的奸诈,这些所有的一切让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只能沉迷于酒精,甘心被庸才利用。

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文献综述】

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修辞作为一种写作手法一直广泛地存在于各国的文化中,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

多样化的修辞手法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丰富文化的同时也更加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表达其真实想法。

日常生活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明喻、隐喻、借喻、对比、对偶、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总的来说使表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简洁易懂、在描述形象上更加色彩鲜明、特点突出,在语气表达方面更加强调感情,突出思想。

另外也可以使整个表达内容结构更加清晰,增强层次感和节奏感。

因此,修辞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立足于中英两种语言广告中隐喻的使用,在国内外学者对广告隐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中英两种语言的真实广告案例,分析隐喻的修辞手法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包括隐喻使用的广泛程度以及经常的出现形式等等,并进而发现当今英汉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关概念:修辞:修辞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也是一种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

写作手法包括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手法,还包括修辞手法。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不直接点明的比喻,但实际上是打比方。

根据最早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语此事物。

争论焦点:在广告创作和使用中,隐喻的运用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并各自都提出了对于隐喻的很多独特见解及剖析。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 194 -校园英语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刘晓亚【摘要】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他的两个重要理论。

文章综述了1986年到2015年间关于伯克新修辞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这也启示大家伯克新修辞学可为语篇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肯尼斯伯克 新修辞学 研究综述 戏剧五位一体一、引言肯尼斯•伯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

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伯克将修辞放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应该将“认同”确立为当代修辞的中心概念,而不是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说服”(刘亚猛,2008)。

他提出了修辞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策略理论。

二、理论介绍1.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

伯克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五位一体(pentad)”和“关系比(ratio)”。

“五位一体”就是戏剧中的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

行为指任何在思想或行动中所发生的,即发生了什么。

场景是行为的背景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主要指时间和地点。

人物指什么人或哪种类型的人进行了这种行为,即是谁做的。

手段即人物发出行为时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即他是怎样做的。

目的即为什么该人物在这样的场景用如此手段发出这样的行为。

伯克提出“五位一体”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动机是在五大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动态关系网络内产生的。

这一网络包含由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两个组合而形成的20个“关系比(ratio)”,如“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手段”、“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手段”、“人物—目的”、“人物—方法”和“方法—目的”等。

国内对西方新修辞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对西方新修辞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2理 论 研 究
修辞学的定义入手 , 阐述 了新修辞 学的特点 , 认为 言语修辞 交际作为一个系统 , 包含修辞活动参 与者 、 参与者的动机 、 修 辞话语和修辞情景 四个基本要素 。柴改英 , 张翠梅( 同上 ) 还
预测 了新修辞学发展 的动态 , 为当代英语修辞学的综合性 认 特点不仅体现在修 辞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上 , 还体现在它以 修辞学 的视角对其他学科 的涉猎 , 如广告 、 闻、 新 甚至意识形 态方面 。 鞠玉梅(0 3 认为新修辞学发展的趋 势是古典传统 20 )
21 年 第 5 00 期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nlo q a Jno eces C lg o ra fQii r u irT ah r’ ol Ge r1No 1 7 nea. . 1
( 总第 17期 ) 1
国 内对西方新修辞学 的理论研究综述
p oi gt e r sa d e lyn e n w r eo c a e ieo a ay e c n rt i ain ,Isp p r re o s mel e au e ive n l r o e n mpo i gt e h tr 8 ad ve t n lz o c eest t .Il a e ist d n h i h i u o .i t o o tr tr iw o i  ̄ t el S a h o e re , n l d n e c i t n o e g n r l h r ceit s e d s i l ea d tep e it n o stn e c , nr d c h e e l n t o s i cu igd s r i f e ea a a tr i t icp i n r d ci f t e d n y i l u — "  ̄ h i po h t c sc o h f n h o i o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作者:刘晓亚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4期【摘要】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他的两个重要理论。

文章综述了1986年到2015年间关于伯克新修辞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这也启示大家伯克新修辞学可为语篇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戏剧五位一体一、引言肯尼斯·伯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

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伯克将修辞放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应该将“认同”确立为当代修辞的中心概念,而不是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说服”(刘亚猛,2008)。

他提出了修辞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策略理论。

二、理论介绍1.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

伯克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五位一体(pentad)”和“关系比(ratio)”。

“五位一体”就是戏剧中的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

行为指任何在思想或行动中所发生的,即发生了什么。

场景是行为的背景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主要指时间和地点。

人物指什么人或哪种类型的人进行了这种行为,即是谁做的。

手段即人物发出行为时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即他是怎样做的。

目的即为什么该人物在这样的场景用如此手段发出这样的行为。

伯克提出“五位一体”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动机是在五大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动态关系网络内产生的。

这一网络包含由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两个组合而形成的20个“关系比(ratio)”,如“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手段”、“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手段”、“人物—目的”、“人物—方法”和“方法—目的”等。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

栏 l
修辞学在我 国已有两千年 多的历史 ,早在先秦 时代 , 就 出现 了修 辞实践和修 辞理论 ,9 2年 陈望道先生 的《 辞学 13 修 发凡 》 开启 了现代修 辞学 的先河 , 此后 修辞 学的研 究一种 持 续不 断。传播学首 先于 2 0世纪 四十年代 形成于 美国 , 2 在 0
近十年 来我 国修辞学 与传播学
结 合研 究综述
赵 丽 华
(河北大学新 闻传播 学院 河北 保 定 0 10 7 0 2)
摘 要 :本文通过 对 20 0 0年至今发表在 学术期- 、 t 学报 方 法和 研 究 理 念 上 有 很 大 差 异 ,这 源 于 东 西 方 修 辞 学 历 史 、 : q
修 辞实践、 社会制度及文化 的差异。在我国 , 修辞学是位于语 言 学下 的分支学科 , 以修 辞格 为中心 的、 是 以加强 表达效 果 为 目的的运用语 言 的方法、 技巧和 规律 , 谭学 纯先 生称 之为 “ 义 修 辞 学 ” ( 在 西 方 , 辞 学 是 一 门 跨 学 科 的 、 至 可 狭 ;而 2 1 修 甚 以 与 哲 学 竞 争 的社 会 科 学 , “ 过 象征 手 段 影 响 人 们 的 思 是 通 想 、 情 、 度 、 为 的 一 门 实践 ”1 学 纯 先 生 称 之 为 “ 义 感 态 行 [谭 3 , 广 修 辞学 ” 。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 的论文涵盖 了以上 两种 修辞学理论 , 究范围比较宽泛 , 比例 差别很大。 研 但 从表 1 以看 出 , 可 近十年修 辞与传播结合 的论文主要 集 中在新 闻传 播修辞和广告传 播修辞两个 方面 , 而且 以研究语
学 的发 展 历 程 中 , 乏传 播 的 成 分 , 不 尤其 是 言 语 传 播 。其 学 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学文献综述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修辞类型主要有比喻──明喻、暗喻、略喩、借喻排比对比夸饰──(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讽刺转化──拟人、拟物、形象化标语映衬──正衬、反衬借代设问──疑问、提问、激问析字镶嵌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叁句对双关层递类迭──迭字、类字顶真回文倒装错纵摹写示现婉曲引用──明引、暗引借代转品象徵倒反藏词感叹呼告仿拟衍文移觉眺脱析数格。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

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

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

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魏晋之后,不少文学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

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

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辑录古人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在研究中借助广博的学科基础和深厚的唯物辩证法、语言学理论基础,采用古今中外法和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其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语法修辞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历史贡献在于发动了“文法革新讨论”,提出了功能学说,并以功能学说建构了词类系统和句法体系。

他在《文法的研究》这篇重要论文中纲领性地说明了功能理论,阐述了功能词类理念及其在汉语词类划分上的运用,明确提出了汉语词类划分当以功能为中心的观点。

《文法简论》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语法体系。

书中全面论述了“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的观点,认为功能就是词在语文组织中的活动能力。

他的功能观点已被语法学界广泛接受。

他的词类体系中的词类理念、划分词类的标准和方法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望道区分词类的方法,与目前语法学界根据西方认知理论中的原型理论和词类范畴家族相似性来建立词类体系的方法相契合。

他的句子分类不分单复句、句法分析时结合语义的句法体系也很有特色。

他对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及一些修辞学论文中。

这本“千古不朽的巨著”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既兼顾文言文修辞,又兼顾白话文修辞,在中国确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

这本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确立了语言本位的思想;创立了“题旨情境”说;建立了“两大分野”的修辞系统;按语辞魅力的深浅建立了作为其整个修辞学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辞格系统,对汉语的修辞格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修辞的极值原则,对后世的修辞学研究影响很大。

书中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有独特的创新性。

当有些修辞学家把修辞学划入文章学与美学或文学时,陈望道却能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论述修辞学,也就是“以语言为本位”。

我们都知道,索绪尔语言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认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

”[1]所谓“以语言为本位”研究修辞学,按照陈望道的说法,“用的就是语言学的工具,把语言学的原理用到研究写作上来。

”[2]在语言学原理的指导下,注重对更多更重要的现象的研究。

陈望道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套用、照搬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而是洋为中用,是语言学为修辞学所用,依据语言运用的实际对索绪尔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的是共时的、静态的语言结构等要素。

而修辞学要研究的却是动态的语言的运用,为此,陈望道确立了“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创造性的区分了语言诸要素的“固有因素”和“临时因素”。

这是索绪尔的理论中全没有包含的,是与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种以“语言为本位”中的“语言”并不是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剔除了内容和意义的静态的纯粹的语言结构,而是包括了写说内容和写说形式的完整的语言,是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包含了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实际运用中的语言。

这正体现了鲜明的结构主义特征。

陈望道创建的修辞学基本理论,指引着修辞学研究的新开拓。

1961年,他明确宣称:“修辞学的对象是修辞现象”,并说:“修辞现象,就是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多种表现方法,表达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现象。

”[3]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中最早有关修辞学研究对象的较为科学的定义,此前还无人明确论述过这一课题。

此后,关于修辞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引起修辞学界对此课题的深入探讨长达几十年。

可见,他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学术界产生了非同的反响,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足够重视。

“调整语辞”说是陈望道的创见,他把口语和白话文也纳入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他认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限于修辞现象,还应包括修辞观念。

他还提出了修辞的最高原则——体制情景说。

我们认为这是贯穿《发凡》全书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

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盛林等说:“‘题旨情境说’是提倡在言语交际中、在复杂的预警下考察语言的好坏、考察修辞效果的好坏,是一种辨证的修辞观,一种动态的修辞原则。

”[4]这是陈望道对现代修辞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具有一定的理论超前性,比西方的语境说还要略早一些。

另外,他还论及了修辞研究的范围,有时侧重于表达,有时还侧重于理解(接受),有时又涉及言语交际全过程。

由此可见,他不仅从表达者的角度,考虑到理解的重要,而且又从理解者的角度,论读听的重要和怎样理解,强调了言语交际两端中,说写者和听读者的重要及两者互相作用和依存的互动。

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宗廷虎、赵毅[5]这样评价道:“陈望道是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并不止一次地从理论上阐述听读者在修辞中的重要性的学者”,所以我们说这也是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学的杰出贡献之一。

陈望道关于修辞史的论述,引领修辞史研究取得新突破、陈望道在《发凡》中,阐述了有关修辞史研究的重要观点,这在我国学术史上也具有开创性,因为此前还无人有如此集中而鲜明的表述。

首先,《修辞学发凡》在“说语辞的梗概”中专列一节论述了“汉语文变迁发展的大势”,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修辞史由古及今的演变大势。

其次《发凡》立专篇论述“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集中提出了“修辞现象的发展观”。

其中如“修辞现象也不是一定不易”、“修辞现象常有上落”、“修辞现象也常有生灭”等,均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新加坡籍华人郑子瑜教授给了《发凡》很高的评价:“我要从古籍中那些文论、随笔、杂记、诗话、经解之类的著作去找修辞学史的资料,必须先要弄清楚修辞学的范围,这可以不必费力,因为我们有现成的修辞学经典作依据。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这不是经典是什么?半个世纪以来,谈修辞学的……,几乎没有一个不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作依据。

另外,书中建立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修辞学系统。

他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虽然这一学说的提出并不是陈望道的发明创造,但是他的理论是最为完善、最有影响力的。

我们一提到两大分野说时,首先就会想到的就是陈望道先生,其实,他在《发凡》里并没有专门解释“消极”“积极”这两个词的含义,但他从修辞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这两种修辞现象的内容和界说。

第三篇主要是引出“两大分野”说,简要的介绍了它们的概观,然后用了五个篇幅,详细的分别的介绍了两大分野的内容。

他先用力最勤,研究得最深入透彻,成就也最为突出的部分是积极修辞,在这一部分,他用了四个篇幅详细阐明了积极修辞的内容以及它与消极修辞的不同所在。

特别是对于辞格的分类和研究。

他将辞格分为四大类,进而有在此基础上分为38小类。

比以往的修辞学说理论更全面更透彻,充分展示了修辞理论的“丰富多彩”,他还批评了过去把积极修辞看作是修辞现象全部的片面看法,指出“华巧不是修辞现象的全领域”,“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语辞的修饰,更不应该是离开情境的修饰。

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

这种见解现在已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但在当时想必一定是非同凡响的。

这种完备的修辞学系统的阐述,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修辞学在此基础上也不断发展而更加完善。

另一座中国汉语修辞学的里程碑则是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三一”理论的对立与统一。

王希杰先生认为:“所谓修辞,其实就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果、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而对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开发和利用。

真正科学的修辞学就是从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中考察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得到的规律规则的理论体系。

”(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1996 ,以下简称《通论》) 。

《通论》的修辞学理论,反映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系。

不仅整个修辞学理论是个矛盾体系,而且其中的每一组又是一个小的矛盾体,它们之间都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

一、“四个世界”的对立统一(一) 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语言世界即语言符号的世界,王先生认为:“它具有缺漏性和交际的不自足性。

物理世界是独立于人类认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

语言既是物理世界的反映,也是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手段和方式。

语言只有同物理世界之间具有了某种‘同构性’之后,才能够充当人类认识和表达物理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但是语言世界并不是物理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所认识到的物理世界,是物理世界的有限的一部分,而且是人类加工过的物理世界,是大大简化了的物理世界,是已经模式化了的物理世界,只是物理世界的一个近似的反映,是人类主体有限的认识活动的历史产物。

”(《通论》:P77)(二) 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文化常被我们“理解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语言负载、传播和创造着文化。

汉语的特点影响和制约着汉民族文学的特点。

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汉人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和习惯。

” 文化是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中介。

语言最终反映的是经过丰富的民族文化改造过的物理世界。

因此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主要是文化中介加工的结果,其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交际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语言世界必须同文化世界保持一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