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脉 诊
• 正常脉象(平脉)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 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均匀。
脉图
左心室快速 收缩射血
左心室射血 慢期
反流后主动 脉再次扩张
按脉率来分:数疾、迟缓。
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120次。> 120称为疾脉。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疾脉尚主心血痹阻。
按脉律:促、结、代。
促脉
【脉象】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热实,气血痰食郁滞。
结脉
【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禀赋异常。
代脉
【脉象】脉来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滞、食热、妊娠。
涩脉
【脉象】脉细迟短,往来艰涩不畅,如轻 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伤津血少。
按脉管本身的紧张度:软、紧、弦、濡
软脉
【脉象】脉虚软无力。濡脉浮细软。弱脉细软无力。 【主病】虚证。
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应指紧张有力,如转绳索。 【主病】寒证、痛证、宿食。
切 诊
• 脉诊(Feeling the pulse):按脉搏; • 按诊:触摸按压病体的肌肤、手足 胸腹等部位
脉 诊
• 脉诊的部位: • 寸口诊法 左手 脏腑 寸 心、小肠 关 肝、胆 尺 肾、膀胱
手 寸 关 尺
脏腑 肺肠 脾胃 肾


• 脉诊方法 1 时间:清晨; 2 体位:正座或仰卧,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 掌心向上,腕下放松软的脉枕。 3 指法;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 食指放在关前寸脉部位,无名指放在 关 后尺脉部位。总按与单按。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脉象

中医脉象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以上是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也是体察脉象的基本要点。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反复练习指感,细心体察,尤其是对脉象的位、数、形、势等更应反复体察,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脉象,才能正确的分辨各种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其他相关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
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2.环境宁静时诊脉 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同时诊室保持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3.脉不少于“五十动”现在临床上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以有利于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初诊和久按指感之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意义。
(三)诊脉体位
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
影响因素
综述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诊脉的部位, 基本上有三种分法:1.遍诊法( 见《素问·三部九候篇》)上部(头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部)中部天——手太阴(寸口部)以候肺。

中部地——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气。

中部人——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

下部(足部)下部天——足厥阴(五里穴或太冲穴)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

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2.三部诊法人迎(颈侧动脉)以候胃气。

寸口(桡骨动脉)以候十二经。

跌阳(足背动脉)以候胃气。

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3.寸口诊法寸口(寸关尺)以候五脏六腑。

注:脉经又以左寸为人迎,右寸为气口。

上述遍诊法见载于《内经》(内经又有寸口诊法);三部诊法见载于《伤塞论》;至于独取寸口的诊法出于《难经》,而推广于王叔和的《脉经》。

后世医家多独取寸口,只是危急的病候,或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跌阳、太溪,以确定是否胃气已绝。

寸口三部脉配脏腑寸口就是腕后桡骨动脉。

又叫气口、或脉口。

寸口分寸、关、尺三个部位;其意义在《脉经》中说得很清楚:“从鱼际至高骨( 桡骨茎突)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难经》还把三部分为浮中沉,也叫做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共成九候,这就和《内经》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了。

关于寸关尺三部脉分配脏腑的分法,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记载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后世的分法,大致上以《内经》为根据而略有变更。

《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王叔和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小肠配右尺。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以脘后高骨(桡骨茎突)处定关部, 关前为才寸部,关后为尺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称六 脉。其分侯的脏腑分别是:左寸侯手心,关侯肝,尺侯肾:右手 寸侯肺,关侯脾,尺侯肾(命门)。其在临床上有一定的诊断参 考意义。
• 2 切脉的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诊脉时应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和为佳。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平臂直腕仰 掌,腕下垫脉枕,使气血流通。布指时,医生用中指定在关部, 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三指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接 触脉体,三指布指疏密,因根据病人身材和医生手指大小适当调 整。
• 此外,有的人脉搏不在寸口处,而由尺部斜向 手背,称为“斜飞脉”;也有脉象出现于腕部 的背侧,称为“反关脉”,均是桡动脉解剖位 置异常所致,不属病脉。
• 3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基本 形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 一息脉来四五至,(相当于60!90次/分),和缓有力, 节律均匀,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能随生理活动和 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 古代文献用“有胃、有神、有根”来概括平脉 的特点。脉以胃气为本,“有胃”即脉势从容、 和缓、流利,表现为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为主 要特点;“有神”以应指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为主要特点;“有根”关系到肾,以尺脉应指 有力,沉取不绝为特点。
• 平脉反映了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平阳和, 精神安详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脉象与人体内 外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常脉象可由于人体内外诸 多因素的影响而发, 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年龄、 性别、体质、情志、饮食、季节、气候、地理、环境 等均能影响脉象,但只要有胃、有神、有根,均属平 脉范围。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 1 脉诊的部分 现在的临床运用“寸口诊脉法”。寸 口在病人桡动脉的腕后浅表部分。古人根据经络循行, 认为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反映出来。因 为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 起于中焦,寸口可反映胃气的强弱:肺朝百脉,脏腑 气血的变化都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且寸口部位固 定,诊脉方便,所以诊脉独取寸口。
• 切脉时医生常用三种力体察脉象,用较轻的指力切按 在寸口脉皮肤上谓之“举”,称为浮取或轻取:用较 重胡指力切按在寸口脉筋骨间谓之“按”,称为沉取 或重取:手指用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 谓之“寻”,称为中取。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 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 切脉时,应保持环境,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态度 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 钟,着重体察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 的部位、通畅的程度、波动的幅度等。小儿因寸口脉 狭小,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分三部。3 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