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发音技巧分析
京剧的发音技巧讲解

京剧的发音技巧讲解京剧是中国民族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京剧演唱中,准确、清晰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使观众明白演员的演唱内容,还能增加角色的魅力。
以下将介绍一些京剧发音技巧,帮助演员在演唱时更好地表达角色情感。
1.发音清晰准确京剧的音乐韵律独特,演唱时要求声音清晰而准确。
在发音时应注意音调高低、节奏快慢的转换,尤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和停顿的位置,以帮助表达情感和意境。
2.吐字规范在京剧中,吐字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发音技巧之一、演唱时要注意发音清晰正确,每个字音要有力度和韵味。
要注意每个音节的发音,保持字音的硬实感,不要生硬不自然。
同时要注意正确划分字词的边界,避免字词之间的连读和模糊。
3.声音节制京剧演唱要求演员在发声时有节制,即有明确的停顿和呼吸。
要通过调整声音的大小、力度和节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情绪。
在长句末尾要适当停顿,给观众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4.弹腔的运用弹腔是京剧特有的一种发音技巧,它通过声音的震动和弹跳,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音乐感受。
在演唱时,要根据剧目的需要,巧妙运用弹腔技巧,增加音乐的韵律感、节奏感和层次感。
5.口齿生香京剧演唱要求演员在发音时要有口齿生香的感觉,让每个字音都有肉味。
要注意舌头的位置和力度,使发音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要注意嘴唇的动作和角度,使发音更加准确自然。
6.变音的掌握京剧演唱中,变音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演员要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灵活运用变音技巧,使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要注意音的高低起伏和音的拉长缩短,使变音自然流畅而不突兀。
7.表情与声音的统一在京剧演唱中,表情和声音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演员要根据剧目的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情的丰富,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要把声音和表情结合起来,使演唱更具艺术感染力。
总之,京剧的发音技巧是非常独特和精妙的,它要求演员在演唱时能准确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对发音的精细处理和技巧运用,可以提高演唱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体验。
京剧读音对照

京剧读音对照引言概述: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使得京剧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然而,对于不熟悉京剧的观众来说,京剧的读音可能是一个难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京剧,本文将介绍京剧读音对照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京剧读音的基本特点1.1 声调的运用:京剧的读音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些声调的运用对于表达角色情感和塑造角色形象非常重要。
1.2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京剧的读音中,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形式丰富多样,例如“zh”、“ch”、“sh”等声母和“ai”、“ei”、“ou”等韵母。
这些组合形式的运用使得京剧的读音更加独特。
2. 京剧读音的基本规则2.1 声调的标记:为了方便观众理解和学习京剧的读音,京剧中的歌词会使用特定的标记来表示不同的声调,例如平声用“-”表示,上声用“/”表示,去声用“\”表示,入声用“v”表示。
2.2 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要点:京剧的读音中,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要点需要注意,例如“zh”发音时要用舌尖触上牙龈,而“ai”发音时要用舌尖贴住下齿龈。
2.3 语调的抑扬顿挫:京剧的读音中,语调的抑扬顿挫非常重要,它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
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注意抓住语调的变化和节奏。
3. 京剧读音对照的工具和资源3.1 京剧字典:有一些专门的京剧字典可以提供京剧读音对照的帮助,这些字典可以帮助观众快速地找到歌词的正确读音。
3.2 视频教学资源: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京剧读音对照的视频教学资源,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来学习和模仿京剧的读音。
3.3 专业老师的指导:如果观众希望更深入地学习京剧的读音,可以寻找专业的京剧老师进行指导,他们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专业的指导。
4. 京剧读音对照的重要性4.1 增进对京剧的理解:通过学习和掌握京剧的读音,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京剧的剧情和角色,提升对京剧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2 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当观众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模仿京剧的读音时,他们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京剧的演出和表演中,增加与演员的互动和共鸣。
京剧念白的讲究都在这了!

京剧念白的讲究都在这了!一、吐字、归韵。
戏曲念白的每一个字,声音未出,其实口型已经摆好了。
从人的发音状态来说,第一步就是从口型入手,于是就从“啊”、“衣”、“乌”、“吁”开始,训练基本口型的控制。
当口型控制自如时,每一个字音发出的最初阶段,就能达到“吐”出来的一颗珠子那样,是一种趋于“圆”的状态。
口型与口形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
表演者需要把这种区别掌握清楚,同时又借助它们的联系,把每个字都“吐”成“圆”的。
比如《林冲夜奔》中的诗: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归韵,是指通过不同的口型唱出每个字的音韵,把字的音形准确而完美地表达出来。
归韵与押韵不是一回事。
押韵主要是抓住韵母的韵腹和韵尾,找到语音的相同部分即可。
归韵则需要抓住韵母的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尤其是要抓住韵头;抓住了这个韵头,就能给控制住后面的韵腹、韵尾,就可以把每个字的音韵归拢起来。
比如前面所举例子中的“千”——ciān,其中iān是一个有韵头介母的结构,归韵就首先抓住韵头介母——ī,从而把后面的——ān 归拢为统一的“烟”这个声韵中。
二、五音。
“五音”原是音韵学中专门研究字音声母部分的学问。
对京剧表演者与爱好者来说,在唱念中如何掌握声母发音的部位和“分寸”,做到吐字准确,“口劲”饱满,练习“五音”是有很大好处的。
关于“五音”的练习,可借用传统与现代的多种成熟的说法和练习法。
⑴唇音(5个)。
b、p、m、f、v。
b、p、m属重唇音,又叫双唇音;f属轻唇音,又叫单唇音或唇齿音;v是方言声母,也属唇音。
附:唇音训练的绕口令。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⑵舌音(9个)。
d、t、n、l、ň、zh、ch、sh、r。
d、t、n、ň属舌尖音;l属舌尖中音;zh、ch、sh、r属舌尖后音,也叫翘舌音。
附:舌音训练的绕口令。
京剧演唱发声技巧

京剧演唱发声技巧导语:一些戏迷朋友们总觉得京剧的高音难唱,其实京剧有发声技巧和方法的,下面是京剧演唱发声技巧,掌握了这几招,包你唱高音不再困难。
1、唱戏的姿势很重要。
要站直,要平均站在两腿的支持力量上。
头的位置比身体的位置更重要。
有人唱高音时把头抬起来,似乎唱上去省些劲,事实并非如此。
头抬起来高音紧了。
喉咙也会发紧,不松。
正确的是:头应稍低,但别太低。
头部有很多共鸣,声音在头部产生共鸣,声音就大。
头的动作要与旋律相反,越高头略低,声音好象下到胸腔里去。
2、唱戏时,尽量避免用那些与唱无关的肌肉。
控制呼吸用横隔膜时尽量不牵扯到其它肌肉,不要象搬东西那样使劲,那样会将所有的腔体关闭起来,把声音也关紧了。
唱的时候不要紧张,自然的唱,肩部要放松,不要有小动作,唱时只用横隔膜。
3、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很简单,当你困时,一面讲话一面打呵欠,这时候喉咙就打开了。
打开喉咙比打开嘴巴更重要!这样唱起来的声音比只张嘴不打开喉咙的声音更亮些。
所以,嘴要与喉咙一起张开,最好后面张得更大些!如同用一个倒立的漏斗,大口一方在颈部喉咙处,漏斗尖在面罩处。
如果声音位置已全部进入面罩,声音就能从最轻逐渐唱到最强。
注解:只张嘴不开喉咙:前嘴后嘴嘴不大,但开喉咙:前嘴后嘴(倒立的漏斗)4、焦点。
唱戏时声音好象放电影一样,声音要有共鸣,焦点要集中,集中在面罩。
太远、太近都不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好的发声焦点,焦点集中了,声音会越来越大;没有焦点的声音就散了。
要求声音大,不能一天就摆出一个架子,开始时共鸣点要小,然后扩展开来,越唱越大。
这种发声方法,声音小,好象灯后面有面镜子,可以使光照得更远。
头额、鼻窦等处都是空的共鸣腔,要尽量利用。
5、呼吸。
唱戏时,要用躺着睡觉时的呼吸方法。
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横隔膜)中,我更倾向于腹式呼吸,这样可以吸得深。
且快。
但无论哪种呼吸,不可二种同时用!这样是矛盾的,如同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
6、训练声音。
你先找到最好的音以后然后顺着往上、往下去唱,嘴、喉咙位置都不要移动,在唱邻近的音时尽量体会,尽量模仿那个最好的音,这就叫“自我模仿”。
京剧的发声技巧范文

京剧的发声技巧范文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于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的北京,凭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声腔独特的唱腔,至今仍备受人们喜爱。
首先是“下颌音”。
下颌音是京剧中非常重要的音域之一,也是京剧演员最重要的发声技巧之一、通过下颌音的准确运用,可以达到唱腔高低变化的效果。
演员在唱腔时需要通过调整颌骨的位置,来产生高低变化的音调。
同时,演员应注意下颌音的音域掌握,尽量准确地颤音,以使声音更加生动。
其次是“顶墙音”。
顶墙音是指通过特殊的声音控制和调整咽喉的位置来产生出来的特殊音调。
演员在表演中通过喉咙的运用来控制音色的提升和降低,以达到舞台效果的最佳呈现。
而顶墙音的发声要求演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巧和功底。
第三是“咽腔发声技巧”。
咽腔发声技巧是京剧演员在演唱时发出声音的特殊技巧。
演员需要通过深吸气,然后将气息在咽喉中收缩,产生阻力,再通过喉咙的张合来控制气流,从而产生特殊的声音效果。
另外,京剧还有一种独特的发声技巧叫做“尖声”。
尖声在京剧中可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个性,通常用于喜剧和时代剧中的女性角色。
尖声要求演员通过调整咽喉和声带的张合来发出高音,声音尖锐而明亮。
对于演员来说,在发声时,要注意正确的呼吸方式。
京剧中的发声需要充分利用腹式呼吸,在吸气时,应让气息从下腹传入胸腔,在发声时通过调整腹肌的张紧程度,来控制气息的流动。
只有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演员才能够保持足够的气息供应,使声音更加有力和持久。
总之,京剧的发声技巧是京剧表演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技巧和功底。
演员在表演中需要准确地运用下颌音、顶墙音、咽腔发声技巧和尖声等特殊发声技巧,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在发声过程中,演员还需要注意正确的呼吸方式,以确保声音的稳定和持久。
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演员才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发声技巧,并在舞台上展现出优秀的表演水平。
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

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发声技巧:利用共鸣, 使喉头自然放下把咽喉共鸣腔调整为一头粗一头细,这种共鸣位置,对声音有扩大作用。
因此,发声前要把口张大,使后颈部竖起来,使会厌软骨站起来,舌体向下挺起来,使软腭和悬雍垂放下来。
形成一根直的管子。
声音从声带发出后,向上直接冲到鼻咽顶部,在头顶回旋。
这种声音听起来非常洪亮、浑厚,有金属音质。
这就是“头声区的发声方法”。
检验这个方法是否运用正确,只要在说时摸一摸后脑部和头顶部有无振动感觉就可知道。
这里我选择了一个母音u, 作为大家发声共鸣的第一个练习.U(乌) 音能有效的放下喉头,给声音上下通畅奠定了基础, 再就是u 母音比较圆, 易集中, 是别的母音不可替代的。
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模范音, 其他母音要尽量在u 母音的感觉上发出, 那么您的声音就会统一而又圆润。
我们平时练习u 音时, 要特别注意: (1) 不压喉头, 使喉头自然放下, 可用深吸气来体会喉头放下; (2) 下巴、舌根都要放松, 使口咽腔不僵硬; (3) 发音时要感到鼻腔、口腔、胸腔是贯通的, 像一根通畅的管道。
正确的u 母音能感到头腔和胸腔都有共鸣的振动。
我们平时用一个单音, 找我上面所说的感觉。
有了u 母音的发音基础, 我们才能体会到歌唱的气息, 体会到发声不单靠喉咙(一般人认为的) , 它是由头腔(高音)、咽腔(中音)、胸腔(低音) 三个部位有机结合, 发出的通畅、圆润、有穿透力和持久力的声音。
说话前一定要吸足一口气,再平稳地运用气息慢慢讲。
有意识地头向前低,下颌内收,使颈部肌肉放松,后颈部自然伸直,使咽喉、鼻咽共鸣腔成一条直线。
下面我给大家提供的一个练说的字是“炮”练习“炮”前, 我们要做一点准备, 那就是气息要深、口腔要空, 好像含了一个圆球, 鼻腔要张开, 胸腔和头腔要感觉上下连起。
当这些已准备好, 我们就可发声, 发声的力量必须是在小腹的反弹力量作用下, 使口腔的共鸣得到爆发。
京剧的发音发声方法及技巧

京剧的发音发声方法及技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丰富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京剧的表演过程中,发音和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1.咬字清晰:京剧注重字正腔圆,演员要力求将字的发音清晰准确,使观众听得听、看得见。
对于一些复杂的韵母和声母,演员需要通过练习和磨炼,使其音准更加准确。
2.发声深沉有力:京剧追求音色浑厚、深沉有力,所以演员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通过深沉的声音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人物魅力。
同时,发声时要注重声音的节奏变化,避免单调和平淡的感觉。
3.轻重有致:在京剧演唱中,演员需要根据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控制声音的轻重有致。
比如,表现激动、愤怒的角色时,声音可以显得比较高亢;而表现内敛、沉静的角色时,声音则可以显得深沉而低沉。
4.声音的变化和转折:京剧表演中,声音的变化和转折可以凸显角色之间的冲突和情感的起伏。
通过合理运用声音的高潮、低谷等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个性和感情。
5.抑扬顿挫:京剧中的京韵大麻、腔调极为独特,演员需要通过发音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出戏曲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演唱过程中,抑扬顿挫的处理至关重要,要注意表达出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6.语音的柔美:京剧追求突出声音的柔和和灵动,通过合理运用声音的高音、低音和中音等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表演效果。
演员需要善于运用这些语音技巧,使声音具有柔美的韵味。
7.声中有味:京剧表演中,演员需要在发音和发声过程中注入情感和味道,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演员的真实情感和表演力。
通过合理运用音色的变化,可以增强角色的感染力和表演效果。
8.声音的配合和协调:京剧表演不仅有唱腔和念白,还需要配以动作和表情等,演员需要将声音与其他表演元素协调配合,使整个表演更加完美统一总之,京剧的发音和发声方法和技巧是需要严格训练和长期积累的,演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巧和艺术水平。
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京剧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京剧的发音技巧解析

京剧的发音技巧京剧的发音技巧(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
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
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
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
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
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
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
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
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
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
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
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
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
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
吊嗓的作用:1。
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
2。
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
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丹田音,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的发音技巧京剧的发音技巧(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
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
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
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
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
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
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
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
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
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
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
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
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
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
吊嗓的作用:1。
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
2。
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
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丹田音,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
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
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7)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
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
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
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8)塌中,京剧声乐名词。
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
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
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9)脑后音,京剧发声的一种。
又名背工音。
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
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
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
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
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10)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
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
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
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1)冒调,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
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
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2)走板,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
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13)不搭调,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
习称跑调。
(14)气口,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
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
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15)换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
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
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一般称为气口。
(16)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
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一衬字向内“偷”吸一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17)嘎调,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
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
(18)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
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
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20)工尺,戏曲音乐名词。
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56712345”。
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
有的曲谱,曲词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
有工尺的曲谱,名为工尺谱。
(21)板眼,戏曲音乐名词。
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
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
合称板眼。
(22)过门,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
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
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无固定模式。
(23)挂儿,京剧音乐名词。
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
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24)垫头,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
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25)行旋,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
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26)调门,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
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
京剧调门,一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
同一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
(27)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
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
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
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28)调底,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调底。
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
调底系针对调面而言。
京剧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调的腔调经常翻高,如将调门定高,演员嗓音不及,如将调门定低,乐器音量有过小,乃采用调底的唱法,把乐器定高八度,演员以低八度的音来歌唱。
(29)定弦,指弦乐器(胡琴、阮等)定“调门”的高低。
一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
(30)乙字调,京剧音乐名词。
工尺谱所用调门之一。
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乙”音(开启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
乙字调为京剧的最高调门。
(31)工正调,亦作正宫调。
京剧根据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调门,西皮外弦与笛正宫调的工音同高的称为正宫调。
比正宫调高出一度的称乙字调,高出半度的称工半调,比正宫调低一度的称六字调,低半度的称六半调,低二度的俗称趴字调。
(32)工半调京剧调门之一。
略高于正宫调,略低于乙字调。
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升高。
(33)软工调,京剧调门之一。
略低于正宫调,而较六字调稍高。
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降低。
(34)六字调,京剧调门之一。
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六”音(六孔全闭,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
六字调为京剧中低于正工调,高低适度的调门。
(35)趴字调,亦作扒字调。
京剧调门之一。
凡低于六字调一度以上的统称趴字调。
京剧发声与共鸣一。
轻。
重。
缓。
急。
和抑。
扬。
顿。
挫。
八法(轻)轻:能储存余力,准备音韵在上挑时发挥作用。
(重)重:为在必要时突出下收时的力度。
(缓)缓:可表现温柔优美的抒情与多愁善感的内心姿态。
(急)急:表达直爽畅快的性格和高傲、烦燥情绪。
(抑)抑:适于思维隐泣,表诉内心世界。
(扬)扬:用于直谏时的心慷慨激昂和表达倾吐时的热情奔放。
(顿)顿:顿:长于快板时吞吐清脆。
(挫)「悄悄地」挫:可于悲壮气氛中用以动人心弦。
仅有“八字法”和唱词取得统一还不够,还须借助形体动作及溶汇面部表情的配合。
这里将一首不成熟的藏头诀写在下边供参考喜上眉梢眼神显怒目眉横鼻翅扇哀眼下垂声音噎乐时纵面口近圆悲泣跳肩鼻音重恐慌声抑直望前,惊先吸气神骤痴,七情来时现面端。
二。
京剧十忌。
(吃字、倒字、飘、口紧、冒调、塌调、坠、丢板、横气、水腔。
)三。
京剧的共鸣,要寻找共鸣,必须首先要根据剧种,行当和流派的特点,先学会听。
其次才谈得上怎样寻找。
到底应该怎样找呢?我以为最好以在学唱中逐步模仿练习为主,以专事寻找共鸣的练习为辅。
也就是说。
最好先把戏词唱熟。
然后裹在腔里找。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吐字行腔的同时,进行辅导和纠正,在这种情形下,使用出来的共鸣比较自然灵活,并易与唱腔融合在一起,而不致产生妨害风格起相反的作用。
(其次。
也可以用一些比较专门的声乐办法来练习共鸣)。
具体方法是:(1)从气息方面来讲,找上面的音。
往里收,找下面的音。
沉气保持,向外推比较合适。
在此同时,头腔。
音多练高音,胸腔音。
多练低音。
(2)二)从字的角度来练。
鼻腔音。
多练“昂(ang)”,头腔音。
多练“敖(ao)”或“哦(o)”,胸腔音。
多练“雍的韵母(ong)”,口腔音多练“啊(a)”。
这里男,女声及行当不同。
最好也要略加区别。
例如:老生练“衣(i)是腮音”,而女声要把(i)练好。
气就得往额窦那儿去。
又如花脸最好先把鼻腔音练好,可以先把“昂”练好。
(3)其他方法把嘴闭上。
鼻子里哼唱“嗯”字,如果感到声音能从鼻骨上面近眉心的地方透出来,那就不错了。
因为把嘴闭上气息就容易往上走,这样比较容易找到鼻腔共鸣。
用拖长音发声。
在发声的时候,突然把腰一弯头低下去,你就会发觉你的声音向脑袋里钻上去。
这可能有助你找到头音。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胸音,你就象哄小孩那样哼哼,然后用手拍着自己的胸脯使之发出断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