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价值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海明威作品的死亡意识与抗争意识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海明威作品的死亡意识与抗争意识

海明威作品的死亡意识与抗争意识每当我们翻开美国文学史的时候,我们就会十分清楚地发现,海明威——这位被西方评论界誉为“两次大战中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充满了浓浓死亡意识和抗争意识。

可以这么说,海明威在他一生近40 年的辛勤笔耕中,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短篇佳作,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死亡和抗争这两个主题展开创作的。

一、人生与死亡1918, 海明威赴欧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进人意大利境内的交战区为救护队开汽车时被炮弹炸伤, 在医院治疗个20月, 仅从腿上就取出弹片237块, 重伤的后果是严重的失眠和内心深处长久的恐惧。

20年后, 他谈起此次受伤时仍心有余悸“事实真相是, 我的伤深人骨髓, 结果确实给吓坏啦”, 1936 年, 西班牙内战爆发, 他以记者身份奔赴前线, 目睹了西班牙内战中的生生死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又以记者身份奔赴于各个战场, 在前线的一次汽车事故中,他头部受重伤, 伤口共缝了57针。

其间, 又因飞机失事造成严重脑震荡。

1949年,他被猎枪的枪塞打伤了眼睛。

1954年, 他去非洲狩猎, 遇飞机坠毁幸免于难。

海明威屡遭劫难, 虽说大难不死, 但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 生活中稍稍有些异常就会引起他不吉的联想。

1928年, 父亲自杀对他产生很大影响。

若干年后, 母亲把父亲自毙的那支左轮手枪交给他时,在卡片上附言:“也许你愿意保存它。

”他怅然若失:“我真不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什么兆头。

”, 可见, 传奇般的经历和独特而又复杂的遭遇, 强化了海明威对生命的理解, 后来的沉疴重病丰富了他对死亡的想象, 形成了他对死亡情结有着神经质般的敏感。

美国评论家H ·Bates 曾说过:“实际上海明威只有一个主题———死亡。

”更有甚者,有些评论家干脆把海明威戏称为“制造死亡的工程师”。

无疑“死亡”对于海明威来说,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在《午后之死》中海明威曾说过:“一切故事, 讲到相当长度, 都是以死结束的; 谁要不让你听到那里, 他就算不上一个真正讲故事的人。

《老人与海》主题辨析:是希望还是绝望

《老人与海》主题辨析:是希望还是绝望

《老人与海》主题辨析:是希望还是绝望导读:本文《老人与海》主题辨析:是希望还是绝望,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人与海》主题辨析:是希望还是绝望张继(山西大同市第一中学)现代的小说观念,对作品主题的解读持开放、多元、包容的态度。

越是优秀的小说,越能生动呈现人类生活真实图景的作品,在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碰撞时,就越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其主题的解读就呈多重的可能性。

《老人与海》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的主题,作品的象征意义,历来众说纷纭。

其争鸣本身,也蔚为文学接受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这部作品的主题一般倾向于积极乐观的理解。

代表性的意见是人教版《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中引用的杨仁敬的观点:“这部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是一曲打不败的失败者的赞歌。

”持此论者往往抓住小说主人公桑迪亚哥的一句独白发挥:“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迪亚哥被视作一个胜利者,“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他扞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是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引文同上。

)然而这种“积极向上”的理解态度,并不是中外文学评论中的“主流观点”。

海明威自己就说:“作品是一场悲剧这个事实并不使我感到不快,因为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而且它只能有一个结果。

”这究竟是一部“充满希望”的作品,还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绝望”的态度?我认为,从作品内容表现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考查,并不难得出结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老人与海》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直接激烈对话的生动画面。

一个已进入迟暮之年的孤独的“硬汉”与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群正面交锋。

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依存的,又是对抗的,但我们看到的主要是对抗。

大海是老人赖以生存的家园,那里既是他衣食的来源,也是精神的归宿。

年轻时的桑迪亚哥在大海上搏击风浪,是个捕鱼高手,在大海上,他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证明了自己是个“英雄”。

死亡:《印第安人营地》的压倒性主题

死亡:《印第安人营地》的压倒性主题

死亡:《印第安人营地》的压倒性主题作者:李丽红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9期内容摘要:对成长主题来说,小说的压倒性主题是死亡。

两个成年白人一个从现代科技的角度,一个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介入印第安人生活——而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是,这种介入又是必须的——它导致了在这种介入中印第安男人无法把握自己生活的无助。

主人公的成长是通过思考死亡来完成的。

关键词:死亡印第安人无助介入海明威的《印第安人营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它结构精当,语言平实,完美地体现了作家追求的简洁风格。

小说在进入中国之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国内学界颇具权威的董衡巽先生介绍海明威的《海明威评传》中,也只有两行字提到该小说。

[1]这篇小说除了艺术上的成就之外,它的主题也异常丰富,在中文极小的篇幅中,所包含的信息却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例如关于作品的主题是围绕尼克,还是自杀的印第安男人,或者是尼克的医生父亲,都存在不同的认识。

[2]事实上,作品的压倒性主题是死亡,印第安男人的自杀体现了现代社会侵入时印第安人的无助。

一.死亡与成长尼克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出现的系列人物——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等,从《印第安人营地》在海明威的尼克系列形象刻画中的位置上看,小说的主题是尼克的成长。

小说描写了少年尼克与医生父亲、乔治大叔一起去为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接生,剖腹取出婴孩后孩子的父亲却自杀身亡了。

死亡作为尼克成长的催化剂,《在我们的时代里》的另一篇小说《三下枪声》可以视为其前奏。

《印第安人营地》一开始描写天未亮时尼克随父亲渡河去印第安营地,“尼克躺倒下来,偎在父亲的胳膊里。

湖面上很冷”。

[3]到小说结束,目睹印第安人自杀后返家的尼克与父亲一起渡河,“尼克在船艄,他父亲划桨。

……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让手跟船一起在水里划过去。

清早,真是冷飕飕的,水里倒是很温暖”。

(124)从尼克依偎在父亲身上到与父亲相对而坐,并在冰冷的湖水里感到温暖,这一对比划出了尼克成长的清晰痕迹。

从《印第安人营地》和《杀人者》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从《印第安人营地》和《杀人者》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044《名家名作》·评论海明威先生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民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海明威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西班牙的内战,这些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战争的血腥与残忍,同时,在这些惊险的经历中,他也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而海明威最终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作品不乏对死亡的描述与思考。

《印第安人营地》被广泛认为是海明威最早出现对生与死关系思考的短篇小说,是海明威关于生存与死亡这一类主题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起点。

所以要研究海明威前期形成的生死观,《印第安人营地》这篇作品是一个重要出发点。

而《杀人者》是继《印第安人营地》之后发表的,是对《印第安人营地》中生死观念的发展,且这篇小说是海明威较为著名的一篇短篇小说。

因此,《杀人者》这篇短篇小说是研究海明威早期生死观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理解、领会海明威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提到的价值观和生死哲学,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活及死亡,培养珍惜、敬畏生活的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生死观念之展现“生死观”是指世界上人们关于生与死的根本意识和态度,是人生观的一个具体体现和重要构成部分。

所谓的生死关系哲学,就是指通过对人类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生命和人体死亡关系作出深刻的生命反思和自我追问,从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关于生死关系哲学的一种较为总体性的看法及根本性的观点。

海明威被普遍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多部文学作品以生死理论为重要主题,并且他对现实生活及人类死亡的深刻探索和研究广泛性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有名望的哲学家。

认真阅读海明威的作品,领悟其中的人类生死观和道德哲学,对初步了解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和基本含义,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印第安人营地》死亡主题创作的奠基石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中,最早出现关于生与死之间摇摆不定的这种感情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所以,《印第安人营地》被广泛认为是海明威关于生存与死亡这一类主题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起点。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生命与死亡主题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生命与死亡主题
“ 我要 离开这 个城镇 了” ,尼克说 。 “ 好”乔治说 ,“ 那倒 是一桩好事” 。
51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8 2 0
作 者简介:曹喜梅 (9 1 ,女 ,河南兰考人 ,中原 17 一) 工学院外语 系讲 师,研 究方向为英 美文学与外语教 学 。
“ 明知有人要 杀他却还 呆在屋里 等死,我 想着就 受不 他
第3 卷 第 6 0 期
20 0 9年 6月
湖南科技学 院学报
J u a f n n Un v ri f c e c n n i e rn or l n o Hu a i e st o in ea d E g n e i g y S
V 1 ONo 6 03 _ . .
了。他 妈 的 太可 怕 了 。 ”
朋友 ,每 晚在这干净 明亮 的餐馆喝酒 ,籍以 自慰。招待他 的
们 的时代里 的第一篇作 品是 印第 安人营地 》 。故事讲述
了少年尼克跟 随父亲去印第安人营地为一个妇女接生 。 这个 妇女经历 了两天痛苦 , 子还是没生下来 。 的丈夫 因三天 孩 她
当代美 国人与美 国社会 。“ 死亡”也是海 明威感触颇 深的一
点 。 亡是人类永远 无法逃 脱 ,也无法超 越的最大的、也可 死
前不慎砍伤 自己的腿 而躺在铺 上抽烟。 在没有麻醉药 的情况 下, 尼克 的父亲 用一把大 折刀为产妇施行了剖腹手术 。 孩子 虽然生下来 了, 那位 印第安人丈夫 因无法忍受 目睹妻子受 但
痛, 用剃刀割断 自己的喉管 自杀 了。 纵观海 明威一 生的创作 , 可 以发现这篇小说是—个起点 , 是对 人生中最为人们难 以接 受的问题——死 亡 的最初探索 。 为老 一代 , 作 尼克的父亲只

《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解读

《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解读

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解读《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代表作, 作家本人也因这部小说获得了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描写了老渔夫圣地亚哥孤身一人出海捕鱼的故事。

老人在海上漂流了八十四天, 仍一无所获。

此后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 终于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

但在归途中一大群鲨鱼围了上来, 尽管老人奋力拼搏, 最终还是抵制不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 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

这就是古典悲剧主人公所必然受到的报应。

《老人与海》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命运与环境的冲突的命题。

作品以象征主义及寓言体的写作方式向人们分别描述了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圣地亚哥的悲剧。

在此抗争中, 人类尽管乐观而意志坚定, 终究失败。

圣地亚哥是一个象征性形象,在他身上显示出诸多悲剧性特征, 作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悲剧的实质。

一小说悲剧的产生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海明威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的医疗队并在一次抢救伤员中负了重伤。

但在战争结束后, 海明威发现虽然有很多优秀的青年死在战场上, 但并没有人把他们的死看得很重而且那些在战争中受重伤的战士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一切都深深地触动了海明威, 他感到了莫名的悲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海明威带来了肉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的巨大痛苦, 他陷入了对世界的迷惘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西班牙内战的爆发, 让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他还是难以摆脱对现实的悲观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海明威定居古巴。

他矛盾的人生观发展到第三阶段。

一方面, 他继续发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提倡为生活而斗争到底的“奋斗哲学” , 另一方面却又不可避免地再次陷入悲观主义之中, 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残酷的搏斗, 而主宰人生的则是一场谁也无法抗拒的命运。

面对命运, 深受现代文明洗礼的海明威, 虽没有古代人面对不可知命运时的困惑, 但却多了一份悲观和绝望。

从海明威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 海明威成长的时代是一个战争与暴力横行的世道。

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美学分析

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美学分析

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美学分析
刘伯香
【期刊名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19)006
【摘要】对死亡的高度关注贯穿了海明威创作生涯的始终。

他通过对死亡的艺术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及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的形象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极其丑恶、不具任何审美价值;另一类则是可以转化为美的意象。

海明威还通过笔下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死亡的崇高之美,论述了死亡主题的悲剧内涵。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刘伯香
【作者单位】扬州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向死而生—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研究 [J], 魏晓律
2.死亡的精神超越者--析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 [J], 孙莉娜
3.论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多重意蕴 [J], 吴童
4.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美学分析 [J], 刘伯香
5.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美学内涵 [J], 苏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里的死亡旅程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里的死亡旅程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里的死亡旅程摘要:《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佳作,是他早期对死亡意识的一次深入探索和思考。

本文主要阐述了海明威对死亡主题的热衷以及主人公哈里的死亡旅程,让人们对死亡有更深的感悟。

关键词:《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死亡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出版于1936年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被认为是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中取得的最高成就,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而且也是作者最喜欢的几部作品之一。

作品继承了海明威的一贯风格,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

小说的话题是海明威非洲小说常见的话题打猎,情节很简单,主要描述的是作家哈里和爱人海伦去非洲狩猎所经历的事情。

哈里在为羚羊拍照的时候,不慎让荆棘把腿给划破了,伤口因为没有及时消毒包扎而受到了感染,更糟的是他们的卡车又抛锚了,他躺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营地的一张帆布床上等待飞机来救援。

飞机迟迟不来,他的病情日渐加重。

小说集中描写了哈里患绝症后最后一天的生活和思想。

在临死之前回顾一生,反思他的得失和教训。

海明威使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主人公哈里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通过他与妻子的对话以及他的内心独白几乎将他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围绕死亡和即将死亡来写,展示的是一种从烦躁生存到坦然死去的精神顿悟,在悔恨自己甘于沉沦中发现自己想要寻求的其实是灵魂和精神的不朽。

1、海明威热衷死亡主题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性。

海明威生活的年代欧洲正逢战乱,他从小就有参军的念头。

1918年4月,他从报社辞职,加入军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战争让他经常接触死亡,对死亡感受至深,他在小说创作中总是不遗余力地描述死亡以及主人公面对死亡时的种种勇敢、无奈、恐惧甚至绝望。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直接描写死亡,他让主人公哈里在伤病痛苦中慢慢经历感受死亡的过程。

哈里多次在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参加过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是人类生存的终极归宿是无可逃避的结局,海明威 深知这一点。而他既然把“真实”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 正是这种“真实”原则下,死亡恐惧机制作用于他们的意识里, 鲜活地标画出生命的本己性和有限性,促使他们生命存在的 个体性获得空前的突出,没有将生命简单粗暴地否定和断送, 而是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向着属于自己本质的死亡前行, 使自己的生命惠及他者和大众,在死亡的逾越中让生命升华 到了一个永恒不朽的新境界。
神的“荒原”,人只能在找不到生活目标,人生价值和生活意 义之中痛苦的挣扎,忍受无希望无意义的孤独生活,为追求 之徒劳,死亡意识的无法摆脱而饱受精神痛苦的折磨。加之 当时西方盛行悲观主义哲学思潮,海明威明显受到叔本华、 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影响,也使得他创作的作品充满死亡的 悲剧性色彩,呈现了消极悲观的情绪,总体上被罩上了一层 阴暗的死亡气氛。他塑造的一系列主人公杰克,亨利,乔登, 摩根,桑地亚哥,尼克等无一不是失败了的人物形象,他们内 心孤独痛苦,爱情短暂易逝,生活承受了诸多不幸。这些作 品里普遍弥漫着一种痛苦、焦虑、沮丧、惊恐、不安等情绪,也 可以说这即一种死亡意识。
注释: 杨恒达著.海明威全传.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 年,第 30 页. [美]马库斯·坎利夫著.美国的文学.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
1975 年,第 266 页.
7 2 0 1 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17
二、存在主义哲学下的蛋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 择”。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这一基本命题有着相似之处。他 相信人的命运取决于人们自己的选择,人的存在价值有待于 自己去设计和创造,无论处境多么恶劣,人都可以按自己的 意志决定行为走向,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在他的文学 作品中,他准确地把握了战争创伤和战后人们的焦虑彷徨心 理,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给人们指出一条精神上的出 路。所以他的作品可以在广大民众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但 是他并非明确地给出了一种可行性的出路,他完全是希望通 过自己的作品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读空间,从而使每个 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一战带给人们的是对于人生的困惑,对信仰的怀疑及精
三、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因素 海明威笔下的死亡意识体现了一种基督教的宗教精神 和因素。在他的一部自传书里有这样的介绍,“厄内斯特·海 明威给母亲写信,让她不要担心她不是一个好基赌徒: ‘我每 天夜里祈祷,对信仰坚定不移’”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体 现了人类“受难”的思想,上帝通过人的不断受难来显示人的 罪恶感,这种对痛苦和不幸的忍耐是人类应该接受的惩罚,在 饱受苦难的精神惩罚中,进而来肯定其惩罚的价值,具有理性 色彩。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设法用一个孤身奋斗的人的 故事讲了一个隐喻全人类的寓言”, 人的不断受难及所忍受 的痛苦无法靠个人来摆脱,所以在《战地钟声》里,乔丹为反法 西斯战争而献身;《永别了,武器》里亨利与凯瑟琳的诀别使得 爱的理想幻灭;《尼克·亚当斯故事集》里尼克生活道路上的 苦难重重,等等。因而,海明威笔下死亡意识的宗教精神和因 素,体现了欧美基督教文化“裁判文化”的严酷性。 作品死亡意识体现出来的宗教精神与艺术的精神相契 合,宗教精神借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探寻和 关注,以及为把握人生终极性价值和意义、实现对永恒幸福的 渴望所进行的精神领域的努力,可以说,宗教文化体现了作为 现代人拥有多元文化视域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显著特征。 由此可见,死亡是海明威从事创作的重要切入点,他通 过对死亡的艺术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历史的关注 和思考。因此,探讨海明威创作中的死亡描写将有助于我们 加深对海明威的思想和创作艺术的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迷 惘的一代”及硬汉形象的精神特征的认识和充分挖掘冰山那 隐蔽的八分之七的无穷意义。
文学评论
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价值
◎王晓霞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 要 死亡和海明威的生活和创作有一种不解之缘。正是死亡激发了他对人的悲剧处境的认识和反抗,促使他对人的 生存处境及生存和死亡的关系进行思考,促使他去探索人类的前途命运。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将自己对死亡的哲理而 且,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无疑也将促进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海明威所处时代的西方社会状况和精神世界。海明 威在生与死之间的苦苦抗争也是处在荒原上的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艺术写照。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 价值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7-017-01
一、代表了美国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及西方文化的人本 精神
美国创立至今虽仅 200 余年,却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 文化特性。首先,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最初从欧 洲移民到北美大陆的那些移民,也将欧洲文化传统的精神带 到了北美。而西方文明源于“二希”传统(古希腊文明与希伯 来文明),人本精神是西方文化中的主要精神和特质,在海明 威的笔下,很多人物形象都体现了这种精神。例如,《没有被 打败的人》中曼努埃尔·加尔西亚的形象,他六次斗牛至粉 身碎骨仍咬牙将牛杀死,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在临死前倒地 的时候还在向人们挥手致礼。可以说这种人物形象的死同 样令人悲哀,但是他们所体现的死亡意识,显示了人之所以 为人的尊严,体现了百折不挠、拼搏奋斗的精神,更代表了美 国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及西方文化的人本精神。海明威笔 下诸多“硬汉式”的英雄都以死实现了自我价值,表达了对生 命的热爱的态度,体现了自主独立,自我肯定,自尊并赢得他 人尊重的人本精神。具有此种死亡意识的人物形象,说明他 们虽然是行动上的失败者,但却是精神上的强者。他们的精 神姿态昂扬着独特的生命个性,积极勇敢,乐观进取,竞争负 责,不断追求,以其行动证明了独特的精神品质,也可以说是 一种美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是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