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方言形成与分布

合集下载

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

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

三、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一)福建方言的流播福建依山临海,全境布满丘陵,耕地缺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封建时代经济停滞,常有灾荒,不乏战乱,人口增加之后只得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由于外出移民往往保留浓烈的乡土观念以及在故土养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不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即所谓“离乡不离腔”,因此,不但在本省境内不同方言区之间相互穿插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方言岛,而且在省外乃至国外也有广泛的流播。

在和外族语言共处接触之中,有些外族语言还借用一些福建方言的语词。

在省外流播的方言主要是闽南方言、闽客方言和闽东方言。

现分述如下:1.闽南方言的流播人多地少、生活无着是闽南向外移民的重要原因。

闽南人民长期同大海打交道,深谙捕渔、造船、航海技术,这就提供了向海外移民的条件。

唐宋之后,闽南人陆续向海外移民。

南宋时泉州港一跃成为东方一大港口,这里有了远洋帆船,与海外数十个国家通商,泉州人也大批出海定居。

《马可波罗行记·爪哇大岛条》说:“刺桐及蛮子之商人,在此大获其利”。

明马欢《瀛涯胜览》说:“杜板位爪哇北海边……此处约千余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爪哇》条);“旧港,即古三佛齐国是也……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逃居此地。

”(《旧港》条)近千年来,闽南人“过番”络绎不绝。

如今,印尼华裔300余万,马来亚华裔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占76%,那里通行最广的便是闽南话。

在菲律宾、波罗洲、缅甸、泰国和印度的华人中,闽南话也是主要方言之一。

闽南许多侨乡的出外人口,有的已经超过本土现有居民。

据估计,东南亚华人中说闽南话(包括潮州话)的在1000万以上。

宋、元的远洋船队是穿过琼州海峡南去的,大约在这时,闽南话便跟着船队散布于粤东沿海、雷州半岛乃至整个海南岛。

至今,这一带说闽南话的人还流传着他们的祖先原是从“莆田荔支村”迁来的说法。

这表明,出海的还有不少莆仙人,当年的莆田话和闽南话还未分家。

论闽方言及其演变

论闽方言及其演变
晋江东北的洛阳江及洛阳江上的洛阳桥 ,当被认为是因为洛阳为河南的古都而被河洛 (阳) 人 照搬原地名的例子 。其实 ,这种研究的完整方法还应搜集到闽语和吴语都不具有同的语音 、语词或 地名 。若这两方面的证据都很充分 ,便趋向于认同闽语和吴语是亲属 ,是有别于其他方言的一家 人 。然而 ,不支持“闽语是由吴语演变而来”之说法的反方 ,其策略应是 : (1) 在福建找到与江浙无关 的语音 、语词或地名 ,即福建有江浙无的语词或地名 。(2) 搜集到江浙有福建无的语音 、语词或地 名 。这两方面的证据越多 ,闽语和吴语的交集越少 。
[ 摘 要 ] 闽方言如何形成及何时形成 ,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但采用地名相关分析法和字音分 析法对现有认为闽语当是由吴语演变而来的证据进行再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均不难归集到支持 “闽语是由吴语演变而来”和支持“闽语是由中原语演变而来”的证据 。双方证据相对均衡 ,从而并不特 别支持“中原话为祖父辈 ,吴语是父亲辈 ,而闽语当属儿孙辈”之说法 。
另一个未见于浙江的小地名专用字是“埕”。闽语中 ,一小块空地谓之“埕”,也指蛏田 。带“埕” 的地名几乎遍布福建全境 。如 :永安市吉峰村大甲埕 ;建宁县金溪乡斗埕村 ;建欧东峰镇石埕村 ;福 鼎市沙埕镇 ;福鼎店下镇后埕村 ;宁德市漳湾镇南埕村 ;南平大横镇埂埕村 ;古田县黄田镇莪洋柳 埕 ;德化县南埕镇 ;福州市的蓬埕 、陈厝埕 、吴厝埕 、下体埕 、埕埔头 、兴化埕 、三角埕 、阔埕街 、白沙埕
66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3 卷第3期李 纾 : 论 Nhomakorabea方言及其演变
67
带“浦”的浙江地名与福建指大片的平地的“埔”似乎有所不同 。再考虑到广东 (非浙江移民地) 也大 量使用带“埔”字的地名 ,云惟利先生将这些发现作为移居地借用原居住地的名称的证据 ,似乎有些 牵强 。

什么是福建方言?

什么是福建方言?

什么是福建方言?出门在外,当身边的朋友得知我福建人的身份后,通常除了“厦门是不是福建的省会?”以外,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会不会讲福建话?”在花很大的精力给人讲福建有很多方言的,没有所谓的福建话之后,别人通常就问“哦,那福建话是不是就是闽南语?”今天就来说一说福建的方言分布,福建方言,主要指代福建地区通行的几种方言,分为闽语区及非闽语区。

其主要有:闽北语、闽东语、闽南语、闽中语、莆仙语、邵将区、客家话,以及因地理关系形成的赣语区和吴语区。

闽语分布图闽北语,通俗的叫法是闽北话,也称建州话,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古闽之建宁道建州地区,今福建地区的建瓯市、浦城县(城关以南,以北为吴语区)、南平市(城关除外,城关为官话)、政和县、顺昌县(东部乡镇,其余为邵将区)、建阳市、松溪县、武夷山市等地。

闽北语、吴语、官话地区闽东语,主要分布于福建东部的宁德市、福州市。

其主要有三个子方言,分别为:侯官片、福宁片、蛮话片。

闽东语地区及其三个子方言分部闽南语,闽南语在福建主要有泉漳片和大田片,主要分布泉州、厦门、漳州、三明地区大田大部分、尤溪部分、龙岩新罗区的大部分和漳平市大部分、宁德市的福鼎、霞浦小部分、蕉城区小部分、福清部分地区,除了福建地区外,闽南语最流行的是台湾省,台湾省会说闽南话的人约占全省的80%。

闽南语地区闽中语,又称闽中话,是通行于福建省中部山区部分县市的一种闽语,分布在三明市区(梅列区、三元区)及其管辖下的永安市、沙县,共4个区县市;以永安话为代表。

闽中语方言区莆仙语,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莆田县城荔城话为代表的莆田话,一种是以仙游县城鲤城话为代表的仙游话。

主要分布于莆田市全境,包括旧莆田县(今涵江区、城厢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乌丘屿(包括大乌丘和小乌丘下屿两个岛屿,现由台湾省代管)。

莆仙语分部地区邵将区,邵将区包括福建省西北部的四县市,分别是邵武、光泽、将乐和顺昌(富屯溪以西各乡区)。

邵将区及部分赣语区客家话,客家话主要分布于闽西县市,在福建地区以汀州腔为代表,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将乐、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导读: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120个以上。

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

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

闽东方言宁德霍童话的变韵现象叶太青道客巴巴

闽东方言宁德霍童话的变韵现象叶太青道客巴巴

闽东方言宁德霍童话的变韵现象叶太青道客巴巴摘要:一、闽东方言宁德霍童话的背景介绍1.闽东方言的地理分布2.宁德霍童地区的文化特色3.闽东方言霍童话的传承与影响二、变韵现象在闽东方言宁德霍童话中的体现1.变韵现象的定义与成因2.宁德霍童话中变韵现象的具体表现3.变韵现象对宁德霍童话的艺术价值与意义三、闽东方言宁德霍童话变韵现象的原因与影响1.地域文化差异对变韵现象的影响2.社会历史变迁对变韵现象的作用3.变韵现象对闽东方言与宁德霍童话的保护与传承正文:闽东方言,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地域特色的方言,在我国诸多方言中独树一帜。

宁德霍童地区位于福建省东部,是闽东方言的重要分布区之一。

这里的民间故事、传说与童话丰富多彩,其中以宁德霍童话最为脍炙人口。

宁德霍童话是一种在闽东方言宁德霍童地区传承的民间故事,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故事通常以口头传统的形式流传,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等多个方面。

变韵现象是宁德霍童话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指的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根据情节的需要,对某些字的发音进行临时性的改变。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宁德霍童话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变韵现象在宁德霍童话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为表现角色的情绪变化,对某些字的发音进行调整;为强调某一事物或概念,改变某些字的读音等。

这种现象的产生,既与闽东方言本身的音韵特点有关,也与宁德霍童地区的地域文化、民间风俗密切相关。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闽东方言宁德霍童话的变韵现象是多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

在宁德霍童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使得当地的民间语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同时,宁德霍童地区的民间故事、传说与童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将这些地域特色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了闽东方言的艺术表现力。

从社会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宁德霍童话的变韵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宁德霍童地区的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宁德霍童话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福建方言的形成

福建方言的形成

一、福建方言的形成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

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

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

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下面按照历史顺序阐述福建省几个大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一)原始居民的语言及其余存已经发现的地下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期,福建就有许多先民的活动。

据地方史志所载,在闽南的长泰、华安,闽北的光泽、南平,闽西的永定、明溪,闽东的福州、永泰,都有一些“人莫能识”的“仙字”,有的摩崖石刻至今还留有模糊的字迹。

人们至今还未能通过这些摩崖石刻去辨识当年的语言。

商周时期,福建被称为“七闽”。

战国之后,史称“闽越”。

据《史记》所述,秦汉之际闽越王无诸在当时东南诸越中势力相当强大,闽越国在佐汉亡秦之后几经反复,抗汉降汉。

汉武帝平定闽越,为防其反叛,“徙其民处江淮间”。

当时闽越人活动中心主要在闽江流域。

至今,民间传述的“越王台”、“越王城”、“越王墓”,在闽北各县多处可见其遗址。

在武夷山市兴田乡所发掘的“汉城”遗址,可以证实那是汉初闽越人所营建的城堡。

无诸为闽越王时间最长,威望也最高,武夷山区至今流传的武夷君治水救民的故事可能与无诸有关。

民国《福建通志·方言志》认为,闽方言称妇女为“诸娘”,乃是“无诸国的娘子”,不无道理。

2000多年前活动在武夷山区和闽江两岸的闽越人后代究竟是现代什么民族?史学界尚未获得一致认识。

近来,在对南方遗存船棺的研究中,普遍认为武夷山船棺年代最早,与广西壮族地区所发现的很相近。

壮族语言学家则考证论定,《说苑》所记《越人歌》就是古代的壮语。

从历史上看,闽越人可能有些被徙于江淮间,其他闽越人也有向西、向南迁入江西、广西等地,正如悬棺葬所分布的路线那样;史籍也记载西南有“闽濮”和“闽越濮人”。

闽南话起源

闽南话起源
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有文读音和白读音两种读音的区别,在社会交际中这两种读音又是并行不悖地使用。文读音与《切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中古标准语音系比较一致,所以闽台两地的闽南人用文读音吟诵唐宋诗词就显得韵律和谐,平仄相合。⑥白读音则是活跃在群众大量的口语词中,如闽台两地都称浇水为“沃”[dk],这是白读音。“沃”作“浇灌”义是有其来历的,《广韵》:“奉沃盟”,疏:“沃,谓浇水也”;当“沃”出现在“肥沃”这个词里头时,又得改用文读。可见文白异读同词汇的构成和社会交际是分不开的。同时,文白异读也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在两地的闽南话里,一个文读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白读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精”文读[zZng]“精神”,白读[znZ]“宿精”(精灵、滑头),另一白读[zni;]“精肉”(瘦肉);“成”文读[slng]“成功”,其相应的白读就有[snid]“几成”,[znid]“成才”(一表人才),Lcnid]“成尾”(把收尾工作做好)。这些文白对应的语音材料,为我们了解汉语语音发展演变提供某些线索。⑥
(2)从闽南方言看闽台地缘、血缘、语缘的亲密关系闽南方言的形成与闽南人的历史休戚相关。今天的闽南方言区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五胡乱华”年代。当时中原一带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大批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来此避难落户;及至“永嘉之乱”,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闽地。唐五代,更有成批汉人从中原迁入福建。这些闽南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河南,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洛阳一带的中原汉语,跟当地原有的语言和方言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闽南方言。客家人习惯上称闽南人为“河洛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便是这个缘故。时至今日,古河洛话在洛阳本土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却还保留在今天的闽南话里,成了闽南人根在中原、闽南话源于中原汉语的佐证。例如,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保留了较多的古音,并明显地表现出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层次,其中既有秦汉上古音的残余,如“飞”读[b;]①,“猪”读[di],即所谓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读[zidp],“节”读[zidt],“席”读[sik],“沉”读[dim]等,即完整保留着中古汉语L—P]、[—t]、[—U三套入声韵尾和r—m]、[—n]、[—ng]三套鼻音韵尾;还有历代语音的变异,如“三”读[snd],“石”读[zi6h]等等。这些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中原汉语在闽南话中留下的痕迹。

闽南语的起源和分布情况

闽南语的起源和分布情况

闽南语的起源和分布情况
闽南语是我国名气较大的方言之一,据说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是我国南方使用较多的一种方言。

从西晋时期开始,到唐朝、北宋,大批中原人迁往福建南部,聚居在福建泉州,开始形成了如今的闽南语。

第一阶段:西晋八大姓氏入闽,部分人避难到了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泉州话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唐初陈政父子屯垦漳州,带来了大批中原的士兵,也让漳州话产生。

第三阶段:宋朝王潮、王审知等人统治了福州、泉州等地,泉州话正式形成。

广义的闽南语是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是特指闽台之间的闽南语。

闽南语在各地的称呼也有不同,在大陆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潮汕话、雷州话等,在台湾则被称为台湾话、河洛话、福佬话。

目前闽南话的主要分布区域有闽南地区、闽东北地区,还有浙江省的东南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也有分布,珠三角的中山、香港,海南岛均有使用人群。

东南亚中不少华人社群也是使用闽南语交流。

目前全球使用闽南语的人口约7000万人。

广西、江苏、安徽、四川也有少量人口使用闽南语。

你的家乡使用哪些方言呢?你能听得懂闽南话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印象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与分布
闽东方言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

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面积共29559.35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人。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

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

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

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

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

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

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

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

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

面积共15102.35平方公里,1993年,人口近600万人。

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

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
史。

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省会所在地,统领周围10县,鸦片战争后成为市区5个通商口岸之一,是全省的政治中心。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平原,周围489.1平方公里,1993年,市区人口约130余万。

福州市区周围多山岭,丘陵起伏,全省最大河流闽江贯穿中部,西汇众溪之流,东有马尾港;公路网遍布全省各县、市,50年代修有来福铁路,与鹰厦铁路相连,是水陆交通中心,也是全省经济、文化中心。

福州话通行于福州市区和环抱市区的闽侯县地,面积525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余万。

福州话内部小有差别,如:“樟”,市区音“tsuo44”,郊区音“tsyo44”;“房间”,市区叫“房裹”pu31 tie31,闽侯叫“间裹”kie44tie31。

本志所说的福州话,以福州市区话为标准。

由于明末始编的韵书《戚林八音》和重要地方戏剧“闽剧”的流行,福州话对闽东方言区各县、市影响甚大。

福州人因从政、经商,从事手工和服务行业,迁徙到本区各县、市;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福州人大量移居闽东各地,福州话在闽东方言区各地有很大影响,北片各县、市的人很多都能听、会说福州话。

但是南、北两片方言差异仍很大,彼此互不易通话,交谈仍有困难。

闽东方言区内部还有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如本区北部福安县的上白石乡古岭宅村,寿宁县的犀溪乡武溪村、?T坑村等,通用浙江泰顺话;寿宁县的坑底乡和托溪乡大粟、渺洋等自然村则通用浙江庆元话。

寿宁县的芹洋、平溪等乡和周宁县的泗桥乡通行的“蛮陲话”(亦称蛮话)也受到吴语很深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吴方言。

本区南部的长乐县洋屿琴江村是北方方言岛,这里的居民说的是“官话”。

个别县、市还分布有客话方言点:例如,寿宁县平溪乡三角洋、云务坑、白岩下、彭地等自然村;福安社口乡首觅村;福清市东张镇南湖村、一都乡王坑村、音西乡云中村的一些自然村,村民通用客家话。

以上是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

此外,本区还有闽语其他次方言的“插花地”:例如,一部分沿海县、市,如福鼎县西北部乡村、霞浦县三沙渔村、连江县北岳村、宁德市碗窑镇、福清市西部和永泰县西南部的一些村落、闽侯县青圃乡东西台村等流
通闽南方言。

除此之外,本方言区福安、福鼎、宁德、霞浦、柘荣、寿宁、周宁、罗源、连江、闽侯等县、市及福州市还有约20万的畲族人民,他们在本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畲语。

不过,以上这些方言点的居民,一般也都能听、能说闽东方言,闽东方言在这些地方还是大体可以通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