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

合集下载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的意象一般蕴含某种确定性的意义和情感,成为一种有指向性的历史积淀。

因此,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头脑中经过加工的自然现象,它既有第一自然物象的个性特征和属性,又有创作主体赋予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

因此意象研究是中国传统诗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说,意象就是诗词的灵魂,充分把握诗词意象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对理解诗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以,要想充分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就首先要行诸诗词的意象。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词意象。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中出现的比兴之象就与意象紧密相连,形成了我国含蓄蕴藉而又富含情韵的诗歌创作审美观念,构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味。

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唐诗中的意象更加的丰富多彩,它蕴含着世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想象,传达着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

宋词的意象,继承了历代尤其是唐诗意象的传统而又有发展变化,以自己特有的婉媚精细幽微质感而使词境具有了独特的情感色调,呈现出于唐诗完全不同的风格,使词获得了动人的魅力。

意象既然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那么探究比较唐宋诗词意象则可以将唐宋诗词放置在文化审美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理解,以期探究唐宋诗词的审美功能,以及整个唐宋文化对意象的影响。

“花”作为自然界中最美的事物之一,在色泽、形貌、气味诸方面都最易刺激并引动文人的关注。

在不同的时节,花的美丽、柔媚、盛衰有时、易于凋零等特点总会给文人无限的想象和感慨,并且,花的某些特殊的生长环境和习性特点,与文人的某些品质有暗合、相通之处,因而对花的选择、关注、吟咏早在先秦《诗经》、《楚辞》中就已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味。

叶嘉莹曾说:“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都可以纳入‘花’这一短小的缩写之中……因之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

白居易《花非花》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译文及赏析《花非花》是由白居易所创作的,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花非花》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译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花非花》注释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来如:来时。

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花非花》简析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

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

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

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

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

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

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

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

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

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

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

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花非花》赏析二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

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

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

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

借“雾”为“婺”。

浅析白居易诗歌中的“莲”意象

浅析白居易诗歌中的“莲”意象
那 清新 淡雅 的香 味 所 着迷 。“ 池 幽绿 蒴 合 , 霜洁 白
莲香 。  ̄ i [ 3 1 2 3 3 1 “ 初 来 苦憔 悴 , 久 乃芳 氛 氲 。  ̄ E 3 1 2 3 3 1 行 墨
间似 乎带 着沁 人 心 脾 的淡 淡 清香 , 令 人 心 旷神 怡 ,
种 情感 赋 予 在 莲 花 上 , 无 论 是 对 官 场 上 的 厌 倦 之
J OURNAL OF HUAI BEI VOCATI ONAL AND TECHNI CAL C( ) LLEGE
V o1 .1 6 No .2
A pr .2 01 7

文 学研 究 ・
浅析 自居 易诗 歌 中 的 “ 莲” 意 象
杜 红 艳
( 淮北 师范大学 文学 院, 安徽 淮北 2 3 5 0 0 0 )
情, 还 是 对爱 情 的憧憬 之情 , 都借 莲花 抒 发 出来 。
白居 易不 仅爱 莲 、 赏莲、 咏莲 、 惜莲, 还 自己 种 植 白莲 。清人 宋 长 白曾在《 柳 亭诗 话 十七 则 》 中云: “ 洛 阳无 白莲花 , 乐 天 自吴 中带 种归 , 乃始有之。 ” E 4 ]
白居 易把 白莲 种 植 在 自家 园 中 , 用 心 呵护 , 供 诗 人 自己欣 赏 。 “ 万 里 携 归 尔 知 否, 红 焦 朱 槿 不 将 朱。  ̄ [ 3 1 2 3 o 2 诗 人在 《 白莲 池 泛 舟 》 中写 道 : “ 白藕 新 花
人在 《 隔浦莲 》 中说 道 : “ 隔浦 爱 红 莲 , 昨 日看 犹 在 。 夜来 风 吹落 , 只得 一 回采 。花 开虽 有 明年 期 , 复愁
我 国十 大传 统名 花 之 一 , 一 直 深 受 中 国人 的喜 爱 。

白居易诗歌花意象赏析

白居易诗歌花意象赏析

白居易诗歌花意象赏析白居易,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以其优美的诗歌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诗作中,花意象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白居易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将花的美丽和情感相结合,创作出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几首代表性的诗歌出发,对白居易的花意象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赋得杏花》一诗:“瘦尽樱桃脸,穷露杏花心。

桃李争春色,蚕眠卧绿阴。

薰腴夜雨气,烟淡夕阳阴。

杏花最可羡,无事对花吟。

”这首诗以杏花为主题,描绘了杏花纤细的枝干和鲜艳的花朵,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通过杏花的形容,白居易传达了对春天的热切期待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白居易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的花意象出现在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这里洛阳可指代玉树临风、貌美如花的女子,把她们与花朵相比,突显出她们的美丽和高雅。

通过运用花意象,表现出诗人对于美丽女子的无尽赞美和思念之情。

进一步,我们欣赏白居易的《花非花》一诗:“更薄弱,愈无由,斗杓寻香蕈掇留。

不挨不踏,远远宛朦。

几夕眠书雪,勒马驱霜昼。

冷风概小掌,溅剧碎华冰稍浮。

青青尔庐,凡芳之尔庐。

”诗中的“花非花”暗指昙花,昙花一出即凋,而白居易借此意象表达自己对光阴的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中的该意象被运用得非常巧妙,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震动。

最后,我们欣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草为意象,表达了生命的摇曳不定。

草的生长与凋零,象征着人生的起起落落,给人以对时间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和警示。

通过赏析这几首代表性的白居易诗歌中的花意象,我们看到了白居易深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性。

他通过花的形象来转达自己对人生、情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白居易的花意象描写准确而细腻,给人以较强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梨花“意象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梨花“意象赏析
研究生论丛 � � � 湘潭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29 � � � � � � � � 20 � � 05 � � � 年 � � � 5 � 月 � � � ( ) , 200 5
白 居 易 《 长 恨 歌 》中 的“ 梨 花 ”意05)
[13 ] 时地使 用了 “ 梨园” 这个 词: “ 梨 花圆 中册 作 妃。 ” 语 。 � [1 ] “梨” 字的发音所引起的听觉上的联想值得我们注 据 《 太平御览》 记载, 马嵬兵变发生时, 杨贵 意。诗人或 是 有意 或是 无意 地在 使 用 “ 梨 花” 之 妃被太监总管高力士带到了一棵梨树下缢死。具有
� [ ]

因此, 可以说芙蓉作为一种意象既有象征意义又有 事实依据。在 《长恨歌》 中, 白居易并没有说明芙蓉 花的颜色。华清池里白玉雕成的芙蓉也许是它的原 型, 但诗中所提及的花并不一定是白色的; 相反, 诗 的第 一部 分 里提 到了 许 多鲜 艳、 亮 丽 的颜 色: 脂 ( “ 温泉水滑洗凝脂” ) 、 金屋 ( “ 金屋妆成娇侍夜” ) 、 金步摇 ( “云鬓花颜金步摇” ) 和金雀 ( “ 翠翘金雀玉 搔头” ) 。之所以频繁使用这些亮色调, 是因为此时 的杨贵妃正处于生活的黄金时期, 她的世界是光辉 灿烂而又舒适安逸的。而且, 玄宗统治下的大唐帝
[ 5] 在 《花经》 中, 它只位列 “ 五品五命” , 《群芳谱》 则 [ 6] 把它列为 “ 四 品六命” 。作 为一 种传统 的意象,
“ 梨花” 所能让人产生的联想与 “芙蓉” 截然不同, 后 者是作为妇人美貌的象征, 而前者则暗示美人易逝 的红颜、 不幸的生活和凄惨的命运。在 《 长恨歌》 和 白居易的其它诗歌作品中, “ 梨花” 的象征意义都是 如此。 皇帝眼中的芙蓉与道士眼中的梨花 为什么皇帝眼中的芙蓉到了道士的眼中却变成 了一朵梨花呢?答案并不难找: 观点和立场的不同 导致了形象的变化。玄宗是个欲望强烈的男人, 他 渴盼拥有一个最美丽的女人, 他的眼睛由此被世俗 13

闲庭独坐对闲花全诗的解析

闲庭独坐对闲花全诗的解析

闲庭独坐对闲花全诗的解析摘要:一、引言二、诗人背景介绍三、全诗内容解析1.首联:描绘环境与心情2.颔联:以闲花寓意闲适生活3.颈联:表达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4.尾联:强调珍惜当下时光四、诗作主题与意境探讨五、总结正文:【引言】《闲庭独坐对闲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闲适生活的佳作。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悠闲时光的珍视与留恋。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诗人背景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曾任唐代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全诗内容解析】首联:“闲庭独坐对闲花,百无一用是书生。

”诗人描绘了自己在一个闲适的庭院中,独自一人面对着盛开的花朵。

这里以“闲庭”与“闲花”突显了环境的宁静与美好。

同时,诗人自嘲为“百无一用”的书生,暗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彷徨。

颔联:“谁家院里秋千影,拂破轻云罗绮。

”这一联通过描述别人家院子里荡秋千的影子,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心境的悠闲。

同时,以“拂破轻云罗绮”形容秋千影子的轻盈,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颈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颈联通过描绘翩翩起舞的蝴蝶与自在啼叫的黄莺,展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衬托,表达了自己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尾联:“慵懒岂惟莺蝶,人生行乐亦如此。

”在这一联中,诗人强调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不要让懒惰消磨掉这宝贵的时光。

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珍惜时光。

【诗作主题与意境探讨】《闲庭独坐对闲花》这首诗以闲适生活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在庭院中独自欣赏花鸟景色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悠闲时光的珍视与留恋。

诗作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彷徨。

【总结】总之,《闲庭独坐对闲花》是一首描绘闲适生活的优美诗作。

唐诗中的花卉意象及其文化蕴含

唐诗中的花卉意象及其文化蕴含

唐诗中的花卉意象及其文化蕴含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璀璨明珠,而花卉意象则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唐诗中常出现的菊花、梅花、荷花等等花卉,不仅仅是描绘一种美景,更是展示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菊花菊花是唐诗中最常见的花卉之一,其文化寓意也最为丰富。

唐代文人把菊花比作为高风亮节、忠诚坚贞的象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中“菊花”二字便意味着高洁不凝土、追求更高境界。

唐诗中还有不少描写菊花的佳句,如白居易《赋菊》:“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把酒行。

千株万朵中秋色,一点半峰寒露峭。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菊花绽放的美丽,更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氛围和思想。

可见菊花在唐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二、梅花在唐代诗文中,梅花也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

梅花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也很深远,与“高洁清雅,坚贞不屈”等美德相对应。

唐代诗人王安石曾写下这首名篇《梅花》,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与景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不仅有简单的美学价值,更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人生道路的追求和心灵境界的提高。

唐朝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了对梅花的追慕,诗中写道:“更深静影里,孤芳自赏。

不同凡响的气度和境地,也宛如凌寒独自开的梅花。

”三、荷花荷花是汉语中“荷载”的象征,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将进酒》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谁游荡?style='display:none;'>策笑三百场。

更胜明月皎,宜饮寒光爽。

”而其中提到的荷花,被形容为“寒光爽”,充满阳刚之气,也可视为竞技赛事中胜利的标志。

唐代诗人杜牧也曾在自己的代表作《赋得自京口入淮扬州煙花三月下揚州》中描绘过荷花,描述了荷花在春天中的娇媚风姿。

四、竹子竹子作为一个绿色植物,在唐代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也被大量描绘。

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中诗句

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中诗句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中,《东坡种花二首》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其诗句充满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感人的情感。

本文将对《东坡种花二首》中的诗句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探索其中蕴含的诗意和情感。

一、《东坡种花二首》1. "万树梨花明日别,一枝春雨一枝烟。

"这首诗描绘了万树梨花的明媚和春雨烟雾的朦胧,展现了白居易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感慨。

在他笔下,梨花和春雨烟雾如同虚实交织的梦境,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2. "龙舟花似锦,荡艇草如茵。

"这句诗通过对花草的描绘,展现了白居易对湖边景色的感受。

龙舟花似锦、荡艇草如茵,给人以视觉和感触上的愉悦,同时也暗示了白居易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3. "春山一夜雨,草色二年新。

"这句诗从春雨对山野的滋润和对草木的滋生入手,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瞬息万变。

白居易以短短的诗句,将时间和空间的流转生动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对生命力的感慨。

4. "微雨凝丝麦,轻阴点素花。

"这句诗通过微雨和轻阴对麦田和花坛的映衬,展现了白居易对细腻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

微雨凝丝麦、轻阴点素花,无不体现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表达。

5. "花畔倚云根,风前随絮舞。

"这句诗从花畔和风絮的交融出发,描绘了一幅柔美的画面。

花畔倚云根、风前随絮舞,如同一场优美的舞曲,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流动,展现了白居易对自然情趣的体味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是《东坡种花二首》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句,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自然、生活和人情的细腻体味和深邃感悟,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对生活的深情赞美,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白居易的诗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文学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摘要:白居易的诗词中有很多是咏花的诗,这些诗表现出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诗人借花自喻,借花喻友人,借花写自己宦海沉浮,借花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等,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进行分析,来展示白居易咏花诗中花意象的意蕴丰富。

花意象在白居易的笔下显得丰富多彩,而且充满了人的性格特征,诗人读后印象深刻,产生无尽的遐思。

关键词:白居易花意象正文:众所周知,唐人爱花。

这也造就了唐诗中很多与花有关的诗句。

在《唐诗分类大辞典》里的“花部”,咏花诗一共有835首,有103位诗人写过有关花的诗。

大家所熟知的名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甫、刘禹锡等,都写过有关花的诗,其中白居易写得最多,共87首。

白居易一生写过22种花,写牡丹的是有数十首。

白居易可谓是唐代的“花痴”诗人了。

白居易非常的爱花,而且他将栽花、养花、赏花视为自己一生的乐趣。

对于白居易而言,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陶冶性情。

在他遭遇贬谪时,赏花让他忘掉官场上的失意苦愁,可以美化自己偏僻的贬居之所。

故而,白居易对于花的感受又多了一层自身的逆境、人身感悟在其中。

他一生所留下的咏花诗,是他咏物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文化价值。

这些诗作反映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情趣追求,以及白居易的处世态度,对我们探索白居易的独特的心灵世界、艺术追求,以及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风貌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白居易对于花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他在反对“巴俗不爱花”的同时,也不赞成过分奢侈的养花赏花。

他自己表现出来一种喜爱素色之花的情感,这或多或少于他自己身的遭遇情况有关吧!在白居易的诗作中,有如牡丹、杜鹃、紫薇、桃花、杏花、莲花、梅花等,每一种花都蕴含了诗人无尽的爱怜之情。

他对素色的花,特别是白色的花的感情更是特殊,例如白莲花,他笔下的白莲花常常具有人的性情,他以白莲花自比自己的高尚的节操品质,在诗中表现出诗人坚守自己的立场。

在《东林寺白莲》一诗中,他写道:“我渐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认为在白莲花面前自己曾经喜爱的红莲花也不过是“虚得清净名”。

白莲花的孤清、遗世独立,但却馥郁芳香颇具神韵的形象,也不正是诗人自己的现实写照。

他以花喻人,得其神似,往往通过一两句的点染,就使花和所联系的人物活起来了,使人们记忆深刻。

例如他的《江岸梨花》诗中:“梨花有意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

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白居易用鲜嫩绿叶下的雪白梨花来比喻白装碧裙的年轻寡妇,把闺中寡妇装扮的那种素雅、体态的娴静,以及内心的凄苦都传神的表达了出来。

再如最为有名的《长恨歌》里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带春雨。

”用明艳娇嫩带着雨滴的梨花比喻在蓬莱仙山上看到的“汉家天子使”时的杨贵妃,将杨贵妃的含情脉脉而又泪光斑驳并且哀怨凄凉的神情描绘的栩栩如生。

像这样经典的描写物,例如:花、竹等的例子有很多,而且设计的花种也是纷繁复杂。

本文主要是从诗人的写花的诗作出发,分析花的意象,诗人用花比喻自己等,以花为伴互相安慰,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同时又以花作为参照物,感叹生命之脆弱。

进而引起更多的对于白居易咏花诗的思考,但作为一名成功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华的意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人是无法达到对其的穷尽的,本文在这里只是简单陈述笔者自己的浅薄的观点,希望更多的人来对白居易诗作中的花意象进行解读。

一、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比附于花白居易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寄托在他诗词中的花意象里,并借此向世人传达自己的情意。

在他的《紫薇花》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独占芳菲当夏景, 不将颜色托春风。

……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于紫薇花中,在写紫薇花桀骜不群的品性,实则也是写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卷入世俗的浪潮里。

在《迎春花赠刘郎中》也是用“金英翠萼带春寒, 黄色花中有几般? 凭君语向游人道, 莫作蔓菁花眼看。

”来抒发自己的不愿争夺名利,陷入俗流的格调。

“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

”(《感白莲花》)和他的“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白牡丹》)白居易赋予了白莲花和白牡丹特定的人格,在诗人眼里,花即是人,人亦如花,花的纯净素雅和诗人自己的希望在官场保持自己清俊不俗的品格是一致的。

在他的《题山石榴花》一诗中“争及此花檐户下, 任人采弄尽人看。

”表现的是一种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

除了以花来寄寓自己的理想人格以外,白居易还用花来写友人的可贵品质。

诗人用菊花的“此花开尽更无花”来写在洛阳的元稹,赞扬他的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二、借花安慰自己的仕途坎坷的失意之情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曾因爱花、咏花,而遭遇政敌攻击而被贬谪。

但是无论。

降职也罢,降级也罢,京官可以不当,但花是一定要爱的。

诗人在华中寄寓自己情感,在写花的诗中很多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事易迁、时光易逝的慨叹并表达自己虽仕途不顺,但仍坚持自己的初衷,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仍愿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在自己失意怅惘之时,以花为自己的安慰寄托,来打发心中的无奈之感,让自己在花的世界里得以宽慰。

白居易被贬谪后的居所是十分偏僻的,为了改变生活的单调乏味,让自己忘却在官场中的失意苦愁,他常常是在自己的居所周围大力的种花,让自己的贬谪之所也闲适安逸,使诗人暂得生活的愉悦。

正如诗人在《紫薇花》一诗中写到的“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在自己遭贬谪的艰苦日子了,有了自己喜爱的花为伴,也就不再寂寞孤单了。

白居易虽则爱花,然花也不能完全让诗人从失意的苦愁中解脱出来,所以在他的诗中也流露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伤感。

他变现出的惜花之情,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爱恋之意呢?“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仿佛花就是自己,自己受到排挤,身世飘零凄楚。

再如“晚来怅惘君知否,枝上稀疏地上多。

”这里不仅仅是惜花惜春之伤,还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师仕途的怀念,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的怅惘之情。

在他的《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一诗写的:“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

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更是写出了诗人因仕途的起伏,才华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诗人感慨仕途的坎坷大抵可以从他的咏花诗作中感受出来。

三、与花相伴,感慨时光易逝白居易的一生是与花息息相关的,花可谓是他人生中的伴侣,莫不然怎么会有“花开将尔当夫人”的语句?如此白居易可说是真正的“花痴”了。

他本身仕途不顺,使得他内心的复杂心情难以言表,又加之其对于生命的热爱,所以花开花落总会引起是人的不尽感伤,使其联想到时事的风云变幻,万物的变幻莫测。

他的很多咏花诗作大多还有“惜”字,或以诗开头作为题目,或在诗句中,或是表达“惜”情。

由他的惜花,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诗人对于时间的珍惜,对于生命看重,传达出的是他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自己的年少不珍惜时光的悔悟,青春易逝,作者无力挽留,所以只有借写诗来表达心中之情。

如他的一首《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的“落花如雪鬓如霜,醉把花看益自伤。

少日为名多检束,长年无兴可颠狂。

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

何事同生壬子岁?老于崔相及刘郎?”写出了诗人因自己年少不知珍惜时间,年华依然逝去,现在自己只能徒伤感。

在《与诸客携酒寻去年梅花有感》中,诗人感慨到“年年只是人空老,处处何曾花不开。

”传达出的是花谢了来年可以再开,然而人不似花,时光是一去不复返。

白居易在花的世界里,不仅看到了花开花谢,还卡到了春去秋来,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命运的脆弱。

于是诗人在自己的咏花诗作中花的意象就蕴含了诗人无尽的情感,使后世的我们仍是对其喜爱不已。

四、以花来反映唐朝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从白居易的咏花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甚而在他的诗中还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写的是当时文人雅士的趣味,结伴赏花饮酒,并在饮酒时折花枝行酒令。

同时也有“眼看菊蕊重阳泪, 手把梨花寒食心。

”(《陵园妾》)反映出的是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活动;采菊和饮菊花酒。

第二句则是写的寒食日,寒食日时是梨花盛开的时刻,梨花的冷淡寒白与寒食节不谋而合,更衬托出节日的氛围。

在《牡丹芳》中有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我们也就可见当时的唐代人们对于牡丹花的喜爱之情。

但同时诗人的一首《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在写人们对于牡丹花的热爱之时,也用鲜明的对比,讽喻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用“田舍翁”的一声“长叹”,深刻的反映出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尖锐矛盾,写出了民生疾苦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

白居易的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是十分可贵的。

白居易的咏花诗中的花意象,除了承载诗人如此厚重的情感以外。

其实花还有烘托全诗的意境,使诗显得自然流畅,温婉动人之用。

白居易诗词中花的意象众多,不可胜计。

诗人以花自比,或以花喻友人,或借花传递当时的社会风气等,都让我们厚实的读者感受到白居易的对花的深深地爱恋之情,他将自己的无尽的情感都寄寓在花中,从而使得他笔下的花产生了无尽的情感,使得越来越多的后世文人对其的咏花诗产生了无尽的兴趣。

参考文献:[1]周晓林,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M ].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2]白居易全集[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3]王拾遗. 白居易传[M] .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4] 胥洪泉. 白居易与花[J]. 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月[5] 李鹏翔. 白居易的花木情结[J] . 文史天地2003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