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学创造阶段
7文学创造过程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 象
(1)灵感的特征 a.非预期性(突发性) b.转瞬即逝性(瞬时性、易逝性)
Page 37
汤显祖: 自然灵气,恍忽而来,不思而至,怪 怪奇奇,莫可名状。
谢榛:尽日不可得,有时还自来 苏轼:作诗火急追忘逋,情景一失后难摹。 王夫之: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然而去。
Page 2
文学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区别在哪里? 社会生活生动、丰富、芜杂、原生态;文学材料经由作家
主体的取舍、加工,相对纯粹,主体性强。
Page 3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哪些?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
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Page 4
《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开始构思,到1988年 完稿,历时6年。其间路遥读资料、下煤矿、走乡 村、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待《平凡的世界》完 稿,这位40岁不到,原本铁塔般壮实的汉子,两 鬓已新添了许多白发,满脸皱纹,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看上去全然象一个老人。他完全凭着精 神的巨大力量和身体的严重透支完成了最后一部, 就再也没有能恢复过来。1992年11月17日,黄 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就像完成了自己的 心愿和使命般地走了。他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感动 至深的小说。铭记在许多人的心中。
Page 29
“为什么莫言受到诺奖评委会的青睐?最重 要的是他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非常 丰富,迸发出来非常大气,充满了澎湃激情, 并且一直在自我超越”。——中国社科院外 文研究所研究员陈众议
Page 30
1、概念:想象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 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所谓创造性, 就是说艺术构思必须产生从来没有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 形象。
第七章.文学创造的过程文学概论.ppt

• 简化
• 含义: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 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 构思方式
• 3.变形与陌生化
• 变形 • 含义: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违反常
规事理来创造形象的方式。 • 方式: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 • 陌生化 • 含义:使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效
• 三、创作动机
•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 一股内在动力
•
• 1.回忆与沉思
• 回忆: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息
•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 论法
• 沉思: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
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二)构思阶段
•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 含义: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 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 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 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 《故乡》取材于鲁迅在离开家乡十几年后的一次回乡的经 历,结合着鲁迅童年时对故乡的记忆展开情节。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 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 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 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 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
• 产生: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要有气氛和契机 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 关 推敲 含义: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 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 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识记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2、领会文学创造的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特点,难点是理解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教学时数:6课时教材内容提要:文学创造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2课时)(一)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文学创造必须得有材料。
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获得的一切刺激或信息,来源于生活。
获取材料的途径与方式主要是: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一)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去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二)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它是由需要产生的。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2课时)(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的方式有: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2课时)(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
教材缺憾剖析:“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的最后阶段”,事实上读者作为文学的一个要素,才是创造过程的最后决定因素。
因而物化阶段充其量只是作家创作活动的最后阶段。
将文学创造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阶段,甚至将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构思方式,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分别归之于发生、构思、物化三个阶段。
这是一个极端武断甚至不讲求科学性的阐释。
因为所阐释的任何一阶段的现象和规律都可能在其它阶段同样出现。
如材料储备既可能存在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同样可能出现于构思和物化阶段。
这是将构想形态作为现实形态来阐释,却不加说明,乃至造成的谬误。
尤其遗憾的严重缺乏理论提升,甚至对一些本来没有必要阐释的概念却进行了不十分理想的阐释,如如认为“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且不说中心意念和意象比沉思本身更抽象、更晦涩,难道非得在所谓寂静和孤独中思索才算是沉思?基本理论拓展:(一)文学创造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文学创造过程.

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 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 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 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 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 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 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 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 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 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 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表现
➢ 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触发
艺术触发是指在某种因素的驱使 下,作家萌生了创作欲望、生成 创作动机和孕育了创作意向的过 程。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
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 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 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 糙的刺激或信息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 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 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 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七、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1、文学创造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2、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社会生活是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同时,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3、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的契机,它被称为“艺术家的眼睛”;艺术发现的四个心理特征;按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说,艺术发现就是寻求事物或现象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4、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作家强烈的内在需要促成的。
创作动机可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
5、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艺术构思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思维:即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6、几种常见的构思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联想与想象、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和无意识。
7、灵感的特征:非预期性、亢奋性和创造性。
其中本质特征是创造性。
8、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联想归纳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
9、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常见的构思方式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10、物化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后阶段。
物化是指通过语言语、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
由此可知,文学作品表面上是以文字符号和纸张相结合的物质形式在社会上流通,实则是作家内心某种精神现象的传播。
11、把形象或意念从“心”移到“纸”上是一个艰难的操作过程,常见的问题是: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12、技巧运用时所注意的问题是: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的内在物理服务;技巧运用要为作家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 (2)注意词语理智是作家有意识地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 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 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 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 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力量。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的方式。 (一)综合。综合与拼凑不同。它具有定向性、选 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有两种方式(1)浓涂重抹(2)淡化背景。
艺术构思的五种主要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1、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 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2)挨次扫 描法 2、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 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的三种形式 (1)再现想象。这种想象是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再现 。 (2)比拟想象。这种想象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3)虚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将此物想象为彼物,将 无物想象为有物。 联想的三条规律 (1)接近联想。它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 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2)类似联想。它是将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联系起来。 (3)对比联想。它是将两种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 起来。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 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可以 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 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二、艺术发现。 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其特点是: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 的凝结,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要有机缘。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二 艺术发现
1、发现与发明 2、艺术发现与科学发现 3、艺术发现之于文学创造的重要性
二 艺术发现
1发现与发明 2艺术发现与科学发现 毫无疑问,如果哥伦布没有诞生,迟早会有人发 现美洲;如果伽利略、法布里修斯、谢纳尔和哈
里奥特没有发现太阳黑子,以后也会有人发 现.只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是,如果没有诞生 米开朗基罗,有哪个人会提供给我们站在摩 西雕像前的这种审美感受.同样,也难以设 想如果没有诞生贝多芬,会有哪位其他作曲 家能赢得他的第九交响曲所获得的无与伦比 的效果.(阿瑞提<创造的秘密>)
一树梅花万首诗
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高启: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明还暗远在烟。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 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三)灵感与直觉
2、直觉 A、通过直观,即不借助理性的思考直接把 握事物。 B、瞬间获得事物的深层意蕴。 C、直觉的能力可以培养,即可求。而灵感 则只可遇不可求。
(四)理智与感情
1、理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未来作品有 明确的理性控制和意图,其中有作家的社 会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参与。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一)综合
1、综合的定向性 2、综合的选择性 3、综合的刷新性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 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 了。
七 文学创造过程

接着,诗人又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从记忆里浮现出了这样三幅画: 1、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流落街头 的小乞丐,追在一位高贵的太太身后 ‘可怜可怜吧……’的哀求…… 2、我又想到,在我寓所的东宝兴路 这条巷子里,经常有一个六七岁的小 女孩用一根竹竿牵着一个双目失明的 老人,到处乞求一点点食物……
3
3、还有一件一想起来就使我 揪心的小事,一个小小的乞儿, 他饿得面黄肌瘦,要饭篮子空空 的;他手里却拿着一小块宝贝—— 不如道从哪儿拣来的一片绿色玻 璃,他天真地,好玩地,把这片 玻璃放在眼前,觉得大上海在大 放异彩……
32
⒞按层次推论法: 作家把所需回忆的信 息分门别类、按层次地在 头脑中搜索,并不断与创 作意念相联系、相比较, 以选取最准确的信息。
33
[2] 沉思:
①沉思的含义: 沉思是在静寂和孤独中 对某个心中意念或意向的深 沉思索。
34
②沉思的心理功能: 一是在沉思过程中,能够 产生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发现。
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书本获取指作家为了某种创作的需 要从前人或同代人的书本中获取的创作 材料。
如:儒勒·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创作
16
二、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的含义:是作家在社 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 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对生活的认 识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 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 的感知和领悟。(P129)
17
作家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独具慧 眼地觉察出其中所蕴含的新的成 分、新特征、非凡意蕴、不同的 排列组合方式。即美的发现和美 的关系的发现。艺术发现是文学 创造的突破口。‚艺术家的眼睛‛
18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①长久追寻与蓦然领悟
托尔斯泰创作《安娜 · 卡列尼娜》,基本 情节一年前就构思好了,但苦于找不到好 的开头而没有动笔。一天,他偶然翻阅普 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在读到‚在节 日的前夕客人们开始到了‛这句时,突然 产生了灵感,直截了当地写下了小说的头 一句‚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造阶段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 获取 二、艺术发现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三、创作动机 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 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 动机、无意识动机。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二)想象与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四)理智与感情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评 判”
(二)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1、诚挚的情态 2、艺术的呈示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一)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二)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第三节 形式创造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二、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一)内容形式化 (二)形式内容化 三、形式美问题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 1、词语提炼 2、技巧运用 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的内在物理服 务。 技巧运用要为作家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 心意念服务。
三、即兴与推敲
即兴: 推敲: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一节 艺术真实 一、认识与艺术真实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 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二、构思方式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浓涂重抹、淡化背景 (三)变形与陌生化 1、扩大与缩小 2、粘合 3、漫画 4、夸张 5、幻事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问题:(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 性格的发展逻辑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 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2、诗艺性
三、艺术概括
(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二)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是一个艺 术提炼的过程
第二节 情感评价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评判” (一)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 1、高尚的品格 2、功利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