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后期和亲政策述论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以唐太宗时期为例内容摘要: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用来换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一种外交工具和民族政策。
到了唐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太宗作为唐代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因此,本文就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概况以及和亲政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和亲政策;唐太宗;民族政策;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地域辽阔、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多民族相聚较为和睦的时期。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政府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频繁和亲。
唐太宗作为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一、唐太宗时期和亲概况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影响深远。
史书中记载的正式的和亲有两次,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立诺曷钵的和亲,以及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
除此以外,唐太宗还在平突厥以后,将唐高祖李渊之女衡阳公主嫁与其首领阿史那社尔。
其中特别是唐蕃和亲名留千古,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唐蕃和好关系建立的标志,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636 年,唐打败了吐谷浑、立诺曷钵为王,这位新王为了取得唐廷的全力支持,也为了忠于唐,亲往唐都长安向唐求婚。
贞观十四年(640 年) 唐太宗允婚,派淮阴王李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
弘化公主下嫁,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使西北边疆有了安定的局面,和缓了唐与吐蕃的一些直接冲突,也为唐最终打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为唐蕃和亲奠定了基础。
松赞干布是强盛的吐蕃政权的创始者,是和唐太宗同时期的我国藏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松赞干布在统一了吐蕃的情况下,派使者往唐聘问,欲与唐建立关系,这是藏汉两族王室取得联系见于史籍的开始。
唐太宗也是在这时从西北其他民族人土中对吐蕃略有所识,很想与吐蕃建立联系。
唐朝的和亲政策表格

唐朝的和亲政策表格唐朝的和亲政策表格如下:和亲对象:1. 吐蕃:与西藏地区的吐蕃王朝进行和亲。
唐朝与吐蕃通过婚姻联姻缔结亲和关系,达到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贸易的目的。
2. 西突厥:与位于中亚的西突厥可汗国进行和亲。
通过和亲,唐朝与西突厥实现了边境和平稳定,保护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安全。
3. 新罗:与位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进行和亲。
唐朝与新罗通过和亲而确保了东北边防的稳定,为之后的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4. 其他少数民族:唐朝也与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一系列的和亲,如与吐谷浑、南诏等地进行和亲,以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和亲策略:1. 通过皇室联姻:唐朝往往通过将皇室姬妾嫁给对方国家的王子或贵族,实现亲和关系的建立。
这种方式能有效地维持边境安全和贸易往来,并有利于节省军费。
2. 修建和亲道:唐朝在和亲后,通常会修建专门用于贸易和使节往来的和亲道,以保障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加强两国间的交流。
3. 赏赐和衣:唐朝通常会给予和亲国家丰厚的赏赐和礼物,如和衣、贡品等,以示友好。
这既是对和亲国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外交关系。
4. 力保宗教信仰:在和亲策略中,唐朝往往会保护对方国家的宗教信仰,避免因此引发冲突。
比如与吐蕃的和亲中,唐朝尊重吐蕃的藏传佛教,并修建寺庙,赐予官爵。
和亲效果:1. 维护边疆稳定:通过和亲政策,唐朝实现了与各国之间的亲和关系,从而有效地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2. 促进贸易发展:和亲政策为唐朝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发展。
3. 文化交流加强:通过和亲政策,唐朝不仅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的亲和关系,也为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渠道和机会,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发展。
4. 国内统一稳定:和亲政策有助于稳定国内局势,减少边疆冲突和战乱,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略论汉唐“和亲”的特点与影响

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请罢边备塞吏卒 ,以休天
子人 民。’ ’①
12 前后 期 态度不 同 . “ 亲 ”政 策 是刘 邦在 公元 前 18年 确立 的 , 和 9
一
1 汉代 “ 和亲’ ’的特点
西汉 时期 的 “ 和亲 ” ,从西 汉这 方面 来看 ,主 要 目的是 安边 ;从 匈奴 这方 面来 看 ,与汉 和亲 的 主要 目的是得 到更 多 的财物 。因此 ,汉 代 “ 和亲 ”
入塞 , 汉无 出塞 , 犯今约 者杀之 ” , 这样汉匈 就 “ 可 以久亲 ” 。汉 景帝在位 时,双 方仍 “ 如故约 ” ;汉 武帝 刚 即位 时, 能 “ 还 明和 亲约 束 ” 汉元 帝在位 时, ; 双方 在原 协定 基础 上增 加 了匈奴 单 于 “ 塞为 藩 ” 保 的新 内容 ,如 呼韩 邪 单 于上 书表 示 “ 保 塞 上 谷 愿
种 带贡 赋性质 的政治 和约 。对汉 前 期政 治与 经济
产 生 了长久 的消 极 影 响。直 到汉武 帝 派大 军重 创匈 奴后 , 汉匈 双方 才逐 步 建立起 真 正和好 相 亲 的局 面 。 汉 初 是汉 王朝 向匈 奴求和 亲 , 以汉 宗 室女和 大 量财 物 奉献 匈 奴单 于 ,意在 以暂 时 的屈辱 ,换 取宝 贵 的 休 养 生息 时 间,是 一种被 动 的 。汉 武 帝所 处朝 代 , 已不 是 以庄 重 的对 等婚 姻形 式嫁 公主 于匈 奴单 于 , 而 是 以高傲 的姿 态赐 汉 室宫 女于匈 奴 单于 ,其 目的
刘 莉
( 中师范大学 华 历史系,湖北 武汉 4 0 7 ) 30 9
摘
要 :在 中古代历史上 ,“ 和亲”被作 为一种 处理 民族 关 系的特殊策略而存 在,它发展 完善 于汉唐 时期 。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摘要: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关键词: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5-02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历史研究】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

【历史研究】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摘要:唐王朝为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和亲政策。
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与突厥,回纥,吐蕃,奚,契丹,宁远,南诏八个族(国)共计和亲28次(其中一次未获成功),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唐朝实施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的特点,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关系和亲政策作用影响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national, promotes the border area development, formulated and has implemented the one whole set policy of peace-making marriages. In the Tang Dynasty during 289 years, the Tang dynasty and Tujue, Huihe, Turfan, Xi, Qidan, Ningyuan, the Nanzhao eight races (country) total 28 time (one is unsuccessful), was stable for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sperously played the major role. The Tang Dynasty implements the policy of peace-making marriages, has the initiative, openness and the progress characteristic,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Key Words: Ethnic relations ConnectionsThroughMarriagespolicy Impact“和亲”亦称“和藩”,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50余次。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唐代和蕃史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蕃和亲则是唐代和藏族的历史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将从唐蕃和亲的历史背景、唐蕃和亲的方式、唐蕃和亲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唐蕃和亲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唐蕃和亲的历史背景唐蕃和亲是指唐代与吐蕃部落之间的联姻关系。
在唐朝(618年至907年)期间,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庞大的帝国,而在蕃族地区,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
为了稳定和加强两地区的关系,唐朝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与吐蕃部落加强联系。
二、唐蕃和亲的方式唐蕃和亲的方式主要是一些公主被送到西藏,和藏族的君主结婚,以此来加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利益合作关系。
在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唐蕃和亲共有十次。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盘盘公主、文成公主和宽政公主。
盘盘公主嫁给了洛阳王,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松赞干布,宽政公主则嫁给了吐蕃的长颂贵族。
除了通过婚姻加强唐蕃关系外,唐朝还采取了印度佛教的手段,通过传授佛法和建造寺庙,加强影响力。
三、唐蕃和亲的影响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和藏族之间的关系得到加深和延长,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对西部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定。
在经济方面,唐蕃和亲的方式增加了唐朝与吐蕃贸易往来的机会,也使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
在文化方面,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的文化和佛教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总之,唐蕃和亲是唐代对西藏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交往形式之一。
唐蕃和亲不仅加深了唐朝和藏族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和西藏地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及其作用和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及其作用和影响作者:王红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赤峰学院社会科学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和平交往的方式很多,而和亲几乎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拟就汉朝、唐朝、清朝的和亲政策,选取典型事例展开论述,并就其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价。
关键词:和亲;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满蒙和亲;作用;影响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04-02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需要相依互补。
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和平交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
但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利于民族的发展,最终遭受灾难的还是各族人民,因此,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就成为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选择而经常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历史上各民族间和平交往的方式很多,而和亲政策几乎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历史上的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宫女、赐嫁妆的形式与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族的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
一、西汉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
西汉初年,国力衰微,力不足以抗击匈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平成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失败。
此后汉高祖采纳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同匈奴和亲。
但由于双方在力量对比上西汉处于劣势,因而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在当时条件下,和亲事实上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是一种变相的纳贡。
汉代同匈奴的和亲,最成功的是昭君出塞。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开始对匈奴展开大规模防御性战争。
经过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三大战役,最终击溃匈奴主力,匈奴北徙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
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

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
桑扎;贡保扎西
【期刊名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9(26)1
【摘要】和亲作为历代统治阶级处理国家和民族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始于汉代鼎盛于唐代,其本质就是拉近民族或国家间的关系为统治阶级服务,是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工具.本文以唐代和亲政策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论述了我国历代的和亲是统治阶级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政治活动.不同的是和亲能增进民族团结、缓解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加强彼此来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调和统治阶级间的政治关系、缓和民族关系、平息敌对和战争,达到阶级统治的目的.【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桑扎;贡保扎西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唐代和亲政策述论 [J], 龚荫
2.浅析唐代和亲政策 [J], 江南;
3.读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一书 [J], 李仲良
4.唐代开元盛世的边疆格局及其西北民族关系——以敦煌遗书P.2555陷蕃组诗为中心 [J], 钟书林
5.试论唐代的和亲政策 [J], 任崇岳;罗贤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前后期和亲政策述论摘要:和亲政策作为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处理同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从西汉一直延续到明清。
唐朝时期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已由汉代的权宜之计发展为统治者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下降,在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同时,唐政府将公主下嫁到各藩镇,构成了唐后期另一种意义上的和亲。
由于和亲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唐前、后期的和亲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唐朝;和亲;少数民族;藩镇早在先秦时期,“和亲”一词就出现在史书中。
1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和亲政策始于西汉,盛行于唐代,终于清代。
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50余次,可见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于和亲许多人认为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事实上,和亲在不用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
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在当时都曾建立过政权。
为了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唐政府十分重视利用公主和亲的手段增进唐王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与信任。
然而,唐代中晚期政局动荡、内外交困,唐政府在不断对外同少数民族和亲的同时,更多的是频繁将公主下嫁到各藩镇,以求国家的表面和平。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各藩镇的实力不断壮大,唐王朝无力镇压,不得不加以笼络,将天子亲女一再嫁入强藩。
这种政治婚姻构成了唐后期“另一种意义上的和亲”2。
一、唐前后期和亲的原因在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中,从总体上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强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但是由于唐朝前后期政治局势差别很大,所以和亲政策在前后期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目的性。
前期和亲的目的1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而固与范氏和亲”。
这里的和亲指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栾氏所进行的和好行动,并没有姻亲关系。
2王剑.另一种和亲——也谈中唐以后公主下嫁藩镇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2006,29(3).主要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大统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维护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
无论哪个朝代都迫切希望天下一统,中华一体,而和亲即是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唐建立之初就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了和平共处的羁縻政策。
李渊曾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3唐太宗也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公平的民族政策使唐朝前期和亲不同于以往朝代,唐朝的和亲政策是在多民族统一,各民族平等的思想指导下实行的。
(二)唐朝君主们把和亲视为分化、瓦解、削弱和控制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在拉拢和亲民族的同时,又离间了和亲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军事实力强大,李唐王朝不会因为妥协而与少数民族和亲,而和亲正是为了显示大唐的宽宏气度、以及兼收并蓄的风采。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不仅帮助唐朝减少一个一个的边患危机,更使得周边民族政权对唐王朝极为仰慕,都愿意与唐朝和亲。
那些与唐王朝和亲的民族为了保持因和亲而带来的优势地位,千方百计地阻止其他民族政权与唐王朝联姻,而正是通过这样大唐王朝得以控制各少数民族政权。
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实力不断壮大,相反,唐王朝的军事实力却急剧下降。
藩镇的存在成为长期困扰唐王朝的问题。
因此唐后期的和亲又表现为不同的目的。
(一)以向少数民族借兵为目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劫掠以及后来的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使唐中央政府仅仅依靠唐军无法尽快平定内叛、抵御外侵,不得不向其他少数民族借兵。
如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唐王朝为了向回纥借兵,频频与回纥和亲,和亲公主达到七位之多。
而在平叛叛军的过程中,回纥葛勒可汗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唐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结成军事同盟的过程中,和亲政策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以安抚跋扈的藩镇为目的。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藩镇仍然作为唐中央政府统治的一大隐患而存在。
而此时的唐王朝已无力镇压,也无力改变藩镇政治、经济、军事的独立现状,只好安然地接受下来,将帝女作为皇室对内“和亲”的政治筹码下嫁给藩镇子弟,以求国家统治的暂时稳定。
而这也是唐中央王朝频繁将公主下嫁的主要原因之一。
3(后晋)刘昫.旧唐书[M].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5.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198.北京:中华书局,1956.由此可见,唐前期的和亲政策带有更多的主动性,而后期的和亲政策则带有更多的无奈与屈辱,“忍耻和亲,姑息不暇”5就是某些史臣对唐后期与回纥和亲的评价。
二、唐前后期和亲政策的差异由于唐前后期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因此唐政府所采取的和亲政策也存在着诸多不同。
第一,从和亲的对象看,唐前期主要与吐蕃、契丹、吐谷浑、南诏等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而后期除了对外与少数民族和亲外,公主下嫁各藩镇子弟也成为唐朝和亲政策的一种形式。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代宗和德宗时期,藩镇反叛不断,唐朝为藩镇问题所困扰,在武力讨伐反叛者的同时,频频利用婚姻关系来笼络跋扈的藩镇,巩固朝廷与藩镇之间的关系。
第二,从和亲公主的身份来看,唐前期和亲公主的身份主要是宗室女(文成公主)、宗室甥女(永乐公主、静乐公主)、亲王女(金城公主);而唐后期和亲公主的身份除上述之外,还有天子亲女。
唐肃宗将亲生女儿宁国公主下嫁回纥毗伽可汗,“蕃酋欢喜曰:‘唐国天子贵重,将真女来’”。
6而后又连降崇微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等于回纥,以稳固边防。
唐朝后期共有十三位公主下嫁给藩镇子弟。
第三,从和亲的方式看,唐前期的和亲政策主要是汉族公主出塞;而唐后期的和亲既有汉族公主出塞,也有少数民族公主入塞嫁到中原地区。
如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7,唐王朝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事”8。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派将军李承寀等出使回纥要求和亲,“以修好征兵”9,李承寀到达可汗牙帐与怀仁可汗之女完婚,并请到了回纥援兵。
唐肃宗对回纥可汗的拔刀相助非常感激,当即封怀仁可汗之女为毗伽公主。
第四,从和亲的目的看,唐王朝前期军事实力强大,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对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是为了利用和亲公主左右少数民族首领。
尽管和亲公主的身5(后晋)刘昫.旧唐书[M].卷195.北京:中华书局,1975.6(后晋)刘昫.旧唐书[M].卷195.北京:中华书局,1975.7(后晋)刘昫.旧唐书[M].卷200.北京:中华书局,1975.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218.北京:中华书局,2007.9(后晋)刘昫.旧唐书[M].卷195.北京:中华书局,1975.份不同,但当她们嫁到少数民族地区后都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因此唐王朝均有以和亲公主左右可汗、赞普,使其不侵扰中原,以达到安定边疆的意图,即“成万里之婚,定四方之业”10。
而后期和亲的目的在第一部分已有详细的论述。
总之,由于前后期唐朝国力和军事实力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使唐前、后期的和亲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虽然一些少数民族政权趁国势动荡之机到中原劫掠,给唐王朝的统治带来极大的威胁,但相比之下,藩镇的心腹之患更令统治者头痛。
“公主下嫁藩镇子弟,实质上是一种对内的和亲”,是唐王室在军事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国家表面的和平、政治上的统一,与藩镇进行的交易,以皇室的尊贵荣耀为代价,来换取江山的暂时稳定。
并且,寄希望于公主在下嫁到藩镇后,能代天子立威于众,同时以其所表现出的中央政府的诚意,起到劝化作用,进一步达到归心于朝的目的。
三、唐前后期和亲政策的影响和亲政策的实施,从总的方面看,对于唐朝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与发展,巩固统治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中,和亲政策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一)唐前期的和亲政策稳定了边疆地区的形势,巩固了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唐太宗曾说:“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否,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
”11通过和亲之后的血缘关系,以达到其稳定边防的政治目的。
和亲之策,不同于武力扩张,“实为天下幸甚”12。
另外,唐与回纥、吐谷浑的和亲,不仅促使边疆的形势出现了稳定,而且使唐王朝借用了二者的力量来对抗吐蕃,从而使吐蕃对唐的进攻也有所收敛。
(二)唐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还影响了其它各阶级的通婚和交往。
唐代嫁于回纥的公主及宗女,以及连同陪送的众多男女,基本上都被回纥融合。
同时在和亲的影响下,会昌三年(843年)以回纥四位王子为首的部众降唐,唐武宗均为他们赐名。
这些人连同他们所率领的部众,此后与汉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讲汉话,着汉服,与汉人通婚,久而久之被汉人所融合。
通婚联姻无疑会加速民族融合与同化的过程。
10(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卷979.北京:中华书局,1960.11(后晋)刘昫.旧唐书[M].卷198.北京:中华书局,1975.12(唐)吴兢.贞观政要[M].卷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三)和亲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成公主入藏时,唐朝赠送的随嫁物品计有:“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公主的嫁奁。
又给与多种烹饪的食物,各种饮料,金辔玉,狮子、凤凰、树木等。
”13同时有许多工匠被派到了西藏,如酿酒、养蚕等技术就是这时直接传进吐蕃的。
唐回和亲后,双方的马绢贸易较为繁荣,回纥“岁以数万(匹马)求售”,而且往往“马一匹易绢四十匹”14。
不仅如此,唐朝公主与回纥和亲时,还带去了大量的丝织品、金银器皿和各种工匠,汉族的文化、技艺也随之传入了回纥。
《九姓回鹘碑》不仅有回鹘文,还有汉文,汉文化对回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回纥首领和人民“慕朝廷之视”“思睹汉仪”15。
(四)唐朝后期,和亲的作用已大不如前。
虽然对唐朝的统治有一定的延续作用,但是对唐朝的整体发展却是一种羁绊作用。
各民族政权此时大都以和亲为借口,向唐王朝勒索财物。
政府无力承受,最后因为婚资太高而拖延婚期。
元和八年(813年)礼部尚书李绛提出了筹集婚资的办法:“我三分天下赋,以一事边。
今东南大县岁赋二十缗,以一县赋为婚资。
”16圣历元年(698年),默啜可汗在要求与唐和亲时,向唐索取农具3000具,谷物10万和铁数十万斤。
这对于正在走向下坡路的唐王朝来说,无疑加重了唐政府和人民的负担。
唐朝后期,随着国势的日渐衰弱,虽然对内、对外采取了数十次的和亲,甚至不惜牺牲天子亲女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然而这种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唐王朝预期的效果,唐王朝试图通过和亲稳固藩镇、维护统一的目的已经无法实现。
四、小结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以及藩镇的和亲,尽管所要达到的间接目的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即“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