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方言及其演变
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

三、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一)福建方言的流播福建依山临海,全境布满丘陵,耕地缺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封建时代经济停滞,常有灾荒,不乏战乱,人口增加之后只得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由于外出移民往往保留浓烈的乡土观念以及在故土养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不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即所谓“离乡不离腔”,因此,不但在本省境内不同方言区之间相互穿插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方言岛,而且在省外乃至国外也有广泛的流播。
在和外族语言共处接触之中,有些外族语言还借用一些福建方言的语词。
在省外流播的方言主要是闽南方言、闽客方言和闽东方言。
现分述如下:1.闽南方言的流播人多地少、生活无着是闽南向外移民的重要原因。
闽南人民长期同大海打交道,深谙捕渔、造船、航海技术,这就提供了向海外移民的条件。
唐宋之后,闽南人陆续向海外移民。
南宋时泉州港一跃成为东方一大港口,这里有了远洋帆船,与海外数十个国家通商,泉州人也大批出海定居。
《马可波罗行记·爪哇大岛条》说:“刺桐及蛮子之商人,在此大获其利”。
明马欢《瀛涯胜览》说:“杜板位爪哇北海边……此处约千余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爪哇》条);“旧港,即古三佛齐国是也……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逃居此地。
”(《旧港》条)近千年来,闽南人“过番”络绎不绝。
如今,印尼华裔300余万,马来亚华裔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占76%,那里通行最广的便是闽南话。
在菲律宾、波罗洲、缅甸、泰国和印度的华人中,闽南话也是主要方言之一。
闽南许多侨乡的出外人口,有的已经超过本土现有居民。
据估计,东南亚华人中说闽南话(包括潮州话)的在1000万以上。
宋、元的远洋船队是穿过琼州海峡南去的,大约在这时,闽南话便跟着船队散布于粤东沿海、雷州半岛乃至整个海南岛。
至今,这一带说闽南话的人还流传着他们的祖先原是从“莆田荔支村”迁来的说法。
这表明,出海的还有不少莆仙人,当年的莆田话和闽南话还未分家。
福建方言的形成

一、福建方言的形成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
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
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
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下面按照历史顺序阐述福建省几个大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一)原始居民的语言及其余存已经发现的地下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期,福建就有许多先民的活动。
据地方史志所载,在闽南的长泰、华安,闽北的光泽、南平,闽西的永定、明溪,闽东的福州、永泰,都有一些“人莫能识”的“仙字”,有的摩崖石刻至今还留有模糊的字迹。
人们至今还未能通过这些摩崖石刻去辨识当年的语言。
商周时期,福建被称为“七闽”。
战国之后,史称“闽越”。
据《史记》所述,秦汉之际闽越王无诸在当时东南诸越中势力相当强大,闽越国在佐汉亡秦之后几经反复,抗汉降汉。
汉武帝平定闽越,为防其反叛,“徙其民处江淮间”。
当时闽越人活动中心主要在闽江流域。
至今,民间传述的“越王台”、“越王城”、“越王墓”,在闽北各县多处可见其遗址。
在武夷山市兴田乡所发掘的“汉城”遗址,可以证实那是汉初闽越人所营建的城堡。
无诸为闽越王时间最长,威望也最高,武夷山区至今流传的武夷君治水救民的故事可能与无诸有关。
民国《福建通志·方言志》认为,闽方言称妇女为“诸娘”,乃是“无诸国的娘子”,不无道理。
2000多年前活动在武夷山区和闽江两岸的闽越人后代究竟是现代什么民族?史学界尚未获得一致认识。
近来,在对南方遗存船棺的研究中,普遍认为武夷山船棺年代最早,与广西壮族地区所发现的很相近。
壮族语言学家则考证论定,《说苑》所记《越人歌》就是古代的壮语。
从历史上看,闽越人可能有些被徙于江淮间,其他闽越人也有向西、向南迁入江西、广西等地,正如悬棺葬所分布的路线那样;史籍也记载西南有“闽濮”和“闽越濮人”。
闽南方言研究情况汇报

闽南方言研究情况汇报闽南方言研究情况汇报一、研究背景闽南方言是中国南方特有的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行,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狭窄,逐渐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对闽南方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二、研究内容1. 语音特点的分析闽南方言的语音特点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研究者通过采集闽南方言的实际语音,分析其声母、韵母、声调等特点。
同时,还对闽南方言的口语变异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形成机制。
2. 词汇和语法的研究闽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体系丰富多样,与汉语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差异。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分析闽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探讨其演变规律,揭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3. 方言保护和传承的研究闽南方言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因此,研究人员还致力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们通过制定方言的教材、举办方言的讲座和活动等方式,提高方言的使用和传承意识。
三、研究成果闽南方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在语音特点的研究上,研究者可以准确描述闽南方言的语音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规律等。
其次,在词汇和语法的研究上,研究者已经整理出了一批闽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最后,在方言保护和传承方面,研究者已经开展了多项活动,提高了方言的传承意识。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尽管闽南方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化和国家政策的推行,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调查采集难度较大。
其次,闽南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社会对方言的认识和重视。
展望未来,我们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加强对闽南方言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方言研究机构,集中力量对闽南方言进行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语音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提高方言的调查和研究效率。
变异中的闽方言

变异中的闽方言闽方言一直被视为古汉语的“活化石”,闽方言的保守似乎已成为人们一致的印象。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语言趋同的大趋势下,地域间隔被打破,有的方言逐渐萎缩,甚至出现濒危局面。
而作为东南方言中重要的、富于特色的方言之一——闽方言,也随着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与人们一贯的保守印象相背离。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语音的变异和新的音位产生从声母看,闽方言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声母的“十五音系统”,可以说是汉语方言中声母数量最少的方言。
其存古性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声母上,与普通话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没有f和卷舌声母。
而现代闽方言在声母系统中出现了f。
从新派发音看,f的来源有的对应于普通话的声母h,有的来源则可能是其他擦音声母。
例如,闽东一带(如福清)新派就出现将原本闽方言声母s读成f的现象。
此外,闽方言原来是尖团划然有别的,即中古精组和见系字在细音并不会出现类似普通话的j、q、x的混同。
但部分地区新派发音出现了细音前的混同,如一些新派“修”读音与“休”同。
在韵母方面,闽方言韵母一般比较多,闽南话达80多个。
除了有主元音音值差别之外,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使得韵母数量比较庞大。
新派语音出现了韵尾不同程度的合并,使原本有区别的几套韵母出现合流现象,韵母数量也随之减少。
除此之外,元音的语音特征也发生剧烈变化。
原先以元音开口度大小、圆展与否、高低前后不同作为区别特征的韵母,出现了大量合并的现象。
例如,闽东方言韵母的特征之一是圆唇前元音韵母居多,而现代新派出现央化趋势,元音高低区别也随之消失。
复合元音与单元音的对立消失,如,ei和e合并为一个元音。
闽方言的声调通常为7至8个。
相对而言,闽东和闽南新派声调数量变化不大,但闽北的声调出现归并现象,原本调值相近的几个声调,新派口中部分已失去辨义功能。
从语音结构看,随着声韵调的变化,音节组合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总体来说是向减少的方向发展。
此外,声母中原本存古的特征在部分字音中有所减少。
闽台闽方言入母的历时演变规律

闽台闽方言入母的历时演变规律汉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主要表达方式是汉字组成的文字。
它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那时起汉语就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之久。
在漫长的汉语演变史中,各地的方言也同样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了全面了解汉语的演变历史,研究人员们关注了汉语的起源和演变,尤其是汉语中闽台闽方言的起源和演变。
一般认为,闽台闽方言是由一种通用的汉语方言发展而来的,这种通用的汉语方言也就是所谓的“入母”。
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闽台闽方言的入母演变规律。
首先,南北方言的历史演变。
一般认为,从公元前三世纪起,南方方言就出现了变化,晚期汉语陆续出现。
由于汉语的移民以及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南方汉语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地域方言,如南京话、上海话、宁波话、老挝话等等。
而北方汉语的语言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方言,如河北话、河南小牛、临潼话、洛阳话等等。
这些南北方言,都可以说是从共同的汉语原型“入母”发展而来的。
其次,在台湾岛、福建省和海南岛,闽台闽方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处近洋,而海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系,它的定位更像一个单独的语言,而不是一种方言。
根据研究人员的研究,台湾岛、福建省和海南岛的闽台闽方言系于南宋时期形成,并且在若干个世纪中经历了相当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总体上体现出了与其他南方方言相似的特征。
此外,闽台闽方言也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闽台闽方言的发展。
例如,在台湾岛上,自从明清时期以后,台湾岛所受的日本文化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并且日本的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台湾方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台湾话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最后,综上所述,闽台闽方言是由一种通用的汉语方言发展而来,它具有南北方言演变的历史规律,而在台湾岛、福建省和海南岛,这类闽台闽方言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因此,从汉语的历史演变来看,闽台闽方言具有入母的历史演变规律,这种规律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演变史提供参考。
闽南语闽南方言的形成

泉州话语音上的主要特点
• 没有唇齿音声母f,古非组字常读为双唇音b或p( 如“冯姓”、“蜂”); • 没有翘舌音zh、ch 、sh、r,古知组字常读为舌尖 塞音d或t(如“迟”、“耻”),古日母字则读 作l(如“日”、“扰”); • 没有撮口呼韵母ü,单韵母 ü 通常读作 l (如“女 ”、“驴”),韵头ü通常读作韵头 u (如“捐” 、“选”); • 有 -m、-n、-n • 三个鼻音韵尾和-b、-d、- 、四个塞完整保留着 古代的入声;有复杂的文白异读现象,文 读和白读各成系统。词汇上的主要特点是 保存了不少古语词,如:汝(你)、伊( 他)、箸(筷子)、鼎(锅)、走(跑) 、食(吃)、历日(日历)、鸡母(母鸡 )、人客(客人)等。
古汉语保留成份
• 子音
闽南语的子音(声母)直接继承上古汉语 的声母系统。在这一方面,闽南语并没有 受到中古时期汉语系语音演变的影响。现 在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按照传 统的闽南语十五音分析,闽南语的声母有 15个,就是说上古汉语的19个声母闽南语 保留了15个。
动词:
落:离开交通工具、交通动线,往下之动作, 都称“落”。落车(下车),落轿(下轿);落崎 (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 公路)。 斗:聚也。二人斗阵行(二人一起走。) 行:今普通话之“走”,古谓之“行”也。如普 通话的走路,闽语叫“行路”(行之于路) 走: 急行也,即普通话的“跑”,古语谓之 “走” 也。而闽语里的“走路”,字面为“奔跑于 路”,而且有“逃跑”、“逃亡”之义。如暴走。
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台湾话内部至今仍 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分。其中的“泉州腔”即直 接源于泉州话。泉州话与台湾话的一致性相当突出:语音 方面都具有“声母简单、韵母复杂、声调繁多”的特点; 词汇方面,方言基本词几乎完全一样;语法方面也没有什 么明显差别,如泉州、台湾两地都把“公鸡”、“母猪” 说成“鸡角”、“猪母”,语素的顺序与普通话正好相反。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体现了两岸不可 分割的关系。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 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 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代的古 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
闽南语的前世今生

闽南语的前世今生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我们平时耳闻目睹都是普通话的语音与词汇,闽南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对闽话语的一些常识进行简要介绍,希望闽南人能够保护好闽南语,因为闽南语不仅是闽南人的语言,也是整个汉民族上古汉语的活化石。
1、闽南人是南迁汉人。
汉族,原名华夏族,汉族一直血统传承加文明认同,中国汉王朝时期以前,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汗国一直对中国构成威胁,经常侵犯中国,使中国饱受凌辱。
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衰弱的情势得到了改善,转而反击,夺取了匈奴汗国最大的可供耕种的土地河西走廊,控制西域,汉朝名将陈汤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带领大军一直打到位于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匈奴汗国在强大的汉帝国面前不得不认输,从此远走他乡,据说后来迁居到了欧洲,从此,汉朝境内的百姓对外都称自己是汉人,华夏人从此就多了一个小名汉人,汉人一词由此产生。
而西晋五胡乱华开始,北方的汉人大举南迁,其中最主要的移居地区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境内,北方山东河北地区的汉人,迁移到了现在的闽北闽东,闽北语和闽东语其实就是战国时期燕赵地区和齐鲁地区的方言,(说句真心话,如果现在山东人和河北人想寻找自己的古方言的话,那就应该在闽北和闽东地区,而现在的河北省和山东省所说的北方官话基本上属于胡化了的汉语,因为现在的山东话河北话是在蒙元殖民中国时期形成的,它的语言成分里面有大量的蒙古语,契丹语,女真语等胡人的语言成分)而中原地区的汉人则大量迁到了闽南地区,由于在晋朝以前的普通话是以中原雅言为基础的,所以大量说着中原雅言的中原百姓百了闽南地区,也就把当时的普通话中原雅言(他们称为河洛话,意为黄河南岸的洛阳首都地区的正统普通话汉语)带到了闽南地区,由于历史和时代变迁的原因,原本的普通话(中原雅言)逐渐失去了原来在全中国占据主要语言的正统地位,经过六朝隋唐宋明的更迭,逐渐沦为了闽南的地方方言,这就是闽南语的由来,确切的说,闽南语其实就是上古汉语。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
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
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
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
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
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
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
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
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
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
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
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
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
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者留意一下, 在福建境内有; 前岐镇( 福鼎)赛岐镇、 , 赛岐港( 福安)青岐( , 金门)安岐( , 金 门、崎沟、 , 高崎( 厦门)黄岐( , 连江)竹岐( , 闽侯县)魁岐、 , 琅岐镇( 福州)岐头村又 , 澎湖) t岐村( ,, ; 龙 海1) 严复墓( 有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州市盖山乡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福州船政局旧址( 一 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闽江支流马江北岸中岐乡, 即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举行“ 琅岐杯” 划艇对抗赛 的琅岐岛。另外, 外地带岐的地名有: 岐沟关( 今河北沫水东)桐岐镇 、 , 峭岐镇( 江阴市)临岐镇( , 浙 江淳安)广东三水市青岐镇, 本岐阜 , 日 市等等 晋江东北的洛阳江及洛阳江上的洛阳桥, 当被认为是因为洛阳为河南的占都而被河洛( 人 阳) 照搬原地名的例子。其实, 这种研究的完整方法还应搜集到闽语和吴语都不具有同的语音、 语词或 地名〔若这两方面的证据都很充分, 便趋向于认同闽语和吴语是亲属, 是有别于其他方占的一家 人 然而, 不支待“ 闽语是由吴语演变而来” 之说法的反方 其策略应是:1在福建找到与江浙无关 () 的语音、 语词或地名, 即福建有江浙无的语词或地名。() 2 搜集到江浙有福建无的语音 、 语词或地
( 宁波 / 福州) 江阴 ; ; 大番
l语 i d
I 冠雪 山;飞 ( I ) 莺 二都 ) 肖借 ( ; 泉州) 长寮河( 厦门卜莆门 、 W埔头〔 福州 )
( 曹溪; 川) 雨江; 会稽 ; 淳诸 ; 上虞; 下邢 ( 刻, M, 、 击、 江苏卜带“ VI 泅 绍、 里
弄” 名 的地
( '` 、 萨、 ” I) 励 察、 黔 字开头 的地 名: V . 带
E、 、 、 、 什 胡 陵 、 、 同 、 兹” 淀 坝 窟 龟
3 1 , V
N. o3
MI 0 3 2 0 ,
论闽方言及其演变
李 纤
( 门科技大学 行政 与方言如何形成及何时形成, 一 摘 是 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但采用地名相关分析法和字u分 析法对现有认为闽语当是由吴语演变而来的证据进行再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均不难归集到支持
第3 3卷第 3 期
20 T 0 3 5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l h n U i ri ( u nts Sc l n s orao Z j ag v sy mai ad i Si c ) f i ne t H i n oa c e e e
断: 闽语当是由吴语演变出来的。正因为闽语是笔者的母语, 而月笔者对吴语也耳熟 , 细读数遍后 , 萌生了将所思草成此文的念头‘
一、 语词地 名相关分析法
闽方言, 又称闽语,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差别最大、 语言现象最复杂、 内部分 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30闽语是由中原话演变而来, 还是由吴语演变而来?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不足 件易毕。一般公认的说法倾向于认为闽语是由中原话演变而来。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19 年编辑出版的《 94 语言文学 百 科全书》 在论及“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时说: 今天的问方言地区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 但人数尚少。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 南移入问是在“ 五胡十六国” 时代, 当时中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 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 迁 播 于大江东西、 五岭南北, 入问的汉人比较集中地定居在闺北以建叽为中心的建溪、 富屯澳流域, 阂东以福州为中心的问江下游以及阂南以泉州为中心的晋江流域。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南迁, 汉人进一步成了福建境内居民的主体, 他们带来的当时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 跟当地原有
闽语是山吴语演变而来” 和支持“ 闽语是由中原语演变而来” 的证据。双方证据相对均衡, 而并小特 从 别支持 中原话为祖父辈, 吴语是父亲辈, 而阂语当属儿孙辈” 之说法 【 闽语; 关健词〕 中原话; 吴语; 地名相关分析 ; 字音分析
[ 中图分类号〕 98 15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0 一 4 X 20 )3 〔6 一) 08 92 (03 0 一) 5 《 0 9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第3 3卷
系统的闽方言, 它的源头或许就是东晋中原汉人入阂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t) 3 pI ] 3 云惟利先生两篇论文《 从历史地理看闽语和吴语的关系》 海南闽语语词的来源及闽语和吴 和《 语的关系》 支持“ 闽语是由吴语演变而来” 的说法, 且形象地将中原话、 吴语及闽语的关系归结如下; “ 吴语和闽语的先祖当然都是中原话。如以中原话为祖父辈, 则吴语便是父亲辈, 而闽语当属儿孙 辈 了」中原话南下江浙, 「 和吴越语及蛮语相融合, 形成吴语; 昊语再南 下闽境, 与闽地蛮语相融合、 而为今n闽语的始祖 ” 云惟利先生认为, 福建自开拓以来, 新移民主要来 自 浙江。这一层关系在福建的地名中当有反 映 其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在福建多搜集到与江浙相同的语音、 语词或地名, 以证明吴语是源。为 此. 云惟利先生在文中已经列举 了大量两地共有地名的实例。值得注意的是, 这类证据如果越其有 “ 排他性”则越具有说服力。如,津” , “ 字为吴语, 作垄、 行解; 或指一所平房内分前后几排的, 一排叫 津 笔者找出几个两地都带“ 的地名: 津” 后棣( 莆田)墩头( . 莆田)陈棣( 、 晋江)苏津桥( 、 泉州) 、 莲棣( 石狮)英棣头( 、 厦门)必家棣( 、 慈溪市)就远比烟台山( , 福州市)烟台市( 、 山东) 更具有说服 力 在云惟利先生的例子中, 受山( 海宁招R 、 武)鳌江( 平阳/ 连江)兄弟屿( 、 舟山/ 东山)太姥山( 、 新 昌琳; 就远比青山( 荣) 长兴/ 长乐、 浦城、 、 松溪 霞浦、 南安)龙泉〔 , 龙泉/ 南安 、 上杭)蓬莱山、 , 蓬莱顶 ( 象山/ 尤溪) 更具有说服力。 云惟利先生在《 从历史地理看闽语和吴语的关系》 一文中指出:浦、 、 、 步在南方方言 “ 埠 埔 阜、 中 是同一语词。本义是水边高起的地方, 通常指渡头。南方各地通用为地名。为了证明移居地借 ” 用原居住地的名称 , 云惟利先生在文中举了 1 个福建地名以对应五个浙江地名: 2 新浦( 富阳、 慈 溪)沙埠( 、 淑江)东浦( 、 绍兴)小浦( 、 长兴)南浦( 、 太顺) 。
名 这两方面的证据越多,1 I语和吴语的交集越少 k 对支持“ 闽语是由吴语演变而来” 之说法的学者而言, 其理想的考证结果应该是只找到(} 和 ) ( )l 而找不到( ) m) N 据, i a l 和( 证据( 见表 1 至表 5 。反之, ) 对不支持“ 闽语是由吴语演变而来” 之 说法的学者而言, 其理想的考证结果应该是只找到( 和( 证据, n) m) 而找不到( 和( 证据. I) N) 、可
浙江 福建
新浦( 富阳、 慈溪)
沙埠〔 江) 淑 东浦( 绍兴)
小 浦( 长兴 ) 大 玮( 澳 ) 松
新埔( 莆田) 新浦( 溪) 松 沙埔( 福清) 沙布( 顺昌) 东埔( 古田、 昌、 顺 石狮、 厦门)
约三年前, 有幸拜读了云惟利先生两篇相关论文:从历史地理看闽语和吴语的关系》习 海 《 〔 和《 南闽语语词的来源及闽语和吴语的关系》2, [ 文中娓娓道来的例证, 1 既明白又真切, 从而解开 r 笔 者一I惜懂的疑团。这好比茶叶本是由中国输出的, L L 但是普通话“ [ 茶”c目的发音与英语 ‘ A h I ' E [: 德语 T F ;荷兰语 丁 E 、 t] i, E _ 、 t c : H E 法语T E 意大利语 T '西班牙语 T 发音相差甚远。有心 E, E, E 人L 即使生疑, 也未必有解。若有人从历史地理及语音方面告诉你, 福州话“ 为【 、 茶” t 厦门话 习 “ 为【 依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的结束鸦片战争的《 茶” t 司。 南京条约》福州和厦门同时被迫辟为中 , 国五个通商〔岸之二口岸看, 〕 就不难接上隔断的脉络。沿着这条思路, 就容易理解云惟利先生的推
东浦( 泉州) 大埔( 仙游、 津浦、 华安、 顺昌)
大浦( 淡) 松
大布( 昌) 顺
南 浦( 太顺 )
南埔( 泉州、 东山) 南浦( 津浦、 福安)
然牛汝辰《 中国地名文化》 一书中说:埔为闽粤地区常见的通用名字。据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 汉字处的 一 个统计资料, 福建省带埔字地名又有 11 处, 15 广东省有 17 处。‘ 宁在闽方言里, 48 埔’ 指 人片的平地。其本字应当是先秦的面积度量单位‘ ’ 汉书・ 夫 。《 食货志》 在追述周代井田制时说: ‘ 六尺为步 、 步百为亩、 亩百为夫 、 夫三为崖 、 屋三为井 、 井方一里 、 是为九夫。亩 a称为夫, ’ 当然是大 片平地 了。在粤方言区, 黄埔的‘ ’ 埔 读布。《 集韵》 里有个地名专用字与此音相符 : 偏布, 溥故切, 地 名. 周世宗遣将破贼于东偏布洲。从字形看 , 偏布从水, 义是洲名, 正是水边通名。黄埔也是水滨的
牵强
相反, 支 闽语是由中原语演变而来” 持“ 对 之说法的学者而言, 其理想的考证结果应该是在闽台 可找到 与中原相同的地名, 如西周发祥地— 岐山的派生或相关的地名。岐山位于陕酉省西部, 属 宝鸡市 岐山为西周发祥地, 因地处岐山〔 今箭括岭) 得}I岐邑为周太 V至周文王前期的都邑 . 周自公刘居于幽( 今陕西旬邑西)传九世到周太工。因受戎、 , 狄逼迫, 周太王率众越过漆水、 沮水和 梁山, 到达岐山( 今陕西岐山东北) 以南的周原( 今陕西岐山、 扶风间)兴建居室、 , 城郭, 是为岐邑。 直到文王攻灭崇国, 在该地建成新都丰( 今陕西长安西北)才从岐邑迁离。关于岐邑的位置, 汉 , 据《 书・ 地理志》 记载当在汉右扶风美阳县( 今陕西扶风法门)《 ,说文解字》 记载在美阳中水乡( 今岐山横
地名 ” ], 9) [ (. 1 4 11 从字形看 云惟利先生所举五个浙江地名均为从水的“ 。字义_ 更像是黄埔的“ 。这此 , 浦” L 埔”
第 3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