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核心是语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教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情境是阅读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教者用课件播放解放军战士抗洪的多幅画面,再配上《为了谁》这首歌曲,学生被这些感人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读起书来入情入境,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

二、引导想象想象是阅读的活力源泉。

通过想象可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学习,抓住主要语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眼前,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读词句、看画面,想象翁媪如何喝酒交谈,谈了些什么?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他们的心情如何……想象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体会出这首词蕴涵的和谐美。

三、体会情感“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精神的内核。

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曲,包含十分丰富的情感,有的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有的表达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被这种情感所打动,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探究【摘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经验色彩十分浓厚的能力,需要有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多重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是有其价值的。

语感是一种感知外部信息的能力,从小就应当采用专门的训练进行语感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从信息社会中准确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方式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方法一、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方式从古到今,不论是私塾还是现代化的学校,小学语文的教学从来离不开朗读课文。

每天早上,教师都会利用早读这段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

为什么是朗读课文而不是用作课程的学习呢?早上是人头脑最清醒的时间,对于先接触到的信息更容易记忆。

这段时间用来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大脑更易于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更容易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朗读的水平不会差。

在抑扬顿挫和断句方面更是有着优秀的感知能力,这些都得益于朗读时对语感的培养。

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朗读对于语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今后学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如何,获取信息是否快捷,是否能准确把握别人说话的意义,能否准确向外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等多重方面,对其生活,工作皆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按照课文的编排,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春光染绿了我们的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七律长征》、《古诗两首》等,可以看出,越往高年级,对语感的培养要求也越高,从课文到诗词,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是有着明确目的的。

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将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达到培养其良好语感的目的。

二、课堂中对优美词句的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语言能力还并不完善,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培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由此可见,语感能力是在长期的生活体验、智能训练、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因为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科学方法。

一、生活是语感能力体验的试金石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如果将激励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就能从中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受到情操的陶冶。

因此,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把学习生活的源泉还给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如,笔者在上《看云识天气气》一文时,就着力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云的变化,了解它们姿态万千、变化多端、新奇无比而又瞬间各异的特点,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提高了观察和理解能力。

俗语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对课文的感悟,就应该让学生去认真地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加上已有的自身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去加深感受。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熟读成诵、入境品味、联想拓展三个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教学语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理解、消化的过程。

所以阅读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理所当然地处于首要地位。

然而效果怎样呢?凭心而论并不尽人意,事倍功半者比比皆是,徒劳无功者也不乏其例,究其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感悟语言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较高的人大都是感悟语言能力强的人。

可见,培养加强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

语感是经过一定的言语实践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小学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这里的形象感是指在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意蕴感是指领会文章所蕴藏的丰富深刻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和领会其隐含意义。

情趣感,是披文入情,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朗读训练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的感性认识,并在大量的比较、品位、积累的语言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既丰富全面又规范实用,阅读教材大量感悟汉语词汇、句式、理解词语搭配规则的过程,就是学习感悟语言的过程。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安丘市柘山镇柘山小学山东潍坊262100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大量的、成套的母语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

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

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

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一、朗读与背诵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朗读、阅读和背诵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感培养影响最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学生“说话的训练”。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句的训练。

(一)朗读中的培养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朗读课文,方式也相当多,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快速地、完全地掌握课文内容,更多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更有助于朗读技巧的锻炼。

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都是经典文章,作为范例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模仿着文章的行文结构,写作方法’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式等。

朗读是通过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心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合作将文字信息直接转化为声音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耳濡目染地接受书面语言的熏陶,从而逐步形成对书面语的感受能力。

(二)背诵中的培养背诵与朗读一样都旨在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受力,与朗读不同的是,背诵是成块完整的文章、段落、诗词、语句,这嵌入不仅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有助于在头脑中形成有书面语特征的语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在背诵课文时一水到渠成;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赛诗会、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背诵贵在坚持,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选择那些适合低年级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现代儿童诗让学生每天读一读、背一背。

二、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一)创造适宜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课外阅读的学步阶段,出于指导的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外书带到课堂上,当孩子作业完成之后便可以看各自的书。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论文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论文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有一种较强的感知能力,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知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的体现。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创设课堂情境出发,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积极体会语言情境,进而实现对语言本身的形象和环境的感知,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语言情感,体会语言的美学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应该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教师可以从并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出发,通过讨论或畅所欲言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此种生活中存在的意境。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创设情境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创造意境、使用实物和道具、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生活中的美好,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语言学科的丰富意境和感情都是由字词句表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在语文学科中语感,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字词句语感开始,而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提高是建立在对字词句的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平常学习中的积累字词句的能力,并深刻地理解字词句的应用环境和表现效果,为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做好铺垫。

对于字词来说,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包括内涵和外延,也要准确理解字词使用表现出来的语言环境和使用范围。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章中的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中包含的句子意境,感知句子表达所营造出来的丰富情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也是韵味十足,让学生在积累字词句基础的上面,才可以理解汉字所包含的奥秘。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明月”、“光”、“霜”等意境描述出来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从明月的特征、光的特点、霜的产生原因、表现出来的天气状况等向学生解释诗文中表现出来的思乡感情,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人在外看到明月产生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样一来,学生更会理解明月的表现效果,在理解以后的思乡诗文中也就会更能理解了。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语言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语言学家吕淑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课程标准也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如此重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朗读是人们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只有让学生放声朗读,才能增强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规范的鉴赏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激起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像,”再现作品生动的场景和优美的画面,从而真切地表达感情。

1.示范引导,静听感悟一般的语言材料都是作者借助语义形象化和语言的语气化传递信息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借助语言材料的语音、语气、语势、语流的固有特征,借助有效的听觉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材料,读出情趣。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其实,无论配乐朗诵指导,还是教师范读指导,均要做到抑扬顿挫,充分体现作品的情感,即像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曲曲中表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2.指导朗读,注重体悟文字表达常常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表情达意。

而朗读却能通过语音的表达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为表达注入了活力。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默读、朗读、吟诵等多种朗读形式,切实加强指导。

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体会语言材料中蕴含的语义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启发想象,诱发语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扩展了,但他们对文章依然缺少理解。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本文提出应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入手。

语感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应体现为对语言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上。

关键词:语感培养课堂语言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

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
迅速领悟的能力,应体现为对语言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上。

一、语感应具有的特点
1.敏感性
当语言诉诸于一个人的视听感官时,语感能力强得人能及时捕捉到稍纵即逝的语言信息,并做出正确全面的理解。

阅读文章,能对文章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听人讲话,能对讲话内容,瞬间做出准确反映。

2.速悟性
指能够迅速领悟语言文字的含义,它既包括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又包括深层意义,尤其是语言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
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便明白自己的答话有不谦之嫌,回答宝玉问话时便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很明显,黛玉听出了贾母的言外之意。

3.直觉性
它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即不经过思考和逻辑判断,便对结果有清醒的认识。

例如,《红楼梦》二十三回写黛玉听《牡丹亭》中杜丽娘伤春词曲,“虽未留心去听”,“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后又“不觉心动神摇”竟至“如醉如痴”,显然这是黛玉由语感作出的直觉判断、直觉反应。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1.教师要有优美的课堂语言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准确、清晰、优美且娓娓动听的。

课堂上,教师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风,产生心旷神怡之感。

我在执教《三峡》,讲述三峡的地貌特征时,一边播放三峡的山景,一边解说:“眼前这雄奇险峻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连绵不绝,正如孟郊所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讲述三峡春冬美景时,又配合画面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郦道元仅用支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用‘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来形容此情此景应是再恰当不过了。

”收束课文时,从三峡秀美的景色,拓展到三峡的今天,“三峡,不仅具有优美的风景,而且承载者民族的一个
伟大愿望——三峡工程。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现在,以梦想成真,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

”优美的语言,创设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情景,让学生情绪热烈,神采飞扬,在情景交融之中,学生的心弦为之扣响。

这样的课堂教学,应会为学生的语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朗读,精读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不仅能触发语感,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学生的自读要与教师和名家的范读相结合,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准确把握。

精读,则要求学生潜心专注的研读。

宋代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对语言文字,仔细揣摩,推敲,从局部精美的词句到课文的整体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朱自清《春》)“偷偷”地“钻”,这是拟人化的手法,能够表现小草如孩子般的机灵可爱和顽强的性格。

“嫩嫩”、“绿绿”两个形容词叠用,给人清新悦目之感。

“一大片一大片”,又表现了小草的旺盛之势。

“满是的”则流露出对春草的喜爱之情,正是这些词语的选用,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由衷喜悦之情。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词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妙处。

3.创设情境,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古词《渔歌子》(张志和作),首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看本词如何构成一幅优美的春景图。

从“山前”、“白鹭”、“桃花”、“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词语的品读之中,感受诗词蕴含的简洁、含蓄之美。

其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整体上感受本词描绘出的春江水暖、烟雨迷朦、鸟飞鱼肥,老翁悠然垂钓的意境之美。

另外,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对学生进行训练,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作者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神奇瑰丽的图画。

让学生闭目瞑想:虚无缥缈的太空,似乎真有一条美丽的街市,无数的街灯通明,橱窗里陈列着数不尽的珍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红通通的灯笼自由来往……这是一处人间天堂。

然后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作者描绘出如此浓烈,如此欢乐的色彩,为什么呢?这正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污秽和丑恶,从而引发人们对光明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而且在深刻的体味中语感训练也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及训练,还有其他的方法。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语感作为一种技能,靠实践,靠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正确语感就一定能够形成。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
[2]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