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分类
中成药分类及组成

中成药分类及组成中成药是指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成分,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根据其药物组成、用途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不同,中成药可分为多个类别。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中成药分类及其组成。
1.散剂类散剂类中成药通常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可以单一使用或配合其他草药使用。
它们在治疗上具有简便易用、剂量灵活等特点。
例如,驱风散由白芷、桂枝、荆芥等多种草药组成,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
2.丸剂类丸剂类中成药是将草药研磨成细粉后,加入黄酒等粘合剂制成的丸剂。
其特点是用药方便、易于保存。
例如,牛黄上清丸由牛黄、黄芩、黄连等草药组成,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高热、热毒引起的口疮等症状。
3.胶囊类胶囊类中成药是将草药研磨成细粉后,装填进胶囊中制成的。
由于胶囊的隐形性和易于吞咽的特点,受到许多患者的欢迎。
例如,冠心通胶囊由红景天、山茱萸等草药组成,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
4.装药片类装药片类中成药是将草药研磨成细粉后,与其他草药或药物混合,再经过压制制成的。
它们制剂简单、携带方便,并可以保持草药原有的药效。
例如,复方板蓝根颗粒由板蓝根、金银花等草药组成,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咽痛等症状。
5.糖浆类糖浆类中成药是将草药制成浓缩液体,并加入糖浆调味而成的。
这类药物适用于儿童及口感敏感的人群,服用时更易接受。
例如,姜黄口服液由姜黄、茵陈蒿、白芷等草药组成,有消炎止痛、祛湿通络的功效,常用于湿热引起的肩颈痛等症状。
以上仅是中成药分类的一部分,其他的分类还有滴丸类、软膏类、口服液类等。
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多种多样,主要成分通常是天然草药。
此外,一些中成药中还含有一些辅助成分,如粉末状的麦芽、糖浆、焦糖、明胶等,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感。
特定病症和状况下,中成药还可以添加适量的人参、砂仁、肉桂等药物增强药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药虽然源于天然草药,但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所以在使用中成药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正确用法用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普及和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成药的疗效和价值。
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成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和指导中成药的使用,国家制定了中成药基本药物使用指南。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以期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些药物。
一、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是指根据药典规定,以中药饮片、提取物或复方制剂为主要药物形式,经科学加工制备、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国家将中成药基本药物分为两大类:专业基本药物和基本药物。
专业基本药物是指临床各专科按需要选取和确定的一组中成药,用于该专科疾病的诊疗。
基本药物是指适宜多个专科使用的中成药,主要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
二、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原则1. 循证医学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需要根据现有的研究证据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对于药物疗效的评价也应基于循证医学原则进行。
2. 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使用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以及患者的病情、病程等情况。
3. 综合治疗原则:中成药往往是与其他治疗手段结合使用的,在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选择中成药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综合使用各种治疗手段。
4. 安全性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需要考虑到患者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风险。
三、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1. 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在治疗感冒时,常用的中成药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 消化系统疾病: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可以选用小柴胡颗粒、保和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3.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成药也有显著疗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 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 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 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 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 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 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 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
2.颗粒剂
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 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 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 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 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 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 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3.胶囊剂
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 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 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 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胶囊剂可掩 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 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 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 物。
9.丹剂
系指由汞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烧 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如 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剂型含汞,毒性较 强,只能外用。
10.贴膏剂
系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 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 身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包括橡胶膏剂、巴 布膏剂和贴剂等。贴膏剂用法简便,兼有外治和 内治的功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巴布膏剂,是以 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制成的 外用制剂,和传统的中药贴膏剂相比,能快速、 持久地透皮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 给药剂量较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较稳定 、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
临床常用中成药分类介绍讲解

临床常用中成药分类介绍讲解中成药是指由中草药经过炮制加工或配伍制剂而成的治疗药物,具有中药的特点和功效。
根据其治疗作用的不同,中成药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本文将介绍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分类及其作用。
一、清热解毒类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主要适用于热毒内蕴、痈肿疮疖、溃疡肿毒等病症。
常见的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有黄连素片、牛黄上清丸等。
黄连素片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作用,可用于口腔溃疡、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牛黄上清丸则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适用于痈肿疮疖、热毒血疮等疾病。
二、祛风湿类祛风湿类中成药主要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常见的祛风湿类中成药有活络丸、桂龙活络丸等。
活络丸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病症。
桂龙活络丸则具有祛风湿痹、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风湿性骨病、关节酸痛等疾病治疗。
三、理气消食类理气消食类中成药主要用于脘腹胀痛、食积不化等病症。
常见的理气消食类中成药有保和丸、乌鸡白凤丸等。
保和丸具有理气健脾、消食化积的作用,适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病症。
乌鸡白凤丸则能健脾和胃、理气化痰,可用于脘腹胀痛、食积不消等疾病的治疗。
四、补气养血类补气养血类中成药主要用于气血两虚、贫血等病症。
常见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养血安神片、当归补血颗粒等。
养血安神片具有补血安神、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经行不调等病症。
当归补血颗粒则能补气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疾病的治疗。
五、化湿利水类化湿利水类中成药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水肿等病症。
常见的化湿利水类中成药有通心络胶囊、五苓散等。
通心络胶囊具有舒络通脉、化湿利水的作用,适用于冠心病、水肿等疾病的治疗。
五苓散则能健脾利湿、渗湿利水,常用于湿证水肿、尿路感染等病症。
六、安神助眠类安神助眠类中成药主要用于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
常见的安神助眠类中成药有安神补脑液、青蒿素等。
安神补脑液具有安神助眠、益智补脑的作用,适用于失眠多梦、健忘记忆力下降等疾病。
中成药分类大全

中成药分类大全一、解表中成药小青龙颗粒:用于风寒感冒,主治外寒里饮证,止咳平喘,亦可治疗过敏性鼻炎九味羌活丸:用于风寒感冒,兼清里热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午时茶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内伤食积证败毒散:用于风寒感冒通宣理肺丸:用于风寒感冒,宣肺止咳参苏丸:用于老年或病后、产后气虚而感受风寒者银翘解毒片:用于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双黄连颗粒:用于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小儿感冒颗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柴胡口服液:用于外感发热XXX: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藿香正气水: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二、清热中成药牛黄解毒片:用于火热内盛,症见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银黄口服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板蓝根颗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扁桃体炎、腮腺炎等抗病毒口服液: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感冒退热颗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三黄片:用于三焦热盛,泻火通便,症见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尿赤便秘黄连上清丸:用于上焦风热,症见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牛黄上清丸:用于上焦火热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等紫雪:用于热病,止痉开窍,症见高热焦躁、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片仔癀: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血瘀而至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跌打毁伤及各类炎症龙胆泻肝丸:①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胁痛、口苦、耳聋、舌红苔黄②用于肝经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筋萎、小便淋漓或妇女带下黄臭等左金丸:用于怒气犯胃、脘胁痛苦悲伤、口苦喧闹、吐逆酸水、不喜热饮二妙丸:用于湿热下注之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六神丸: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西瓜霜咽喉含片:防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腔炎、牙龈肿痛等清热消炎宁胶囊:主治热毒证,消炎止痛,舒筋活络十滴水:主治中暑证六合定中丸:主治夏伤暑湿、宿食停滞证,症见恶寒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六一散:主治暑湿证,症见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痱子刺痒仁丹:用于中暑吐逆、焦躁恶心、头眼花晕、晕车晕船、水土不平3、温里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吐逆泄泻、手足不温小建中合剂:主治脾胃虚寒而至的脘腹挛痛、喜温喜按、按之则痛减或脾胃虚寒引发的虚劳发烧、心悸不宁等香砂养胃丸: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吐逆酸水、胃脘满闷、四肢疲倦四逆汤口服液: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脉微欲绝参附打针液: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用于抢救艾附暖宫丸: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主治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痛经、腰酸带下四、理气中成药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中成药咨询报告

中成药咨询报告1. 引言中成药是临床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安全、方便、经济等特点。
本报告旨在提供一份关于中成药的综合咨询报告,内容包括中成药的定义、分类、功效与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等。
2. 中成药的定义与分类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材经炮制加工而成的药物,按其剂型可分为丸剂、散剂、水剂、颗粒剂、糖浆剂等多种形式。
根据其用途和作用方式,中成药可分为感冒药、消化药、清热解毒药、祛痰止咳药等多个类别。
3. 中成药的功效与用途3.1. 感冒药感冒药常用于缓解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头痛、鼻塞、咳嗽等。
常见的感冒药有感冒灵、新霉素感冒胶囊等。
3.2. 消化药消化药主要用于改善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
常见的消化药有乳果糖颗粒、五子衍宗丸等。
3.3.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感染性疾病、口腔溃疡等。
常见的清热解毒药有清开灵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3.4. 祛痰止咳药祛痰止咳药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症状。
常见的祛痰止咳药有川贝枇杷膏、小儿止咳糖浆等。
4. 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1. 注意用量:使用中成药时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避免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 4.2.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部分中成药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 4.3. 注意过敏反应:对于未曾使用过的中成药,应慎重使用,并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 4.4. 孕妇和儿童慎用:孕妇和儿童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慎用或避免使用。
• 4.5. 注意质量问题:购买中成药时应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药品批准文号及相关质量证明。
5. 结论中成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功效。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用量、药物相互作用、过敏反应等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时就诊,并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中成药。
以上是对中成药的综合咨询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李贺人, 邱治楠, 王轶萍. 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药房, 2018, 29(2): 166-169.。
中成药的分类

中成药的分类中成药,为中药之重要组成部份,是以中药材、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药品质量标准依法生产的成品药,组方与工艺固定,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临床疗效确切。
在祖国医药学发展之长河中,中成药具有级悠久的发展历史,广泛应用于御病强身、疗病康复诸方面,功勋着著,为世代传颂。
一、按组成分类按组成分类法主要根据中成药处方中组成单位的性质、数量等特点来分类的。
此法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
大则数少,小则数多。
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即“大、小、缓、急、奇、偶、复”,后人将“复”易为“重”,并正式把它定名为“七方”,但迄今未找到按此分类的医书,严格来说“七方”也只是制方之说。
确切以组成分类的书籍要推明代施沛的《祖剂》,其“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
现代使用此法分类者较少见,故不再赘述。
二、按剂型分类丸剂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药材细粉以蜂蜜为粘合剂制成,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xx以上(含0.5xx)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
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
《常用中成药》课件

利用新型制剂技术,如纳米技术、脂 质体等,改善中成药的溶解度、生物 利用度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和 安全性。
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扩大适应症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成药的适应 症将不断扩大,涵盖更多种类的 疾病,满足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
。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中成药 的个体化治疗将更加受到重视,以 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小儿维生素与矿物质
主要用于补充小儿所需的维生素和矿 物质,提高免疫力。如小儿善存片、 小儿钙铁锌口服液等。
CHAPTER 03
中成药使用注意事项
中成药的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总结
详细描述中成药在与其他药物或 食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的相互 作用和不良反应。
配伍禁忌实例
提供几个具体的中成药配伍禁忌 实例,说明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 果。
与西药联合应用
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将更加普 遍,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 应。
中成药在全球市场的推广与普及
01
02
03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 动中成药的国际化和标准 化,提高其在全球市场的 认知度和接受度。
跨国推广
通过跨国推广和营销策略 ,扩大中成药在全球市场 的销售和应用范围。
常用中成药分类
内科用药
01
02
03
04
感冒用药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 、头痛、咳嗽等症状。如板蓝 根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
咳嗽用药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症 状。如蛇胆川贝液、急支糖浆
等。
消化系统用药
主要用于治疗胃痛、胃酸、消 化不良等症状。如三九胃泰、
香砂养胃丸等。
心血管系统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口服液
调和肝脾剂
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
第十四节 理气剂
理气疏肝剂
四逆散
左金丸
柴胡舒肝丸
气滞胃痛颗粒
胃苏颗粒
理气和中剂
木香顺气丸
越鞠丸
十五节 活血剂
活血化瘀剂
复方丹参片
丹七片
血塞通颗粒
消栓通络胶囊
逐瘀通脉胶囊
活血行气剂
血府逐瘀口服液
元胡止痛片
速效救心丸
冠心苏合滴丸
心可舒胶囊
九气拈痛丸
益气活血剂
黄连羊肝丸
扶正剂
滋阴养肝明目剂
明目地黄丸
石斛夜光颗粒
障眼明片
益气养阴化瘀明目剂
复方血栓通胶囊
耳鼻喉、口腔科常用中成药
治耳聋耳鸣剂
清肝利耳剂
耳聋丸
益肾聪耳剂
耳聋左慈丸
治鼻鼽鼻渊剂
清宣通窍剂
清化通窍剂
散风通窍剂
鼻炎康片
藿胆丸
鼻渊舒胶囊
千柏鼻炎片
辛芩颗粒
治咽肿声哑剂
清解利咽剂
冰硼散
桂林西瓜霜
复方鱼腥草
六神丸
滋润利咽剂
玄麦甘桔含片
清音丸
化腐利咽剂
锡类散
珠黄散
开音利咽剂
黄氏响声丸
清咽滴丸
治口疮剂
清解消肿剂
栀子金花丸
口炎清颗粒
骨伤科常用中成药
接骨续伤剂
接骨七厘片
接骨丸
化瘀止痛剂
七厘散
云南白药
跌打丸
舒筋活血片
活血止痛散
二母宁嗽丸
蜜炼川贝枇杷膏
发表化饮平喘剂
小青龙合剂
桂龙咳喘宁胶囊
泄热平喘剂
止咳定喘胶囊(麻杏石甘汤)
化痰平喘剂
降气定喘丸(三子汤加减)
蠲哮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瘀伏肺证)
补肺平喘剂
人参保肺丸
纳气平喘剂
苏子降气丸
七味都气丸
固本咳喘丸
蛤蚧定喘丸
九开窍剂
凉开剂
安宫牛黄丸
局方至宝散ຫໍສະໝຸດ 紫雪散牛黄清心丸清开灵口服液
泻下剂
寒下剂
润下剂
峻下剂
通腑降浊剂
通便宁丸
麻仁软胶囊
舟车丸
尿毒清颗粒
当归龙荟丸
增液口服液
九制大黄丸
通便灵胶囊
苁蓉通便口服液
五清热剂清热泻火解毒剂
龙胆泻肝丸
黄连上清片
一清颗粒
牛黄上清胶囊
清胃黄连丸
牛黄解毒片
牛黄至宝丸
新雪颗粒
芩连片
导赤丸
板蓝根颗粒
清热解毒口服液
解毒消癥剂
抗癌平
西黄丸
温中散寒剂
理中丸
小建中合剂
小儿化食片
小儿消食片
健脾消食剂
健脾消食丸
肥儿丸
止咳喘剂
清宣降气化痰剂
小儿咳喘灵颗粒
清宣止咳颗粒
鹭鸶咯丸
儿童清肺丸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补虚剂
益气养阴剂
龙牡壮骨颗粒
镇惊息风剂
治急惊剂
牛黄抱龙丸
琥珀抱龙丸(饮食内伤所致的痰食型急惊风)
眼科常用中成药
清热剂
清热散风明目剂
明目蒺藜丸
明目上清片
清热泻火明目剂
八宝眼药散
麦味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玉泉丸(DM)
补气养血剂
八珍颗粒
人参归脾丸
人参养荣丸
十全大补丸
健脾生血颗粒
补气养阴剂
生脉饮
人参固本丸
消渴丸
参芪降糖胶囊
养胃舒胶囊
阴阳双补剂
龟鹿二仙膏
补精养血剂
七宝美髯丸
第十二节 安神剂
补虚安神剂
天王补心丸
柏子养心丸
养血安神丸
枣仁安神液
解郁安神剂
解郁安神颗粒
清火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第十三节 和解剂
良附丸
香砂养胃丸
附子理中丸
香砂养胃丸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七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
清热化痰剂
化痰息风剂
化痰散结剂
二陈丸
礞石滚痰丸
半夏天麻丸
消瘿丸
橘贝半夏颗粒
清气化痰丸
复方鲜竹沥口服液
八 止咳平喘剂
散寒止咳剂
通宣理肺丸
杏苏止咳颗粒
清肺止咳剂
清肺抑火丸
蛇胆川贝液
橘红丸
急支糖浆
强力枇杷露
川贝止咳露
润肺止咳剂
养阴清肺膏
温开剂
苏合香丸
十 固涩剂
益气固表剂
玉屏风散
固脬缩尿剂
缩泉丸
固精止遗剂
金锁固精丸
涩肠止泻剂
四神丸
固本益肠片
十一 补虚剂
补气剂
四君子丸
补中益气丸
参苓白术散
六君子丸
香砂六君片
启脾丸
薯蓣丸
补血剂
当归补血口服液
四物合剂
助阳剂
桂附地黄丸
右归丸
五子衍宗丸
济生肾气丸
青蛾丸
滋阴剂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大补阴丸
知柏地黄丸
河车大造丸
麝香保心丸
消栓胶囊
通心络胶囊
诺迪康胶囊
益气养阴活血剂
稳心颗粒
参松养心胶囊
益心舒胶囊
活血化瘀息风剂
人参再造丸
华佗再造丸
抗栓再造丸
十六节 止血剂
凉血止血剂
槐角丸
化瘀止血剂
三七片
止血定痛片(十二指肠溃疡疼痛}
十七节消导剂
消积导滞剂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六味安消散
健脾消食剂
开胃健脾丸
十八节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
芎菊上清丸
正天丸(胶囊)
平肝息风剂
天麻钩藤颗粒
脑立清丸
松龄血脉康胶囊
十九节 祛湿剂
清利消肿剂
肾炎四味片
肾炎康复片
利尿通淋剂
八正合剂
癃闭舒胶囊
三金片
排石颗粒
癃清片
清肝利胆剂
茵栀黄口服液
茵陈五苓丸
消炎利胆片
清热燥湿止泻剂
香连丸
香连化滞丸
温化水湿剂
五苓散
萆薢分清丸
二十节 蠲痹剂
祛寒通痹剂
小活络丸
木瓜丸
风湿骨痛丸
清热通痹剂
四妙丸
痛风定胶囊
活血通痹剂
颈复康颗粒
补虚通痹剂
独活寄生合剂
天麻丸
仙灵骨葆胶囊
壮腰健肾丸
壮腰健肾丸
壮腰健肾丸
一 治疮疡剂
解毒消肿剂
连翘败毒丸
牛黄醒消丸
如意金黄散
生肌玉红膏
紫草膏
拔毒生肌散
清热消痤剂
当归苦参丸
二 治烧伤剂
清解收敛剂
京万红软膏
三 散结消核剂
内消瘰疬丸
.小金丸
阳和解凝膏
乳癖消胶囊
治痔肿剂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解表祛湿
祛暑解表
扶正解表
桂枝合剂
银翘解毒丸
九味羌活丸
藿香正气水
香苏丸
感冒清热颗粒
桑菊感冒片
荆防颗粒
保济丸
正柴胡饮
双黄连口服液
午时茶颗粒
羚羊感冒胶囊
莲花清瘟胶囊
祛暑除湿
祛暑避秽剂
祛暑和中
清暑益气
六一散
紫金锭
六合定中丸
清暑益气丸
甘露消毒丹
十滴水
解表清里剂
解表攻里剂
葛根芩连丸
防风通圣丸
双清口服液
妇炎平胶囊
花红颗粒
消糜栓
保妇康栓
活血消癥剂
桂枝茯苓丸
产后康复剂
化瘀生新剂
生化丸
产复康颗粒
调理通乳剂
下乳涌泉散
通乳颗粒
儿科解表剂
疏散风热剂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儿感清口服液
发散风寒剂
解肌宁嗽丸
清热解毒消肿剂
小儿咽扁颗粒
小儿化毒散
止泻剂
清利止泻剂
小儿泻速停颗粒
健脾止泻剂
止泻灵颗粒
健脾康儿片
消导剂
消食导滞剂
小儿消食片
地榆槐角丸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祛风止痒剂
消风止痒颗粒
消银颗粒
调经剂
活血行气调经剂
益母草膏
妇科十味片
七制香附丸
大黄 虫丸
补虚扶正调经剂
安坤颗粒
八珍益母丸
乌鸡白凤丸
女金丸
温经活血调经剂
少腹逐瘀丸
艾附暖宫丸
固崩止血剂
固经丸
宫血宁胶囊
安坤除烦剂
更年安片
坤宝丸
止带剂
健脾祛湿止带剂
千金止带丸
清热祛湿止带剂
白带丸
妇科千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