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合集下载

10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 齐世荣 (13)

10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 齐世荣 (13)

第五章 东欧封建诸国
第一节 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廷 第二节 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拜占廷文化 第四节 保加利亚 第五节 基辅罗斯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 第三节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封建西欧政治 第五节 西欧封建教会和封建文化
第七章 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第一节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征服 第二节 蒙古帝国的分裂 第三节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第八章 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第一节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印度 第二节 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第九章 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第二节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三节 波兰和捷克
第十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第二节 阶级斗争的激化 第三节 英法王权的强化 第四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第五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第十一章 中南非洲和美洲
第一节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第二节 美洲印第安文明
第十二章 亚洲国家的新变化 海上贸易的发 达
第一节 明代中国 第二节 朝鲜 第三节 日本 第四节 海上贸易的发达
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 第二节 戒日王朝的兴衰 第三节 封建制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一节 伊斯兰教的产生 第二节 阿拉伯人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第三节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四节 阿拉伯帝国韵衰亡 第五节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
世界史·古代史编
下卷
主编:吴于廑 齐世荣 本卷主编:朱寰 马克垚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吴于廑先生《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一文读书笔记

吴于廑先生《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一文读书笔记

一、引言对历史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在于:1、基于哲学的原因,随着哲学观点的变化,对历史的认识也要求更新2、有决定意义的史料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历史3、时间因素的作用,某种历史事件在发展上蕴蓄着潜在的力量,但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发挥到一定的限度,要求后一时期的历史研究者对前人已经考察研究过的同一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

4、观察历史广度的变化,世界史这门学科真正做到以世界全局而不是任何一个局部作为历史考察和研究的对象,要求研究者突破旧的局限,扩大视野。

二、亚欧大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形成与并立时间: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后,农耕和游牧都发生了。

地域:农耕中心(按时间先后):1)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周围:野生麦类,大麦小麦2)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稷(黄河流域独特)水稻(中国长江以南、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3)墨西哥、秘鲁:玉米(与亚欧大陆隔绝)4)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与世界隔绝,独立发展起来农耕世界的特点:都是以农为本,彼此之间存在着相对闭塞农耕最初的出现往往与畜牧相结合,逐步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从植物的驯化到农耕(偏南)从动物的驯化到游牧(偏北)形成亚欧大陆两大并列地带,历史发展前景不同而又相互关联:南农北牧,南富北穷。

(也有例外)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并不存在着一条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与现代不同,对于古代国家边界是一个沿其领域而延伸的狭长的面的概念,而非线的概念。

三、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时间:从古代直到13、14世纪期间不同:游牧世界具有流动性,有较高的机动能力。

农耕世界因内部矛盾而陷入衰落为游牧世界的入侵提供了好的机会。

马和战车的使用农耕世界远远落后于游牧世界。

1、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马和战车的胜利:美索不达米亚与北方印欧人、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人与雅利安人,夏商更替,最早希腊人冲进克里特。

2、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七、八世纪,骑兵和铁器的胜利:汉、魏晋、唐与匈奴、罗马帝国与匈奴、东西哥特、日耳曼、阿拉伯3、13世纪,范围最广:蒙古人、突厥人,东亚、南亚、西亚、中亚、中欧、东欧在这个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农耕世界在经济文化上的优越性,将游牧世界吸收、融化的能力凸显出来,因而农耕世界日趋扩大,游牧世界日趋收缩。

历史教案(新教材)第四部分古代世界第十二单元训练30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教案(新教材)第四部分古代世界第十二单元训练30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3·嘉兴高三模考)某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

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在()A.西亚地区B.东北非地区C.爱琴海地区D.尤卡坦半岛2.(2023·杭州一模)从苏美尔文明起,西亚地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纂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该法典的结语部分()A.宣扬君权神授B.明示贵族财产利益不可侵犯C.炫耀国王功德D.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典3.(2023·浙江省A9协作体高三联考)某学者评价某部著作,“反映着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

”该著作是()A.《吉尔伽美什》B.《罗摩衍那》C.《摩诃婆罗多》D.《荷马史诗》4.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认为智者的使命:为保障公共利益而对公民进行有关政治美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把正义和美好的东西介绍给正直的人民,进而建立良好的城邦秩序。

他强调良好的城邦秩序的关键是()A.严谨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B.具有政治美德的公民群体C.良好的道德风尚D.发达的城邦政治5.(2023·浙江省A9协作体高三联考)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①创造世界上古老文字②普遍使用人首飞牛石雕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6.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

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

这主要反映了()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7.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

世界史论述题

世界史论述题

世界史论述题论述希波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希波战争为公元前492年至前449年,波斯与希腊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

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两个战场。

战争对希波两国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原因(1)根本原因:由扩张霸权而导致的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随着希腊世界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发展以及波斯帝国统治范围的扩大,古代东西方两大政治力量的接触,必然导致双方之间的战争。

(2)导火线:米利都起义。

公元前500年,小亚的米利都发动爱奥尼亚诸邦起义,反抗波斯对小亚沿岸希腊城邦的统治。

在起义中,雅典曾派兵给予援助。

起义被波斯镇压后,波斯便以雅典援助起义为由,渡海入侵希腊。

(二)过程(1)第一阶段(公元前492-479年):波斯进攻阶段。

公元前492年,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腊,但因海军遭受风暴,最终无功而返,公元前490年,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腊,双方会战于马拉松平原,希腊方取得了“马拉松大捷”。

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双方先后爆发“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普拉提亚平原之战”和“米卡列海角海战”等,最终希腊联军于公元前479年击败波斯入侵军队。

(2)第二阶段(公元前478-449年):希腊反攻阶段。

公元前478年,原联军统帅斯巴达退出战争,由雅典接任指挥,对波斯展开反攻,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放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诸城邦。

公元前449年,双方签订《卡利阿斯和约》,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军事对抗,确定了希腊和波斯的海陆军事地理分界线以及希腊城邦自治。

(三)影响(1)对希腊而言。

战争的胜利维持了希腊各邦得以维持独立,极大地提升了城邦政治的自我认同与自豪感。

同时大量战俘奴隶和战利品的获得极大的促进了希腊各邦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希腊城邦进入全盛时代。

但是战争后期,雅典的崛起,使得提洛同盟的性质发生转变,由出于保家卫国目的而具有正义性质的联盟转变为雅典控制盟邦、建立海上霸权的工具。

这种霸权引发了斯巴达的恐惧,最终引起希腊世界内部相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陈辉(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定居者将游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

在近代工业文明牧者视为野蛮人。

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以前。

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好的掠夺对象。

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之阎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浪潮。

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交往历史作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人类刚刚出现时,以猎取动物为生,他们跟随动物游农耕地区入侵。

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动。

仅有的财产便是随身携带的东西。

到了后来,人类开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始有意识地种植粮食和储存食物,开始驯养所猎得的野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兽。

他们放牧被半驯化的牲畜,希望在播过种的地方收获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食物。

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在一些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的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

日耳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人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们已经不再游动.而是建造自己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生卢、西班牙腹地。

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人侵西亚和美活。

农业文明也随之出现。

农耕世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以农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之长期混杂。

2,民族大迁徙

2,民族大迁徙





盎格鲁-撒克逊人渡海进入不列颠,建立一系 列王国。 原居奥德河一带的勃艮第人迁往高卢东南部, 今法国第戎附近。 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南下占领高卢北部地区, 建立法兰克王国。 原居易北河下游的伦巴第人在568年到意大利 北部,建立王国。
影响


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人与欧洲原居民凯尔特人、罗马人融合, 成为西欧的主体民族。 语言和文化
汉朝与匈奴交战:



汉朝初始时失败,到汉武帝(前140-前87年) 时开始反击,有卫青、霍去病和张骞。 到公元前51年,有南匈奴降汉,汉元帝出嫁王 昭君。 到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再次内讧。73年有窦 固等北击匈奴。直到91年,《后汉书》道北匈 奴“远引而去”,这就是所谓的匈奴西迁。历 经三个世纪,分为四个阶段。
嚈哒国版图
一妻多夫制的“女儿国”



《洛阳伽蓝记》:“十月之初,至嚈哒国。土田庶衍, 山泽弥望。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 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乡土不识文字,礼教俱阙。 嚈哒国去京师二万余里” 。 《北史· 西域传》:“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 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 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与蠕蠕婚姻”。 《周书· 异域传》:“囐哒国,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 一万百里。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 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其人凶悍,能战斗。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余国,皆 役属之”。
1,悦般(乌孙)时期(91-160)


西迁的匈奴首先进入西北乌孙之地,在乌孙西 北的悦般地区(巴尔喀什湖东南、天山西北至 伊犁河下游地区)停留。曾遣使和亲汉朝,未 获答复,从此不再与汉相通。 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崛起,公元2世纪中叶 屡次攻打匈奴,被迫再次西迁,到达康居。

专题一、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专题一、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1 、吴于廑: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 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 《世界历 史》1993年1期 2 、吴于廑: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 大冲击对于历史成为世界史的作用及其历史限 度《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3期 3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 耕世界 《世界历史》 1983年1期 4 、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 的孕育 《世界历史》1987年2期 5、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 《历史研究》 1984年1期
返回
(四)近代工业世界 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1、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 2、泛西方化浪潮
返回
(五)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 地位和作用
1、中国是历史发展连续性最强的 国家。 2、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国家之一。 3、中国是古代世界许多重大事件 的策源地或驱动者。 4、中国还是东亚区域国际交往的 中心。
返回
返回
(三)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三次大 规模武力冲击
15 世纪以前的 3000 多年时间里,游牧世界 对农耕世界的大规模的武力冲击共有三次。 ①公元前2000年初叶至公元前1000年中叶, 入侵者主要是操印欧语的诸游牧民族。 ②由东向西。最初是由游牧于中国阴山和 祁连山西北草原上的匈奴人推动的,这些匈奴 人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间横扫亚欧草 原的征服活动引起了一场民族大迁徙的“多米 诺骨牌”运动。 ③主要来自于蒙古人和突厥人,它来势凶 猛、覆盖面广但却为时较短。
专题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界历史上的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专题一、世界历史上的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二)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 (三)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三次大规模 武力冲击 (四)近代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五)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 作用

世界史考研800题

世界史考研800题

世界史考研800题1、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2、论述地理环境对埃及文明的影响3、简述古王国埃及法老的专制统治4、论述埃赫那吞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5、论述埃赫那吞改革失败原因。

6、简述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7、简述埃及新王国时期奴隶制度的新特点。

8、简述埃及与赫梯的争霸争霸的影响9、分析埃及新王国衰落的原因。

10、论述银板和约的内容和意义11、古埃及人的主要文化成就。

12、论述苏美尔城邦的特征13、简述乌鲁卡基那改革14、简述乌尔那姆的专制统治15、论述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措施16、简述《汉谟拉比法典》及历史意义17、《汉谟拉比法典》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

18、简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19、简述亚述帝国灭亡的原因20、论述大流士一世改革21、简述波斯帝国衰亡的原因22、论述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23、简述波斯帝国与西亚北非古典文明的终结:24、简述古代西亚文字、宗教与艺术25、简述古代两河流域的法治文明的主要成果26、阿卡德国王萨尔贡的历史功绩:27、阿卡德王国统一的历史意义28、简述犹太教29、简述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30、简述种姓制度31、简述种姓制度的特点:32、论述种姓制度的影响33、中古时期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及影响34、论述婆罗门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5、论述”沙门思潮”出现的背景及主要派别36、论述公元前6世纪到1世纪佛教的形成及传播38、论述古代佛教的产生、早期教义及其影响39、简述【四谛说】40、婆罗门教与佛教有哪些异同?41、简述孔雀帝国奴隶制的发展及其特点。

42、评述孔雀王朝的地位43、简述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44、评述阿育王的功绩45、简述阿育王与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46、简述阿育王所宣扬的圣法内容及其实质47、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教义理论和实践上的区别48、简述佛教的发展和传播49、简述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原因50、简述印度古代文化的成果。

51、如何评价古印度文明52、试析古代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对古代希腊的影响53、简述古希腊邦特征54、简述城邦制度的局限性55、论述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影响56、简述古希腊殖民活动与近现代殖民活动的区别57、论述斯巴达来库古改革的传说58、简述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社会风尚、社会结构59、比较雅典与斯巴达,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60、论述古希腊的"僭主"政治61、简述提秀斯改革62、论述梭伦改革的内容及历史意义63、论述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主要贡献64、评述克里斯提尼改革65、简述希波战争的原因、影响66、论述希波战争的历史影响67、希波战争希腊城邦的胜利的原因68、论述雅典帝国形成的过程及短暂的原因69、评述雅典海上同盟70、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71、论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72、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73、论述古代希腊民主的局限性74、简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75、简述伯里克利的主要事迹76、雅典民主共和国形成77、论述雅典民主形成的过程78、简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奴隶制经济的特点79、论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雅典失败原因及影响80、比较希腊波斯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说明两者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以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满足生活的需求。

约距今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之际,人类开始由食物的采集者和猎取者演进为食物的生产者。

这时的食物生产,无非两条途径:由采集进而种植谷物,开始农耕;有狩猎进而驯养动物,开始游牧。

生活在亚欧大陆及其附近诸岛的各族为牧为农,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物质环境。

从亚洲东端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和小亚细亚,再联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气候温润,宜于种植,形成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

在农耕世界的北方,横亘一条水草丰满的草原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适合于饲养牲畜,形成一个大体与农耕世界南北平行的游牧世界。

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其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自东往西,分布如下:亚洲东部的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胡人),东北有乌桓、鲜卑(东胡),西北有羌、月氏、乌孙等。

在中亚、南亚农耕国家主要有贵霜和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间亦从事农耕。

在西亚,南有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安息,其北有马萨革泰和阿兰等游牧民族。

在欧洲,南部农耕地带为东西罗马帝国,其北东欧草原地带则为斯基泰和萨尔马特等游牧民族。

游牧世界语农耕世界临近各国各族之间,不断发生接触和交往,和平时期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暴力冲突时期则是土地与财富的掠夺。

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
一般地说,南部的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

在公元最初几个世纪里,东方的汉帝国、西方的罗马帝国,在这两个帝国中间的贵霜帝国和帕迪亚(安息)帝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上显然都比北方游牧民族先进得多。

农耕世界久已广泛使用铁制工具,耕种面积不断扩展,手工业如纺织、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制陶和造船等,也分别在上述诸国有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总的说来,这些文明古国都是经济和文化比较先进、国家和社会组织比较完备的地区。

北方游牧世界诸民族的情况则不同,或仍处于原始的闭塞状态,或刚刚进入阶级社会。

他们的主要生产部门市畜牧,即偶有兼事农耕,在其全部经济中也不占重要地位。

手工业更是微乎其微。

所需要的农产品,大都靠从农耕世界取得。

两个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如此的阶段,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动范围和影响都愈来愈扩大。

由于生产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各地区内部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换和交往也逐渐发展起来,由近及远,由偶然的、间发的到经常的、必需的,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的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

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

南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输入北方,随之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也传到游牧世界,东西各大帝国有时还沿边缘地带建立据点或治所。

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乐舞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

这对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有积极作用。

但是两个世纪的关系并非总是和平友好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

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自居,藐视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或“蛮族”、“野蛮人”。

文明大国一旦富强,每以绥靖边疆为由,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或抚其民为“同盟者”,征收贡
赋,实行长期统治。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掳获财物,俘虏人口,一直焚毁城池,屠戮生灵。

这在东西方历史上都不乏其例。

而这类或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个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争。

两个世界之间,在和平时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在战争时期通过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人员往来愈益频繁,物品交换和文化技术传播也愈益增多。

游牧民族入侵农耕世界,往往以暴力掳走能工巧匠,为他们制造必要的产品,从而在游牧世界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

秦汉帝国对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经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都导致这样的结果。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入侵以及入侵后新的王朝的建立,也导致相识的结果。

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马萨革泰游牧部落联盟之一支帕勒达依人(达赫人)由北方侵入帕提亚,与伊朗高原操伊朗语的一支相结合,在公元前247年推翻了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建立起庞大的帕提亚(安息)帝国。

帕提亚帝国建立后的发展,无疑有游牧民族的贡献。

公元1世纪中叶,大月氏人贵霜部在中亚建国,攻灭大夏,联合吐火罗人,形成庞大的贵霜帝国。

首都由索格底亚那迁至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这个帝国的版图北起花刺子模,南抵印度半岛的文迪亚山。

这是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并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经济文化的文明古国。

4世纪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五胡十六国”,也是游牧民族在农耕世界建立的国家。

亚欧大陆上两个世界之间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