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英文)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text)“如若追溯这个词的词源学根源,它的词根texere表示编织的东西,如在‘纺织品’(textile)一词中;还表示制造的东西,如在‘建筑师’(architect)一类的词中。
”(诺曼.霍兰德《整体、本体、文本、自我》)在一般的意义上,批评家认为,“每一种文学活动的以及每一种言语行为的结果,都是一段文本”。
(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保尔.利科说:“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
”(《解释学和人文科学》)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文本指的是文本表层结构,即作品‘可见’、‘可感’的一面;这与文学批评家把文本当作形式客体的看法很接近。
对于语言学家,文本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语句流隐含着某种确定的阅读速度和节奏,某一表达信息的特定次序,指导读者的注意力,控制他的记忆。
”“一个文本可以只包含一个单句,如谚语、格言,或招牌、标记。
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文本由一系列句子构成。
一个句子是文本的一个元素、一个单位或一种成分。
……文本在结构上与语句相似(也是由语句构成)。
也就是说,我们(在语言学中)用于单句分析的结构范畴能够广泛用于对于更大的文本结构的分析。
”(罗吉.福勒《语言学与小说》)虽然句子分析的方法可以被用于文本结构分析,但茨维坦.托多洛夫仍强调文本不同于句子:“文本的概念与句子的概念是处在不同的层次之上的。
在这个意义上,文本必须与段落——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书写单位──区别开来。
文本可能恰好是一个短语或是整整一本书;它的定义在于它的自足与封闭(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文本不是‘封闭完成’的);它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完全等同于语言学系统,但与之相关联:一种既邻接又相似的关系。
”(《语言科学百科辞典》)罗兰.巴特对于文本的“古典的、习惯的和流行的看法”作了如下概括:文本“就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表面;就是构成这部作品的词语的结构,这些词语的排列赋予它一种稳定的和尽可能独一无二的意义。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自动化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自动化(автоматизация)又译“机械化”。
动作或形式由于可感觉性减退而成为习惯或惯例时所处的无意识状态。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如果我们对感觉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变得带有自动化了。
这样,我们所有熟悉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的领域。
如果有谁回忆起他第一次手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
我们的散文式语言,散文式语言所特有的建构不完整的句子,话说一半即止的规则,其原因就在于自动化的过程。
”“在事物的代数化、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感觉力量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事物是由其一种特点表示出来,例如数量;或者仿佛按照一个公式再现出来,而它们却不一定在意识里出现。
”自动化使得人们对外在事物熟视无睹,感受变得习以为常,丧失感受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诗意性,结果使得“生活就消失了,变得什么也不是了” 。
(《作为手法的艺术》)尤里.图尼亚诺夫用这一术语来形容文学作品结构中某种构成要素的审美功能的改变或衰退:“当有涵义的形象失去影响时,表示这个形象的词就变成一种叙述的熟语,变成辅助的工具词。
换言之,就是它的功能改变了。
自动化,某个文学要素的‘衰退’,也是同样的情况。
”(《论文学的演变》)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同意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下述看法:“研究诗歌语言,在语音和词汇构成、在措词和由词组成的表意结构的特性方面考察诗歌语言,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艺术的特征,即它是专为使感觉摆脱自动化而创造的。
”“使事物摆脱感觉的自动化,在艺术中是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的。
”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陌生化”。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又译“奇特化”、“反常化”。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与“自动化”相对应的术语。
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又是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 T· S·艾略特; 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 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 ,不得要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 文学的本体是作品, 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 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 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 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 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西方文论教材

西方文论教材
以下是一些西方文论教材的推荐:
1. 《西方文论纲要》(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西方文论教材,涵盖广泛的文论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
2. 《西方文论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对西方文论史发展的简明介绍,从古希腊到当代文论理论都有所涉及。
3. 《西方文学理论史》(Literary Theory: The Basics)- Hans Bertens
这本书是一本入门级的西方文论教材,解释了关键概念和主要理论流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4. 《西方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一本对西方文学理论及其应用的全面导论,涵盖了许多西方文论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
5. 《从批评到文化研究》(Beginning Theory)- Peter Barry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的简明入门教材,涵盖了重要的文论概念和理论流派。
这些教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并学习关于西方文论的重要理论和概念,适合那些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和学者。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故事(story,histoire)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故事(story,histoire)通常的理解如英国小说家兼批评家E.M.佛斯特所说:“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午餐跟在早餐之后,星期二在星期一之后,腐烂在死亡之后,等等。
作为故事,只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使听众想要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反过来说,故事也只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使听众不想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了……故事是最低级、最简单的文学有机体。
”(《小说面面观》)在现代叙事理论中,“故事指的是被一个叙述文本所唤起的各种事件和情况。
同情节(在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其他人那里)相反,它指的是处于时间先后顺序中的各种事件,而不管情节中对各种事件的重新安排。
”(罗伯特.史柯尔斯《符号学与解释》)也就是说,故事是未经任何叙述行为加工处理过的“客观的”事件和情况,相当于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本事”;或者“是指从作品文本的特定排列中抽取出来并按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包括这些事件的参与者”。
(施洛米丝.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故事又是一个区分性概念。
热拉尔.热奈特认为,故事“由处于时间和因果秩序之中的、尚未被形诸语言的事件构成”,以区别于“叙述”和“叙事”;西摩.查特曼认为:“‘故事’包括事件、人物、背景,以及它们的安排”,以区别于“叙述话语”(转引自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
故事与它如何被表达、被叙述并无直接的关系,正如克劳德.布雷蒙所说:“一个故事的题材可以充当一部芭蕾舞剧的剧情;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可以搬到舞台或银幕上;一部电影可以讲给没有看过的人听。
一个人读到的是文字,看见的是形象,辨认的是姿势,而通过这些,了解到的却是一个故事,而且可能是同一个故事。
”(《叙述信息》)因此,施洛米丝.里蒙-凯南说:“故事是一种抽象形式,它来自:1.所讨论的作品文本的特定文体;2.作品文本所采用的语言;3.媒介或符号系统。
从故事着手而不是从记载故事的作品文本着手,我们便可以看清这样一个事实:故事是可以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甚至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转移的。
完整版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history,politics gender,social class,race,mythology or psychology. ? Critical tendency:many schools of criticism seek to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reality with in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Part 1
Part 1 Introduction
? Concepts:
? Criticism:
The reasoned discussion of literary works,an activity which may include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in varying proportions:the defence of literature against moralists and censors,classification of a work according to its genre,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and style, judgment of its worth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works,estimation of its likely effect on reader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principles by which literary works can be evaluated and understoo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完整版)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Part 1
Part 1 Introduction
Concepts:
Criticism:
The reasoned discussion of literary works,an activity which may include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in varying proportions:the defence of literature against moralists and censors,classification of a work according to its genre,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and style, judgment of its worth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works,estimation of its likely effect on reader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principles by which literary works can be evaluated and understoo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Part 1
References and Further reading: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Third Edition),Wilfred.L.Guerin(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nsom "The New Criticism," from which the movement received its name. ●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Some Versions of Pastoral ● Richards‘ Practical Criticism, one of the most "theoretical" works of the New Criticism ● Brooks The Well-Wrought Urn, among the bestknown examples of New Critical poetry explication ● Wimsatt The Verbal Icon
2. The origins of New Criticism
⑴ The name comes from John Crowe Ransom's book The New Criticism (1941), in which he surveyed the theories developed in England by T. S. Eliot, I. A. Richards, and William Empson, together with the work of the American critic Yvor Winters. (2).It developed for rejecting the traditional criticism’s attention to biographical and sociological matters and calls for a more “objective ” criticism focusing on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of a work. (3)What it aimed for is a disciplined study of literature with scholarship and critical inquiry as tools for criticism.
NEW CRITICISM
(1930-1960)
Ⅰ.B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kground
1.Methods previous to New Criticism:
Extrinsic analysis— historical/biographical, moral/philosophical (New Humanist), impressionist critics(印象主义), expressive school(表现主义)
Ⅱ Theory
1. Definition New Criticism was a dominant trend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mid twentieth century, from the 1930s to the early 1960s. Its adherents were emphatic in their advocacy of close reading and attention to texts themselves, and their rejection of criticism based on extra-textual sources, especially biography.
2.Key concepts
According to their theory, the goal then is not the pursuit of sincerity or authenticity, but subtlety, unity, and integrity--and these are properties of the text, not the author. The work is not the author's; it was detached at birth. The author's intentions are "neither available nor desirable" Meaning exists on the page. (2) The notion of ambigu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within New Criticism: a text can display multiple simultaneous meanings.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
●
ⅣCriticism
(1). the New Critics are accused of divorcing literature from its place in history by emphasizing the text as autonomous. “it isolates the work of art from its past and its context.” (2).New Critics tended to value Western work over any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moreover, placed a higher value on works written by men. Feminist and New Historical Critics have restored many works to the canon that had been ousted by New Critics.
The End
THANK YOU!
2.Key concepts
(3) New Critics sought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for them, a poem was ideally an ‘organic unity’ in which tensions(张力) were brought to equilibrium. (4)The New Critics also looked for paradox, ambiguity, irony, and tension to help establish the singl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5). Working with patterns of sound, imagery, narrative structure, point of view, and other techniques discernible on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New Critics seek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 and appropriateness of these to the self-contained work.
2.Key concepts
(1)New Critics repudiated ‘extrinsic’ criteria for understanding poems, dismissing them under such names as the Affective Fallacy and the Intentional Fallacy Affective Fallacy: the erroneous practice of interpreting texts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responses of readers, confusing the text with its results. Intentional Fallacy: the erroneous practice of confusing the meaning of a work with the author's purported intention
ⅣCriticism
(3) Preference of certain poets (e.g. T.S. Eliot, the Metaphysical Poets) and certain genres (e.g. poem, short story, but not diary or essay) (4)Another objection to the New Criticism is that it is thought to aim at making criticism scientific, or discovering the correct reading.
Ⅲ New Critical figures
T.S. Eliot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 “ 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 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 it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but an escape from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