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标要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重点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70年代的外交。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具体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内容: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__________、互不干涉内政、____________、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②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______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_____等西方国家的封锁。
(2)参加重大国际会议:①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_______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1955年参加在___ __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坚持“______ ___”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3)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二、70年代的外交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⑴原因①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②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
③同时,中国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⑵恢复:1971年第____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23国提出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的缓和⑴原因①60年代末期,美国的霸权面临着的严峻挑战。
②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⑵进程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___________》,前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都不应在______地区谋求霸权,美国对______ 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提出异议。
第11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11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国与第三世界友好往来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提取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学习,培养学生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2015年3月29日到4月6日,中国派出三艘军舰,从也门撤出中国公民613人。
同时协助来自15个国家的外国公民安全撤离。
巴基斯坦公民在也门的数量也很多,4月3日,176名巴基斯坦公民安全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很多巴基斯坦公民手里挥舞着五星红旗,一名巴基斯坦公民激动的说:“多亏中国救了我们,中国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我们要用一生回报中国。
”谈起协助巴基斯坦公民社桥,当时的中国驻也门大使田琦讲述了一个细节:“巴基斯坦大使给我打电话时激动的说,感谢中方的救助行动,这次行动再次证明了巴中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人民就是巴基斯坦人民的亲人,我听得出他在电话那头哭了。
”看到这条信息,我们应该为祖国骄傲,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忆往昔,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是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二、新课讲授(一)恢复联合国席位1、1997年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前升起。
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受到热烈欢迎。
57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致欢迎词,大会主席称中国参加联合国工作,“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你知道我国是怎样重返联合国的吗?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国以创始会员国身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 中 国 初 期 外 交 突 出 成 就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 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 的首次出访。
新 中 国 初 期 外 交 突 出 成 就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 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探究: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 ) 原 因 : 美 、 亚 非 拉 、 中 国 成 就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
话说:中美两国的历史性的握手
1972年2月,周恩来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
一次迟来的握手,足以改变世界历史的握手! 长达一分钟之久!打破坚冰------
一次迟来的握手,足以改变世界历史的握手! 长达一分钟之久!打破坚冰------
(二)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的改善
(1)历史背景:美方、中方
冰封日久、极不正常得中美 关系在70年代终于出现转机。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得原因 是什么?过程怎样?对中日 关系及西方国家得外交政策 产生怎样重大影响?
(2)乒乓外交:1971年,打开中美交往得大门
建交热潮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欧只有6个国家同中国 建交。70年代初中国先后同比利时、冰岛、 马耳他、希腊、西德、卢森堡、西班牙等欧 洲国家建交。中英、中荷也由代办级外交关 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中国同北美的加拿大、大洋州的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也先后建交。 亚洲地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原来的16个增 加到26个,非洲地区由18个增加到45个,拉 丁美洲由1个增加到13个。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0、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如果 把这些成果视为中国“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成 功,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三大外交成果: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的恢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改善。 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
80年代以来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外交方针
国际环境: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 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 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外交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的 外交战略: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 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 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 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 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邓小 平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国采取敌视中国 的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 上包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为了 保卫胜利成果、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自 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三大外交政策 2 .中苏友好 1949年,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 并于次日与我国建交。(建国一周年 时,新中国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 系)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 访问苏联。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和其他协定。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平等互利
形式多样 讲求实效 共同发展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2.表现 (1)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2.表现
(1)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11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中美建交 2.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我们的朋 友遍天下”
1.建立和发展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 关系 2.东非交通动脉——坦赞铁路胜利通车 3.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 建立外交关系
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 友好交往的大门。(小球转动了大球)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 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 一个中国的原则。 ③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并出席 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
4、意义?
(1)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 两国建交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不断得到发展。 中美领导人首次握手 (2)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利 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4)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提高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
中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一 二 一 探究点:跨过大洋的握手
1、敌视状态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 末,中美关系处于敌视状态,美国 对新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 事包围,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 之中。
2、态度转变?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 高。中美合作于双方有利。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
异”的方针,粉碎了帝国主义阻挠、破坏会议的阴谋,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中美关系史上,对国际形势产 生重大影响的大事是 A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B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C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D 基辛格访华
8、中国与美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是在:
A.1972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1年
小组合作 探究完成
中国
亚洲
非洲
拉丁美 洲
新知讲解
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第三世界的国家
中国VS亚洲:27个 中国VS非洲:41个 中国VS拉丁美洲:12个
新知讲解
21cnjy
中国与非洲
中国铁路工人与非洲兄弟一起修筑坦赞铁路
新知讲解
21cnjy
1976年
“自由之路”的东非交通动脉---------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胜利通车。
作用:连接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是 中国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友谊 的见证。
新知讲解
中国与亚洲
1972年9月 中日建交
➢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 明,宣告建立外交关系。
新知讲解
你知道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问题有哪些吗?
新知讲解
历史问题:如何正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
现实问题:台湾问题、靖国神社问题、 钓鱼岛问题 教科书问题、战争赔偿等
A.卫星
B.乒乓球
C.篮球
D.足球
4、1972年2月,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 A 肯尼迪 B 威尔逊 C 尼克松 D 布什
5、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问中国的一周被西 方新闻界称为 A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一周 B 让世人关注的一周 C 愉快的一周 D 改变世界的一周
6、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 最大的障碍是: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3.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点 新时期的外交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 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基础,反对霸权和强权,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目标,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
主题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问题探究】 材料一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
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_____ 1979 年1月1日, ③1978年,中美发表《_________________ 两国正式建交。
田中角荣 访问中国,签署《_________ 中日联合 ④1972年9月,日本首相_________ 声明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_____ (3)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
必须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性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 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和新时期的外交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条件。
美国 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_____ 长期没能恢复。 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增强。 ④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 1971 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 (2)恢复:_____
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三
周恩来:“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
的一切合法权利。
2.历史性的握手(中美关系改善):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只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视角三
关注新史观
从构建和谐世界的视角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上一个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指导国
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中国在万隆
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当时会 议的进程,至今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分歧的重 要指导原则。这些外交政策和原则。传承着中华 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
3.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 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 景叙述不正确的 是 A )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解放运动的发展 4下列图片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的外交环境。请判断 这一宣传画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时期 (B )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 打倒苏 修!
斯大林、周恩来、毛泽东在《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上 A.加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
C.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企图
本课小结
时间
20世纪40、 70年代 50年代
冷战对峙, 两极格局形成
独立自主一边 倒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80、90 年代至 今
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 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解析 B.②③
( D ) ②提出“求同存异”
D.①②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 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 “以„„的重要外交活 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 动为例”,首先就要能列 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 举出有哪些事例。然后才 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 是中国政府做了哪些事情。 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所做出的努力。
一、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 (3)成果: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新中国成立一年多与17国建交
【剖析】从国际邮件资费表中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 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 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 法不正确;B项表述不正确,明显可以排除;捷克 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答案为D。
(2010年湖南文综)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 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 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 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 为( D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基本史实应该包括时间、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 途径、结果等。概括的成 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 就,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 成就。 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关系正常化与建交是不 同的两个概念,应该明确。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 美国是超级大国,中美正 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 常化不仅对西方世界有影 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响,对苏中关系也有相当 的牵制作用。
例3(2010年上海单科)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 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 是( A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剖析】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 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组织在 2001年,故选A。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背景:①美苏对峙威胁第三世界主权与安全;②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时间:①1953年;②周恩来提出。 (3)内容:①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 (4)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④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剖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军事同盟条约,1980年期满后 没有再延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同任何国 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不结盟政策。A过于绝对化; 回忆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没有影响签订军事同盟,B 错误;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 所以D更准确。答案是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20世纪50年代新成就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 中美关系缓和 中日关系改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新中国外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3.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 (2)意义: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4.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2)内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意义: ①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②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 (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美国霸权地位下降。 (3)亚非拉国家作用加强。 2.时间:1971年26届联大。 3.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曲折:“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平反冤假错案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法律体系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发展
三、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课标理解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致 就是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 济恢复时期。所谓外交活动, 是一个主权国家执行外交政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 策、代表国家处理双边和多 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 边外交事务等。 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面的意义。 基本内容,首先要记住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然后才是理 解其意义,主要在于促进人 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例2(2010年福建文综)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1和图2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 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D)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剖析】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并非体 现睦邻友好关系,A不对;中国与美国也没有结成同 盟关系,B也不对;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所提 出的外交方针政策,意为废除近代以来中国政府所签 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重新与西方国家签订条约,建 立外交关系,C也不对。正确答案为D。
三、中美建交 1.原因: (1)美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2)中与苏关系恶化受苏威胁。 2.过程: (1)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 报》。 (2)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意义:结束了多年对抗,关系开始正常化。
四、中日建交 1.原因: (1)日本追求外交自主。 (2)中日友好活动发展。 (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2.时间:1972年。 3.影响:西方国家掀起与中国建交热潮。
例1 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 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亚洲各国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 家 航空 西欧各国(捷克转) 西欧各国(香港转) 其他各洲 邮资(元) 0.32 0.48 0.48 0.80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 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 地位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政治建设
条件: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政协召开 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时间:1954年 政 第一部宪法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治 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 制 确立:1954年 度 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奠定政治基础,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设 多党合作制度: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及地区经济发展
目的:针对台湾问题 酝酿:“九条方针”及此后对台政策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确立: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统一方式:“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关系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基本立场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允许台湾独立
五、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 展。 2.成就: ①接纳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 ②同七十七国集团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⑤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影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六、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不结盟。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表现: (1)与俄、美等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2)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 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 份 建 交 国 家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剖析】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B与D都不对;“文 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它给中国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中 国外交不可能没受到其干扰。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