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作者:刘文一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1期摘要:对论语的阅读不难发现,有好多君子与小人比较出现的语句,这些语句究竟说明了什么,在这些语句中,又能体现出君子与小人的哪些特质呢?本文通过对这些对比的归类,简要总结出几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希望对今天我们理解儒家的君子与小人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君子;小人;区别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41-02在《论语》中,我们总能发现君子……,小人……。

这样的对比句,那么到底孔子眼中的君子和小人都有什么样的特质呢?君子和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来走进君子与小人的世界一探究竟。

一、君子与小人气质之比我们初识一个人,可能他的品质、内涵等全都看不出来,但却能看出他(她)的气质,同样,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气质也有描述。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娇而不泰。

”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

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而外在气质往往是人内心的一种反应,孔子识人的能力作为典范流传至今,也许他就是凭着这些外在的气质,获得对人的第一印象吧。

而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第一印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们出席正式场合,一般都要先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形象。

孔子除了对比外,还对君子的气质有更进一步的描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没有像今天的小说一样描述君子的眼睛、鼻子、嘴都长什么样子,而是给人们一个轮廓上的感觉。

在简单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气度翩翩,庄重文雅的君子形象。

君子一定是内外兼修,既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从内而外的给人以优雅的风度感。

而小人无论怎样修饰自身的外表,也掩饰不住其内心的匮乏和精神的枯萎。

这就是孔子眼中君子小人的外部形象之比,虽不具体,但却足以让人意会。

二、君子与小人律己之比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四个人:自己、自己最爱的人、最爱自己的人以及和自己共度一生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屡见不鲜。君子以自立自强为特质,他们孜孜不倦,善学勤思,培养出自己的能力;而小人则相反,他们依赖他人,懒散懈怠,投机取巧。在气质上,君子庄重、心境平和,小人则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君子注重内外兼修,从内而外散发出优雅风度;小人无论怎样修饰外表,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匮乏。此易消退,还会影响周围的人;而小人则像墙头草,缺乏原则性。孔子的这些描述不仅揭示了君子和小人的特质与区别,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与小人提供了重要帮助。我们应该学习君子的自立自强、内外兼修和坚定原则,避免成为小人那样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参见前言)。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尚书·无逸》)“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精品】论语论君子小人

【精品】论语论君子小人

【精品】论语论君子小人《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即结党营私。

概括地说:君子能包容一切善恶,而小人只喜欢自己认为对的人或事。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合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合,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合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合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张关于从政的条件时说,要“尊五美,屏四恶”,“泰而不骄”是孔子所讲的“五美”之一。

什么叫“泰而不骄”呢?孔子解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这就是说,君子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势力小,都不敢轻慢。

孔子把“泰而不骄”作为从政的美德之一,这是很值得从政者深思的。

《论语·里仁》: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意思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所谓“上达”,以现在思想的习惯而言,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

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

深入一点说,君子与小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尤其在孔子言论中,经常提出来作为一个对比的名称。

因为真正研究学问,真正搞思想是少数人的事。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一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许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常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同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一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_心得体会

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_心得体会

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曾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己虽不想报国治天下,但也想把《论语》通读一遍,最起码修修身,但一看才知道,它太杂,太散了,一句一句的,自己很难系统起来。

单从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看看吧。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而且是对比着提出的,让我们看出孔子对于人品的评价标准。

《为政》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大概是说,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但是不团结。

这些很好理解,想当年,毛泽东、李德、周恩来等人关于革命的理解有的相同,有的不尽相同,但他们依旧团结。

但在国民党内部,军阀之间互相猜忌,也互相利用和勾结。

这样理解不知是否恰当,但一直就觉得像周恩来、毛泽东那样的共产党人是真君子。

《里仁》里,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是说君子心里总是想着道德、法制和正义,小人则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土地房产和利益。

呵呵,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小人哦。

最有名的的当属《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坦荡荡好理解,而“戚戚”的解释是“忧惧的样子”整句话的就是,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而小人经常会心术不正的干一些坏事,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也拍遭到报应和报复,所以常常担惊害怕,心神不定,忧愁恐惧。

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但不会盲目的追随,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小人可能一拍即合,说走就走,但不会相互协调和谐,想来还是只顾眼前利益之故。

在《子路》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神态自若但从不骄傲,所以人们拥护他,而愿意接近他;而小人常常趾高气扬但是内心并不坦然,所以人们反感他厌恶他。

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还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小知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等。

《论语》中常说到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指怎样的人?

《论语》中常说到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指怎样的人?

《论语》中常说到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指怎样的人?
某种意义上,论语之于中国,就行圣经之于西方。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论语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甚至西方社会都有许多积极的参考意义。

论语的最核心思想是“仁”。

“仁”是需要通过人来实现的,到底通过什么人来实现呢?论语或者说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君子”。

因此论语里面“君子”二字出现的次数高达107次,与之对应的反面教材是“小人”,出现了24次,两者共同出现的次数是19次。

那么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到底指的是什么人呢?
君子最初的本意是指统治者或贵族,小人最初的本意是指平民,并没有其它含义和色彩。

论语里面有部分使用的,也是这个意思,例如“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里面的“君子”指的是统治者或者说贵族;例如“小人怀土”,指的就是平民百姓。

事实上,论语对君子小人的使用,大多都不是最初的本意,而是包含着大量的孔子个人的思想色彩和价值取向。

其中,君子指的是有理想、有见识、有能力、为人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最多的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与之对应,小人指的是性格卑劣和见识浅薄的人。

我们最熟知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的就是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比较少见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分别指的是见识高远的人和见识浅薄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作文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作文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次,小人共出现次,其中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参见前言)。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尚书·无逸》)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左传·襄公十三年》)以上《左传》里的几处君子小人都是以位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
曾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己虽不想报国治天下,但也想把《论语》通读一遍,最起码修修身,但一看才知道,它太杂,太散了,一句一句的,自己很难系统起来。

单从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看看吧。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而且是对比着提出的,让我们看出孔子对于人品的评价标准。

《为政》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大概是说,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但是不团结。

这些很好理解,想当年,毛泽东、李德、周恩来等人关于革命的理解有的相同,有的不尽相同,但他们依旧团结。

但在国民党内部,军阀之间互相猜忌,也互相利用和勾结。

这样理解不知是否恰当,但一直就觉得像周恩来、毛泽东那样的共产党人是真君子。

《里仁》里,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是说君子心里总是想着道德、法制和正义,小人则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土地房产和利益。

呵呵,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小人哦。

最有名的的当属《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坦荡荡好理解,而“戚戚”的解释是“忧惧的样子”整句话的就是,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而小人经常会心术不正的干一些坏事,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也拍遭到报应和报复,所以常常担惊害怕,心神不定,忧愁恐惧。

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但不会盲目的追随,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小人可能一拍即合,说走就走,但不会相互协调和谐,想来还是只顾眼前利益之故。

在《子路》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神态自若但从不骄傲,所以人们拥护他,而愿意接近他;而小人常常趾高气扬但是内心并不坦然,所以人们反感他厌恶他。

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还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小知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等。

孔子在那么多年前的古代就对于君子和小人做出这么高明的判断,真真不愧为万世师表、一位圣人!
掩卷一叹:多学经典吧,前人之述备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