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新高考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新高考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下学期

新高考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一、教学内容与进度

2019 级新教材

高二年级(2018 级、旧教材)

上学期

高三年级(2017 级、旧教材)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认真学习国办发〔2019〕29 号《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贯彻落实《普通高中 2017 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行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新教材,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物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物理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依据《普通高中 2017 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进行设置,明确各年级课程实施和教学内容,把握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内容和范围,扎实推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规定的课时内,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1.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诊断性测试、座谈了解、查卷问调、课内外观察、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

2.高一教学要降低起点、控制习题难度、放慢教学进度,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切忌有一步到位的教学思想。

3.认真研究初、高中衔接的重要内容。如“力、压强、物体

的平衡、变速直线运动、功、功率、机械能、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光的

折射、能量守恒定律”等。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指导学生选课和实施分层次教学

1.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物理选考的指导。按照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2.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力求准确把握各类学生的

认知“发展区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使每

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

学习兴趣差异,在目标要求、课堂设计、组织教学、课堂提问、互

动讲解、巩固练习、课后作业、课外辅导、考核评价上有所区别,

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弱”。

(四)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要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社会、科技、实际。要通过多种手段,多条渠道,选取贴近学

生的事例,提供多种信息,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提倡让学

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学,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实验,缩短物理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五)注重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用好“学案导学”

1.将“教案”、“学案”及“拓展训练”三案合一,形成课时导学案。设计学案时,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十四个要素”出发来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把学案设计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拓展训练三部分。新授课学案一般应包目标展示、问题导读、疑难剖析、典型例题、学法指导、当堂达标、小结反思、拓展训练等内容。复习课学案一般应包括网络建构、疑难精讲、典型例题、规律总结、当堂感悟、训练拓展等内容。

2.学案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思考性。根据学生认识问题逐渐加深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学案设计要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学中应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带着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使大部分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得到解决,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案设计尝试向课堂外延伸,实现“五育并举”。为此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开辟版面,引导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哲学等进行广泛阅读。二印发专题,研究某些物理专题知识或某些物理现实课题,拓宽学生视野。

(六)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内外教学效益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要立足实际,抓好两个研究:

1.研究“学案导学、自主学习、精练精讲、巩固总结”课堂教学流程和实施策略。

2.研究概念规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训练课、试卷讲评课这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1.在做演示实验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实验现象,还要理解这一现象所说明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要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动手操作实验,经历实验过程,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2.教师要积极开发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充分利

用现有的资源多做实验。提倡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中,提

倡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

学生课外的实验探究活动。

3.学校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实

验仪器和设备,以便选择适当的器材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使

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教师教学创新的“工作室”。

(八)密切关注学生关键群体,全面做好高三复习工作

1.科学安排,调整复习进度。依据三轮复习的特点确定各个阶段

的教学难度。一轮复习时间: 2020 年3 月上旬结束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注意网大眼密,回扣课本,打好基础。难度以高考题中的低中档题

目为主。

二轮复习时间:2020 年3 月上旬至 2020 年4 月底。这一阶段主要

是专题复习,强化综合。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已有的知识,

巩固“知识点”、揭示“知识链”、编制“知识网”,强化方法迁移,达到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做到“准、快、巧”有机结合。难度以高考题中的中高档题目为主。

第三阶段:2020 年5 月至6 月初。这一阶段的复习任务是使学

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巩固第一、二阶段的复习效果。通过模拟训练,

查找知识、能力弱点,及时弥补。考试后,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讲评,并设计与错题相同类型的习题加强补偿练习。

2.夯实基础,形成网络。指导学生经常对复习过的知识进行

反思和总结、梳理和归纳,自觉编制知识网络,构造知识体系,增强自我总结、自我反馈的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要突出主干知识,还要注意系统全面。

3.研究高考,把握方向。密切关注最新考试政策,掌握高考如何考,迅速把握命题方向;高考如何评,以有效指导复习的方向;高考如何招,正确指导学生报考选择的方向。

4.关注方法,提高能力。要重视对典型物理思想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体会怎样分析物理过程,如何建立物理模型,想象动态的物理情景,怎样寻找临界状态、临界条件、边界约束条件,多解问题,如何挖掘隐含物理量等,教会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要指导学生建立错题积累本和好题集锦本,并经常地拿出来回顾复习,使错误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要重点讲困惑、讲隐含、讲动态、讲变化、讲归类。

5.针对网上阅卷,训练学生规范答卷。规范步骤,计算题要有重要的钥匙步骤和方法说明。规范字母,对钥匙过程中自己新添加的字母符号要说明它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规范作图,要注意培养学生做清晰规范的物理示意图,帮助分析物理过程和建立数理关系式。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基本要求 1.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理解参考系概念,知道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发展要求 1.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2.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说明 1.不要求在三维坐标系中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2.不要求理解与掌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 3.对运动描述的转换只要求参考系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1.2 时间和位移 基本要求 1.了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会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 2.理解位移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 4.了解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5.知道时间间隔与位移、路程,时刻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6.理解x-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利用x-t图象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发展要求 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 说明 本章只要求一维情况下的位移矢量运算。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基本要求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及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联系。 发展要求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的过程中,体会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 说明 1.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 2.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3.不要求选用变速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 4.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的概念。

普通高中2017级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4)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4)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 必修2 静电场 (6) 电路及其应用 (7) 下篇选修课程 选修1-1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9) 磁场 (9)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10) 传感器 (10) 选修1-2 固体、液体和气体 (12) 热力学定律 (1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2)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2)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3) 选修1-3 光及其应用 (14)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14) 原子与原子核 (14)

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海南省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新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现状下,为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实现旧教材与新方案、新课标的有效衔接,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7年高一新生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必修和选修Ⅰ) 注: 1. 上图中每个模块的主题源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的模块内容,但有些主题的位置有所移动。 2. 必修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0项,选修Ⅰ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1项,具体内容与“修订版”的规定相同。 3. 若与“修订版”配套的选修Ⅰ系列课程的教科书2018年秋季出版,则建议在选修Ⅰ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新教科书。

一、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必修课程学完后,学生可参加用于高中毕业的学业水平考试。 (一)必修1 本模块由“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三个主题组成。 【内容与要求】 1.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1)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3)定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2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4)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3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完整版)关于新高考选科的建议

关于新高考选科的建议 一、新高考3+1+2如何选科 选科前必然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其实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了。因为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现在选科就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 选科并不是任意选择的,因为高校在录取不同的专业时,是有专业必选的科目要求的。选择科目要注意目标大学的目标专业类对高中所选科目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大概分为下面几种:有3 门科目要求、有2 门科目要求、有1 门科目要求、不限制选考科目。 物理、化学、地理三科的组合,将来大学里99.4%的专业都可以报考,但是如果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的组合,可以填报的专业只有52.9%。其他的学科组合可以填报的专业基本都在80%以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不选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的组合,在大学专业选择范围上都不会太受限。 二、“3+1+2”模式优点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2”是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科目中任选2门。 在“3+1+2”模式下的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一门报考,这等于给偏文、偏理的考生指出了更简便的选择之路。 提高了物理和历史两门学科的地位。物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大学选专业、科学思维的训练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历史在培养人文素养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选科重要的参考指标有哪些 1、能力:按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 2、兴趣: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学科。 3、专业倾向:按目标专业对学科的要求来选;或根据专业覆盖面积,选择路径较宽的学科。 4、学校实际:考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 四、3+1+2的最佳组合是什么 1、物理+化学+生物 这种选择方案是最标准、最传统、最纯净的“理科生”方案。此组合可以覆盖97.4%的专业,不能选择的2.6%专业基本为哲学类、历史类专业,对于敢于选择物理的勇士,这些专业本来也不在考虑范围内。 该种方案在“新高考”的政策,属于最有挑战性的一种选科,是纯理科思维,不想沾染一点文科的考生的必然选择。该种方案记背内容最少,理解内容最多。学科之间关联极大,互相印证,互相促进。缺点是学习难度同样很大。好在新高考体系下,这必然不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套方案。 2、物理+化学+地理 “地理学”又称文科中的理科,大学的地理学相关专业基本只招收理科生。以理科思维去学习地理,从理解掌握的角度,极有优势。 但同样的,地理学是文科三科中难度最大的一科。从已经公布的2018广东高考数据来看,全省平均分:历史60;政治54,而地理仅为48,比最高的历史低了足足十余分,可见其学习难度之大。但若从理科学习的角度来看,少记背,多理解,反而更加符合另一些学生群体的需求。 3、历史+化学+生物 喜欢理科,但是又没有勇气和信心选物理。对于这些假的理科型选手而言,化学学科难度小于物理,确实在学习上更容易一些,但是想在理科界摸爬滚打,单靠一门化学显然略显单薄,生物和化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大学专业上都有相通之处,如果不选择物理,在限选物理或历史的前提下,“历史+生物+化学”可谓最佳CP! 五、“3+1+2”选科建议及适合专业有哪些? 1、选报历史学科组合: ①历史+政治+地理:

宜宾市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7—2018学年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认真研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八年级:2017年秋期完成八年级(上册)全书内容。2018年春期完成八年级(下册)全书内容。 九年级:2017年秋期完成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至第十九章《生活用电》。2018年春期完成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至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考复习。 三、教学规划 (一)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 1.八年级 2.九年级

(二)期末检测时间 2017年秋期(上学期):2018年1月16日-1月18日。 2018年春期(下学期):2018年6月26日-6月27日。 (三)考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八年级: 1.考试时间:6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第I卷单项选择题8个小题共24分,多项选择题2个小题10分;第Ⅱ卷填空题4个小题共16分,作图题2个小题共8分,实验探究题2个小题共18分,简答计算题2个小题共24分。 九年级: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总分:科学150分(物理80分) 3.试卷结构(物理部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6个小题共18分,多项选择题2个小题共6分;第Ⅱ卷填空题4个小题共16分,作图题2个小题共6分,实验探究题2个小题共14分,简答计算题2个小题20分。 四、备课活动要求 1.确定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参加人员。 2.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四定、七备、六统一。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七备”:备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 (3)“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统一单元检测试题。 3.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 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教学实践、课后交流、反思。

北京市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8年版)

北京市普通高中 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8年版) 目录 一、教学总体安排建议 (2) 二、教学内容要求 (3) (一)必修 (3) (二)选择性必修 (15) 三、教学与评价建议 (28) (一)教学建议 (28) (二)评价建议 (34) 附录:课例 (38)

一、教学总体安排建议 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统筹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建议2018年入学的高一年级以表1中教学内容安排实施教学。 表1 高中三年物理教学总体安排 注: “旧教材”是指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配套的教材。在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配套的教材出版之前,以旧教材为教学资源,落实2017年版课标理念与课程内容要求,实施教学。2017年入学的高一年级仍然按照2017年颁布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要求 (一)必修 1. 必修1 1.1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内容要求】 1.1.1 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1.1.2 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2 通过质点模型、太阳系行星模型等实例,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1.3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例3 结合瞬时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 例4 结合加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物理学中的抽象思维。 例5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工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4 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例6 查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7 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活动建议 (1)观察质量相同、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现象,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查阅资料,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关于物体运动的实验研究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教学提示】 本主题通过对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和各种直线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观念、模型建构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中应联系生产生活中与机械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建构质点模型的过程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必要性,了解建

浙江省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2014版与2012版的比较)

2014版与2012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比较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邵晓明 2014版2012版 必修模块 必修1 必修1 必修2 必修2(除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选修3-1 选修1-1或选修3-1 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 选修模块 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第五章交变电流 选修3-4 选修3-4 选修3-5 选修3-5 2014版2012版 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 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发展要求:删去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发展要求: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 动,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发展要求:删去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发展要求: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说明:(本节删去,但移到后面2.4章节中 了)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说明: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 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基本要求: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基本要求:没有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发展要求:删去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发展要求:会利用v—t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 小和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第二章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研 究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 基本要求:5.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 间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发展要求:5.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 间变化的特点。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基本要求:2.理解v-t图象的物理意义, 并计 算物体的加速度。 说明:删去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发展要求:2.理解v-t图象的物理意义, 并计 算物体的加速度。 说明:不要求运用v-t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发展要求:删去 说明:删去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发展要求:会用v-t图象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位移公式 说明:不要求理解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 动的技术原理

物理:选修3-2教学指导意见解读(新人教版)

选修3-2 (一)概述 1.电磁感应现象的重要 理论上:场的静态→动态,+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 实践上:发电机、感应电动机、变压器,电力工业的基础;电磁测量,非电量的电测量,自动化,传感器等信息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2.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历史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法拉第的研究过程、法拉第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第四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发现的历史(划时代的发现) (1)法拉第同时代人的研究 奥斯特实验(1820) 安培发现一个电流能感应出另一个电流,过阻尼冲击电流计(1822) 科拉顿的实验(1823) 阿拉贡的圆盘实验(1824) 亨利发现通电线圈的断路自感现象(1829) (2)法拉第的研究 法拉第的实验记录:“长期以来我就持有一种观点,几乎是一种信仰,我相信其他许多爱好自然知识的人也会共同有的,就是物质的力表现出来时所具有的各种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或者换句话说,它们是相互直接联系的,也是相互依赖的,所以它们似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电荷感应出电荷,磁极感应出磁极,→电流感应出电流、磁生电。对称性的思想。 法拉第的实验,从失败到成功。关键是领悟到电磁感应不是一种静态效应,而是一种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暂态效应。 (3)电磁感应发现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科学足迹) 自然界和谐、统一的信念,对称性的思想。 法拉第的深刻思想、艰苦奋斗,当时在法拉第的口袋经常放着一个小线圈,以提醒自己要不断思考磁生电的问题。 法拉第的电流导线的旋转实验→电动机的雏型 第一个电磁感应实验→变压器的雏型 圆盘发电机实验→发电机的雏型 法拉第的一生,他的人品,他的意识是“我必须保持平凡的法拉第以终”。 教材P4-5的材料 (4)教法上可考虑:学生查资料,阅读、思考,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小结,学生再思考。 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磁感应现象是法拉第发现,其他人没有发现? 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1)电磁感应现象的复杂性,神秘性 丰富多彩的电磁感应现象 现象的“超距”表现给人以神秘感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二)选修Z课程 l.《选修1一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 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 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 体运动。 例1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 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 1. 2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 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2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l.} 1. 3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 世界的作用。 例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 用。 例4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 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1. 4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5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1. 5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b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 1. 6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C}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炮弹的实际弹道与理想抛物线的差异, 尝试做出解释。 C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C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C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 报告。 C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Cb)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 1. 2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 2. 1经历探究碰撞规律的实验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新高考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下学期 新高考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一、教学内容与进度 2019 级新教材 高二年级(2018 级、旧教材) 上学期

高三年级(2017 级、旧教材)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认真学习国办发〔2019〕29 号《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贯彻落实《普通高中 2017 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行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新教材,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物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物理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依据《普通高中 2017 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进行设置,明确各年级课程实施和教学内容,把握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内容和范围,扎实推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规定的课时内,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1.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诊断性测试、座谈了解、查卷问调、课内外观察、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 2.高一教学要降低起点、控制习题难度、放慢教学进度,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切忌有一步到位的教学思想。

3.认真研究初、高中衔接的重要内容。如“力、压强、物体 的平衡、变速直线运动、功、功率、机械能、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光的 折射、能量守恒定律”等。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指导学生选课和实施分层次教学 1.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物理选考的指导。按照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2.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力求准确把握各类学生的 认知“发展区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使每 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 学习兴趣差异,在目标要求、课堂设计、组织教学、课堂提问、互 动讲解、巩固练习、课后作业、课外辅导、考核评价上有所区别, 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弱”。 (四)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要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社会、科技、实际。要通过多种手段,多条渠道,选取贴近学 生的事例,提供多种信息,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提倡让学 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

汇总整理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规范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0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到17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 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物理课堂教学结构指导意见

物理课堂教学结构指导意见(2012.8.13) 一、基本课型包括导言课、新授课【实验类新授课(验证实验课、探究实验课)、理论实验结合课、理论类新授课(讲授课、研修课)】、复习课、习题课等课型。 (一)导言课: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做整体介绍,同时介绍一些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知识、物理学热点问题和趣味物理学问题,介绍一些物理学常用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任务、意义和重要的知识内容,了解物理课程中渗透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整体宏观引领,激发学生对于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新学期的学习。 (二)新授课:是使学生获得新的物理知识与方法的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包括实验类新授课(验证实验课、探究实验课);结合类新授课;理论类新授课(讲授课、研修课)等课型。 1、实验课类新授课:以学生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 2、理论实验结合课:是物理概念、规律、理论等与演示实验、小探究实验、小验证实验等相互结合的课型,大多数物理课属于此类新授课。本类新授课由以下模块组合而成。 (第一模块): (一)理论研修:通过学生自学、合作学习落实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的学习过程

。 步骤:(1)依案自学:老师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学生依据学案和老师的指导独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形成学习结论。 (2)组内互助:在组长组织下,组内学生相互沟通、相互讲解、相互补充、相互纠错,对有争议或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小组结论或提出小组疑难问题。 (3)组间交流:由一个、几个或各小组就某学习任务本组完成情况向全班进行报告,他组同学进行质疑提问、补充完善、进行适当评价,必要时老师给予质疑提问、补充完善、进行恰当评价,每一项交流后,都要针对交流的问题总结得出明确的结论。 (4)总结归纳:针对预习环节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归纳、查漏补缺、记忆落实。总结归纳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由学生合作完成,如果条件不允许就由老师完成。 (二):理论精讲:教师精讲 (第二模块):测量、验证(演示)实验 步骤: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总结 (1)、实验准备:通过依案自学或教师讲解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方案。(演示实验:教师准备实验,提出问题) (2)、实验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个人或小组研讨、交流得出结论) (3)、实验总结: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或交流。 (第三模块):小探究实验 步骤:(按教材及课标探究实验要求进行,按需要选择)

物理学科能力表现视域下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

物理学科能力表现视域下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 以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和江苏卷为例 姜 楠 袁海泉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收稿日期:20190612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物理试题应强调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以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作为理 论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考物理全国卷和江苏卷为例,分析比较二者在考查能力维度二能力表现水平两个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在能力维度上两份试卷均注重对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查,对学习理解能力的考查略显不足,对迁移创新能力的考查都进行了初步探索,江苏卷更注重对学生深层次能力维度的考查;在能力表现水平上两份试卷都契合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江苏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关键词:物理学科能力表现 高考试卷 比较分析 高考试题的研究一直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而高考物理试卷作为理科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研究层出不穷.现有关于高考物理试卷的研究主要分为:试题赏析类二问题争鸣类二复习建议类二反 思教学类二命题分析类二对比分析类等[1]. 可见,目前对高考物理试卷研究多倾向于知识点的研究.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物理试题不仅仅要以知识立意为导向,还应以能力立意为导向,强调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本文基于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18年高考全国物理卷Ⅰ和 2018高考江苏物理卷,尝试对两份试卷考查的物理学科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1 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整体架构 物理学科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进行物理学科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所必需的二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其内涵是系统化二结构化的物理学科知识技能及核心活动经验图式(稳定的学科经验结构)对学习行为的定向调节和执行调节.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物理学科能力是学生的物理观念二科 学思维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统一体[2] . 郭玉英老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物理学科特色,提出了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 图1 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理论框架 首先,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由3个能力维度 构成,即学习理解能力二应用实践能力二迁移创新能力.每个维度下又划分为3个一级指标,因此共有9 个一级指标[2]. 随后,郭玉英老师团队采用书签法结合项目反应理论拟合出的实测指标和专家的经验判 201 作者简介:姜楠(1987 )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学.指导教师:袁海泉(1962 )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2017-2018学年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2017-2018学年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二〇一七至二〇一八学年度) 为更好地推进初中物理学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规范课程实施、落实课程细目、强化校本教研、夯实教学常规,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青州市“2017-2018学年度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意见”,对全市初中2017~2018学年度物理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制定如下意见。 一、加强三项研究 1.教材研究。“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材最基本的 课程资源,教师要用教材来教,学生要用教材来学。研究教 材、吃透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和前提。一是教师 要通读教材、分析教材,从整个初中教材、一册教材、一个 单元的教材到一节教材,结合课标,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教 学重难点,以及各个内容栏目的设计目的、意义和教学方式 等有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二是要敢于超越教材,鼓励教师创 造性的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但同时要注意,超越教材不是脱离教材。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编写课前 阅读提纲,指导阅读方法,开展超前学习和课前预习。 2. 《课程标准细目表》的研究。认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目表》(潍坊市教科院下发),领会各细化目标行为动词含义,目标的制定和续写要具体、行为化,如记住、写出、说出、会操作等,每个目标要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来组成,三维目标不能相互割裂。仔细研究和把握各知识点认知层次要求,精心设计达标过程和措施。特别是学习“目标达成建议”,利用好针对性达标检测题。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目表》指导自己的教学。 3.中考研究。研究《中考说明》,明确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试题结构,知道中考命题的64个必考点和36个实验,明确认知和技能层次,领会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的能力要求,并在教学中着力强化。研究中考试题特点,梳理近三年的中考试题,了解高频考点,通过阅卷数据分析教学和复习中的弱点,及时优化和调

高考物理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

2019年高考物理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 为切实做好2019年我市高考物理学科的备考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的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物理高考成绩,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我市目前高三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部分学校领导及学生还重视不够,课时不足。主要是对高考方案对我市高考可能产生的影响认识不清,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2.对高考的研究不深不透,不知如何把握教学的内容和难度,复习计划性不够强,重点不突出。 3.集体备课不够深入,实效性不强。 4.上课游离《考试说明》,被复习资料牵着走,高耗低效。 5.练习和单元检测缺乏精选,批改和评析不到位;跟进性辅导不及时,缺乏个性化等。 二、理解江苏新高考方案对物理学科产生的影响 1.物理成绩对不同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两部分学生:一是语、数、外成绩很好,但物理成绩一般的学生,名校及多数一本院校对物理成绩的要求会是A(甚至A+);二是语、数、外成绩够本科线,但物理成绩达不到B等级的学生,会因为达不到本科资格线而落选。 2.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 新高考是全新的模式,绝不能认为只重视语数外就行了,那

样会害了学生的。也不能凭过去的老经验或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考A或B并不难,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 三、认真落实物理学科复习教学的基本要求 1.备课 强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应遵循“独立思考,集体研讨,资源共享,切合实际”的原则。集体备课要精细化,各校集体备课每周至少一次,备课内容提前一周课时量,每次备课时间不少于一节课。提倡天天集体备课,随时集体备课。要将从学情出发,制定复习的阶段性计划、筛选练习资料和确立高效的复习策略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切实防止集体备课走过场。 2.课堂教学 要优化课堂教学,要继续遵循“先学后讲课课练”、“质疑、探究、训练”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探讨选用诸如“考点释要——高考题析——方法总结——巩固训练”等高效复习模式。 教学中,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注重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养成。就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讲疑问、讲难点,讲规律;要切实加强课堂训练的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及时进行检查、反馈和校正,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练习与检测

普通高中2018年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2018年物理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4)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4)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 必修2 静电场 (6) 电路及其应用 (7) 下篇选修课程 选修1-1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9)

磁场 (9)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10) 传感器 (10) 选修1-2 固体、液体和气体 (12) 热力学定律 (1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2)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2)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3) 选修1-3 光及其应用 (14)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14) 原子与原子核 (14) 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海南省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新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现状下,为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实现旧教材与新方案、新课标的有效衔接,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7年高一新生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必修和选修Ⅰ) 注: 1. 上图中每个模块的主题源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的模块内容,但有些主题的位置有所移动。 2. 必修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0项,选修Ⅰ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1项,具体内容与“修订版”的规定相同。 3. 若与“修订版”配套的选修Ⅰ系列课程的教科书2018年秋季出版,则建议在选修Ⅰ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新教科书。

一、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必修课程学完后,学生可参加用于高中毕业的学业水平考试。 (一)必修1 本模块由“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三个主题组成。 【内容与要求】 1.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1)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3)定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2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4)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3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学年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二〇一七至二〇一八学年度) 为更好地推进初中物理学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规范课程实施、落实课程细目、强化校本教研、夯实教学常规,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青州市“2017-2018学年度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意见”,对全市初中2017~2018学年度物理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制定如下意见。 一、加强三项研究 1.教材研究。“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材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用教材来教,学生要用教材来学。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和前提。一是教师要通读教材、分析教材,从整个初中教材、一册教材、一个单元的教材到一节教材,结合课标,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重难点,以及各个内容栏目的设计目的、意义和教学方式等有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二是要敢于超越教材,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但同时要注意,超越教材不是脱离教材。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编写课前阅读提纲,指导阅读方法,开展超前学习和课前预习。 2. 《课程标准细目表》的研究。认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目表》(潍坊市教科院下发),领会各细化目标行为动词含义,目标的制定和续写要具体、行为化,如记住、写出、说出、会操作等,每个目标要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来组成,三维目标不能相互割裂。仔细研究和把握各知识点认知层次要求,精心设计达标过程和措施。特别是学习“目标达成建议”,利用好针对性达标检测题。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目表》指导自己的教学。 3.中考研究。研究《中考说明》,明确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试题结构,知道中考命题的64个必考点和36个实验,明确认知和技能层次,领会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的能力要求,并在教学中着力强化。研究中考试题特点,梳理近三年的中考试题,了解高频考点,通过阅卷数据分析教学和复习中的弱点,及时优化和

基础年级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基础年级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加强学习研究,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性 认真研究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学习领悟《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提出的促进物理科考试实现由“知识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转变,促进高中物理育人方式改革。以高考试题特别是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为目标导向,研究高考题重要的是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优化教学方略。 以上研究学习通过加强集体备课研讨落实,特别是把讨论新课标的新变化、新要求作为一项重要的备课内容。尤其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更应成为备课的重点。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1.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诊断性测试、座谈了解、查卷问调、课内外观察、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 2.高一教学要降低起点、控制习题难度、放慢教学进度,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切忌有一步到位的教学思想。 3.认真研究初、高中衔接的重要内容。如“力、压强、物体的平衡、变速直线运动、功、功率、机械能、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能量守恒定律”等。 三、教学中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 (一)教学中应重视构建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1.新高考中突出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常常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概念和物理量,一个一个孤立的定律和定理,不能形成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因而很难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普通高中级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完整版

普通高中级物理学科教 学指导意见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4)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4)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 必修2 静电场 (6) 电路及其应用 (7) 下篇选修课程 选修1-1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9) 磁场 (9)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10) 传感器 (10) 选修1-2 固体、液体和气体 (12) 热力学定律 (1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2)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2)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3) 选修1-3 光及其应用 (14)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14) 原子与原子核 (14)

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海南省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新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现状下,为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实现旧教材与新方案、新课标的有效衔接,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7年高一新生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必修和选修Ⅰ) 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4)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定性了解弹性势能。 (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体会守恒观念对认识物理规律的重要性。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5)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互相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能量转化是有方向性的。 (6)知道利用能量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7)知道合理使用能源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节能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本模块注重在机械运动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和模型建构等物理核心素养。教学中应根据本模块所学物理模型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提出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必要性及方法等;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诸如速度、加速度、力、能量等物理概念的过程,了解测量这些物理量的方法,进而学习科学定量地描述生活中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与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等实验,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学会从机械能转化和守恒的视角分析物理问题。关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注意让全体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说明: (1)“修订版”中必修1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的内容标准“1.2.5 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初步了解相对论时空观和微观世界的量子特征。体会人类对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