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原文-《故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故都的秋原文-《故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故都的秋原文|《故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唐】韩偓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②终不觉,冯驩③无路学鸣鸡。

【注释】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

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

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

③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益脱身。

⑴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

⑵想:一作“望”。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⑶“上帝”句:上帝看到这种景象也不敢自信,也会迷惘。

深疑,深深的怀疑。

⑷侵:进入。

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

原来宫庭中的池塘上面编扎竹条,用绳结成网状,使池中的水禽不能飞出,外面的野鸟也不能飞入,这叫池籞。

⑸宫鸦:原来宫中的乌鸡。

女墙:宫庭中矮短的墙头。

⑹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为朱温势力所屈服的人们。

(1)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前人评价韩偓的诗“悲而能婉,柔中带刚”,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住,宫鸦犹啼。

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2)前四句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成的手法暗示政局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沧桑之感;5、6句一个“空”字、一个“必”字更是气节刚烈,笔力劲拔,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愤慨与无奈;末二句借用典故,借郑袖愤怒揭露朱温阴谋夺天下,以冯驩自况表达自己无力回天的深沉感喟。

感情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

译文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

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没及。

阴谋让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创作背景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可以勾起郁达夫对秋意 的联想,尤其是槐树的落蕊,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 触觉,另外槐树下扫帚的丝纹也会想到落 寞,这或许就是“悲凉”的意味。
秋蝉残鸣图
北平的秋蝉到处都有,是“家虫”,因 此他们的衰弱的残声也到处都是,于普通 北平的百姓来说,那就是秋的象征,那就 是他们秋天的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以动衬 静,这也是“静”的特点。
3.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 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 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 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 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 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 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 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 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 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作者将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突出了故都秋的 “清”“静”“悲凉”,运用“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的比喻,突出了故都秋的味烈、 味深、味浓、味久。将外国对秋天的感受与中国文人学士对于 秋天的感受进行对比,加深秋给人的“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感觉。
描绘了秋院清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运用视听、触觉、俯仰、动静、颜色、对话、联 想和想象,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又极富感染力的故都秋景图。
14.1故都的秋/郁达夫

的激 热发 情在
自 然 中 感 受 生 活
学习目标

力陶 ,冶 培性 养情 写, 作提 能高 力审
美 能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PPT

故都的秋优秀实用课件PPT
02
郁达夫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 刻的思考,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 远的影响。
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
1934年,郁达夫南迁到杭州居 住,并在此期间创作了《故都的
秋》。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郁达夫通过描绘北平秋天的景色 ,表达了对故都的怀念和对国家
命运的忧虑。
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案例3
03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故都的秋的风格和语言特色进行创
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故都的秋的文学常识、作者 生平、创作背景等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 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魅 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
爱。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介绍故都的秋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基础知识;分析故都的秋的 文本内容,包括语言、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写作练习和审 美鉴赏。
故都的秋在当代的价值
故都的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
故都的秋在当代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 学价值,更在于其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都的秋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风格,对于当代读者来说仍然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
04 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
抒情相得益彰。
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对比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 文环境的差异,突出了故都的秋的 独特魅力。
细节描写的运用
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细节,通过细腻 的笔触刻画出故都秋天的韵味。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1、一椽破屋 荒凉、萧条、破败 2、一碗浓茶 清闲 、耐人回味 3、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 冷色调,高远清冷 4、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突显静谧 5、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惬意 6、喇叭似的牵牛花 蓝色白色 偏好冷色,突显清冷 7、疏疏落落的秋草 悲凉
秋院晨景
怎样突显“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味之“清”(清闲、清冷):颜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青天色、蓝白朵牵牛花);内心—静坐小院、泡一浓茶、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等,体现清闲之感。 秋味之“静”:声音—驯鸽的飞声(环境之静)。 秋味之“悲凉”:环境—“破屋”“疏疏落落的秋草”。
赏析第七段的写景语言有何特点: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①语言简洁凝练,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 去的情景。
②用词精确,使用形容词“灰沉沉” “息列索落” ,动 词“卷”“露”把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描写得活灵活现。
秋雨话凉
秋雨话凉图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行动: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 去一立。 清闲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 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 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秋景总结
秋景图
景物
破屋 浓茶 青 秋院晨景图 天 鸽声 日光
牵牛花 秋草
秋槐落蕊图 槐树 落蕊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蝉叫
凉风 雨 都市闲人
秋果奇景图
枣子
感官角度
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 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解读题目
“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 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课件

7.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有人认为此 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
答:
[明确] (示例)我认为不是画蛇添足。 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表 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 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了行文 思路的开阔,显示了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 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而中国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 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者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侧重点和适用对 巧辨 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 巧析 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
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
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 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 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 出脸来了……
答:
(1)[明确]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 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 透露出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 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 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 集》 【评价】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 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二、人物颂歌 至诚赤子郁达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五幅秋景图) 神:淡淡的忧愁、孤独的落寞、深深的眷 恋之情。 结合点: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 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 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 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 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 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 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 都的热爱之情。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 (3—11段) 议论 总写 (12—13段)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味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2018/3/8
• 有人认为作者是“颂秋” 的,也有人认为作者是 “悲秋”的,你认同哪种 观点?
8.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 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 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 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 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 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佳日秋果图
2018/3/8
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2018/3/8
2018/3/8
老北京的枣树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 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 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2018/3/8
明确
•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
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 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之感,加“浓”秋味。
2018/3/8
秋雨图
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2018/3/8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 (3—11段) 议论 总写 (12—13段)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味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 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 悲凉的心情。
丰富多彩的故都之秋
2018/3/8
陶然亭
2018/3/8
钓鱼台
2018/3/8
西山秋景
2018/3/8
2018/3/8
2018/3/8
故宫
天坛
2018/3/8
潭柘寺
玉渊潭
2018/3/8
总写 (1—2段)
郁 达 夫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 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 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 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 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 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怀念、留恋、向往- -热爱
郁达夫说:“要把情 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 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 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 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 一部分”,达到了情景 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思考: 写第12节的作用是什么?
2018/3/8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1、以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以声衬寂,如;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018/3/8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2018/3/8
• 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
不同?
•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 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 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 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 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 么? “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 么?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 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 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 底。
主题探究
背景
1、此文写于1934年,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青岛去北平,正是怀着最后再看一眼北平的心情重游故地。 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 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 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 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2018/3/8
小结
•在第一幅图画中, 作者描绘了哪些意 象?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2018/3/8
2018/3/8
四合院秋景
庭院秋景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手法:衬 托
特点:清、静、悲凉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2018/3/8
2018/3/8


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 来,造成鲜明对照,这种修辞格就叫对比。 两种对立物的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 美同丑的对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物两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 矛盾现象,使人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 例2:卖盐的,喝淡汤。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 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 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的遁世文学”。
2018/3/8
6.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段由现实中作者对 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 人对秋的描写。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 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 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 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 羁,挥洒自如。
3到11段
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选择了北国之秋的哪五幅 图画进行描绘的?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 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 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 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静对着喇叭似 的牵牛花
• 质疑: 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 色或白色为佳,紫黑 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2018/3/8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018/3/8

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 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 意象 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 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故都的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 宋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有关秋天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2018/3/8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清 慢 静 润 → 悲 对比 淡 凉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喻 喻 体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短 黄犬 ——骆驼

对比 衬托
2018/3/8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2018/3/8
1934年的郁达夫
2018/3/8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2018/3/8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郁达夫在苏门答腊最后的寓所
2018/3/8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