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化学期末论文

化妆品化学期末论文
化妆品化学期末论文

葡萄籽发展前景及葡多酚的研究进展

姓名:王晓宇

年级:2014级

班级:化学三班

学号:14306125

【摘要】

葡多酚广泛存在于葡萄籽与葡萄皮中,是一种多酚类物质,内含多种活性成分,这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症、抗癌、调节心血管系统以及预防老年痴呆。本文综述了葡多酚的生物活性以及它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同时介绍了葡萄籽超微粉的制备技术,提出了将葡萄籽超微粉技术应用于美容保健品的生产中,充分发挥葡萄籽功能性成分的作用,生产出功效更为全面的化妆品。

【关键词】

葡萄籽;葡多酚;化妆品添加剂;葡萄籽超微粉技术

葡萄中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在水果中具有水果之王的美称。葡萄籽中葡多酚是一种植物多酚类活性物质,能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它广泛存在于葡萄籽、葡萄皮与果汁中。在葡萄籽与葡萄皮中,葡多酚的含量较高,有资料表明,红葡萄的果皮中,多酚含量可达25%~50%,种籽中则可达50%~70%。所以现在国内外研究使用的葡多酚一般从葡萄籽中提取。甲醇、乙醇和丙酮均为常用的葡多酚的提取溶剂。葡多酚的组成较为复杂,尽管国外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对于葡多酚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还是没有可靠的方法。若将葡萄籽进行超微粉碎并加以应用,可充分发挥葡萄籽中功能性成分的美容功效,生物利用率更高。

1.葡多酚的生物活性

GP (葡多酚)中含有白藜芦醇、原花青素、表儿茶素等有益成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P 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症、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同时还有调节心血管系统、抗辐射、预防老年痴呆、护齿明目以及减肥等功效,在化妆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葡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过氧化物的生物学活性。在H

2O

2

/NaOH/DMSO体系中,

葡多酚不仅可以有效的消除过氧化物阴离子的活性,而且与α-生育酚和β-胡萝卜素协同作用,对羟自由基、甲基自由基与过氧化物阴离子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加入了葡多酚后的上述3种自由基体系的ESR波谱图,其波峰均明显低于对照波谱图的波峰,并且随着葡多酚浓度的增加,峰高值降低幅度愈大。超氧化阴离子是

体内氧毒素的主要因素,其歧化产物H

2O

2

可以产生羟自由基,而羟自由基又会启

动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导致脂类自由基的出现,造成生物膜的损伤。所以葡多酚对生物分子的氧化损伤有极大的保护作用。

2.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研究

葡多酚具有特殊的抗氧化活性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这对无时不刻都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有很大的保护功能,因为环境对皮肤、黏膜和毛发的刺激而引起的脂质、蛋白质与核酸的衰退过程均与自由基的作用分不开。此外,葡多酚又有抗炎与抗辐射等作用,所以它在化妆品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法国用原花青素低聚体制成了脂质体晚霜、发乳与漱口水成品,日本Yamaskosh研制了含1%原花青素低聚体的油性化妆品,这种产品可使皮肤亮洁。原花青素是葡多酚的重要成分之一,法国等国家已将葡萄籽作为原料提取多酚,其中的原花青素含量可达90%~98%,可见葡多酚是化妆品有效成分的良好来源。葡多酚对B16黑色素细胞毒性较小,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不高,但能明显减少细胞黑色素含量。所以葡多酚可以作为美白类化妆品添加剂。

3.葡萄籽超微粉

超微粉碎技术是指利用机械力的方法克服固体物料内部的凝聚力,达到使之破碎的加工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原料加工新技术。

3.1葡萄籽超微粉的制备

目前已知的对葡萄籽进行超微粉碎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试验研究确定的,其条件为: 将葡萄籽在40℃条件下干燥2小时,-20℃条件下冷冻30分钟,然后加入微晶纤维素40g/kg,混合后粉碎25分钟,所获得的葡萄籽超微粉产品的颗粒直径为2.5-22.5μm,平均直径为6.2μm,而葡萄籽细胞的直径为15.0-32.5μm,平均为24.9μm,可知超微粉碎后细胞的破壁率可达100%。

3.2葡萄籽超微粉的优势

固体原料经超微粉碎后能有效改善超微粉体的颗粒粒度和结晶结构,颗粒的微细化致使物料的表面积和空隙率增加,从而使得超微粉体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分散性、溶解性等理化特性,更易于消化吸收,生物利用率较高。

葡萄籽超微粉碎技术有其独有的优势和特点:

(1)细胞级粉碎,目前对葡萄籽的超微粉碎可达到微米级粉碎,更有利于葡萄籽中各种有效成分的释放和吸收,使葡萄籽中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其他功能性成分都能被充分的利用。

(2)葡萄籽超微粉碎方法简单,加工条件要求低,在短时间内能快速完成,可提高工作效率。葡萄籽超微粉碎是纯物理加工,可以全部保存葡萄籽中的营养成分,保证了葡萄籽超微粉产品的纯天然属性,是一种理想的食品加工手段。(3)葡萄籽超微粉碎是在低温条件下的粉碎,有利于保留葡萄籽中各个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并且葡萄籽超微粉具有很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说明葡萄籽超微粉可以作为一种非常好的天然抗氧化剂。(4)葡萄籽超微粉碎系统是一个全封闭系统,可有效避免粉尘污染,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可避免葡萄籽功能性成分提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5)卫生状况良好,葡萄籽超微粉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符合国家现行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通过葡萄籽超微粉加工过程中卫生细菌学检验证明。

4.展望

葡萄籽中含有多种具有美容功效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天然美容属性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目前,在我国的化妆品市场上已经存在一些葡萄籽化妆品类,如葡萄籽面膜、葡萄籽保湿卸妆乳、葡萄籽洁面泡、葡萄籽抗氧化润肤露、葡萄籽润发精华、葡萄籽润唇膏、葡萄籽抗氧化精华油等,产品种类多样,各具有不同的美容功效。在未来的产品应用中,可更为全面的发挥葡萄籽中各个成分的美容保健作用,并结合葡萄籽超微粉技术,开发出功效全面、效果更好的葡萄籽化妆品,使这一曾经被废弃的生产下脚料得到合理的利用,促进中国葡萄相关产业和化妆品产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嘉慧,袁春龙,宋洋波.葡萄籽功能性成分及其应用[A]日用化学工业,1001-1803(2011)03-0216-06

[2]吴丹,陈健.葡多酚的应用研究进展[A]食品科技,1009-1807(2003)05-0057-03

[3]李凤英,李润丰.葡萄籽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开发应用(综述)[A]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008-9519(2002)02-0065-03

(整理)文档天然产物结课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山药中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采取水浸法从新鲜山药中提取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粗多糖提取液的影响。结果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g:9ml,提取温度为70℃,浸提时间为3h,此时,山药多糖的提取量多达0.905%,采用水浸法提取多糖的量比文献所述增加了近2.7倍。 关键词:山药,多糖,水浸提取法 Abstract: Aim To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of extracting polysaccharide from Dioscorea opposita Thumb. Methods The polysaccharide are extracted from fresh Dioscorea opposita Thumb with water extraction method. Single-factor experiment is used to study the factors affecting extraction yield and content, such as extraction temperature, extraction time,the ratio of water to Dioscorea opposita Thumb. Results The optimum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The ratio of Dioscorea opposita Thumb to water is 1g:9ml, th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is 50℃, extraction time is 3 hour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polysaccharides is up to 0.905%. Conclusion the yield of polysaccharides extracted by water extraction increase nearly 2.7times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previous literature. Key words: Dioscorea opposita Thumb, polysaccharide, water extraction method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的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的范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初中化学教学论文的范文,请参考!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2011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新增加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的目标。本文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认真研读课标,精心设计教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备课孕育高水平的教学。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备课离不开教材,更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有的教师凭经验教学,常常把课标置之一边。对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与“情境素材”很少借鉴,对课标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实施建议”也很少采纳。因而出现教学中随意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等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仔细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在备课中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要心中有数,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恰当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二、优化教学策略,凸显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设计具有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考试

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期末考试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1、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最常用的提取方法是 A、水蒸气蒸馏法 B、容剂提取法 C、两相溶剂萃取法 D、沉淀法 E、 盐析法 2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三氯甲烷 B、苯 C、正丁醇 D、丙酮 E、乙醚 3,与水互溶的溶剂是 A、丙酮 B、乙酸乙酯 C、正丁醇 D、三氯甲烷 E、石油醚 4,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A、乙醚 B、丙酮 C、甲醇 D、乙醇 E、丙酮和甲醇(1:1) 5、溶剂极性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 A、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 B、石油醚、丙酮、乙酸乙酯 C、石油醚、乙酸乙酯、三氯甲烷 D、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 E、乙醚、乙酸乙酯、三氯甲烷 6、下列溶剂中溶解化学成分范围最广的溶剂是 A、水 B、乙醇 C、乙醚 D、苯 E、三氯甲烷 7、银杏叶中含有的特征成分类型为 A、黄酮 B、二氢黄酮醇 C、异黄酮 D、查耳酮 E、双黄酮 8、煎煮法不宜使用的器皿是 A、不锈钢锅 B、铁器 C、瓷器 D、陶器 E、砂器 9、下列方法不能使用有机溶剂的是 A、回流法 B、煎煮法 C、渗漉法 D、浸渍法 E、连续回流法 10、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选用 A、回流提取法 B、煎煮 C、渗漉 D、连续回流法 E、水蒸气蒸馏 11、影响提取效率的关键因素是 A、天然药物粉碎度 B、温度 C、时间 D、浓度差 E、溶剂的选择 12、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物质是 A、二氧化碳 B、甲醇 C、苯 D、乙烷 E、六氟化硫 13、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 A、密度不同 B、分配系数不同 C、移动速度不同 D、萃取常数不同 E、介电常数不同 14、从天然药物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宜选用 A、乙醇 B、甲醇 C、正丁醇 D、乙酸乙酯 E、苯 15、采用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化学成分的原理是 A、两相溶剂互溶 B、两相溶剂互不相溶 C、两相溶剂极性相同 D、两相溶剂极性不同 E、两相溶剂亲脂性有差异 16、四氢硼钠反应用于鉴别 A、黄酮、黄酮醇 B、异黄酮 C、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总结

1.天然药物化学:是应用现代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学科。 2.天然药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检识、鉴定、测定和修饰等。 3.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称为有效成分。 4.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的成分称为无效成分。 5.有效部位: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6.提取:是指选用适宜的溶剂和适当的方法将所需药物提出而杂质尽可能少地被提出的过程,通常所得的提取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 7.分离:是选用适当的方法再将其中所含各种成分逐一分开,并把所得单体加以精制纯化的过程。 8.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意义:⑴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⑵探索天然药物治病的原理;⑶开辟和扩大药源、促进新药开发;⑷改进药物制剂、提高临床疗效;⑸为中药炮制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9.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名称:糖和苷类;生物碱;醌类;黄酮;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挥发油和萜类;甾体类化合物;鞣质类;氨基酸、蛋白质和酶;树脂;植物色素。 10.溶剂提取法的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11.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规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12.亲水性有机溶剂:主要为甲醇、乙醇、丙酮等,其中以乙醇最为常用,此类溶剂对植物细胞穿透力较强,溶解范围广泛,有提取黏度小、沸点低、不易霉变等特点。 13.亲脂性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这类溶剂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但这类溶剂易燃,有毒,价贵,设备要求较高,穿透药材组织的能力较差,提取时间较长。 14.溶剂提取的方法:⑴浸渍法;⑵渗漉法;⑶煎煮法;⑷回流提取法;⑸连续回流提取法。(详见课本P10) 15.水蒸气蒸馏法的定义:将水蒸气通入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中,使药材中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原理:当水和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成分共存时,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整个体系的总蒸汽压等于两组分蒸汽压之和,虽然各组分自身的沸点高于混合液的沸点,但当总蒸汽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混合物开始沸腾并被蒸馏出来。适用范围:适用于具有挥发性,难溶或不溶于水,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天然产物成分的提取。天然产物中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多用此法。 16.超临界流体的性质:超临界流体是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这种流体同时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它的密度与液体相似,黏度与气体相似,扩散系数虽不及气体大,但比液体大100倍。 17.可作为超临界流体的物质:CO2、NH3、C2H6、C7H16等,其中CO2应用较多,原因:CO2的临界温度(Tc=31.4℃)接近室温,临界压力(Pc=7.37Pa)也不太高,易操作,且本身呈惰性,价格便宜,是中药超临界流体萃取中最常用的溶剂。 18.分离纯化的方法:⑴系统溶剂分离法 ⑵两项溶剂萃取法:①简单萃取法;②逆流连续萃取法:移动相(或分散相):相对密度小的相液,固定相(或连续相):相对密度大的相液;③逆流分溶法:条件:当混合物各成分的分配系数很接近时,一般不宜分离,可选择此法,极性过大或过小,或分配系数受温度或浓度影响过大及抑郁乳化的溶剂试剂均不宜采用此法;④液滴逆流分配法 ⑶沉淀法:①酸碱沉淀法;②试剂沉淀法(选择判断):雷氏铵盐可与水溶性的季铵碱生成

化妆品与美容论文

化妆品与美容结课论文 姓名:_ 学号:___ 20091738_ _ 专业:____ __ 班级:_ 指导教师: _ _ _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是由于化妆品和美容方面的只是欠缺,这个学期我选修了化妆品与美容这个公选课,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课后自身对化妆品与美容的关注,了解到了化妆品的历史,种类,使用方法,各个年龄阶段适用品种,忌用时期和化妆品的副作用等些列和化妆品相关的知识以下就是我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身的努力对化妆品的了解,接下来我来浅谈我对化妆品的了解 在原始社会,一些部落在祭祀活动时,会把动物油脂涂抹在皮肤上,使自己的肤色看起来健康而有光泽,这也算是最早的护肤行为了。由此可见,化妆品的历史几乎可以推算到自人类的存在开始。在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 7 世纪期间,各国有不少关于制作和使用化妆品的传说和记载,如古埃及人用粘土卷曲头发,古埃及皇后用铜绿描画眼圈,用驴乳浴身,古希腊美人亚斯巴齐用鱼胶掩盖皱纹等等,还出现了许多化妆用具。中国古代也喜好用胭脂抹腮,用头油滋润头发,衬托容颜的美丽和魅力。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多家名牌化妆品企业,被18位因使用其化妆品而罹患严重黑皮症的妇女联名控告,此事件既轰动了国际美容界,也促进了护肤品的重大革命。早期护肤品化妆品起源于化学工业,那个时候从植物中天然提炼还很难,而石油,石化,合成工业很发达,所以很多护肤品化妆品的原料来源于化学工业,截至目前仍然有很多国际国内的牌子再用那个时代的原料,一个价格低廉,原料相对简单,成本低。所以矿物油时代也就是日用化学品时代。但是目前看来,所有护肤品化妆品中的致癌物,有害物质全部来自那个时代。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皮肤专家发现:在护肤品中添加各种天然原料,对肌肤有一定的滋润作用。这个时候大规模的天然萃取分离工业已经成熟,此后,市场上护肤品成分中慢慢能够找到的天然成份!从陆地到海洋,从植物到动物,各种天然成份应有尽有。有些人甚至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试图寻找到特殊的原料,创造护肤的奇迹,包括热带雨林。当然此时的天然有很多是噱头,可能大部分底料还是沿用矿物油时代的成分,只是偶尔添加些天然成分,因为这里面的成分混合,防腐等等仍然有很多难题很难攻克。也有的公司已经能完全抛弃原来的工业流水线,生产纯天然的东西了,慢慢形成一些顶级的很专注的牌子。 2010年前,零负担产品开始在欧美台湾流行,以往过于最求植物,天然护肤的产品因为社会的发展,和为了满足更多人特殊肌肤的要求,护肤品中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越来越多,所以,导致很多护肤产品实属天然实际并不一定天然,很多使用天然成分,矿物成分的由于产品的成分较多,给肌肤造成了没必要的损伤,甚至过敏,这个给护肤行业敲响了警钟,追寻零负担即将成为现阶段护肤发展史中最实质性的变革。 2010年后,零负担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传统化学教学对有效教学的不利影响 1、教学目标的设定只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化学知识,教师会组织和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巩固,认为学生做对题了,化学就学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以至于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但达不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反而还容易让学生产生“熟能生厌”的厌

化妆品论文

探析化妆品行业渠道下沉的风险与对策 【摘要】本文对化妆品行业近年来出现的渠道下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渠道下沉风险建议 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 一、化妆品行业渠道发展现状 中国化妆品行业在近几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长,最高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据2004年官方统计,中国市场美容化妆品全年的总销售额为420亿元人民币,市场销售额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八位。预计到2010年,化妆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可达800亿元,年递增13%左右。在当前的化妆品市场,各种品牌错综复杂,所走的营销渠道也各不相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各种外资品牌为主的知名品牌,这类品牌大多是东家实力雄厚,历史较为长久,以一线市场的百货商场专柜为主要渠道。另一类就是产品知名度不是很高,靠较为优惠的条件,利用各种促销手段,占领二、三线城市的零售终端。 近年来国外知名大品牌纷纷采取渠道下沉战略向二、三线市场渗透。资生堂2004年开始将在日本实行的“合作店”形式引入中国。通过与私人化妆品专卖店合作开设专柜,迅速向二、三线市场渗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资生堂在全国以10万元左右的进货加盟条件铺设了1000余家专卖店网点,到2008年,这个数字预计可以达到5000家。欧莱雅近年来也开始实施渠道下沉战略。2004年初,欧莱雅一举将国内二三线市场的两大知名品牌“小护士”、“羽西”收入囊中,同时收获的还有两大品牌拥有的数量十分惊人的二三线市场终端网络。 二、化妆品行业渠道下沉成因分析 首先,中国经济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使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高中档化妆品的需求日益迫切,再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二三线市场积累了巨大的购买力。

(推荐)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藏药研究现状及方向

藏药特色、研究现状及发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藏医药特色、藏药原植物和药材资源的分类、分布及现代研究、传统成药和新型成药的研究现状,以及藏药的开发前景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关键词:藏药特色药材资源分布新药 藏医藏药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风格.又博中医、印度医学、波斯(古阿拉伯)医学以及周边国家医学之长,在世界医学中独树一职.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肝胆疾病、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有着特殊的疗效.藏医药在西藏的“十五”计划中已被列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藏药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这里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种类,从藏东南的热带季雨林到藏北茫茫无际的草原,依次分布着能反映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种类,据资料记载藏区维管束植物种类达6144种,居于全国第四位。有史以来,藏区就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千种以上。 1.藏药特色 1.1藏药学历史悠久, 理论独特: 根据史料文献考证, 在目前使用的藏文字体系还没有创建前, 早期医学实践在公元前1 800 多年就已经在古象雄( 今西藏阿里地区) 借助玛尔文字形式传承、记载和应用。因此藏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有人认为 至少已有3 800 年。 藏医与中医最大的区别是藏医依据的是独特的理论体系——“三因学说”即“龙”“赤巴”和“培根”。藏医药学认为“龙”、“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基础。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调节这3 种物质, 使其趋于平衡, 以达到健康的目的。藏医药具有精湛丰富的高原药物使用经验, 独特的用药理论。 藏药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藏药性、味、效的基本理论; 二是关于藏药性、味、效与五源( 水、土、火、风、空) 的关系。藏医认为每一种药物都有固定的性、味、效。一切药物都是由水、土、火、风、空五大元素生成的。根据这五大元素的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临床上的用药就根据药物的六味( 甘、酸、苦、涩、辛、咸) , 八性( 寒热、润糙、轻重、钝锐) , 十七效( 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2801290.html,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学化学教学中认知结构构建的研究 2、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3、改进“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课的尝试 4、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 5、中学化学教学中活动表现评价的实施策略 6、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知识内涵的开发 7、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8、关于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增加定量型实验的研究 9、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原则与设计举例 10、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 11、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 12、中学化学教学要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13、中学化学教学分层次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14、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实施绿色化教学的实践 15、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 16、中学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途径及启示 1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 18、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9、论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作业的设计 20、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2801290.html, 二、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1、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中学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研究 3、STSE理念及其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 4、化学假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5、构建中学化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6、浅析化学课程标准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 7、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绿色意识 8、苏南地区中学化学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9、中学化学教学与科学素质培养 10、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11、中学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 12、浅析Big6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3、浅谈大学化学教学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 14、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应当简约化 15、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 16、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导课语的设计 17、中学化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18、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研究 19、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20、从优化设计到有效整合——基于现代教育媒体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2010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A) 考试科目:天然药物化学考试类别:初修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1分,共20分)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将其序号字母填入括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 1.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溶剂是:() A.CHCl 3 O B. Et 2 C. n-BuOH CO D. M 2 2. 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A.EtOAC B. Me CO 2 C. EtOH D. MeOH 3.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原理是:() A.各组分的结构类型不同 B.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

C.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 D.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大 4. 下列生物碱碱性最强的是:( ) A. 麻黄碱 B. 伪麻黄碱 C. 去甲麻黄碱 D. 秋水酰胺 5. 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 A. 黄苓素 B. 大豆素 C. 槲皮素 D. 葛根素 6.中药黄苓所含主要成分是:( ) A. 生物碱类 B. 二氢黄酮类 C. 查耳酮类 D.黄酮类 7.葡聚糖凝胶分离混合物的基本原理是 A. 物理吸附 B. 离子交换

C. 分子筛作用 D. 氢键作用 8.阳离子交换树脂一般可以用于分离:()A.黄酮类化合物 B.生物碱类化合物 C.有机酸类化合物 D.苷类化合物 9.P-π共轭效应使生物碱的碱性:()A.增强 B.无影响 C.降低 D.除胍外都使碱性降低 10.供电诱导效应一般使生物碱的碱性:()A.增强 B.降低 C.有时增强,有时降低 D.无影响 11.大多数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为:()A.复合途径

化妆品工艺论文设计说明

化妆品工艺论文设计 科目化妆品工艺学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081班 姓名玲 学号 081301126 指导老师王婷婷

摘要 化妆品作为一种时尚产品,其发展方向是日趋倾向于天然性、疗效性和多功能性。以科技为先导,采用新工艺、新设备迅速推出新产品,是近年来国际化妆品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化妆品的工艺、设备及包装容器近些年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低能乳化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生产工艺。低能乳化法是以机械强乳化装置达到乳化的效果。以机械乳化代替化学乳化,可减少表面活性剂对人体皮肤的刺激。水-油-水多相乳化法是一种较佳的生产工艺。以该法制得的膏体由无数超薄微胶囊构成,这种微胶囊的壁厚仅为0.01微米,使用时遇压后瞬间破裂,含的香精和天然添加剂即时流出,滋润皮肤。这种膏体对皮肤有较强的渗透力,因而可被皮肤迅速吸收,并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液晶保护膜,对人体安全无刺激。 关键词:化妆品、天然性、多功能性、低能乳化法、渗透力 川楝子,佛手柑,白术各五十克 ,八月柞,木蝴蝶,龟板,白芍,沉香,高丽参各三十克,泽泻,黄芩,乌术粉各二十克,茯苓,柴胡,金精粉各十克,白砂糖七百克,蜂蜜五百克,猪苦胆汁3个. 配法:上药为细面,先把胆汁,蜂蜜,白砂糖放在锅里先熬,把水熬净,再放入药面拌匀,倒瓷盆里,再放锅里蒸30分钟,拿出冷凉做丸(丸重九克),一日三次,一次一丸,用麦饭石泡开水饭后送服 乳化护肤品生产工艺 一、引言 皮肤与化妆品:化妆品大多涂在人的皮肤表面,与人的皮肤

长时间连续接触,配方合理、与皮肤亲和性好、使用安全的化妆品能起到清洁、保护、美化肌肤的作用;相反使用不当或者使用质量低劣的化妆品,会引起皮肤炎症或其他皮肤疾病。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化妆品功效,开发与皮肤亲和性好、安全、有效的化妆品,同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能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肌肤特性的化妆品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了解化妆品工艺和配方。在此,我主要介绍有关乳化护肤品的生产工艺。 二、论文容 (一)生产程序 (1)油相的制备将油、脂、蜡、乳化剂和其他油溶性成分加入夹套溶 解锅,开启蒸汽加热,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加热至70-75℃,使其充分熔化或溶解均匀待用。要避免过度加热和长时间加热以防止原料成分氧化变质。容易氧化的油分、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可在乳化之前加入油相,溶解均匀,即可进行乳化。 (2)水相的制备先将去离子水加人夹套溶解锅中,水溶性成分如甘 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保湿剂,碱类,水溶性乳化剂等加人其中,搅拌下加热至90-100℃,维持20min灭菌,然后冷却至70~80℃待用。如配方中含有水溶性聚合物,应单独配制,将其溶解在水中,在室温下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溶胀,防止结团,如有必要可进行均质,在乳化前加入水相。要避免长时间加热,以免引起粘度变化。为补充加热和乳化时挥发掉的水分,可按配方多加3%~5%的水,精确数量可在第一批制成后分析成品水分而求得。 (3)乳化和冷却上述油相和水相原料通过过滤器按照一定的顺序 加入乳化锅,在一定的温度(如70-80℃)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搅拌和乳化。乳化过程中,油相和水相的添加方法(油相加入水相或水相加入油相)、添加的速度、搅拌条件、乳化温度和时间、乳化器的结构和种类等对乳化体粒子的形状及其分布状态都有很大影响。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因不同的乳化体系而异。含有水溶性聚合物的体系、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过度剪切,破坏,聚合物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变化,改变体系的流变性质。如配方中含有维生素或热敏的添加剂,则在乳化后较低温下加入,以确保其活性,但应注意其溶解性能。 乳化后,乳化体系要冷却到接近室温。卸料温度取决于乳化体系的软化温度,一般应使其借助自身的重力,能从乳化锅流出为宜。当然也可用泵抽出或

天然产物论文

天然产物化学的进展 学号:20115051281 姓名:吴霞 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化学二班 指导教师:曹新华职称:讲师 摘要: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天然产物是指在大自然中生物体内存在的或由代谢产生的有机化合物。我们一般认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里能分离出来的一些代谢产物为天然产物。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分离技术的提高,我们在天然产物的提取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这对社会和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带来很多的好处。我们都知道天然产物与人工合成出来的物质相比有很多的优点,所以人们对天然产物的研究从未间断过,本文就天然产物化学的进展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天然产物;天然产物化学的进展;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Abstract: From the view of chemistry, natural products means that organisms exists in nature or produced by the metabolism of organic compounds. We usually think of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can separate some metabolites as natural product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eparation technology, we also have great progress in the extra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many aspects of the society and life bring many benefits. We all know that natural products compared with artificial synthesized material has many advantages, so people to the study of natural products has never been interrupt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briefly the progress of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Key words: natural products; the progress of the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research of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引言 天然产物化学虽然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有些东西也研究的差不多了,但是我认为还完全有必要继续进行研究,因为我们对天然产物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天然产物的研究方面有很多,包括路面上的植物、昆虫,海洋里的各种生物以及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我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植物品种也有很多,据统计大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 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埻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8. 信息时代的化学教育前景 9. 关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期探讨 10. 现代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论中学历史教材中应增加科学史的仹量的必要性 12. 化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3.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14. 提高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 15.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6. 略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17. 略论课埻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18.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9. 如何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20.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1. 中学化学课埻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 22.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 23. 浅谈数学知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24.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5.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26. 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测量与评价研究 27.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 28. 化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

29.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30. 计算机辅劣教学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31. 课埻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32. 论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法 33. 优化课埻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4.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埻教学效率 35. 在化学教学中倡导创新精神 36. 中学化学课埻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探索 37.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38. 从教学理念更新到教学行为探索 39. 环境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 40. 浅谈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4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及环境影响分析 42. 浅谈我国中学教育模式与高考制度的关联性及利弊 4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44. 中学生的早恋调查及分析 45. 中学厌学的家庭、社会原因分析 46. 义务教育阶段对辍学生的对策研究 47.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兴趣 4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劢手能力 49.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0. 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研究 51. 浅议大气臭氧层破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2. 浅议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3. 浅谈村、镇建设的规划与耕地保护 54. 浅议化学兴趣(提高)班教学的组织与实践 55. 乡村化学教材的编排与使用调查研究 56. 启发性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7. 环境保护兴趣组的组织与实践 58. 大气污染物(如粉尘)对农作物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2017天然药物化学期末考试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 交卷时间:2017-09-08 10:43:00 一、单选题 1. (2分)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 A. 莪术醇 ? B. 莪术二酮 ? C. 马桑毒素 ? D. 青蒿素 ? E. 紫杉醇 得分:2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作业题 答案D 解析2. (2分)蟾蜍毒素是一种() ? A. 甲型强心甙元 ? B. 乙型强心甙元 ? C. 具有乙型强心甙元结构,有强心作用的非苷类 ? D. 无强心作用的甾体化合物 得分:2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作业题

答案C 解析3. (2分)通常以树脂.苦味质.植物醇等为存在形式的萜类化合物为() ? A. 单萜 ? B. 二萜 ? C. 倍半萜 ? D. 二倍半萜 ? E. 三萜 得分:2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题 答案B 解析4. (2分) 对下述结构的构型叙述正确的是() ? A. α-D型, ? B. β-D型, ? C. α-L型, ? D. β-L型 得分:0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作业题 答案C 解析5. (2分)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是() ? A. 离子交换色谱 ? B. 凝胶滤过色谱 ? C. 聚酰胺色谱 ? D. 硅胶色谱 ? E. 氧化铝色谱 得分:2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作业题 答案C 解析6. (2分)在蒽醌衍生物UV光谱中,当262~295nm吸收峰的logε大于4.1时,示成分可能为() ? A. 大黄酚 ? B. 大黄素 ? C. 番泻苷 ? D. 大黄素甲醚 ? E. 芦荟苷 得分:2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题 答案B 解析7.

(2分)在天然界存在的苷多数为() ? A. 去氧糖苷 ? B. 碳苷 ? C. β-D-或α-L-苷 ? D. α-D-或β-L-苷 ? E. 硫苷 得分:2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题 答案C 解析8. (2分)在水液中不能被乙醇沉淀的是() ? A. 蛋白质 ? B. 多肽 ? C. 多糖 ? D. 酶 ? E. 鞣质 得分:2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作业题 答案E 解析9. (2分)20(S)原人参二醇和20(S)原人参三醇的结构区别是( ) ? A. 3—OH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

精品资料
第一章 总论
1.常用的天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方法
提取
溶剂提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升华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分离纯化
㈠ 两相溶剂萃取法: 溶剂法、逆流分配法 萃取操作要尽量防止乳化,破坏乳化的方法:①轻度乳化可用金属丝在乳 化层搅拌使之破坏;②乳化层加热或冷冻使之破坏;③长时间放置使之自 然分层;④将乳化层抽滤;⑤加入表面活性更大的表面活性剂;⑥乳化离 心
㈡ 系统溶剂分离法:适用于有效成分为未知的药材 ㈢ 结晶法:根据溶解度差别分离
操作:加热溶解、趁热过滤、放冷析晶、再抽滤 结晶纯度的判断:①形状和色泽:形状一致,色泽均一
②熔点和熔距:熔点不下降、熔距<2℃ ③TLC:3 种不同系统的展开剂、单一圆整的斑点 ㈣ 沉淀法:根据溶解度差别分离 ① 溶剂提取法: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②酸碱沉淀法 ㈤ 色谱法:P22
2.溶剂提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操作及其特点 ⑴溶剂提取法 ·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性质和溶剂性质
浸渍法、渗漉法:热不稳定,不能加热 煎煮法:提取原生苷类,杀酶保苷
不宜用于遇热易被破坏或具有挥发性的化学成分的提取 提取方法
回流提取法:溶剂用量较大且含受热易被破坏有效成分的天然药物不宜用此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最高且与虹吸次数有关
1、水(可提出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水溶性成分) 2、亲水性有机溶剂:丙酮或乙醇、甲醇(可提出苷类、生物碱盐以及鞣质 等极性化合物 3、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或汽油(可提取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化合物) 三氯甲烷或乙酸乙酯(可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及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 中等极性化合物)

化妆品与美容课业论文

化妆品学概论 一、化妆品的定义 化妆品是以化妆为目的物品的总称,在中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中将化妆品定义为:“是以涂搽、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化妆品包括:基础化妆品、美容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三部分。 二、化妆品的分类 化妆品种类繁多, 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 世界各国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按产品使用目的和使用部位分类, 按剂型分类, 按生产工艺和配方特点分类, 按性别和年龄组分类等。各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三、化妆品的作用 化妆品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如下5个方面: (1)清洁作用祛除皮肤、毛发、口腔和牙齿上面的赃物,以及人体分泌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洁物质,如清洁霜、清洁奶液、净面面膜、清洁用化妆水、泡沫浴液、洗发香波、牙膏等。 (2)保护作用保护皮肤及毛发等处,使其滋润、柔软、光滑、富有弹性,以抵御寒风、烈日、紫外线辐射等的损害,增加分泌机能活力,防止皮肤皱裂、毛发枯断。如雪花膏、冷霜、润肤霜、防裂油膏、奶液、防晒霜、润发油、 发乳、护发素等。 (3)营养作用补充皮肤及毛发营养,增加组织活力,保持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减少皮肤皱纹,减缓皮肤衰老以及促进毛发生理机能,防止脱发。如人参霜、维生素霜、珍珠霜等各种营养霜、营养面膜、生发水、药性发乳、药性头蜡等。 ( 4)美化作用美化皮肤及毛发,使之增加魅力,或散发香气。如粉底霜,粉饼、香粉、胭脂、唇膏、发胶、摩丝、染发剂、烫发剂、眼影膏、眉笔、睫毛

膏、香水等。 四、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二大、全世界第八大化妆品市场。中国目前有3 000多家化妆品生产企业,这个数字比10年前增加了近10倍,行业内品牌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日益成为集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200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规模接近1 000亿元,但是,目前中国化妆品的人均年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消费将继续快速增长。然而,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潜伏着巨大的危机。虽然很多大中型化妆品企业都拥有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但是国内城市化妆品市场仍然有80%的份额被国外的化妆品集团占领,民族化妆品品牌大多不是在洋品牌背后跟风,就是在夹缝中委屈地生存。 越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具有世界性,这一法则在化妆品中也不例外。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因具有标本兼治、安全可靠等特点而广受世界瞩目。 五、化妆品的发展趋势 早在四千年前,古埃及人和古阿拉伯人已经开始了化妆:在面部和身体上涂各种颜色的土,用木棒将头发卷起,再用黏土粘紧,晒干后,去掉黏土,就使头发蓬松漂亮。原始的天然香料、动植物油脂和经过简单加工(如蒸馏等)技术制成的香水、香粉、雪花膏都属于古老化妆品,只有统治阶层、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经加工制成的奢侈品。随着工业革命的滚滚浪潮,尤其是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化妆品提供了。廉价和众多的原料,还为化妆品的生产提供了科学、先进、快速、经济的技术,使化妆美容从上流社会进入到广大群众,开启了美容业的新纪元。化妆品从古代走进现代,成为了普及型的现代化妆品。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妆品的生产已经超越了日用化工范畴,它以精细化工为背景,以制药工艺为基础,融合了医学、生物工程学、生命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化妆品产业正在逐步发展成一个多学科的高技术产业,从而进入了高科技化妆品的崭新时代。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 20082401163李露 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爱国热忱人格科学思维 丁绪贤的学术生涯 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此外,他认为要发展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的科学组织,因此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及化学的发展和传播事业,热心化学学术团体的工作。1932年8月4日,在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上,丁绪贤和陈裕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