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K e r s T esi ti dvl met e y wo d : h e ic ee p n w;T rekn so ilaindvlpi a n c nf o i v he i fc izt ee hr y d vi o o n mo
rai h amo yd v lpn .wemu tb ud d b h ce tf e eo me tve ,a d stu h e id fcvl ain t a rmoig teal e le teh r n e eo i z g s eg ie yt esin ii d v lp n iw n e pt rekn so iiz t h tpo tn h l— c i o
Ab t a t s r c :Th i cnmi adsc lsu t rsn h nl n l ii trekn s f ii ai s ee pn u fie nod ro ema eo o c n oi sea pee tntef a aa s e id vl t n v l i o t n .I re t n ai i i y ss h oc i o d o g z ol
标, 以生态 的发 展为条 件 , 三者缺一不 可 , 使人 、 社会 与 自 然 保持协调关系和 良性循环 , 其最终 目的都是促进人 的全面发
展。
党 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 展观 , 在总体 上属于
物质文明 、 政治文 明和 精神 文明是人类社会 实践 中三种
可持续发展观 , 中反映了当代 人类社会发展 进步的必然 它集 趋 势 , 中华民族参 与世 界文 明发 展进程 的历史性 选 择, 是 是 为适应新世纪新阶段 全面建 设小康 社会 的客观 要求 和有中 国特色 的可持续发 展观 , 我国发 展观本 质上 的一次 飞跃。 是 科学发展观 的主 要 内涵是 坚 持 以人 为本 , 促进 人 的全 面发 展,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发 展。科 学发展观本 质 上要求人 的全 面发 展 , 从而为“ 三个文 明” 协调发展找到 了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五、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背景材料临渊慕鱼,精心织网。
一、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什么?政治文明,可以说是一种制度文明。
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
..,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秩序..、监督机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①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从观念层面看,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2.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
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多年来,国家旅游局一直大力倡导开展红色旅游,各地充分发挥自身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使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发展红色旅游,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国家旅游局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等单位起草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成为指导和推进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
今年2月份,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对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开展红色旅游工作做出了专题部署。
国家旅游局支持江西“红色之旅万里行”和湖南“百万青少年游韶山”的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前,红色旅游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央高度重视、部门大力协同、地方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红色旅游,落脚点是旅游。
但发展红色旅游切忌局限在旅游行业圈子里面,就旅游论旅游。
发展红色旅游,旅游只是一个平台和游客组织的渠道,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发展旅游本身。
推进发展红色旅游,不能单纯看作是一个旅游产品建设和旅游品牌打造问题,更不单纯是一个纪念活动,而是一个关系全局、意义深远的国家战略工程,为此,需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综合、深入认识其意义和深远影响。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红色精神”是我们的革命之本、建国之本,是推进发展和改革的不竭动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这一主旋律。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红旗”不倒,而且更加飘扬?亟待探索一种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载体和新途径。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文明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文明”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⑵形成了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表明我们党对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一、科学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其中尤以发展问题为核心。
解决世界的问题靠发展,解决中国的问题更要靠发展。
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党经过了一个认真思考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执政兴国的角度,都做过精辟的论述,力求回答和解决好发展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⑶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居首位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进一步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了宪法,表明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社会主义文明内涵的极大丰富,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这次修改宪法,明确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就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从最高法律地位的效力和权威上,肯定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从而为“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宪法保障。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的这一精神,在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三个文明”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偏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文明发展出现曲折起伏甚至倒退。
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支持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的思想、文化、科技、教育成果。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
唐香华
【期刊名称】《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1)002
【摘要】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的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总页数】2页(P103-104)
【作者】唐香华
【作者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湖南,郴州,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佛山现代化建设 [J], 廖茂林
2.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三统一" [J], 刘玉东;郭榛树
3.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J], 杜宗银
4.全面小康社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论 [J], 李元明
5.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J], 杜宗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不断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党中央向全党同志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如何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物质文明的基础作用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一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是按它自身所固有客观规律而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矛盾的斗争和解决中得到实现的。
在实现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所谓文明,在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树立新的改革观确保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

诸如河南、四川、新疆等地方的 交通厅集高速公路的决策权、执行权 和监督权于一身,如果哪个行政领导 独断独行,实际上“三权”都可以集 中于他一个人。政企不分,交通厅领 导着交通建设设计院和高速公路建设 总公司,厅长或副厅长自己兼任公路 建设总指挥,如果说这样的交通厅不 出问题,倒是一件怪事。类似的情况 不只发生在交通部门。
西方有个“分粥理论”,在此作为故 事讲一讲:
在肯定人的利己性的前提下(要防止 分配不公,必须从这个假设开始做起), 要把一锅粥平等地分给五个人。
方法之一:选其中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来分,结果是一个人喝饱四个人挨饿;
方法之二:选一个人分,一个人监督, 结果是二个人喝饱,三个人挨饿;
方法之三:一人分,四人监督,结果 粥还没有分完就哄抢起来;
树立新的改革观确保三 大文明协调发展——学
习党的十六届三中
2020/11/19
树立新的改革观确保三大文明协调发 展——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历史 性的阶段转换中。市场经济体制 的初创阶段已基本过去,以十六 大为标志,进入深度市场化、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 段。
树立新的改革观确保三大文明协调发 展——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非常重视 民主政治的程序,制定了许多法 律,认为如果一个政客连程序都 不能遵守,即使事情结果不错, 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违法,你应 该趁早下台。
树立新的改革观确保三大文明协调发 展——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
尽管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是 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但其一 些民主政治的制度,却也在很大 程度上减少了一些政府官员产生 腐败行为的几率。其许多方面的 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 人类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财 富,值得我们借鉴和享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了宪法,表明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社会主义文明内涵的极大丰富,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这次修改宪法,明确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就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从最高法律地位的效力和权威上,肯定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从而为“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宪法保障。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的这一精神,在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三个文明”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偏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文明发展出现曲折起伏甚至倒退。
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文明”有机统
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支持和安定团结的
政治环境;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的思想、文化、科技、教育成果。
“三个文明”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推进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
程,.freekan.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各项工作,必须把“三个文明”是否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的衡量标志。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压滤机滤布强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但不能简单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为以GDP为中心。
如果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仅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还会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是人和自然,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当前发展和长期发展相统一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一时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是以人为本,谋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它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特别是要针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素质,尊重和保护人权,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当前,本文来自.gongwen123.面对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就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为此,一方面,要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生产力的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在继续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次宪法修正案,明确把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写入国家根本大法,既突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也突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紧迫性。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滤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要通过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从政治上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充分发扬政治民主,实行科学决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来源于免费范文网,欢迎阅读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