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

合集下载

科幻电影热潮席卷全球

科幻电影热潮席卷全球

萌芽阶段:20世纪初,科幻小说开始流行,电影开 始尝试将科幻元素融入其中
探索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科幻电影逐 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开始探索宇宙、未来等主题
繁荣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科幻电影进 入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如《星球大 战》、《异形》等
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科幻电 影开始注重视觉效果和商业价值,出现了许多特 效大片,如《阿凡达》、《星际穿越》等
创新阶段:21世纪以来,科幻电影开始注重创 新和深度,出现了许多具有哲学思考和社会反思 的作品,如《盗梦空间》、《银翼杀手2049》 等
20世纪50年代:科幻电影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如《星球大战》、《星际 迷航》等。
20世纪80年代:科幻电影的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如《回到未来》、 《终结者》等。
实性
场景设计:注重细节,创造 独特的科幻世界,让观众沉
浸其中
特效制作:使用CGI技术,如3D建模、动画、渲染等 特效团队:由专业的特效艺术家和工程师组成 特效预算:占电影制作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特效效果:创造逼真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全球票房:科幻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票房收入逐年增长 观众群体:科幻电影的观众群体广泛,包括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
市场潜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对科幻电影的兴趣增加,科幻电影的市场潜力巨大
投资回报:科幻电影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制片公司的关注
年龄段:主 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
性别:男性 业:科技、 IT、创意等 行业的观众 比例较高
兴趣爱好: 对科幻、科 技、未来等 话题感兴趣 的观众比例 较高
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 受欢迎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x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那时起,汽车的数量和技术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开始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前身。

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了大量汽车厂和技术设备,生产了大量客车、卡车和摩托车,汽车数量在国内有了不断增长。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受益于党和政府国家宏观调控,汽车厂家不断增加,汽车技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进,汽车行业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汽车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汽车生产大国之一。

20世纪90年后以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汽车质量及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推出了大量汽车新品,引领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

中国汽车发展史留下了无数优秀成果,改变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景观,并为未来发展做好了准备。

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并不断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 1 -。

中外广告史

中外广告史

前三者的着重点都是消费者如何看待品牌,而品牌认同强调的则是品牌管理者希望消费者如何看待品牌,是管理者希望产生和维护的品牌形象
品牌运作理论的建构
品牌运作就是品牌经营,是一个创建强势品牌,累积品牌资产,创造高市场占有率和高利润的过程基本过程:品牌化、塑造与传播品牌形象、品牌拓展、管理与维护品牌的资产也即一个品牌的价值由生发到发展到维护的过程,即品牌价值实现的过程
缺陷:建立在生产者的基点上,是从生产者出发来设计和塑造品牌形象的,具有的主观性,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感知和认同往往被忽视
从品牌个性、品牌资产到品牌认同:不断丰富的理论创造
品牌个性论(精信公司)主张品牌的人格化,主张品牌独特的个性差异形象的本质差异来自性格差异,性格魅力就来自个性魅力形象只造成认同,个性可以造成崇拜品牌价值/资产论品牌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对于产品的成功与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好好管理一个品牌价值的形成包括四个方面;知名度、品质、忠诚度和关联性
三、转型期的广告创意理论
时限:20世纪60年代左右——创意革命时代代表理论:以大卫·奥格威、李奥·贝纳和威廉·伯恩巴克为代表的三大创意理论及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特点从诉求走向创意,从关注“说什么”到解决“怎么说”从前期的注重产品品质的诉求,到此期的产品形象的塑造,“形象”的概念成了新的理论关注的中心
附件:英雄人物的矩阵模型
如霍普金斯詹姆斯·韦伯·扬
如:奥格威李奥贝纳
如拉斯克摩里士·萨奇

学术业绩


经营业绩
专题2:20世纪广告理论发展素描
一、广告理论发展轮廓简描二、产品推销期的广告理论模式三、转型期的广告理论四、营销与传播整合期的理论模式
一、广告理论发展轮廓简描
三个时期、两种理论模式与一种转型期理论形态产品推销期的以产品推销为核心意义的传统广告理论模式从产品到形象的转型营销与传播整合期的现代广告理论模式

名著导读 第三单元《白洋淀纪事》课件——2020-2021学年度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品质课件PPT

名著导读 第三单元《白洋淀纪事》课件——2020-2021学年度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品质课件PPT
河北衡水安平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1925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927年开始进行文学 创作。代表作有《荷花淀》(1945)、《风云初记》 (20世纪50年代初)、《白洋淀纪事》(1958)等。
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朴素洗练,“多风趣而不落轻 佻”。
【写作背景】
【内容速览】
作者通过对许许多多的小人物的刻画,以不同的方 式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时代发展情况,他们的身上交 织了新旧时代互相交替与争斗的影子。例如,在水 生准备报名参军,将孩子和老人留给女人时,水生 嫂所说的话,反映了当时的妇女虽有感情上的矛盾, 但在民族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正确处 理二者的关系。再如,邢兰是具有二重身份的,他 是旧时代的控诉者和新时代的开拓者……这些人 物,尽管具体境遇存在差别,但却都以各自的方式 体现了当时社会与时代特色。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比较完整的一部小说、 散文选集,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 的绝大部分小说、散文、通讯等作品。
主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发生在冀中平原与冀西山区的事情。
这一时期,正值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劳动人民 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进 行生产劳作,改革社会风气。
篇章 《芦花荡——
【重要情节】 白洋淀纪事之一》
情节提要: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英雄的故事。在 一次护送两个女孩子夜间穿越封锁线时,他由于过分自信 使得一个女孩子负了伤,第二天,他单身智斗鬼子,为女孩 子报了仇。
感悟评价:
童话般色调的自然景物和老英雄略带童真的性格相映成 趣。甚至连“莲蓬的清香”也以倨傲的姿态出现,戏弄着 狼狈不堪的鬼子。
【重要情节】
篇章 《正月》

湖南境内已发现古代漆器研究现状

湖南境内已发现古代漆器研究现状

漆钫[fāng]

名称:云纹漆钫 年代:西汉时期的文物 大小:高52厘米,腹边长23厘 米

出土地点:1972年出土于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

类别:酒器钫是指方形的壶
简介:这件云纹漆钫为直口平唇,口 沿部分有一领圈,鼓腹,圈足。器表 面髹黑漆,器内髹红漆。器表彩绘鸟 头形、云纹、菱形图案等。出土时, 器内残存酒类沉渣。
各个侧面大面积邻近色、同类色的 运用,使画面整体效果处于暖调子
中,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
对比色的运用是重要形式之一 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
“祥瑞”的图案。
大胆运用象征性手法将具象凤鸟纹的基本元素提炼为一定程式 化的几何装饰图案,既变化多端,又有规律可循
凸显了汉代漆器的时代特点。

出土地点:1980年湖南长沙 五里牌3号墓出土。
简介:用一整木雕成,形状似虎,昂首匍匐,双眼圆睁,张口, 四肢粗壮,臀部肥圆,尾反卷至头部形成提梁。器内外髹黑漆, 器身用黄、褐两色绘云凤纹,线条流畅,眼、耳、臀部用褐线 衬托,形态生动,是国内所见最早的虎子之一


简介:种狭长面、下有足、常 设于座侧、以便凭倚或搁置物 件的家具。多木制,也有石制。
(动物纹增多、少 量植物纹、几何纹 增多、新增人物故 事纹样)
战国中期
西汉中、晚期 (动物、植物、 几何纹、人物 故事)
西汉早期 (动物纹以 龙纹、凤纹 较多;几何 纹、人物故 事)
战国晚期 (动物纹龙纹、凤鸟纹较 多、植物纹增多、几何纹 更活泼、出现神兽纹中似 人非人的纹样)
纹饰总结(战国早期——西汉晚期)
堆一号汉墓。

类别:盛食器 简介:椭圆球形,分盖和器身两部分。盖作球面形,器身鼓腹, 底略呈圜形,有一对直耳。鼎底部朱书“二斗”两字,表明该器 物的容量。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式演变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式演变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式演变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的R&D管理模式几经演变,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代研发时代,这一变革推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企业的R&D管理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证明,研究并借鉴西方先进R&D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R&D为战略手段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我国企业R&D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经验。

一、西方R&D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其特征根据开发环境以及组织和运作原则,美国学者菲利普A •劳赛尔、卡马尔N •萨德和塔马拉J •埃里克森把R&D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

1.第一代研发:直觉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丰富,加之政府的慷慨支持与投入,许多公司实施了所谓的“希望策略”,即雇佣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设备、最优的工作环境、足够的研究自由,希望他们能够独立地创造新产品、新工艺,从而创造具有商业意义的成果—一收益或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第一代R&D管理模式诞生了,即由科学家来组织管理,通过他们对研究项目的确定、实施,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或产品突破,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收益。

最成功的案例是1939年Do Pont公司的化学家Wallace Carothers领导的科研组意外地发明了尼龙,在后来的50年里,尼龙为Do Pont赢得200亿-250亿美元的利润。

在第一代研发管理中,R&D主体并没有明确意识到作为“项目”的研发意义,对这类项目成功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无充分的估计、或采取预先的措施。

因此,R&D目标十分模糊,对R&D的理解可谓“宿命论” 的。

其基本特征是:R&D主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公司的技术未来很大程度上由R&D部门单独决定,管理者很少提供指导意见,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R&D的进展情况。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概念题(4个,20分),简答(3个,30分),分析题(1个,20分)范围:1、美国研究发展史分为哪几个阶段?三个时期研究特点?韦弗和格雷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现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特点:⑴第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描述印刷出版物的历史和重要媒介人物的生平传记,以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方法。

⑵过渡时期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方法成为需要专门学习的一项技巧,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强调使用客观的、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方法。

⑶20世纪50年代以后,媒介效果仍旧是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媒体组织、媒体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2、近年来,实证研究成风尚,对此怎么看?目前,我国研究者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偏重于抽样调查方法,涌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运用统计手段建立传播模型。

⑵很少采用实验法,即使采用,也很少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正是实验法最擅长。

⑶忽视了观察、访谈等定性方法,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方法仅仅被当做调查的辅助手段来验证调查结果,它们更为重要的功能——建构理论,还未被发掘。

造成理论介绍多,实证研究少,而且方法粗糙,力度和系统化远远不够的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跟我国的传统学科设置有关,现有新闻传播学院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受人文学科影响较深,习惯用思辨研究来代替实证研究,没有认识到传播学是门社会科学,缺少系统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另一方面,跟新闻界长期流行的“新闻无学”观念有关,“新闻无学”使人们通常不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因此也就忽视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也称为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探索传播现象中的规律、发展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目的。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摘要: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50%,城市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城市的旧城老化、功能落后、城中村等城市问题的更新改造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更新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回顾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异,认为西方的城市更新有许多成功的理念和深刻的教训,对我国城市更新带来有益启示。

标签: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发展1 引言无论在我国或是国外,城市更新随处可见,然而人们对它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了解还不深入。

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其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更新理论。

而我国的城市更新研究比欧美国家晚,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区出现了有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在建筑及规划界、学术界开始提出城市更新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但是此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还不深入,对城市更新的概念、特点及模式等内容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更新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城市更新理论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2 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综观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对城市更新的概念无论是我国或是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说法,中西方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苏联理论界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思想渐行渐远。

斯大林一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强调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目前还只有在苏联实现的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因为生产过程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

在他看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例子,这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同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完全适合,因而在苏联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生产力破坏的情形。

1940年,苏联理论界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进行过一次讨论。

除个别人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以外,绝大多数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失去了它的普遍性”。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性质“完全适合”这种说法不能从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有落后的惰性的力量,它们不了解生产关系有改变的必要”,但这种力量不难克服,不会弄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的地步,社会有可能及时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斯大林先是不承认、后来才吞吞吐吐地说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但他还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还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探索
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学说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首先,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属性和重要作用。

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宇宙的根本规律的高度,去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他针对当时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要求引导人们,首先是干部,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就把经典作家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将其视为“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但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停止下来,就不可能再前进了。

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发生。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否定矛盾存在,就是否定辩证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在于驱散了这种否定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迷雾,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将它拓展到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特点。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此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例如,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相矛盾的。

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大致的情况。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

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区别于其他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特点。

第三,毛泽东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不完全巩固的状况,毛泽东强调要及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早在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在展望全世界的帝国主义被打倒、阶级被消灭的前景时,认为到那时还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推翻,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思想、舆论)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

他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虽然没有对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直接的论述,但他主张: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进行,并着力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讨,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在1957年3月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在从前,在旧中国,讲改革是要犯罪的,要杀头、坐班房的。

但现在,我们国家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

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

”我们还需要有一批党外的志士仁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

他还强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共产党来领导。

如果我们把作风整顿好了,我们在工作中间就会更加主动,我们的本事就会更大,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他在这里实际上已经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从这种意义上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