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教学论教案设计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是以传授知识点为主,学生被 passively 接受数学知识,缺乏对数学思维的培养。
随着诱思探究学习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探索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份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发更多教师的思考和探索。
一、课堂背景本文设计的数学课堂教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或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代数、几何和数学分析等内容为教学主题。
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但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待培养。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3.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以代数方程、几何图形和函数为主要内容。
2.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何用代数方程表示一个立方体的体积?”(2)激发问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场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发问。
例如:老师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和分析,发现代数方程和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3)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组长向同学发出探究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讨论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5)引导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和讨论内容,及时给予指导和总结,夯实学生的概念认识。
四、教学手段1.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互动授课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实现知识的共建和共享。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2.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1、为了改变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低质量、低效率的现状,需要加强有效教学的基础研究,探讨各学科如何通过实施探究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
那么,应撰写有效教学的内涵、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自己总结的经验等2、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
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境。
那么,必须研究探究情境的内涵、性质、种类、源泉、特别是本学科应突出创设那些探究情境,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详细论述。
3、在学生掌握客观规律的整个认知子过程中,学生的每一项学习活动,都应该实施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式。
因此,应该突出研究创设导向性信息的基本原则、功能、规律、种类等,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诱导学生如何按照导向性信息开展学习活动的做法和感受。
撰写的每项内容都要结合本学科典型案例加以论证。
4、探究学习方式中的行为子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明显标志,是完成体验性课程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外显载体。
而行为子过程则具体表现为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七动”。
那么,“动”的实质是什么?各种“动”是如何组织的?有什么规律可循?具体到本学科应该突出那几个“动”(例如,语文和英语教学应该强化听、说、读、写)?并结合案例阐明本学科如何具体的安排这些课堂学习活动,而又避免“热热闹闹一场空”的形式主义虚假现象。
5、“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实质是把“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单项信息传递,转化为学生主体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的多向信息交流。
那么,如何理解课堂学科教学的三种水平,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思维水平的内涵、实质、特征,以及结合本学科典型案例,具体论述如何实现“思维水平”,把“满堂灌”、“满堂教”变为“满堂学”。
6、依据“三个层次要素”和“三个贯穿要素”的基本功能,结合本学科的典型案例具体论述如何理解与实现探究学习方式的“有规律性”和“更有艺术性”。
“诱思探究”教学法

3013年11月14日
景谷一中
一、作现状分析及介绍“诱思探究教学法”:
师师生Fra bibliotek生生
生
生
生
生
生
生
生
记忆水平(注入式) 单向灌输式:满堂灌 特征:死读书、读 死书、读书 死、书呆子。
生
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被动式) 鹦鹉学舌 理解水平 双向谈话式:满堂教 特征:鹦鹉学舌,配合教师, 生 教会知识,被动接受; 考试机器,高分低能。
(二)内容:总体结构有分三大部分。
1、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2、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3、迁移应用,加深理解。(课后作业设计在该模块中)
这种模式 :
对教师的要求:不当讲解员,要当引路人。 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不过引路人,要学全靠自用心。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二、 课件的设计要求和制作方法:
(一)设计要求:
1、不使用背景、艺术字、边框、动画。 2、每个内容开头空两格。 3、顺序符合:一、(一)、1、(1)、①,按这种模式依次往下。 4、字体颜色:只用三种颜色,红色、黑色、深蓝色。 5、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 ①大标题是什么,如:复习旧知,奠定基础;深入探究,突破难点;迁移应用,加 深理解等。(字体颜色:黑色或红色) ②学什么,可直接说明要让学生做××页的第×题。(字体颜色:黑色) ③怎么做,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展示等。这个环节要求 教师对学困生怎么学也设计进去,如:可以看课本或问同桌,不知道对或错的写在作业 本上。 ④出示答案,这个环节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改错。(答案用红色)
生
生 师
思维水平(主动式) 多向交流式:
第一种模式称为满堂灌,第二种模式称为满堂教,第三种模式称为满堂学。
课堂教学“诱思——探究”模式

课堂教学“诱思——探究”模式大连二十四中学王红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已从传统教育所主张的系统讲授教学法转变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包括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的主线上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课堂导演这一角色,创建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化学学科的知识传授。
同时培养学生一丝不敬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内容。
一、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一)现代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已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气加强双基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
教师只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沿着化学研究规律积极探索,使学生从原来的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正如古语云:“授人以鱼,只教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二)根据奥苏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创设问题情况,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求,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
(三)通过“诱导、暗示”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的迁移。
二、功能目标(一)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诱思探究训练,使学生自己“学会”化学知识,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化学知识体系。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感知的敏锐性和目的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在较直观、形象地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实施条件(一)教师方面:1.教师必须有精深而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实验知识、化学史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化学方法论知识,它是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
只有掌握它才能帮助学生从事化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2.教师必须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合理科学守安排整个教学活动。
3.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举。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通过诱思探究学习为基础,设计一节生动有趣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直线方程的相关知识,包括斜率、截距、斜截式方程等内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能够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著名画家马蒂斯的画作《舞蹈》引出数学中的直线概念,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2. 基础知识梳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方程的计算方式,并引导他们总结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发现直线的斜率、截距、斜截式方程等内容。
3. 拓展应用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输入一组数据,让学生利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方程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诱导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直线方程计算题目,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知识的规律。
五、课堂评价方式的选择1. 自评互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彼此的学习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诱思探究重在教学设计

2014-01经验交流三、把握好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教师需要明确哪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以致影响了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会下降。
例如,“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课包括三部分内容: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和特点。
教学的重点是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在“影响的来源”部分少花时间和精力,在后面两个重点部分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进行祥讲,反复练习。
确定教材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高考考纲定为教材的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教材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点。
作为教材的关键点,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
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点,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总之,高三思想政治第一轮复习绝不等同于做题和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再学习、再升华。
教师只有踏踏实实,在书本知识与考题之间互相联系、转换,把“活”的考题与“实”的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多下功夫,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编辑韩晓教学理论的共性乃是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学”的一面是主要方面,它规定着教学的性质,即教学质量的高低。
撰写好教学设计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因为在教学设计中规定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明确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和职能。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特别强调撰写教学设计。
那么,怎样才能撰写好教学设计呢?一、要转变一种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新事物起初总会遇到艰难险阻,诱思探究对我们来讲是新事物,它能否成长起来,就看我们是否能转变观念,能否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能否愿意从满堂讲、满堂教中走出来,尝试着去实现满堂学。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较低。
而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培养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我们将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设计一节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函数、极限、导数等概念,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函数、极限、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函数极限和导数的运用和推导。
三、教学方法本次课堂采用诱思探究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师生互动(5分钟):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引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函数、极限、导数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到多个相关数学问题或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并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和问题。
4. 小组合作(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 总结梳理(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函数、极限、导数的理解,澄清学生疑惑。
6.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任务与学生的主题,让学生在课下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四、学习评价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可以很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1. 学习记录: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和产出。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4.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问题、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资源;2. 教师熟悉问题的解决过程,了解可能出现的思维误区。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思考兴趣(1)导入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展示问题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等方式引入本次教学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思考解决办法。
(2)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如何证明两条平行线的交角相等?”或者“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2. 学生探究问题(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在小组之间游走,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学生可以从其他小组的解法中找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1)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或规律。
(2)提供定理或公式: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供相关的数学定理或公式,让学生将规律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3)引导学生推理:教师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和指导,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合理性和普遍性。
4. 学生练习和应用(1)个人练习:学生根据掌握的规律,进行个人练习题的解答。
(2)应用扩展: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应用拓展。
五、收尾和反思1. 讲解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个人练习进行讲解和评价,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程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文章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
所选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秀篇章,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诗人用意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由第一幅“农家丰收图”到第二幅“霜晨归渔图”再到第三幅“少女思恋图”,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不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和赞美秋天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这首诗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远闲淡。
学习这首诗,学生要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感。
诗歌短小易懂,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过一些优美的诗歌,初步掌握了些诗歌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积累了些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再学习此诗,我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诵读诗歌、体会画面、赏析文本,这不仅使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也能够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
此外,我想通过学习此诗优美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设计思路】上课之初,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朗读指导,让学生先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再自己范读,力求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班里的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练读,去体会意境美。
接着请同学起来展示读,针对不足的地方再给予指导,这样以便达到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情把握。
本课以诱思探究为主,在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指导下,我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诵读诗歌、体会画面、赏析文本,这不仅使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也能够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
因此,学习本诗时,我按照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三个认知层次来进行:一、美文美读,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体会诗意,感知诗歌中的画面。
二、自主探究,品赏主旨。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同桌交流之后全班交流,这是对诗歌主旨的整体把握,然后自主探究诗歌中的画面,最后分组讨论,畅谈自己所描绘的画面,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之前学生已经鉴赏了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最后要让他们迁移运用,学习本诗采用优美的词语和修辞来描写景物,同时让学生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说,动耳听,动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秋天》。
2、品味本诗意境,赏析本诗美句,鉴赏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能采用优美的词语和修辞来描写景物。
【教学流程】一、美文美读,整体感知(一)提问导入、激发情意。
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并展示丰富的秋日图片。
从图片中我们看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秋天。
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杜牧却吟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那么,你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独立思考,组织好语言后请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优美动听的歌曲及丰富的秋日图片,使学生陶醉其中,从视觉和听觉上就能够把学生带入秋天。
引用诗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简要实录:组织好语言后,学生举手发言。
王秋蕊:秋天是丰收的、美丽的季节,它像一位仙女,把五彩的颜料撒向大地,让大地变得五彩斑斓。
曹梦:秋天是温馨的,果实累累的季节,所以有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千古名句。
袁豪:秋天是悲伤、萧条的季节,所以有了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诗歌,有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写作特色。
【课件投影】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就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是读好诗的前提。
)(简要实录:抽查两名学生展示,投影补充、明确,学生简单地做了笔记。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秋天(何其芳)ﻫ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ﻫ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ﻫ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ﻫ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ﻫ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ﻫ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ﻫ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ﻫ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ﻫ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课件投影】放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音②读意思。
读完后①找一学生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肥硕(shuò)栖息(qī)乌桕(jiù) 梦寐(mèi)清冽(liè) 枯涸(hé) 镰刀(lián) 蟋蟀(xī shuài)寥阔(liáo kuò)②结合工具书为下列词语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冽:水清。
幽谷:幽深的山谷。
(四)朗读指导,渐入佳境。
【课件投影】诵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净、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诵读中要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朗读时还应该注意语调、语速、重音的把握,读出停顿,读出内容,读出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先个人练习朗读,之后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本文是篇优美的抒情诗,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领悟、体验、探究。
在朗读指导后,学生选择自己读得精彩的小节展示诵读成果,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文本的感知,也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并能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这符合诱思探究中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自主体验的观点。
)(简要实录:学生在教师的朗读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并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
在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读得很投入,也很有感情,更好地用声音表达了本诗的情感美。
对诵读中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达到全班受益的目的。
)(五)教师范读、激发想象。
【课件投影】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划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通过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简要实录: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不仅使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也使他们的身心陶醉到了农家丰收的秋景中,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学生完全沉浸在听读的世界里,脑海中开始浮现每个小节的画面。
)(六)再次朗读,体验画面。
【课件投影】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诗歌,并乘着想象的翅膀,把一切景物幻化成形象的画面,在你的电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之后请学生伴着音乐范读,其他同学轻闭双眼,体验画面。
(设计意图:再次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朗读才能的舞台。
)(简要实录:学生之前已经反复诵读了诗歌,此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伴着轻音乐范读,其他学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再次体验诗歌所呈现的画面,这时,每个学生都渐入佳境,表现出了热爱秋天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自主探究、品赏主旨(一)独立思考,整体把握。
【课件投影】思考问题⒈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试着给他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思考问题⒉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思考问题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思考问题⒋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之后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本诗借助形象的语言,展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表达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
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对主旨的整体把握。
)(简要实录: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在学生自由表述之后,教师归纳:⒈三幅图,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⒉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了农家秋日特点;秋虫低鸣、蟋蟀干涸、清冽,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⒊由远及近的顺序。
⒋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品味意境,想象画面。
【课件投影】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⒈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
⒉全班交流: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然后描绘画面。
⒊学生点评,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已经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设计此活动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形象的文字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生动的画面,让生动的画面与文字融为一体,定格在学生的记忆中。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简要实录:学生纷纷举手展示小组成果。
张文静:我们小组喜欢少女思恋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这样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
牛背上牧童悠扬的笛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牧羊女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谁能猜透牧羊女的心事呢?李奇星:我们小组喜欢农家丰收图。
清晨我们走入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彻山谷,田野里散发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稻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挥镰的农民,他们谈笑着,快乐的分享丰收的喜悦。
)(三)勾画批注,美句赏析。
【课件投影】找出自己欣赏的诗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同时在课本上写出简单的批注。
(温馨提示:可以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主讨论探究语言美、意境美、修辞美,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也再次锻炼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简要实录:学生勾画、批注了自己欣赏的语句,并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之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
王永卓:我欣赏“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
储娟:我欣赏“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因为“轻轻”显示出渔人幽闲自得的心情。
杨盟:我欣赏:“秋天游戏在渔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