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期论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有机化学实验中常遇到需要对液态有机物进行干燥处理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除去化合物中存在的少量水分或其他溶剂,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常有一些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如乙醚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溴乙烷的制备以及环己烯的制备等,在这些合成实验中,产物常常要经过洗涤、干燥,并最终通过蒸馏才能达到一定的纯度。
干燥剂的使用能够体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化学实验能力,所以干燥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操作之一1干燥的意义和作用在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中,为了得到较纯的产物,往往需要进行蒸馏操作,但液体中的水分有可能与液体形成共沸物,在蒸馏时就有过多的“前馏分”,造成产物的严重损失,最终导致产率严重降低。
在许多合成反应中,需要严格的无水条件,但试剂中的水分会严重干扰反应,如在制备格氏试剂或酰氯的反应中若不能保证反应体系的充分干燥就得不到预期产物。
有些化学反应是通过分析产生的水来判断反应进程的,而反应产物如不能充分干燥,则在分析反应进程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液态有机化合物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萃取、洗涤等操作带入的,反应溶剂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剂制造、处理或者由于副反应时作为副产物带入的,另外,反应溶剂在保存的过程中吸潮也会混入水分。
水的存在不仅对许多化学反应,也对重结晶、萃取、洗涤等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操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反应溶剂的脱水和干燥在化学实验中也是很重要的,是经常进行的操作步骤。
尽管在除去溶剂中的其他杂质时往往加入水分,但最好还是进行脱水后再使用。
上面所述所有情况中都需要用到干燥。
干燥的方法因被干燥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要求干燥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处置不当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干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燥剂选择不好,则除杂效果不好;干燥剂用量少,除杂效率就会降低;干燥剂用量偏多,则可能吸附部分液态化合物,使产物的最终产率降低。
化学论文(4篇)

SO 2 +I+2HO=4H +SO 4 +2I 2 2
+
2-
-
1.3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 教材中设计了如下的图示,编者用意很明确 , 以同一时间内气球膨胀大小来确定反应剧烈程度 。 结论是“ 从上述实验现象可以 看 到:NaHCO 3和 Na 2 CO3都能 与盐酸反应,但 NaHCO3与稀 盐酸反应要比NaCO 2 3 与稀盐酸 的反应剧烈得多 。”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未
2+ -
10
化学教学
2006年,第5期
广告 “高考成功通道,华夏名师打造, 一轮复习 A计 划, 考场鼎定微笑 。” 做完该本习题,考场能绽出微笑吗?不成傻 瓜, 也成书呆子。 且看化学卷的开篇靡页考点 1 中氧 化还原反应一节, 22 题中有四题是错题 ,提供答案 也有多处错误。让我们共同来剖析1、2 题。 第一题 :2g灼热的炭跟适量的浓硫酸反应,炭 全部反应完毕,共收集到气体6.72L( 标准状况 ),则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A . 0.67mol D.0.02mol 第二题 :R 2O 8 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把M n 离 子氧化为MnO , 若反应后R2O 离子变成RO ,又 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 ∶ 2, 则R 2 O8 中R 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5 C.+6
n-
2+
2-
-
+
n-
2 症结所在。 12
2-
“炭全部反应完毕” ,按上述解题思路, 可以
2-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为: ×2=0.33mol。题面设计的选项中无此数据 。 炭作还原剂升价应该是逐步升高的 , C→ CO→ CO 2,常写 C→CO 2 是终态结果。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静态思维观的载体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 ( 省 去 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 。作为人师切不可糊涂到 此。 炭 作 为 还 原 剂 应 该 是 先 生 成 +2 价,再 升 到 +4价。 如果命题非得把作为正确答案, B 就必须加上 一 句 话:“ 将气体通过足量强碱溶液可以全部吸 收” 或修改后面的话,“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论文(6篇)

论文(6篇)论文模板篇一化学论文2200字(一):化学分析中误差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研究论文关键词:化学分析;误差;影响因素0引言化学分析是十分繁琐的,经过多个步骤的分析与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的数据结果。
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分析方法、试验器具、实验坏境与条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导致分析误差的出现。
1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主要包括哪些种类1.1过失误差过失误差也被称为粗差,这种化学分析误差的存在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化学实验与分析的过程出现失误导致的。
常见的过失误差包括加错化学试剂、读错刻度或者用错实验仪器,这些都属于不规范操作,因此所产生的实验数据是无效的。
过失误差通常都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受到的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化学分析中这种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化学实验操作与分析人员只要在操作时严格按照实验规定流程与操作标准来实施,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就可以避免这一误差的出现。
1.2系统误差化学实验分析中的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与重复性的特点,就是在同等条件下连续多次进行反复实验测定依然会出现误差。
并且这种误差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所出现的正负差值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于某一个固定的因素导致了实验系统出现了误差。
化学实验系统误差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方法误差、人为误差以及辅助品误差三种。
其中方法误差指的是化学实驗的方法科学性不足,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由于实验是间断性来实施的,或者实验所进行的空间不同以及指示剂选择等造成了误差的出现。
人为误差指的是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实验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或未按照标准流程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的数据与正确数据之间出现的偏差。
辅助品的误差往往集中在容器误差、水和试剂误差两大方面,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天平、各种容器等都是十分常见的,也往往是必须品,如果实验容器的刻度不准确或者天平的砝码不准确等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在实验中试剂和水之间的比例误差,或者受其他原因的影响而出现误差。
在实际工作中,化学实验分析中的误差由于系统因素所造成的相对较少,并且这些因素是可以进行检定与校正的。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推荐5篇)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篇一】一、研究背景在以校本研训和案例引领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势下,在倡导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来实现二期课改新理念的今天,由于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大多采用较为保守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往往只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知识的拓展,更谈不上学生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不能全面实现,造成了化学学科意识难以养成,探究是科学的本质意识在教学中难以实践和落实。
探讨在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我们常说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体验生活中的化学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欲望,通过化学实验,发现问题,探究内在规律。
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议定了探究课题“探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后考虑到用“探究”两字对学生来讲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或影响,课堂教学也不够具体,根据当时的教学内容我们将探究课题改为了“生活中水和蜡烛的再认识”。
探究什么?怎样准备?达到哪三维目标?开课的意图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设计的教学目标?我们打算边讨论边准备边设计教案。
二、探究课题内容、要求和目标的议定【设计意图】本届学生学习化学刚刚结束了一个重要的入门阶段(指至2006年10月12日止),这一阶段里学生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和水的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学习了简单的化学符号。
带着对新科目的新鲜感,有一少部分的同学可正确入门而且兴趣正浓。
但还有一大部分的同学由于基础的原因并没入门,而且随之而来的是第二阶段化学符号记忆的枯燥,最终会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由高向低发展,为了挽回这一局面,充分体现化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特提出了学习探究身边的物质这一拓展课题。
化学教学论文5篇

化学教学论文5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论文篇一一、多媒体催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措施1.1探索微观世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将多媒体与高中化学结合起来能够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在化学课堂中畅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录像、幻灯片等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让学生可以愉快的投入学习。
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将微观的化学世界直观的传递给学生的,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化学直接将化学世界明晰的展示在学生眼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2扩展教学容量,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化学知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板书时间,扩展化学课堂的容量,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下能够将大量信息传输出来,高密度的开展讲解工作,达到优化教学效率的目的。
应用图片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示出来,该种教学模式更加的丰富、形象、生动,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提升化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例如,在开展关于化工生产的教学内容时,多采用板书、挂图与模型,直观性与真实性不足,无法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工生产的积极性。
如果应用电脑模拟功能来编写出化工生产图式,为学生展示出化工生产的物质转换与流动性,就可以让学生对化工生产产生更加感性的认知。
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化学教学不仅可以扩大教学容量,还能够对学生的感官产生更深刻的刺激,让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1.3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在传统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都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了难点与重点知识的讲解上,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烦情绪,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更无法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
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选择大量活泼、鲜明的动画与图片,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饱满,这对于提升1.4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活动在高中化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实验,利用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化学变化过程,虽然化学实验对于安全操作以及操作步骤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如果稍有疏忽,还是有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这种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了畏惧心理。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最新6篇)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最新6篇)化学教学论文篇一通过变异维度创设学习空间,使预想的学习内容顺利转化为实践的学习内容和经验的学习内容。
这种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核心地位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有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的课堂主体,在强化知识内在关联性意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经验方式和前知识对于目标新知识学习的潜在影响,最终引导学生建构更加客观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当前西方文化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并没有经过对事物差异性的辨析,排除非本质因素影响,真正掌握本质特征,而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强化来建立概念。
变异理论明确指出知识的建构要以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结构和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关联性,主动性和社会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定义,而没有呈现这个概念的正反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掌握概念的关键属性。
因此,教师能够有效列举正反例是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深入考察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的。
2以学生前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安排变异教学理论强调,为了领会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必须注意它与其他事物有何差异。
要注意到该事物在哪个方面与其他事物不同,在差异的比较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策略上,变异理论指出,分离-变异-对比;的教学操作模式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关键。
这种以变异、对比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明确目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进行细致考察,然后客观筛选和提取学生前知识中,能够有效构成目标学习内容正反例的知识信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属性的差异对比,深入理解和掌握目标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
基于教学实践并结合对于这一科学教学理念的反思,笔者对于如何将上述操作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如下。
2.1分离基督教文化的关键属性首先,基督教文化知识体系是庞大而繁杂的,有效分离出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属性能够化解知识难度,揭示知识的内在道理,使庞大数量的知识呈现出清晰而严密的内在联系结构,又能使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化,简约化。
大学化学小论文范文

大学化学小论文范文大学化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化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化学小论文范文一:无机化学实验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在整个化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等,还要强化安全环保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他们学习后续实验课程,乃至将来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综合素质;教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院士就已指出:“只重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
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为学生在实验室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练习解决化学问题,各项智力因素同时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课应予充分重视”[1]。
因此,开设化学实验课,做好化学实验教学,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
无机化学实验课,首当其冲,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其地位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它是后续化学课程的科学实验基础,其教学质量对整个化学相关实验教学影响都很大。
下面介绍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问题与学界一同探讨。
1重视安全教育,树立环保意识我们开设的第一个无机化学实验项目是“实验室常规教育,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其中常规教育部分除了介绍实验室基本守则外,主要就是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教育。
带领学生通过典型的案例,了解学习实验室安全及实验室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知识。
安全是一切之本。
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有些药品具有较强腐蚀性,甚至毒性,如果不遵循实验原则,不按规律办事,就可能会产生危险。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0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0篇论文1: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这篇论文介绍了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实践方法,包括实验的设计、仪器的使用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
论文2: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教学方法该论文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论文3:离子反应的平衡及相关教学策略这篇论文讨论了离子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提供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应用。
论文4: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及结构分析该论文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分析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分析的技巧。
论文5:化学键及其特性与教学实践这篇论文探讨了化学键的种类和特性,并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键的概念。
论文6:电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实验研究该论文详细介绍了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
论文7:化学平衡的动态平衡及相关案例分析这篇论文讨论了化学平衡的动态平衡概念和相关案例分析,通过实例演示和计算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论文8:溶液的浓度计算及实验操作该论文介绍了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通过实验实践和数值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计算和实验操作的要点。
论文9: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能量守恒定律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能量变化的概念。
论文10:酸碱中和反应及相关实验设计该论文着重介绍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相关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实践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以上是十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的主题和内容简介,希望对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学期论文【摘要】创新精神培养和研究方法掌握是研究型教学的目标,以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临界胶束浓度CMC为研究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特点,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型’教学为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主的‘研究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和能力[1]。
药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对于上述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不言而喻。
以SDS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为例,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2],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积极性探索。
1药学专业研究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建立的必要性物理化学实验是药学专业课程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学习特点和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倚重比较强,着重于逻辑思维习惯的考察和对高等数学工具的运用[3]。
目前实验课教学模式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验证,教学方法和实验过程基本固定。
学生依照实验教材,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不主动,实验效果差强人意。
2限于教学时数和时间安排,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不能与理论课程同步,造成理论和实验脱节,学生不能很好的对实验内容进行思考,也不能利用实验内容来理解理论知识。
3相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实验课程和药物化学、药理学等专业实验课程,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度不同。
4现有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涉及药物的实验比重偏低,没有解决基础和专业的有机结合,学生对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兴趣不高。
5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对实验产生兴趣,能够主动思考,并进一步产生设计实验与探索研究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4]。
2药学专业研究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模式的建立2.1实验前期准备以SDS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为模型,实验课程开始前1~2周布置实验内容及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方法了解表面活性剂的CMC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测定CMC的常用方法及比较。
可以获取大量相关的应用信息,提高对于实验的兴趣和期待。
教师可以启发式教学,例如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如何透过皮肤到达患部,如何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将实验内容与药物剂型有机结合;例如为什么在萃取操作中会有乳化现象及如何避免,将实验内容与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能相结合。
2.2实验模型建立常用的CMC测定方法有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电导率法等。
本模型中以电导率法进行实验[5],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溶剂的一系列浓度的电导率值。
通过绘制电导率与浓度关系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1/2关系曲线,从曲线拐点找出不同温度和溶剂下的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值。
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胶束形成过程中标准焓变、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标准熵变等热力学函数。
学生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对温度、溶剂、浓度等变量在SDS形成胶束过程中的影响和结果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实验兴趣,激励发散思维,使学生产生进一步设计探索研究的冲动。
3药学专业研究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体会与思考实验选择SDS为测定体系,考察不同变量对于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对实验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处理,旨在能够以此为契机,促使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使实验教学模式向研究型发展[6-7]。
研究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有以下改进:1实验准备阶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学会面对新问题提出设想、学会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设想、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推演结论、学会根据结论提出新问题;真正兼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过程中鼓励多思考、多提问,不再追求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3实验结果分析阶段,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使用表面张力法、光度法等其他方法测定实验指标[8-9],为开展物理化学探索性实验奠定基础。
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在药学专业开设能够使物理化学理论与药物制剂专业实际紧密结合,有很好的应用性[10]。
学海无涯,教学相长,只有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1]王丽娟.研究型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古代小说史专题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21,255:140-143.[2]胡斌,易鸣,唐辉明,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岩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21:286.[3]张海容,任光明,陈金娥,等.物理化学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实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272:4-7.[4]张福捐,黄振旭.大学化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许昌学院学报,20212:152-154.[5]王岩,王晶,卢方正,等.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21,153:70-72.[6]陈晓明,王亚琴,宣寒.电导法测定解离平衡常数及临界胶束浓度的实验改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74:83-85.[7]陈方博,方云,吴丽娜.十二烷基硫酸钠浓溶液的胶束行为与其溶液体相行为间的相关性[J].应用化学,2021,254:401-404.[8]陈红梅.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SDS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数[J].广东化工,2021,368:219-220.[9]钟金杭,郭拥军,柳建新,等.稳态荧光猝灭法确定胶束聚合合成条件[J].应用化工,2021,413:405-408.[10]崔亚男,葛建君,李凌冰.紫杉醇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011:107-112.摘要: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创建了绿色、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优化整合了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验项目;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开设系列合成实验和微型化实验,使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多向共享.通过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实训技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职业教育;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实验实训教学是举足轻重的实践性环节.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制药技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专业实践课程,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笔者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下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不少问题[1].为更好地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制药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于职业教育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1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有机实验污染较重,学生兴趣不大有机化学实验室中的有机溶剂种类繁多,很多物质易挥发、味道难闻且毒性大,三废问题严重[2].很多学生认为有机化学实验有毒有害,于是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对实验不感兴趣.因此,在上有机化学实验课时,容易出现学生离岗、难于管理的情况.1.2教学模式陈旧,学生依赖性强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需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并清楚写出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材和讲义,边看讲义、边做实验[3G4],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全由教师解答,学生仅仅是被动参与.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到学期末甚至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做实验,也没有从有机化学实验中学到知识和技能.1.3内容陈旧,验证性实验吸引力不强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是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典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操作、化合物物理常数测定、官能团鉴别、简单物质制备等,实验中制备的化合物单一,因而主要配合理论教学中某些官能团转换实验和验证性实验[5],实用性不强且远离生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验证性实验过多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1.4实验产品无去处在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的选取多是配合理论教学的需要,大多数实验产物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目前,实验产物制备后的用途基本限于对化合物基本物性参数的测试如熔点测定,而实验产物本身基本无后续的应用,只能作为废弃物处理或者存放在实验室[6].如此,不但浪费试剂,而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学生也常质疑合成制备实验的意义,对实验成果没有认同感.1.5实验排课方式使学时受限,影响教学效果我校实行实验课程单独开设,但是开课时间相对固定,一般安排每周1次,每次实验课3~4学时,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而实际上,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部分实验操作,如柱层析及结晶、重结晶等实验耗时较长,一般在一次实验课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因此,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很多实验因时间限制并不能完整地做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7].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2.1深入分析学情,创造绿色安全的实验环境有机化学实验用到的有机溶剂种类较多,挥发的有机溶剂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有些还有毒性,让人感到不适,这是不争的事实.产生这些气体的原因主要为:1较多的试剂长期存放于实验场室内,挥发试剂又不能及时排出,使污染加重;2试剂使用量过大,整个实验室环境变差.对此,我们采用以下办法解决:1将实验试剂特别是挥发性溶剂放在库房,需要时按需领取,实验室内不能有过多的试剂留存;2在满足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刺激性、毒性相对较小的试剂完成实验项目,既完成了教学实验,也减少了污染;3将实验微型化[8G9],大大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和污染,而且微型化实验对实验操作要求更高,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了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消极情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2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学生是配角.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点拨、指导,而不是条分缕析地满堂灌[10G11].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更是如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充分预习,在课堂上随时提问考核;在实际操作课上,教师在关键知识与操作中给予点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疑惑、困难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鼓励学生与教师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2.3构建实验内容新体系实验内容的选择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由于职业教育的学制短,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承担了较多的技能培训任务,在实验内容的选取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专业技能的锻炼等.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成了几大板块,主要是:1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包括玻璃工操作以及化合物物性参数测定,例如熔点、沸点测定;2化合物化学性质及鉴定实验;3化合物合成制备;4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基本实验操作、性质实验以及合成实验多是分别开设,特别对基本操作和性质实验,学生多感到枯燥无趣.对此,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1将基本操作实验、性质验证实验和鉴别实验融合到合成实验中,不再单独开设基本操作实验、性质验证实验及鉴别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2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验项目,如菠菜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分离、肥皂的制备、黄连中黄连素的制备、阿司匹林的制备、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等,展示了有机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密切联系[1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认同所学知识的价值.3开设系列化实验[13],即多步反应实验,使前一次实验的产物用作后一次实验的原料.例如,我校开设了局部麻醉药苯佐卡因的制备实验,从对硝基甲苯开始,逐步转化为对硝基苯甲酸、对硝基苯甲酸乙酯、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组成系列合成实验.这样编排后,每一次实验的产率、纯度都会影响下一次实验是否能正常进行,学生就必须认真对待、精心操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4对比式教学.在实验的编排中,我们还引入对比实验,例如苯佐卡因的合成,分别以对硝基甲苯和对甲苯胺两种不同原料作为起始原料进行制备,学生在完成2个实验项目后,可以通过物料用量、反应条件、收率等进行成本核算,比较工艺路线差异,拓展了学习深度.2.4实验试剂和产品多向共享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为实验产品寻找到用途.对于系列实验,每一步实验的产品都是下一步实验的原料,而对于最终制备的产品,可用于其他课程教学中.例如制备所得的苯佐卡因、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可用于药物分析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而甲基橙则可用于分析化学滴定实验教学中.又例如制备出的肥皂可用于实验室器皿的洗涤,不但减少了试剂的浪费、降低了实验教学成本,还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学生自己的实验成果能够得到实际应用,也激发了学习热情和自信心.2.5引入实验新技术,合理调整教学安排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难免有耗时较长的实验.在单次实验学时不充裕时,我们探索将有机化学实验微量化,使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时间缩短.例如进行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由于采用了微量化实验,大大节约了时间.在实验课上,学生如果实验失败或者要考察反应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实验,而不像常量实验那样在一次实验失败后没有时间补做.通过这种微量化实验,既节约了时间和试剂,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对于基本操作实验,例如色谱分析实验,通过减少试剂、色谱填料的用量和层析柱大小并适当调整,尽量完整地呈现整个操作过程,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尽管如此,有些实验课的学时仍需适当增加.3结语实验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特色所在,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笔者通过对有机化学实验多方面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化学制药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中的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亦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参考文献References[1]叶红,王蕾.高职高专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216:30G31.[2]赵岩,邬旭然,王进军,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改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205:96G98.[3]胡昱,陈义旺,孙晓霞.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2133:69G72.[4]苏玉,马东升,于颖慧.有机化学实验启发式教学探析[J].黑龙江教育,20219:6G7.[5]吴绍艳,李琴,章焰,等.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当代化工,2021,4112:1330G1332.[6]施玲,郭晓稚,葛健锋,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管理的新实践[J].化学教育,20214:37G39.[7]董艳萍,田喜强,乔秀丽,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合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21,397:230.[8]郭乃妮.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微量化、绿色化研究[J].皮革与化工,2021,30133G35.[9]田旭,林沛和.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小量、半微量与常量实验教学[J].实验室科学,2021,102:46G47.[10]柏铭,马庆林,孟凡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进[J].化学教育,202114:42G44.[11]蒋卫华,李忠玉.PBL教学法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214:26G29.[12]谭倩,龚成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3:165G167.[13]王春华,赵美泽,陈厚,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2411:117G119.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