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散文传统文化情结的历史文化渊源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源自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元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精神追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和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最早的文化元素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形成了最早的祭祀、图腾和辞谢等文化习俗。

随着农业的兴起,社会逐渐形成部落制度,人类开始定居并逐渐形成稳定的村落和城市,农耕文化也逐渐发展。

在周朝的时候,中华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昌盛的时期。

各国以尊奉天地神灵为核心,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社会祈福祭祀,建立了伦理道德观念和礼制体系。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化,为后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体系。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提倡仁爱和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仁,即爱心和善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义,即尽责和正义,强调个人应当尽职尽责,为社会谋福祉。

礼,即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强调个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智,即知识和智慧,儒家思想强调人应当勤学修身,追求知识和智慧。

信,即诚信和守信,强调人应当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元素,包括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戏剧等。

了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了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了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渊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渊源。

一、古代中国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例如,中国古人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和“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交流中互相切磋,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例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都逐渐在中国文化中融合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也是一个开放的国家。

在历史上,中国与外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例如:儒家思想的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道家思想的追求自然与道德的和谐;佛家思想的超越世俗和达到内心的平静。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家庭观念、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五、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新春的到来,寓意着瑞雪兆丰年、万象更新。

端午节庆祝屈原的节日,象征着拜神驱邪、保平安。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圆的节日,人们会举行赏月、吃月饼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六、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古代纪实散文体现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学形式演化

古代纪实散文体现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学形式演化

古代纪实散文体现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学形式演化古代纪实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历史气息的文学形式,它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学形式的演化。

在古代,人们通过口述和文字记录的方式,搜集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了纪实散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一、古代纪实散文的来源与形成古代纪实散文最初源于古人类社会的“纪实记事”记载方式。

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通过说故事、传谣言、口述历史等方式来搜集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而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文字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记载工具,纪实散文也由此而生。

最早的纪实散文作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孟子》中的“梁惠王与稷下学士论孔子”的纪实记载。

而到了汉代,纪实散文作品就更为丰富,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所收录的大量纪实记述。

这些作品通过记述历史事件、描绘人物形象、展示社会风貌等方式,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变迁,也成为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

二、古代纪实散文的风格与特点古代纪实散文一般以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件事物为主题,通过对事情的描写和分析,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文化的特征。

这些作品的特点在于:“真实性、细节描写、生动表现、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等。

首先,古代纪实散文要具备“真实性”。

它不仅要忠实记录历史,还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能夹带个人的意见或感情色彩。

其次,作品的“细节描写”非常重要。

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人物的动作、环境的描述等细节,来塑造更为真实、生动、细腻的形象。

再者,古代纪实散文要具有“生动表现”的特点。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

此外,作者的“情感真挚”也是一种重要特征,通过对事件或人物的感性描写,反映出作者对所写事件或人物的真实感受。

最后,“语言简练”是古代纪实散文的又一重要特点。

它不同于诗歌和散文那般追求华丽的写法,而是更注重表达的简洁和精辟。

三、古代纪实散文的传承和演化古代纪实散文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历代文人广泛传承,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

散文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散文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散文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定的格律和押韵,也没有小说那样的故事情节,但其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一、散文的起源与文化背景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散文往往与古代诗歌和骈文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三大文体。

古代散文以鸿篇巨制《离骚》为代表,展现了作者屈原的宏大抱负和深情痛苦,有着浓郁的音乐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古代散文作品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承载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从古代的宫廷文学转向了民间文学。

在宋代,有许多以民间生活为主题的散文作品出现,如苏轼的《东坡乐府》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这些散文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亲切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的琐碎。

二、散文的历史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散文也在不断演变。

在宋代以后的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散文流派,如洪洞散文、谈经散文和小说语散文等。

这些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景观。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散文又经历了新的变革。

现代散文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题材和形式,而是更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近年来,“散文写作运动”在中国文坛上兴起,许多年轻作家通过散文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观察力和写作才华。

三、散文的影响与意义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与其他文体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它以自然、亲切的文字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打破了诗歌的形式束缚和小说的叙事结构,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散文通过对人类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探讨,启迪人们的智慧和灵感,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散文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也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社会实践、思想探索和文化创造,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观念之中。

1. 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形成了简单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形成,商、周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探讨人类生存和社会秩序的问题,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2. 文化传承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形成了汉传佛教的独特风貌。

宋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诗词、绘画、戏曲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更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仍然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不同代人们的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

只有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才能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在开放包容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吸纳他者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共生共荣。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感悟,指引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与散文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与散文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与散文传统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学传统,其中的散文传统更是独具特色。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散文的特点以及散文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与散文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古代文化的形成。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思想和情感融入到故事中,并通过语言进行传播。

这种口头传统逐渐发展为文字记录的形式,进而形成了古代文学的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散文作为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逐渐崭露头角。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诗歌和戏剧不同,它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和简洁的句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与诗歌相比,散文更加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更加贴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散文以其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散文传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古代散文以议论文和游记为主要形式,通过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描写,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论语》和《庄子》等古代散文作品,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而唐代的散文则以随笔和笔记为主要形式,更加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和反映。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对人性和情感的探索,形成了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

散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思考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文字的力量,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后世。

正是因为散文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散文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文学形式所取代。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图像和视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散文作为一种纯文字的表达方式,逐渐被边缘化。

深挖历史根源,了解民俗文化作文

深挖历史根源,了解民俗文化作文

深挖历史根源,了解民俗文化作文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好像总是匆匆忙忙,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忙着刷手机,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深挖一下那些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根源,去好好了解一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就拿我去年春节回老家的经历来说吧,那可真是让我对民俗文化有了一番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但美丽的小乡村,那里的春节氛围可不是城市里能比的。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

我记得特别清楚,腊月二十三那天,奶奶一大早就起来打扫灶台,嘴里还念叨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然后恭恭敬敬地在灶台上摆上糖果、糕点,说是要给灶王爷吃,让他嘴巴甜甜的,到了天上多给咱说好话。

我当时就觉得好玩,问奶奶:“这灶王爷真能吃到吗?”奶奶笑着敲了一下我的脑袋说:“傻孩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心诚则灵!”到了腊月二十五,村里开始做豆腐。

那场景,真是热闹非凡!我跟着叔叔婶婶来到村里的豆腐坊,一进门,就看到那口大大的石磨。

几个壮实的汉子正推着磨,一圈一圈,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

旁边的大锅里,豆浆咕噜咕噜地冒着泡,热气腾腾。

婶婶拿着一块大纱布,过滤着豆浆,嘴里还不停地和旁边的人说着家长里短。

过滤好的豆浆被倒进大缸里,点上卤水,不一会儿,就神奇地变成了豆花。

豆花再被压上重物,等水分沥干,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做好了。

我忍不住尝了一口刚出锅的豆腐,那叫一个香!接下来就是腊月二十八的贴春联了。

这可真是个技术活,爷爷总是亲自熬制浆糊,他说买的胶水没有浆糊贴得牢固。

我看着爷爷把面粉倒进锅里,慢慢地加水搅拌,不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浆糊就出锅了。

爸爸和叔叔负责贴春联,我在下面递胶水、看位置,忙得不亦乐乎。

贴上春联的那一刻,整个院子都变得红彤彤的,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年三十那天,更是热闹得不行。

早上天还没亮,就被一阵鞭炮声吵醒。

起来一看,原来是隔壁的大伯在放鞭炮迎新年。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我也想帮忙,结果包出来的饺子奇形怪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文化体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根本标识。

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审美观念等,是民族的精神瑰宝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相较于现代文化更为悠久,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时代和演变过程,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哲学思想与文学艺术的辉煌古代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渊源的源头,它是由一系列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共同构建而成的。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强调对人伦的关怀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注重追求自然和道的本源,提倡心灵的安宁和物我合一的境界;而墨家则主张兼爱和非攻,倡导和平与公平的社会秩序。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诗、书法、绘画、戏曲等。

中国古代诗歌以“诗经”为代表,通过对自然、生活、感情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人们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则以“文人画”和“草书”等形式独树一帜,追求笔墨的极致和艺术的意境。

中国的戏曲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风格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这些文学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也传承了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情感。

近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转型和挑战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许多转型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影响。

许多古老的习俗、传统的手工艺以及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也不如从前。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仍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散文传统文化情结的历史文化渊源【摘要】历史散文书写内容的核心集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回望,彰显着浓烈的传统文化情结,形成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

这种书写形式不是凭空生成的,其中存在内在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士人文化遗风的回望与追恋;寻求精神“归隐”的无奈与渴望;“达则兼济、穷则自善”的表白与再阐释。

【关键词】历史散文;传统文化;情结;历史文化;渊源abstract: looking back to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core of the writing content of historical prose,and it reveals the strong traditional cultural complex and form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historical prose. this kind of writing forms is not out of thin air,but exist inherent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i.e. looking back on and yearn for the culture legacy of literati; the frustration and desire to seek the spirit of the “hermitage”; the self-revealing andre-interpretation of “cherish one’s nobleness as a nobody,endeavor the society’s righteousness as a somebody” etc..key words: historical prose; traditional culture;complex; historical culture; origins历史散文是兴起于上世纪末的散文书写形式,21世纪后有所降温,作为散文书写形式已保留下来。

其书写内容集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回望,从文化古迹或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里寻找灵魂的安慰。

因为现代化的到来而产生的困惑迫切需要廓清,转身与传统文化拥抱,使历史散文彰显着浓烈的传统文化情结。

人类通过历史之镜照见现在与将来。

“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1]灵魂的“褶子”需要有历史的镜像及语言的呈现。

维特根斯坦说:“在我们的语言暗示有一个身体而却并没有身体的地方,我们就会说,那儿有一个精神”[2]散文是一种通过写人叙事描绘景物陈述感受抒发情感作为“暗示”的“身体”,却实际上不在于“身体”的意义本身的文体。

散文的意义在于“那儿有一个精神”。

而这个“精神”,小则作为个体心灵、人格追求的展示,大则是民族、国家千百年来赖以生存而积淀下来的精神衍生物。

历史散文扮演着一个站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使者,试图通过散文的形式连通现代与古代,其传统文化情结有着内在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对士人文化遗风的回望与追恋历史散文中体现着对士人文化遗风的追恋,古代士人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被书写得淋漓尽致,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两汉的众多人物:孔子——《黑暗王国里的一枚残烛》,孟子——《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屈原——《屈原,无路可走》,贾谊——《贾谊,没有席位的发言》等等,都在鲍朋山的“再读圣贤”系列散文中现身。

两汉以后至宋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也不断地被书写,如李白,王充闾《两个李白》,刘长春《寻找李白》。

如苏轼,余秋雨《苏东坡逃亡》,李国文《苏东坡戒诗》、《苏东坡的最终流放》。

夏坚勇的《文章太守》从欧阳修、苏东坡、白居易写到范仲淹、刘禹锡、辛弃疾、杜牧、韦应物。

——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的印迹之深、文化价值之大,是造成其书写价值永存的重要原因。

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更能够呈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为散文是一种“最不拘形式,最率性自由,最见真性情,最有真知灼见,最敢说真话,……”[3]的文体。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士人文化,是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历史现象。

“士人阶层原本是旧的社会秩序瓦解的产物,所以他们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使无序的社会复归于有序。

诸子百家都是应运而生的社会医生,其共同目标是为生病的社会治疗,他们的根本区别只是药方不同。

……士人阶层的存在意义不在于他们占有着知识话语权,而在于他们占有的知识刚好可以沟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使双方都认为他们是自己的代言人。

这些都只有儒家才能做到,这就是说,只有儒家之学可以使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获得存在的合法性。

”[4]这从儒家言论可以看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秦伯》)“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滕文公下》)士人阶层能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共同认可,利用王权并实际操纵王权,是因士人阶层“与统治者阶层相比,他们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就是说,他们具有可贵的乌托邦精神,而统治者却只是关心统治的稳固性。

与一般的庶民相比,他们的确是先知先觉——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境遇有清醒的理解,并且有明确的行为准则与行动策略,而庶民则始终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

他们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命脉,他们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他们才真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5] 马克斯·韦伯指出:“2000多年来,士人无疑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至今(指20世纪初——引者)仍然如此。

虽然他们的支配地位曾经中断,也经常受到强烈的挑战,但是总会复苏,并且进一步扩张。

……他们接受过人文教育,尤其是书写方面的知识,而其社会地位也是基于这种书写与文献上的知识。

”[6]——这样的事实与评价,使中国文人对早已逝去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追忆从未停止过,对曾经辉煌过的至今仍然萦绕的中国士人精神气质充满怀念之情。

散文家王充闾说:“……解读李白具有典型意义,因为他的宏伟抱负、从政情结、傲岸品格、诗人气质及其个人际遇所带来的悲欣苦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心态,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性。

龚自珍说,李白是‘并庄、屈以为心’的。

”[7]二、寻求精神“归隐”的无奈与渴望对中国古代“归隐文人”的现代解读,他们的归隐本质是大致相同的:与社会政治状况及统治者关系的难以调和。

如真“隐”大“隐”的淘渊明,无奈之“隐”或顺势而“隐”的如王维,柳宗元、苏轼、欧阳修等,“隐于市”的柳永……在历史散文作者们看来,古代文人的归隐,不仅在于“隐”的含义,而在于“归”的意义。

“隐”原本是无奈之举,只有当社会不安定或遭遇不公时,以儒家“入世”思想为行为准则的中国文人才会走向“隐”。

而“归”则不仅是归于“山水”,而是归于自我的心灵与平静。

王、柳、欧、苏都有过因贬谪而顺势的“隐”和“归”。

这给予他们拥抱自然、梳理心灵的时间和空间,成为历经灾难和痛苦后的精神升华。

古代名士的故事正是现代知识分子借以作为精神安慰的参照系。

朱以撒在《一只远离网罗的飞鸟》中写道:“我一直不愿把淘渊明视为归隐诗人,我称他为归田诗人,这二者是有区别的。

真正的归隐是不为人知的。

倘若真的隐士,还有谁知道淘渊明这个人呢?隐士都是自生自灭,终其一生如花开花落了无生息。

……淘渊明不是隐士,只是归于田园的劳动者,官场少了一个官吏,田间多了一个农夫。

”梁衡《读柳永》中写道: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

如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

只有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历史散文还钟情于对魏晋文人的书写,李国文《诗人的感觉误区》、《闲话建安七子》、《文学的魏晋》;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和李国文的《嵇中散之死》都是写魏晋名士嵇康的。

竹林七贤、阮籍和嵇康们的故事也是当代文人们久写不衰的内容,也有其内在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其一,从汉末始至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社会较为黑暗和纷乱的时代,宗室的争斗、权阀的野心,不断引起的杀戮。

士人的言说是极不自由和不自然的,稍不注意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为超脱于黑暗政治之外,他们将视野转向玄学,转向山水。

“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

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观。

”[8]“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9]对自然山水的追求不仅是逃避和转移,更是不愿同流合污的对更高境界的追求的特殊表述。

从政治上的不合作到玄学的寄托再到对自然生命本体意义的发现,面对黑暗现实,古代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肉体上的后退、行为上的避让,其实是其思想在思维方式上的巧妙自卫,是捍卫精神领地的谋略与表现。

这正是今天重新解读的意义所在。

其二,重新解读是建立在对当下社会矛盾产生的困惑与不调和基础上的。

遇到困惑时,古代文人拥有比现代文人更宽阔的释放空间,淘潜可以彻底地把自己变成农民;刘伶可以“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嵇康可以去打铁;王禹偁可以去“黄州新建小竹楼”;李白可以四处悠游斗酒诗百篇……古代文人在政治上的避让,或“归”或“隐”并能产生别一种成就:刘禹锡有《陋室铭》为证;柳宗元写下了“永州八记”;欧阳修沉浸在《醉翁亭记》中;苏东坡还可以泛游于《赤壁赋》里……但是现代人呢?现代社会不仅是因为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空间让失意的文人无从去“归隐”,更因为现代化到来的同时,人对于技术和工具的强烈依赖,作为独立的自由的“人”的丧失,很难脱离由现代科技所营造的生活格局和生活方式。

因而“回归”只是停留在想象和向往中的乌托邦。

“电子等高科技的发展,表面上是解放人,实际上那高度精密的数码化的技术,把人的神经捆绑的更紧。

”[10]现代人只能依靠旅行,到古代名士故事发生的地方去,到自然山水间去“走走”、“看看”、“摸摸”、“想想”,产生感受,以寻找精神寄托。

到历史中、文字中,到古代士人的故事中去寻找,在文字书写的同时求得释放。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散文的书写过程和书写内容里总是在“文化现场”、在“路上”、在“回忆”、在“想象”,回忆自己曾经的“寻找”和“抚摸”,在历史文化“现场”的所见所闻,对精神沉积物的寻找和对历史遗迹的抚摸,想象古人的所思所想所为,以照见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

三、“达则兼济、穷则自善”的表白与再阐释中国历史的起伏多变,儒家“达则兼济,穷则自善”、“修、齐、治、平”观念的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