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24张PPT)

《辞海》: “定期出版的 报刊,在前一 期已出版,后 一期尚未出版 的一段时间内, 对发生的重大 新闻和特殊事 件,(报社) 为迅速及时地 向读者报道而 临时编印的报 刊,因不列入 原有的编号, 故名。”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 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 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 生和发展,而媒介的发展又对人类社 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 它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 “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935年 建国后
《风云儿女》
《小兵张嘎》 等
插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80年代中 《红高粱》等 期后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天津无线电厂于 1958年试制成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 视机。为了纪念这 台电视机的诞生, 将它命名为“北 京”。
(2)发展至成熟(结合书上的历史纵横)
《翠岗红旗》
新中国成立以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故事纷纷 被搬上银幕。
80年代中期后
1·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或时间 代表
影响
1905年 《定军山》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材料一:2014年5月30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支付宝钱 包、金蝶达成合作,推出“移动就诊”服务。今后,用户可直 接在支付宝钱包中完成挂号、缴费、查取报告及医患互动等就 医流程。记者体验后发现,无论是挂号,还是缴费,在支付宝 钱包中5秒左右就可完成操作,省去了病人排队缴费的痛苦。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 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 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 生和发展,而媒介的发展又对人类社 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 它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 “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935年 建国后
《风云儿女》
《小兵张嘎》 等
插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80年代中 《红高粱》等 期后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天津无线电厂于 1958年试制成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 视机。为了纪念这 台电视机的诞生, 将它命名为“北 京”。
(2)发展至成熟(结合书上的历史纵横)
《翠岗红旗》
新中国成立以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故事纷纷 被搬上银幕。
80年代中期后
1·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或时间 代表
影响
1905年 《定军山》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材料一:2014年5月30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支付宝钱 包、金蝶达成合作,推出“移动就诊”服务。今后,用户可直 接在支付宝钱包中完成挂号、缴费、查取报告及医患互动等就 医流程。记者体验后发现,无论是挂号,还是缴费,在支付宝 钱包中5秒左右就可完成操作,省去了病人排队缴费的痛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示巧记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典例剖析 例题有人在评述近代中国报刊业兴起时指出:“中文报纸之得于 晚清蜕化而为近代之报业,来华传教营商之外籍人士提倡之功,实 不可无。清末报纸事业之逐渐兴起,其最初之原动力,实来自外国 旅华人士。”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晚清具备了创办近代报刊的条件 B.中国近代报刊是在外国人强烈要求下创办的 C.近代中国报刊是为外国人服务的 D.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报刊业兴起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历史解释 (1)报刊: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 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 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 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 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是报刊的主要功能。 (2)影视:往往带有政治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 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类专题节目,引导 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4.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 是反映( )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 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 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成为电影主题。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585 007 9 021 717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 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 问题? 解析第(1)问,依据图片考查基本的传媒形式并拟定标题,属对基础 知识的考查,容易作答。第(2)问,主要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注意数字 的对比分析。 答案(1)图1:报刊;图2:电影;图3:电视;图4:互联网。标题:近代中国大 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 快速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精品课件

改革开 放之后
品牌栏目
【材料三】
休闲娱乐 传播知识 传递信息 思想宣传
推动社会 发展和进 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视业所具有的功能及影响?
1、接入
时间
1994年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2、特点
互动性、及时性、海量性、多媒体性
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 规模达到8.02亿人,互联网普 及率为57.7%,中国手机网民规 模达到7.88亿人,2018年占比已 高达98.3%。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主题
大众传媒发展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 的影响
大众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
报刊媒介
四
大 广播媒介
传 媒
影视媒介
网络媒介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 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 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 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2、发展
戊戌 变法
宣传 维新 思想
2、发展阶段
辛亥 革命
宣传 革命 思想
2、发展阶段
新文 化运 动
宣传 民主 科学
2、发展阶段
新民主 主义革 命时期
政治 斗争 工具
2、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
路线、方针和政策
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3、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
真实、及时、客观、 讲求新闻价值
【材料一】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 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 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 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 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 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品牌栏目
【材料三】
休闲娱乐 传播知识 传递信息 思想宣传
推动社会 发展和进 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视业所具有的功能及影响?
1、接入
时间
1994年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2、特点
互动性、及时性、海量性、多媒体性
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 规模达到8.02亿人,互联网普 及率为57.7%,中国手机网民规 模达到7.88亿人,2018年占比已 高达98.3%。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主题
大众传媒发展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 的影响
大众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
报刊媒介
四
大 广播媒介
传 媒
影视媒介
网络媒介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 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 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 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2、发展
戊戌 变法
宣传 维新 思想
2、发展阶段
辛亥 革命
宣传 革命 思想
2、发展阶段
新文 化运 动
宣传 民主 科学
2、发展阶段
新民主 主义革 命时期
政治 斗争 工具
2、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
路线、方针和政策
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3、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
真实、及时、客观、 讲求新闻价值
【材料一】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 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 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 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 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 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28张PPT)

问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题 1935年 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情 境 《风云儿女》的插曲 后来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六
建国后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称为电 影主题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形成
课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总结出近代以来报刊 程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小 业的发展史?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结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上 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 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 重要窗口
上
问 题 探 究
下
退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问 提示: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 题 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情 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 境 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五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代表 《定军山》 影响 标志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上
下
退
课堂导入
《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
上
下
退
课堂导入
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 问 题 一想这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 探 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 究
上
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31张PPT)

新中国 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的主要渠道,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 窗口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 富了人们的生活,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结合以上资料思考: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 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运笔浅显。 外因: 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成
1872年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新文化运动 时期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青年》
发 新民主主义 《新华日报》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展
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生。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 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 《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 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歌女红牡丹》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 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 熟。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胡蝶主演的《歌女 红牡丹》,结束了中 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4年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 记录。1935年,《渔光曲》在 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
D
C.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3.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写道:“第一是开眼
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四)报刊业的发展阶段: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 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业纷纷创办起 来
作用: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思想。
报刊局限性: 文化要求相对较高, 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正式接入:1994年;中国发展,2000年近 1000万户,其势头方兴未艾。
风靡全球原因(优势)
(1)集前三者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感染力,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互联网都能办到,且用费低廉。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变化获取信息。
局限性
(4)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二)建国后
(1)建国初期: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 上银幕。
(2)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导演王晶
演员周星驰
电影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 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科技:卫星传送技术进步。
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3:什么叫第四媒介? 其发展历程怎样? 为什会风靡全球? 有何局限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这 三大媒介一样,同样是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发展历程
(1)世界互联网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末;风靡全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问题2:我国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 电影事业有何特点? 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前
(四)报刊业的发展阶段: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 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业纷纷创办起 来
作用: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思想。
报刊局限性: 文化要求相对较高, 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正式接入:1994年;中国发展,2000年近 1000万户,其势头方兴未艾。
风靡全球原因(优势)
(1)集前三者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感染力,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互联网都能办到,且用费低廉。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变化获取信息。
局限性
(4)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二)建国后
(1)建国初期: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 上银幕。
(2)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导演王晶
演员周星驰
电影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 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科技:卫星传送技术进步。
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3:什么叫第四媒介? 其发展历程怎样? 为什会风靡全球? 有何局限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这 三大媒介一样,同样是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发展历程
(1)世界互联网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末;风靡全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问题2:我国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 电影事业有何特点? 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前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2课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27张PPT)

工程”
B、“菜篮子工程”
C、“村村通工程”
D、“载人航天工程”
6、“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
沟通
A、①② C、③④⑤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 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 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张艺谋
巩俐
冯小刚 葛优
李连杰陈凯歌
周润发
杨紫琼
(二)、电视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诞生的标志——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2、中国电视的普及——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电视业为什么 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普及?
谭鑫培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 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 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 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 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 影──《歌女红牡丹》。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 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 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 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20世纪更是好片迭出。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 节目; 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1、互联网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代风靡全球。 2、互联网的特点(优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3、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B、“菜篮子工程”
C、“村村通工程”
D、“载人航天工程”
6、“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
沟通
A、①② C、③④⑤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 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 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张艺谋
巩俐
冯小刚 葛优
李连杰陈凯歌
周润发
杨紫琼
(二)、电视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诞生的标志——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2、中国电视的普及——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电视业为什么 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普及?
谭鑫培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 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 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 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 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 影──《歌女红牡丹》。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 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 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 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20世纪更是好片迭出。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 节目; 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1、互联网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代风靡全球。 2、互联网的特点(优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3、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20张PPT)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报刊业发展的综合归纳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中万国国丛公报报》》_
1873年 《昭文新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
影响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 的报刊(艾小梅,汉口)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 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19世纪70年代起 国人自己办报
1873,艾小梅,《昭文新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国人最早在中 国境内创办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
新民对的斗争
国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教方法 运用图示法掌握“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 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主题一 报刊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1.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1)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发 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 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 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②外因: 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 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 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
信息量 。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报刊业发展的综合归纳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中万国国丛公报报》》_
1873年 《昭文新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
影响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 的报刊(艾小梅,汉口)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 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19世纪70年代起 国人自己办报
1873,艾小梅,《昭文新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国人最早在中 国境内创办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
新民对的斗争
国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教方法 运用图示法掌握“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 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主题一 报刊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1.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1)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发 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 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 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②外因: 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 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 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
信息量 。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
一、大众传媒的兴起:
1、兴起原因: (1)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扩张; (2)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3)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推动; (4)科技发展的进步。
2、类型: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电话、互联网等
3、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监督政府, 提供娱乐等。
《昭文新报》为国人最早在境内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发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
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新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课标:以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变迁为例,说明大众 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1)传媒: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
(2)大众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 体就是大众传媒。
(3)号外:报社因需要及时报道某项重 要消息而临时增出的小张报纸,因在定 期出版的报纸顺序编号之外,故名。
思考: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 方式获得信息?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1)古老的传媒手段: 马拉松战役、烽火戏诸侯、飞鸽传书、 驿站。
(2)人类普遍使用的传媒手段: 书籍、报纸、杂志。
(3)信息时代的传媒手段: 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 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唐代,各地方藩镇在京师设有办 事机构,其官员定期抄写朝廷官方文 化、政事,送回藩镇,称“进奏院状 报”,具有新闻传播的初步功能。 (后来称之为邸报)。
•世界上最早印刷出版的周报: 1609年德国《报道或新闻报》; •最早日报: 1663年德国《莱比锡新闻》; •最早出现、有影响力、价廉的大众化报纸: 1833年美国《纽约
太阳报》。
2、发展阶段:
(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机关报)、1896、上海 ——改良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5、东京 —革命
《光明日报》(1949.6,北平,民盟机关报)
——党政方针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 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 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 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
到2000年的8725种。
请大家阅读【历史纵横】,思考中国报刊业的发 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报纸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 丰富生活、开启民智、陶冶情操、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 觉暂留现象。
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 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 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 着的图像。
三、影视业的发展:
1、特点: (1)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短时间给观众的感官享受(视、听、验); (3)教化功能强,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体验。
《新华日报》
创刊三周年 纪念招待会 情景
3、繁荣阶段: 特点:种类多,数量大,集团化,市场化。 1978年:报纸总数:186家 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发展走向繁荣。
刊物种类:930种
表
现
社会影响
形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有《中 国丛报》和《万国公报》;中文有《东西洋考
成 每月统记传》、《申报》。1873年,艾小梅的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 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内容主要是宗教,次为新闻、 新知识。该刊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21年停刊,共出80多期。
1872年4月,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 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 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 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报告,《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 份。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
展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 “文革”时期不少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报纸停办。
方针的主意舆论工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
繁 荣
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 2000年 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 10%。刊 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 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19c中前期,外国人(传教士)在华办报: 外文报:1832年,广州《中国丛报》; 中文报:1833年,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2)19c60,外文报:上海:《万国公报》(美国林乐知,1894更名); (3)19c70,中文报:
上海:1872年《申报》(英商创办;1907,席裕福买回其产业); 汉口:1873年《昭文新报》(中国人艾晓梅自办)
(3)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1915、上海
——新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1920,上海)、《红色中华》
报(1931,瑞金) 、《新华日报》(1938、武汉—重庆)、《解放日报》
(1941,延安)
——与敌斗争(1928,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
(5)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1946,邯郸,1949中委会机关报)、
4、作用: (1)积极:近代:唤起民众,争取国家独立;
现代:对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政权、稳定秩序、改革开 放起到推动作用。
(2)消极:诱发低级趣味,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虚假信息造成经 济、精神上的损失;信息过量,干扰人们正常生活。
二、报刊业走向繁荣:
思考:阅读课本,归纳整理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形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