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振荡教案

合集下载

电磁振荡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电磁振荡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及振荡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振荡电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磁振荡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及振荡原理。

2. 教学难点:振荡电路的振荡原理及振荡频率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进而引入电磁振荡的概念。

2. 电磁振荡的概念解释电磁振荡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3. 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介绍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振荡回路、谐振电容、谐振电感等。

4. 振荡原理讲解振荡电路的振荡原理,包括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

5. 振荡频率的计算推导振荡频率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6. 实验演示进行电磁振荡实验,观察振荡现象,验证振荡原理。

7.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电磁振荡的特点。

8.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应用,分析电磁振荡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9.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组成及振荡原理。

10.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及振荡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振荡电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磁振荡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及振荡原理。

2. 教学难点:振荡电路的振荡原理及振荡频率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电磁振荡。

2. 电磁振荡的概念师:电磁振荡是指电路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

3. 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师: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振荡回路、谐振电容、谐振电感等。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教学内容1.电磁振荡的概念与特点2.电磁波的基本特性3.电磁波与光的关系4.电磁波和无线电通讯的应用教学目标1.掌握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和与光的关系3.理解电磁波和无线电通讯的应用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点2.电磁波与光的关系3.电磁波和无线电通讯的应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法3.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节电磁振荡的概念与特点1.讲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电路振荡器的工作原理2.案例分析:手机震动的原理及应用3.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 LC 电路振荡器,观察振荡现象并记录相应数据第二节电磁波的基本特性1.讲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如速度、频率、波长等2.案例分析:广播电台的发射与接收原理及应用3.实验探究:学生利用频率计实验测量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并计算出其速度第三节电磁波与光的关系1.讲解电磁波和光的共同特性,如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2.案例分析: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及应用3.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光栅实验观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第四节电磁波和无线电通讯的应用1.讲解电磁波在无线电通讯中的应用,如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2.案例分析:手机通讯、卫星通讯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3.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无线电收发机,体验无线电通讯的奥妙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回顾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确认电磁波和光的关系,以及其在无线电通讯中的应用3.布置课后实验报告和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新闻报道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2.实验报告和作业成绩3.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电磁振荡
教学目标:
1. 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掌握电磁振荡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磁振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电磁振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电磁场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电磁场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讲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点。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磁振荡是重要的物理现象?
二、讲解电磁振荡的原理和公式
1. 讲解电磁振荡的基本原理,包括电容器、电感线圈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推导电磁振荡的公式:T=2π√(L/C),其中T为振动周期,L为电感,C为电容。

3. 通过实例分析,演示电磁振荡的计算方法。

三、实例演练
1. 给出一个电容为0.1F、电感为0.2H的电路,求其振动周期。

2. 学生自行计算,并与同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详细讲解和解析。

四、课堂小结
1.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磁振荡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2. 学生提出疑问和问题,老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计算电磁振荡的周期。

2. 阅读相关教材,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电磁振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电磁振荡教案

电磁振荡教案

电磁振荡教案教案:电磁振荡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和公式;3.理解电磁振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一、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点1.电磁振荡的定义;2.电磁振荡的特点。

二、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和公式1.电磁振荡的数学模型和方程;2.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3.电磁振荡的幅度和相位。

三、电磁振荡的应用1.电磁振荡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2.电磁振荡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3.电磁振荡在光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点1.引入: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简单介绍电磁振荡的概念,如调频收音机的振荡电路。

2.定义:让学生理解电磁振荡是指电磁场能量在振荡电路中的周期性变化。

3.特点:分析电磁振荡的特点,如周期性、振幅、频率等。

二、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和公式1.数学模型:介绍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和模型,如LC振荡电路。

2.方程:介绍电磁振荡的基本方程,如电压和电流的线性关系。

3.周期和频率:讲解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幅度和相位:解释电磁振荡的幅度和相位的概念和意义。

三、电磁振荡的应用1.无线通信:介绍电磁振荡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如手机和无线电的原理。

2.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振荡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如变压器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光学:介绍电磁振荡在光学中的应用,如激光和光纤通信的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1.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讲解与演示相结合:通过讲解概念和公式,结合实际示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活动,促进合作和交流。

教学评价与反馈:1.练习与应用: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检查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反馈与总结: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课堂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1.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影仪、电脑、PPT等;2.学生活动:观察实例、提问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和实验。

4-1 电磁振荡 教案

4-1 电磁振荡 教案

4.1电磁振荡〖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本章的重难点内容,要理解好振荡电路的产生过程为下面的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做铺垫。

本节课要知道在电磁振荡过程中回路中的由流变化规律及申量变化规律,要知道在整个振荡周期内,能量的转化过程,为进一步认识由磁波的产生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体会物理观念产生的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振荡电路的分析,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求知识的意识,增强求知欲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结合生活中各种相应现象及常识,理解电磁振荡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认识到物理学是基于人类有意识的探索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振荡电路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难点:振荡电路的变化过程中电流、电量、能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一盆水等。

〖教学过程〗图片展示:旅行者一号和拍摄的地球图片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接收到200亿千米之外旅行者1号发来的信息。

电磁波的发现和使用带来了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一、新课引入水波是由机械振动形成的。

一颗石子投入水面会激起一阵涟漪,但是要形成持续的水波,则需要不断地击打水面。

电视、广播接收的是电磁波,要产生持续的电磁波,需要持续变化的电流。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电流呢?演示实验:用小锤敲打音叉,然后放入水中。

播放动图:不断击打的水面。

要产生持续变化的电流由两种一种是交流发电机,和电容器的充放电的过程。

我们现在用电容器来产生持续变化的电流。

二、新课教学演示:观察振荡电路中电压的波形把线圈、电容器、电源和单刀双掷开关按照图甲连成电路。

把电压传感器(或示波器)的两端连在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上。

先把开关置于电源一侧,为电容器充电;稍后再把开关置于线圈一侧,使电容器通过线圈放电。

观察电脑显器显示的电压波形。

(一)电磁振荡的产生1.概念在前面的实验中电路的电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电流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电磁振荡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电磁振荡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掌握LC振荡电路的构成和振荡过程。

3. 理解电磁振荡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LC振荡电路的构成和振荡过程。

教学难点:1. 电磁振荡的产生条件。

2. LC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电磁振荡实验装置3. 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出电磁振荡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基本特性(1)电磁振荡是指电路中的电荷和电流在电磁场的作用下,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形成周期性的变化过程。

(2)电磁振荡具有周期性、能量转换和频率等基本特性。

2. LC振荡电路的构成和振荡过程(1)LC振荡电路由电感L、电容C和电阻R组成。

(2)振荡过程:当电路中充电到一定程度时,电容C放电,电流通过电感L,电感L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使电流逐渐减小。

当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电容C开始充电,电感L放电,电流逐渐增大。

如此循环,形成振荡过程。

三、实验演示1. 通过实验装置演示LC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

2.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电磁振荡的产生条件和振荡频率。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磁振荡的概念、基本特性和LC振荡电路的构成。

2. 强调电磁振荡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振荡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电磁振荡的概念、基本特性和LC振荡电路的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的教案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的教案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磁场中振荡的数学描述。

3. 能够应用Maxwell方程组解决电磁场中的振荡问题。

教学重点:
1. 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电磁场中的振荡数学描述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1. 能够灵活运用Maxwell方程组解决电磁场中的振荡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流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电磁场中发生的振荡现象,引出电磁振荡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电磁振荡的基本原理和性质,以及其在电磁场中的表现。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电磁场中的振荡现象,加深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

4. 计算: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电磁场中振荡的数学描述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练习。

5. 应用:引导学生通过Maxwell方程组解决电磁场中的振荡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1. 探究电磁场中的不同振荡模式。

2. 研究电磁振荡在无线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馈:
1.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电磁振荡的掌握情况。

2. 留作业,督促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
1. 教材资料。

2. 相关实验仪器。

3. 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

电磁振荡的教案示例

电磁振荡的教案示例

电磁振荡的教案示例章节一:电磁振荡的概念与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振荡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产生原理。

3. 让学生理解电磁振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电磁振荡的定义:电磁振荡是指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周期性波动现象。

2. 电磁振荡的特点:电磁振荡具有周期性、稳定性、能量传递等特点。

3. 电磁振荡的产生原理:电磁振荡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电荷在导体中做周期性的运动,形成变化的电场和磁场。

4. 电磁振荡的实际应用:电磁振荡在通信、雷达、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磁波的图像,了解电磁振荡的特点。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振荡的产生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电磁振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章节二: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

2. 让学生了解电磁振荡的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电磁振荡的特性。

教学内容:1. 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电磁振荡可以用正弦或余弦函数来描述,表达式为E = Emsin(ωt+φ)或E = Emcos(ωt+φ),其中E为电场强度,Em为振幅,ω为角频率,t为时间,φ为相位角。

2. 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频率f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为c = fλ,其中c为光速。

3. 分析电磁振荡的特性:通过数学方法可以分析电磁振荡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公式,理解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

2. 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了解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给定的电磁振荡特性,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章节三:电磁振荡的测量与观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振荡的测量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观测技巧。

3. 让学生能够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电磁振荡的测量和观测。

教学内容:1. 电磁振荡的测量方法:电磁振荡可以通过示波器、频率计、功率计等仪器仪表进行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6—1电磁振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分析L C回路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
2.掌握电磁振荡的概念
3.了解无阻尼振荡和阻尼振荡
教学重点:
分析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教具:
电容器,电感线圈,灵敏电流计,电源,导线,电键,电脑,视频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引课:
广播电台、电视台是利用电磁波向四周发送声音和图象信号的,地面对人造卫星,洲际导弹及宇宙飞船的控制及联系都是利用的电磁波,就是手机、B P机也是利用的电磁波,那么电磁波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性质以及怎样利用它来传播各种信号呢?这一章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正象机械振动能够产生机械波一样,电磁振荡能够产生电磁波。

首先我们从电磁振荡开始学习,先来观察一个实验。

讲授新课
一、电磁振荡的产生:
1.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和电路图
由此复习:①电容器充放电。

②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和大小。

2.现象: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

3.分析现象:
这表明电路里产生了大小和方向都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振荡电流。

能够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做振荡电路。

L 和C 组成的电路,是一种简单的振荡电路,简称L C 回路。

L
问:振荡电流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为什么?
介绍振荡电流的频率与照明交流电的频率。

照明电路:50H z
电子技术中的振荡电流:几千赫兹到几十万兆赫兹
4.分析过程:(讨论四个过程和四个状态中各量的变化情况)
②画出q、I和e自的图象。

5.电磁振荡的概念:
在振荡电路里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通过线圈的电流,以及跟电流和电荷相联系的磁场和电场都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振荡。

二、阻尼振荡、无阻尼振荡(学生自学)
在电磁振荡中,如果没有能量损失,振荡应该永远持续下去,电路中振荡电流的振幅应该永远保持不变,这种振荡叫做无阻尼振荡或等幅振荡。

事实上,任何电路都有电阻,要消耗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要辐射到周围空间中去。

这样,振荡电路的能量将逐渐损耗,振荡电流的振幅将逐渐减小,直到最后停止振荡。

这种振荡叫做阻尼振荡或减幅振荡。

如果能适时地把能量补充到振荡电路中,用来补偿电路中的能量损耗,那么在振荡电路中也可以得到无阻尼振荡。

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等幅振荡是用振荡器来产生的。

三、练习:
1.在L C振荡电路中,当电容器放电完毕瞬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B C]
A.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压等于零,磁场能开始向电场能转化;
B.电流达到最大值,线圈产生的磁场能达到最大值;
C.如果没有能量辐射损耗,这时线圈的磁场能等于电容器开始放电时电容器的电场能;
D. ※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最大.
2.(96高考)L C 回路中电容两端的电压u 随时刻t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B C ]
A. 在时刻t 1,电路中的电流最大;
B. 在时刻t 2,电路中的磁场能最大;
C. 从时刻t 2至t 3,电路中的电场能不断增大;
D. 从时刻t 3至t 4,电容的带电量不断增大. 四、 小结:
结合板书总结 五、 作业:
见讲义
[板书设计]
o
t
一、电磁振荡产生的过程
1.实验
2.现象
3.分析现象
振荡电流:振荡电路:
4.分析过程
①表格
②图象
二、无阻尼振荡、阻尼振荡(学生自学)
说课提纲: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分析L C回路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
2.掌握电磁振荡的概念
3.了解无阻尼振荡和阻尼振荡
二、教学重点:
分析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五、重点、难点的突破: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和理解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而能否做好实验是这节课的关键。

但由于电路中能量损失过快过大,所以本实验不易成功。

即便能够做成功,但在分析振荡电流产生的过程中的四个过程四个状态八个物理量的变化的过程中也不便分析,这是由于能量损失过快,电路不易控制。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制作了这个课件来弥补实验的不足,且有利于学生自己分析理解振荡电流产生过程,变“难点”为“趣点”。

这样使学生感到难点不难,重点突出。

六、预计反馈结果及补救措施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估计是学生一听就懂,而一做就懵。

为此,应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认真分析整个振荡过程中四个过程,四个状态,八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七、关于作业。

不求多,但求精;布置作业有梯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