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
[分享]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分享]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7bf27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b.png)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基本资料案主姓名:吴某性别:男年龄:73岁二、个案来源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一)重要引发事件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
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
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1.自我调试: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
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
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社会因素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
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老年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下面我将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对老年社会工作进行分析。
某社区的老年服务中心接到一位老年人的求助电话,老人自述孤独寂寞,身体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
经过工作人员的初步了解,得知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探望,导致老人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心理上产生了抑郁情绪,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一案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首先进行了心理疏导工作。
工作人员定期与老人进行交谈,关心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帮助老人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生活信心。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一些老年人活动,如老年夜校、健身舞蹈班等,让老人有更多的社交机会,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
除此之外,社区还关注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工作人员帮助老人办理了居家养老补贴,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资助。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定期为老人送去生活用品,帮助老人做好日常生活的照料。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预。
通过心理疏导、关爱陪伴、经济资助等多种方式,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综上所述,老年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温情和责任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关注每一位老年人。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是我们工作的初衷和目标。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年社会工作需要我们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生活保障和社交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干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老年社会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案例分析李奶奶今年已82岁了,老伴去年去世。
李奶奶共生有二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
大儿子15年前留学美国,一家人现在美国定居;二儿子1969年到江西插队落户,早在1978年就上调县城工厂,娶妻生子,现在夫妻俩都被选拔在县政府当干部;小女儿从戏剧学院毕业当了演员,结婚后住在婆家,经常出外景拍戏。
李奶奶的三个儿女都很少回来看望她,现在老房子里就李奶奶一人“留守”着。
前几年李奶奶身体还算硬朗,这两年每况愈下,特别是老伴撒手人寰后,李奶奶总感觉到“下一个该轮到我了”。
分析该案例:1、个人问题(1)年龄方面,老奶奶82岁高龄,其智力逐渐衰退和吸收新事物的能力下降,传统思想不能及时地转变过来,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下降,保留着过去联合家庭的观念,认为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消极。
(2)从身体方面,老奶奶这两年身体每况愈下,客观的生理机能衰退,身体素质的下降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变得敏感,猜忌多疑。
(3)在精神方面,老奶奶自老伴去世后,长期独居,精神感到空虚,在身心的影响下,她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总觉得下一个就轮到自己。
2、家庭问题老奶奶自老伴去世后,独守空房,而子女不在身边,老奶奶的两个儿子远在美国、江西,女儿住在婆家,平时工作又忙,自然很少回家探望,再加上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在时间精力上自然很少顾及到她。
老奶奶与子女间缺乏亲情的交流,隔阂逐渐加深。
正是这样长期缺乏子女的生理照顾和心理的关怀,让她觉得自己被冷落,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
并且,老伴的去世给她带来了一种死亡将轮到自己的心理恐惧。
3、社会问题(1)社会环境对案主也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案主的消极行为。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关注社区中的社会化退休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运用同质性小组的活动来吸引该群体走出家门、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并鼓励社区领袖的个人发展。
那么,店铺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背景介绍】XX小区是2002年以后的回迁社区,社区内老年人较多,社会化退休人员也较多,目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300余人,其中社会化退休人员达760余人。
社会化退休人员往往早已脱离原工作单位,社会交往面较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社区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社区环境,通过活动,吸引身体条件允许的社会化退休人员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中参加社区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这样既有利于消除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孤独感,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案例分析】1.社会化退休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心态。
社会角色由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到一个相对被动参与者的转变中,很多人的自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大多数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子女结婚等原因,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突然的离开,使他们心理产生不适。
在社区中,儿童、青少年群体和成年人群体,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影响,也使众多的社会化退休人员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其精神生活大多局限于小范围中,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一些社会化退休人员虽然参与社区活动,但往往面临形式单一,参与面不广泛,方法缺乏科学引导的问题,他们的普遍需求难以得到关注。
2.社会工作者介入理念(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低到高五个层级。
生理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安全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当前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比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尊重需要是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作为民政部工作人员,他们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贡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老人照顾服务因年老体弱,不少老人在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70岁的孤寡老人的求助电话。
老人无法自理和照顾自己,非常需要帮助。
工作人员动员了一支志愿者团队,与老人交谈,并了解了她的需求。
工作人员意识到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每天为老人提供定期家访,帮助她购买生活用品,和她聊天,给她提供心理支持。
工作人员还组织了一次社区活动,邀请老人参加,让她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在帮助老人建立了社会联系后,工作人员还帮助她申请相关的社会福利和医疗补助。
通过他们的努力,老人逐渐恢复了自信,而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二:困境青少年关爱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关注困境青少年。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年仅16岁的孩子的求助电话。
这个孩子家庭贫困,父母长期失业,他无法继续上学,每天流浪街头。
工作人员立刻与孩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了解了他的处境。
他们将孩子安置到了一所由政府资助的青少年庇护所,并开始了他的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工作人员还通过他的个人关系,帮助孩子找到一份暂时的工作,并为他创造更多就业和学习机会。
在一段时间后,孩子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并继续接受支持和辅导,最终成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重塑了他的人生轨迹。
结论以上两个案例仅是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一小部分实践。
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庇护所管理、福利分发、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与弱势群体的面对面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行动不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还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老年社会工作是指为了帮助老年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来介绍相关参考内容。
案例:李奶奶是一位80岁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已经搬到了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上无法给予她太多的照顾。
李奶奶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行动不便,也感到孤独无助。
社区工作者决定对她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1. 综合评估:社区工作者首先对李奶奶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她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她的主要需求和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2. 确认需求:在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确认了李奶奶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和社交需求。
老年人常常面临着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社交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需求对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制定计划:社区工作者与李奶奶及其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份个人计划。
计划包括每天上门帮助李奶奶做家务、购物等生活照料工作,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帮助李奶奶扩大社交圈子。
4. 行动实施:社区工作者开始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每天按时上门给李奶奶提供帮助,做家务、购物等。
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联系了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李奶奶参加活动,结识其他老年人,增加社交。
5. 监督和跟进:社区工作者定期与李奶奶和家人见面,了解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服务计划。
同时,社区工作者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必要的康复和医疗服务,确保李奶奶的健康状况得到关注。
6. 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会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包括志愿者、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时庇护等。
7. 长期计划:除了当前的需求,社区工作者还要与老人及其家人讨论长期计划。
这可能涉及到老人的住房问题、养老院选择、护理等重大决策。
社区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了解各种选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通过以上个案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年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
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
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
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1)与老李谈话,倾听他的心声,了解老李退休前后的活动和交际、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生活习惯,老年人对其生活的满意度等,对儿女离家的看法,尽量了解老李个性。
(2)与案主的老伴及儿女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2.具体解决方法
(1)个案会谈。
与案主进行个案会谈,时间约为每个星两次,以便了解和掌握案主各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并帮助案主及时解决他所面对的困难与问题。
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等理论引导案主思考自己现在出现的行为想法的原因,和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克服这些心理问题,会谈中要注意老李的情绪变化。
个案会谈需要讨论到的话题:
1.对退休的看法
2.对于老年的看法
3.对于子女成家立业后自己独立生活的看法
(2)在社区开展老年人活动项目,增进案主与社区同龄人的交流,广交朋友。
建议案主多走出家门,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养狗养猫、养鸟、养鱼、种花等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
(3)家庭访谈。
在此过程,通过案主的子女了解他们简要的工作情况,案主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案主的看法评价,从而协助他们了解案主的困难,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协助案主走出心理障碍。
家庭访谈中需要了解的情况有,了解子女们简要的工作情况,他们与案主的关系好不好,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态度。
与案主的沟通频率,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
(4)组织案主与子女进行一次交心的会谈,让子女明白父亲的处境,面临的困难。
增进子女与案主之间的关系。
同时建议子女平时多打电话给案主,多回家看望老李,减少案主的孤独感,为融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提供条件,继而用家庭的温暖来感化案主,逐步改变案主消极的生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