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项目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其进展

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其进展摘要:文章对国内外有关项目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 阐述了项目的内涵及其研究状况; 在此基础上, 从纵向、垂向和横向三个维度提出了研究项目管理的框架, 指出项目管理研究的演进和发展趋势, 最后提出了项目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研究框架; 演进; 研究方向一、项目管理的研究框架项目管理是一种适用于任何责任重大、关系复杂、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的一次性任务的管理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这种性质的活动越来越多,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在这个变化是唯一不变的时代中, 竞争环境的改变必然导致管理过程和组织方式的转变, 为管理一次性活动, 减少不确定性, 在限定的资源、成本和质量下完成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人们引入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管理项目, 项目管理应运而生。
项目管理研究领域有大量的文献, 内容涉及广泛, 本文根据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 从纵向、垂向和横向三个维度对当前项目管理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如图1 所示) 。
图1 项目管理研究的立体框架1、纵向维度: 从传统项目管理向现代项目管理的演进。
项目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传统项目管理和现代项目管理。
传统项目管理主要是从20 世纪40 年代到70年代, 始于二战时期美国军方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项目。
这一阶段主要强调“三控两管一协调”,“三控”是指对进度、质量和成本三要素的监控,“两管”主要是合同和信息, 配以合理的协调机制。
“侧重”的是项目的范围、费用、时间、质量和采购等方面的管理, 追求在给定费用限额内,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目标, 是基于实现项目的三约束( 进度、成本、质量) 而提出的一项科学管理方法, 应用的行业也只是局限于国防、军事和建筑业。
期间先后诞生了两个项目管理研究的国际学会, 1965 年欧洲国家成立的 IPMA——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侧重实践方面的研究; 1969 年成立的PMI——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侧重知识性的研究。
谈谈某某公司项目管理

谈谈某某公司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
它一出现就引起举世瞩目。
1975年美国杜邦公司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设备维修,使维修停工时间由125小时锐减为7小时;1985年美国人在北极星导弹设计中,应用项目管理技术,竞把设计完成时间缩短了两年。
传统的项目管理以技术为导向,而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今天,项目管理更有了新的发展。
某某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做法体现新的感觉;公司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管理会计等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严谨的项目管理方法有机结合,既发挥了项目管理方法上的优势,又为传统的项目管理插上了知识管理的翅膀。
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某某首先是从美国项目管理组织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引入了国外整套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
在全公司进行项目管理思想的普及培训。
使得项目管理深入到公司每一个层面,某某成为全员项目管理的企业。
当然,原样学习可以,原样照搬或许就没有出路了。
在深入学习和大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某某形成了独具特色和竞争力的项目管理方法,并运用此方法不断提高项目水平,不断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某某的项目管理主要体现出管理方法,风险控制、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特色,而且,公司还在不断地调整组织结构,不断地研究和推广更加有效的项目管理。
1、公司项目管理的方法论首先在方法上,某某的项目管理有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和优化管理三个层面。
阶段化管理指的是从立项之初直到系统运行维护的全过程,某某按照自己的运作模式将项目分成小的阶段。
比如,对于应用开发项目,划分为项目准备、业务调研、外观包系统、系统设计、开发及测试、联调及验收、上线、推广以及维护等9个阶段;而对于产品开发项目,则划分为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编程、测试、制作手册和产品打包等6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成果验收,以及必要的监督回馈,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减少项目经理和客户的分歧,增加项目风险的可控性。
新世纪十年中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进展

图书馆 知识 管理包 括 的 内容 非 常丰 富, 是 它
总结为由知识总库、 队伍更新、 技术更新 、 服务更新、
权管 理是 图书 馆知识 管理 的主要 内容 。 根据 知识 能否 清 晰地 表 述 和有 效 的 转 移 , 以 可 把知 识分 为显 性 知 识 和 隐 性 知 识 。 以此 理 论 为基
国外对 知识 管理 的研究 始 于上世 纪 5 0年代 ,0 9
年 代末 作 为一种 新 的管理 理论进 入我 国的图书馆 学
2 图书馆知 识管 理应 用研 究 2 1 图书馆 知识 管理 的模 式 .
图书馆知 识管 理模 式是指 导 图书馆 知 识管理 实
践 的一套 方法 论 , 一种 参 照性 指 导 方 略 。 白庆 珉 是 提 出 的图书馆 知识 管 理 模 式包 括 一 个 目标 、 个 基 一
础、 三个 层 面 、 四个过 程 、 个 环节 。图 书馆 的知 识 五
研究 领 域 , 成 为 近年 来 的一 个研 究 热 点 。盛 小平 并
是 国内较早关 注 知识 管理并 对 图书馆 知识管 理进行
系统研究 的专 家 , 他认 为 图书 馆 知 识 管 理 是 “ 书 图 馆 运用 知识 管理 理论 、 技术 与方法 , 理配置 和使 用 合 知识 及 相关 资源 , 分满 足 用 户 不 断变 化 的信 息 和 充
1 图书馆 知识管 理理 论研 究
1 1 图书馆 知识 管理 的含 义 .
“ 人本 管 理 、 能本 管 理 与知 本 管 理 ” 体 化 的管 理 , 一 是“ 激励 管 理 、 主 管 理 和 自主 管 理 ” 结 合 的 管 民 相 理 【 。基 于知识 视角 的 图 书馆 学 研究 、 5 J 图书 馆 知识 资源 与过 程管 理 以及 图 书馆 人 力 资 本 管 理 、 图书 馆 结构 资本 管理 、 图书馆 市场 资本 管理 、 图书馆 知识 产
项目管理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项目管理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介本文旨在概述项目管理方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项目管理是一种将特定目标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为实现目标,需要使用合适的项目管理方法。
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和研究项目管理方法,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成功率。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项目管理专业,并且开展了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项目管理方法。
其中一些方法包括:1. 敏捷项目管理:敏捷项目管理方法注重快速响应变化和高度合作的项目执行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等领域。
2. 质量项目管理:质量项目管理方法关注项目成果的质量控制,通过严格的项目执行和监督,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3.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方法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项目风险,帮助项目管理者降低项目失败的概率。
国内学者还在项目管理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统计方法和案例研究等手段,分析项目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为项目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国内项目管理的发展和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相似,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也对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们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项目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项目管理方法。
一些典型的研究包括:1. 精益项目管理:精益项目管理方法通过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实现项目的高效执行。
2.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方法通过有效管理和应用项目相关的知识资源,提高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效能。
3. 可持续项目管理:可持续项目管理方法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长期的项目成功。
国外学者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项目管理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项目管理领域,也在实践中带来了很多启示。
总结国内外在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进展。
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对项目管理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法和理论。
国内外近十年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研究进展与趋势

国内外近十年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研究进展与趋势作者:曾杰妍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传统的以资源和资本这些有形产品价值为依据的战略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发展需要。
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企业知识共享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
企业内知识绝大多数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隐性知识,也正是由于隐性知识特有的属性使其共享的评价成为知识管理的难点。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重要文献、研究主题以及研究热点等角度对国内外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为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的目的。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共享企业一、引言企业内知识绝大多数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隐性知识,也正是由于隐性知识特有的属性使其共享的评价成为知识管理的难点。
因此,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及其评价的研究不仅能丰富知识管理理论,又能促进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梳理近十年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重要文献、研究主题以及研究热点等角度对国内外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重要文献分析1.国内重要文献分析。
重要文献通过文章的被引频次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文章的H指数作为高被引文献的指标,即在国内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研究领域中,至少有h篇文章的被引频次不少于h次。
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236条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确定H指数为15,即被引频次排名前15的为高被引文章,列出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见表1。
由表1可知,被引频次最高的是2011年何明芮和李永建发表的《心理契约类型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该文通过结构化问卷对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216名知识员工进行实地调查,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不同类型的心理契约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从员工心理契约角度为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研究。
国外项目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成知识,以及如何应用项目管理开始的[39]。但是这些 研究基本都是各类基于知识的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 用讨论,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项目知识”上。 3.2项目知识门户Barthes和Tacla采用群件技 术和多代理技术设计了用于在复杂研发项目中进行知 识管理的项目门户系统【柏J。Hameri和Puittine展示了 利用万维网技术来提高分布式项目(Distributed jeet)的I作效率和成功率的层次框架[41】。 3.3项目知识获取与重用技术Tan等认为在项 目执行的过程中及时获取可重用的项目知识非常重 要,开发了包含基于网络的知识库、集成的工作流系统 等组件的直播式获取(Live Capture)与重用项目知识的 ~套方法[37|。Udeaja等在文献[37]的基础上发展了 一个基于web的系统原型,使得项目运作期间不同的 参与者可以在共享的项目知识文件中记录他们所领会 的知识,从而便于在项目后期或后续项目中重用这些 知识[42J。
蛐等讨论了新产品研发项目中知识网络的特性,
其他项目知识管理信息化研究Datum和
Sehindler指出面向项目的知识媒介(Project—oriented
Knowledge Medium,PoKM)覆盖了项目知识管理的全
发现团队稳定性、团队成员间的熟悉程度、相互之间的 信任等因素对项目团队学习及新产品项目的成功有着
组织特征对项目知识转移的影响。
Laframboise研究了在IT项目中IT部门的知识管理能 力如何影响其向非IT部门的知识转移,指出知识基础 结构能力与知识转移的成功密切相关[15 J。Ordanini等 通过新产品开发项目案例的分析,认为使用基于项目 的结构进行管理活动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保持与转 移[16】。 2.2.2组织文化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Kosk. inert等讨论了哪些社会约定会促使项目工作情境中的 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并认为面对面的交流环境会增 强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语言的运用、相互间的信任等因 素会影响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17】。Adenfelt和Lager— stl-om调查认为在跨国运作项目中组织文化对知识创 作与共享最为重要【1引。Brookes等调查阐释了项目情 境下的项目社会网络和项目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并 指出可以通过提高该框架的连通性和传导性来改善项 目知识管理【19]。Eskerod和Skriver通过案例研究发现 组织文化往往会抑制项目管理者之间的知识转移[20】。 Ajma]和Koskinen认为项目经理必须把若干不同的组 织与职业文化融合为一个项目文化才能实现有效的项 目知识管理【81。Petter和Randolph访谈讨论了社会规 范与组织的状况如何影响项目知识的重用,并根据项 目管理经验水平划分了从正式的知识库中获取知识的 有效性层次【21 J。 2.2.3项目知识管理与项目成功/绩效的关系。 Karlsen和Gottschalk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不同的知识 转移机制对于IT项目成功的影响[22】,认为影响IT项 目知识传递的因素,包括信息技术、系统与程序、文化 等∞J。Desouza和Evaristo通过对IT组织项目管理办 公室(Project Marmlagement Offices)的调查,系统性地描 述了PM0s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并列举了PM0s的关 键成功因素[圳。Fong和Kwok调查发现知识管理的 主要策略(编码和个性化)在项目中应用的比例基本相 同,并且管理层支持是知识管理系统成功的关键因 素[251。 2.3从团队层对项目知识管理行为的研究 2.3.1团队运作模式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 Bremen等认为在项目环境中进行知识获取、传送和学 习的过程十分依赖项目的社会组织模式、活动与过程,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及最新进展

流程 框 架 , 括 知识 管 理 组织 层 、 识 价 值链 、 识 转 包 知 知
化 层 以 及 知 识 管 理 支 撑 层 四 大 部 分 [j 1 3
・ ~
些 学 者 还 对 知 识 管 理 流 程 中 的 某 个 环 节 进 行 了
关 注 。Dio x n重 点 研 究 了 虚 拟 企 业 知 识 管 理 流 程 中 的 知
展 。 际 、 内 市 场 竞 争 的 日 益 激 烈 , 统 的 企 业 经 营 国 国 传 模 式 已 不 能 满 足 当 前 激 烈 的 竞 争 与 瞬 息 万 变 的 市 场 环 境 具 有 敏 捷 制 造 和 柔 性 反 应 特 征 的 虚 拟 企 业 应 运 而 生 。 利 用 企 业 间 的 互 补 性 资 源 和 集 成 功 能 。 过 成 员 它 通 之 间 的 资 源 共 享 与 整 合 .获 取 虚 拟 企 业 特 有 的 竞 争 优 势 而 知 识 管 理 的 应 用 能 有 效 促 进 虚 拟 企 业 间 信 息 的
Ab t a t s r c :Vi u l e t r rs n n wld e ma a e n s t e t o p p l r i u s i o a ' ma a e n ed a r a n e p ie a d k o e g n g me t a h w o u a s e n t d y s t s n g me tf l .h s i ata td at n o f s h lr o d a ra n r c n e r .F rt , u t ce t t n o c o a s h me a b o d i e e ty a s i l s mmai e h e e c f k o e g n g me ti r ei n sy r s t e r s a h o n wld e ma a e n n z r vru l e t r r e fo t e a p c s o n wld e n a e n r c s ,mo e a d s s m d v l p n ,a d t e c re t i a n e i r m h s e t f k o e g ma g me t p o e s t p s dl n yt e e e o me t n h n u r n
项目知识管理框架体系研究

引言 2 1 世 纪 是 知 识 经 济 的 时 代 , 知 识 生 产 成 为 经 济 发 展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管 理大师彼 得 ・ 德 鲁克指 出: “目前真正 的控制性 资源和 生产决 定 性 因 素 及 不 是 资 本 , 也 不 是 土 地 和 劳 动 力 ,而 是 知 识 ” 。 项 目管 理 是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期 发 展 起 来 的 重 大 新 管 理 技 术 之 一 。 项 目管 理 是 一 个 创 新 知 识 产 生 、 转 化 的 过 程 , 是 一 个 企 业 进 行 学 习和 积 累 知识 的途 径 [ 1 ] 。 然 而 在 各 种 项 目管 理 知 识 体 系 中 很 少 有 包 含 知 识 管 理 的 内 容 。 如 何 在 项 目 管 理 中 进 行 有 效 的 知 识 管理 是 一个 有 待解 决 的重 要研 究 课题 。 1 . 相 关文 献 及研 究 介绍 在 知 识管 理诞 生 的 1 6 年 间, 国 内外学 者进 行 了广泛 和深 入 的研 究 。维 格 ( K・W i i g , 1 9 9 7 ) 、达文 波特 教授 ( T・H・D a v e n p o r t , 1 9 9 5 )研 究 了 知 识 管 理 的 内 涵 与 包 括 的 范 畴 。 巴斯 ( B a s s i ,1 9 9 7 )、 达 奎斯 等 ( P・ Q u l t a s ,1 9 9 7)从 过程 的角度 定义 了知识 管理 。艾莉 ( V e r n a・ A 1 l e e ,1 9 9 8 ) 、法 拉 普 罗 ( C a r l・F r a p p u o l o , 1 9 9 5 )从 知 识 管 理 的 目标 方 面 对 知 识 管 理 进 行 了定 义 - - ] 。国外学者 对于知 识管理 理论 的研究主 要有 :野中与竹 内 的知 识转化理 论、达文 波特和布 鲁塞 克 的知 识 市 场 理 论 、 知 识 交 流 分 类 理 论 、 知 识 评 价 理 论 。 国 内 比 较 有 影响 的研究有 乌家培 论知识 管理与信 息管理 的关系理论 ;左美 云、许 珂 、陈禹对于 企业知 识管理 的内容框架 研究 ;王众托 的关于知 识管理 若 干 问题 的探 讨 等 ] 。 - 卜广 器 近 年 来 项 目知 识 管 理 成 为 项 目管 理 和 知 识 管 理 研 究 的 热 点 , 国 内外 学者 也进 行 了大 量 的研 究 , 由于 国 内引 进 知 识管 理 较 晚 , 所 以与 国 外研 相 比先 对 滞 后 。 国 际上 对 于 项 目管 理 与知 识 管 理 的 研 究 起 步较 早 , 并形 成 了许 多 相对 完 备 的理 论 模 型 ,具 体 可 参 考 《 国 外 项 目知 识 管 理 研 究 进 展 》 ( 徐 进 朱 菁 ,2 O 1 0 )。 2 . 项 目 中 进 行 知 识 管 理 的 必 要 性 知 识 管 理 存 在 的 目 的 并 不 是 知 识 管 理 本 身 , 而 是 为 了有 利 于 组 织 整 体 战 略 目标 的 实 现 。不 同 的 行 业 , 由于 其 经 营 特 点 不 同 , 对 于 知 识 管 理 的 应 用 需 其 他 行 业 所 不 具 有 的 特 点 , 针 对 项 目管 理 领 域 实 施 知 识 管 理 的 研 究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项 目管理 的特 点决定 了在 项 目管 理 中进 行 知识 管理 的必要 性 。 具 体来 说 项 目管理 具 有 以下 特 点 。 1 )一 次 性 ,一 次 性是 项 目与其 他 重 复 性 运 行 或 操 作 工 作 最 大 的 区 别 。 项 目管 理 的 一 次 性 特 点 决 定 了 项 目对 知 识 与 知 识 管 理 的 需 求 程 度 , 同 时 项 目管 理 的 一 次 性 会 使 项 目 管 理 人 员 忽 视 知 识 管 理 的 重 要 性 。2) 独 特 性 , 每 个 项 目 都 有 其 独 自 的 特 点 。 项 目 的 独 特 性 决 定 了从 项 目 中 积 累 的 知 识 的 价 值 是 独 一 无 二 的 。3) 目 标 的 确 定 性 , 对 于 每 一 个 项 目来 说 必 须 有 明 确 的 目标 :成 本 、进 度 、质 量 。项 目管理 的 目标 性很 容 易导致 项 目管 理 人 员 只 关 心 项 目 目标 的 达 成 , 而 忽 视 在 项 目过 程 中 的 知 识 管 理 工 作 。4)项 目的临 时 性与 开 放 性 。虽 然项 目的 临实 行对 知识 的 有 效 整 合存 在着 一 定 的阻碍 ,但 是 项 目的开 放 性意 味着 更广 泛 与更 深入 的 知 识 交 流 与 知 识 共 享 。 5) 项 目管 理 风 险 的 不 确 定 性 与 成 果 的 不 可 挽 回 性 。 正 是 面 临 如 此 多 的 风 险 与 严 重 的 后 果 , 更 应 当在 项 目 管 理 中做 好充 足 的知 识准 备 ,应用 知识 管 理显得 更加 迫切 。 从 上 文 可 以看 出项 目管理 的这 些 特 点 对 实 施 知 识 管 理 既有 有 利 的一 面 ,也 存 在着 不 利 的一 面 , 但 知 识管 理 对 于 项 目的作 用是 毋 庸置 疑 的 。 3 项 目知识 管 理整 体框 架 艾莉 ( V e r n a・A 1 l e e ,i 9 9 8 ) 认为 知 识 具有 “ 波粒二相性” 即作 为 实 体 的 知 识 与作 为 过 程 的知 识 ,作 为 实 体 的知 识 也 就 是可 以 固化 的知 识 , 相应 的知 识 管 理 就 是有 关知 识 的收 集 、 整 理 、编 码 等 ;作 为过 程 的 知识 相应 的知 识 管理 也就 是 对 知识 流 的管 理 。 所 谓 知 识 流 的 管 理 ,是 指 为 保 证 知 识 在 企 业 中从 获 取 、产 生 、共 享 、 创 新 、利 用 到 知 识 挖 掘 和 衰 亡 的整 个 知 识 生 命 流程 畅 通 无 阻 而 采 取 的 保 障措 施 。包 含 知 识 获 取 、 知 识 共 享 、 知 识 创 新 、 知识 应 用 。 在P MI 的项 目管理 知 识 体 系 中将 项 目管 理 的要 素 分 为九 种 : 项 目集 成 管 理 、 项 目范 围管 理 、项 目时 间管 理 、项 目成 本 管 理 、 项 目质 量 管 理 、 项 目人力 资源 管 理 、 项 目沟 通 管 理 、 项 目风 险管 理 、项 目采 购 管 理 。本 文 结合 P M I 的项 目管理 知 识体 系 与前 述 的 知 识 流 管理 理 论建 立 了三 维视 角 下 的项 目知 识管 理框 架 。 本 框 架 体 系 总共 包 括 三 个 维 度 : 组 织维 、项 目要 素 维 、 知 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3-02 修回日期:2010-01-06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项目“情境敏感的项目知识推荐系统模型研究”(编号:2009Q044)。
作者简介:徐 进(1978-),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与信息化;朱 菁(1980-),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财务管理。
国外项目知识管理研究进展3Project K now ledge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 evie w徐 进 朱 菁(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成都 610031)摘 要 近年来,项目知识管理成为了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筛选、整理与分类,回顾了国外学者对项目知识管理的讨论,从组织行为和信息化两个视角分别归纳分析了国外学者对项目知识管理的内容特征和不同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对项目知识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项目知识 项目管理 知识管理 项目知识管理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10)04-0106-050 引 言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多变的经营活动环境和客户化的需求,企业/组织的活动很多时候以项目的形式进行[1],许多企业/组织的日常运作基本上是围绕项目展开的。
这样的企业/组织往往被称为基于项目的组织(PBOs ,Project -based Organizations )[2]。
很多学者认为,知识学习是帮助项目组织成功的关键资源[3],项目组织需要有效地整合利用分布在各部门和员工中的知识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加强项目知识管理(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可以有效缩短项目进度、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4]。
尽管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很早就开始兴起,然而将知识管理引入项目管理的研究以及在PBOs 中进行应用是最近几年才真正开始[2],针对PBOs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更深入和不同侧面的研究与应用推广[5]。
为此,本文对国外项目知识管理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本文对截止到2009年11月底前国外项目知识管理的已发表英文文献进行了检索、采用标题检索方式,即用“Project ”和“Knowledge ”两个词语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对英文文献选择了主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包括ASP &BSP (EBSCOhost )、ACM 、Pro 2quest 、IEEE X plore 、SDOS ,并限制为学术期刊文章,排除了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书评等,检索到308篇文章。
由于部分文献所研究的主题并非“项目知识”,如只是以某个特定的项目为背景研究涉及医化、生物的专业知识或知识产权等,因此,通过文献摘要阅读,对初次的检索结果进行了过滤筛选,得到有关的英文文献72篇,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项目知识管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下文从组织行为和信息化两个角度分主题归纳,并选取重点文献进行阐述。
文献主题分布如表2所示。
表1 本文筛选的英文文献的时间分布年份1988~19901991~19951996~2000篇数235年份2001~20052006200720082009篇数256615102 从组织行为角度的探讨 2.1 对项目知识管理的框架性研究21111 对项目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对于“项目知识”这个词汇,现有研究直接对其进行定义的并不多。
Conroy 和Soltan 定义了在项目执行中所需要的三类知识基础:a.组织知识基础,即项目实施所在企业和环境的特定知识;b.项目管理知识基础,即项目管理理论与应用的知识;c.项目特定的知识基础,即在一个特定项第29卷 第4期2010年4月 情 报 杂 志JOURNAL OF IN TELL IGENCE Vol.29 No.4Apr. 2010目的实施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7]。
Ajmal和K oskinen 在文献[7]的基础上,把项目中产生的知识分为了三类:a.技术知识,在项目中所使用的特定的技术、工艺、操作流程及其成本耗费等知识;b.项目管理知识,管理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方式、方法与规程;c.项目相关知识,与对项目和企业未来业务有影响的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知识[8]。
Damm和Schindler把项目知识划分为三类,即:a.关于项目的知识,如项目管理方法、项目组织等;b.项目中的知识,如项目邮件、项目会议与讨论记录等;c.来自项目的知识,如项目经验、教训等[9]。
表2 本文筛选的英文文献的主题分布分类主题篇数合计组织行为角度框架项目知识产生、获取与共享过程框架项目知识集成的框架12416组织层组织特征对项目知识转移的影响组织文化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项目知识管理与项目成功/绩效的关系471122团队层团队运作模式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团队成员特征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项目知识管理与团队成功/绩效的关系64515信息化角度基于知识的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项目知识门户项目知识获取与重用技术其他项目知识管理信息化研究1022519 注意:项目管理领域中的PMBO 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主要是抽象概括了日常项目业务中的管理知识,用于对项目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并不能等同于具体项目中所用到的知识,也没有详谈如何管理项目知识[6],因此仅讨论PMBO K的文献没有纳入本文的范围。
21112 项目知识产生、获取与共享的过程与框架。
Ayas指出知识学习是项目管理的关键战略因素,并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剖析项目管理,提出了如何构建有利于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项目网络结构[3]。
K asvi等讨论了一个在项目组织和项目中如何管理知识与知识能力的学习程序模型框架[5]。
Liebowitz和Megbolugbe 讨论了帮助项目管理者理解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一般方法框架[10]。
Schindler和Eppler总结回顾了从项目中记录经验知识的已用方法及其应用[11]。
Van Donk和Riezebos通过案例展示了基于项目的组织中知识库存的测量方法[2]。
Boh描述了一个区分PBOs采用的知识共享机制的框架,指出需要根据组织的的大小、地理分布以及工作任务特点来采用不同的知识共享机制[4]。
Jackson和K lobas基于社会构成理论和启发式方法建立了一个可以强化项目知识环境的知识产生与共享过程模型[12]。
21113 项目知识集成的框架。
Huang和Newell 阐释了在大型组织跨职能领域项目执行过程中知识集成的机理,认为其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使项目组织成员提升项目效益和管理社会网络的过程[13]。
Ebert和Man阐述了在软件工程项目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如何对关于项目、项目产品和项目过程三方面的知识进行集成[14]。
2.2 从组织层对项目知识管理行为的研究21211 组织特征对项目知识转移的影响。
Laframboise研究了在IT项目中IT部门的知识管理能力如何影响其向非IT部门的知识转移,指出知识基础结构能力与知识转移的成功密切相关[15]。
Ordanini等通过新产品开发项目案例的分析,认为使用基于项目的结构进行管理活动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保持与转移[16]。
21212 组织文化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
K osk2 inen等讨论了哪些社会约定会促使项目工作情境中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并认为面对面的交流环境会增强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语言的运用、相互间的信任等因素会影响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17]。
Adenfelt和Lager2 strom调查认为在跨国运作项目中组织文化对知识创作与共享最为重要[18]。
Brookes等调查阐释了项目情境下的项目社会网络和项目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并指出可以通过提高该框架的连通性和传导性来改善项目知识管理[19]。
Eskerod和Skriver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组织文化往往会抑制项目管理者之间的知识转移[20]。
Ajmal和K oskinen认为项目经理必须把若干不同的组织与职业文化融合为一个项目文化才能实现有效的项目知识管理[8]。
Petter和Randolph访谈讨论了社会规范与组织的状况如何影响项目知识的重用,并根据项目管理经验水平划分了从正式的知识库中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层次[21]。
21213 项目知识管理与项目成功/绩效的关系。
K arlsen和G ottschalk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不同的知识转移机制对于IT项目成功的影响[22],认为影响IT项目知识传递的因素,包括信息技术、系统与程序、文化等[23]。
Desouza和Evaristo通过对IT组织项目管理办公室(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s)的调查,系统性地描述了PMOs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并列举了PMOs的关键成功因素[24]。
Fong和Kwok调查发现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编码和个性化)在项目中应用的比例基本相同,并且管理层支持是知识管理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25]。
2.3 从团队层对项目知识管理行为的研究21311 团队运作模式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
Bresnen等认为在项目环境中进行知识获取、传送和学习的过程十分依赖项目的社会组织模式、活动与过程,・71・第4期 徐 进,等:国外项目知识管理研究进展需要在管理项目知识的时候考虑基于组织团体的项目知识管理方式[26]。
Fong回顾了关于知识创造和团队过程的文献,阐释了在跨领域项目团队中进行知识创造的过程[27]。
Ruuska和Vartiainen指出项目组织中的非正式或半正式团体可以促进知识共享,讨论了这些团体的各种特性对知识共享的影响[28]。
Whyte等通过比较研究认为特定形式的可视化/形象化工具可以帮助项目团队更好地在基于项目的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知识[29]。
Ratcheva认为通过跨边界活动以及与多个专业和社会团体的接触,跨领域项目团队可以利用内在的知识多样性成功地集成知识[30]。
21312 团队成员特征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
Marloes等认为信任对于项目团队知识共享作用有限,而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对成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最大[31]。
Sowe等通过对邮件的发送和回复行为的分析,研究了开源软件项目中员工间的知识共享行为特征[32]。
21313 项目知识管理与团队成功/绩效的关系。
Akgun等讨论了新产品研发项目中知识网络的特性,发现团队稳定性、团队成员间的熟悉程度、相互之间的信任等因素对项目团队学习及新产品项目的成功有着正面的影响[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