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俗表演艺术推动广西地方旅游业发展
弘扬民俗表演艺术推动广西地方旅游业发展

、
独具 魅 力 的地 方 民 族 非物 质 文 化 遗产
二、 民俗 表 演 艺 术在 发 展 地 方旅 游 业 中的 地 位 如开篇所言 . 独特的民俗景观也是一 个地 方旅游发展 的亮 点。 它由人居、 生产 、 生活 、 习俗 、 文化 艺术等因素所构成 其 但 中最具活 力的莫过于属于艺术范畴 内的民俗 表演艺术 . 以例 为 证: 其一 , 台湾 。 著名的旅游景点 阿里 山 . 聚居着敦厚纯朴 的高 山族 同胞 , 素以山好水好民俗好见长 。 旅途劳顿之余 , 中外游客 无不 为高 山族 同胞表演 的本土 民族 民间歌 舞所倾倒 。尤其是 《 阿里 山的姑娘 》它那“ 。 高山青 , 涧水长 ” 的优 美曲调 . 以及轻曼 柔和 的舞姿 , 令人激 情地参 与其中 , 享受着无边 的新 清和融融 。 使人神不知 、 鬼不觉地 与地 与天悄然混 同起来 。即便 从未到过 此地 的游人从影视上见到这一 场景 . 也会产生无 穷的向往。 台 湾 的陈水 扁下野 。 马英 九执政 . 使得海 峡两岸 的“ 三通 ” 由祈盼 迅速变为现实 。 包航 . 包机 的大 陆游客都直奔阿里 山而去 , 以一 睹高山族 民俗风情 为快 。 一度导致 当地旅游设备设施 不足而难 以接待 . 不得不作 出限制。 其二 , 广西。 们八 桂大地素有歌海之称 , 我 而这一 称谓的核 心 价值源于壮族“ 歌仙 ” 刘三姐 。没有 她的四处传歌何来 歌海? 每 年一度 的南宁国际 民歌节都 凸显着她 那清纯 的形象 和甜纯 的歌声 。 洋溢 着我们 乡土 的气息 。一 曲质 朴的《 只有 山歌 敬亲 人 》总是淋 漓尽 致地把我们 广西各 民族 人 民敦厚 、 良、 客 , 善 好 的形象和传 统品德展现 了出来 .给游人 留下 了极 为深 刻的印 象, 直至一辈子也忘不 了我们亲切 的广西。客观存在 已成为广 西旅 游产业 的文化 艺术品牌 。 唱遍各旅 游景 点和旅店 . 甚至不 南映象》首次以“ , 原生态” 的方式, 生动形象而又原始古朴地反 少 领导在 接待外宾时 。 也情不 自禁地 唱了起来 :只有 山歌敬亲 “ 映 了我 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 多彩 的生活 . 以及他 们的精神状 态 人 ……” 令他 们如沐春风 , 领略到广西人 民的盛情 . 并且 永志不 及理想追求 , 具有极高的世界意义上的艺术 审美和民俗研究 价 值 。 由此发韧 ,原 生态 ” 也 “ 才能以其独特的绚丽多姿 。 群体 性地 忘 。 在此 , 们必须正视毫无本土特 色民俗 表演艺术 资源的广 我 走上了《 星光大道》 为它们专设的全 国性大赛 。 至走上“ 甚 春晚 ” 东深圳 .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 的前 沿。 它是 在其 未完成资本。 原始 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 堂 !原生态” “ 让人们于耳 目 新之 一 积 累” 的时候 , 即以超前 发展 的眼光 . 大的气 魄与胆识 。 文 宏 在 余 茅塞 顿开 : 原来 , 艺术早已倘佯在我们的生活 之中 , 展示在 我 化 建设的层面上 亮出一大手 笔—— 在 华侨城深圳 湾 “ 圈地 ”8 1 们 身旁— —比如 : 那些拉纤 的号子 、 羊的小 唱 、 茶的评弹 . 放 饮
民俗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俗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民俗是指民族、地区或某个特定社会群体流传下来的特殊习俗和传统。
它们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俗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一、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之一。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例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表演、手工艺品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兴趣,并成为他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游客带来的消费和投资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活动。
例如,游客在当地购买纪念品、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入住酒店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
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使得当地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
二、民俗活动推动相关产业的兴盛民俗活动也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传统节日为例,庆祝活动通常包括了一系列的庆典、表演和庙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也吸引了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如餐饮、酒店、交通等。
在一些乡村地区,民俗活动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一些农民会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
这不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刺激了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民宿、农家乐等。
三、民俗传统的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民俗传统对于当地文化的根基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地方都在努力保护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创造独特的文化产品。
通过将传统民俗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不仅展示了当地的独特文化魅力,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例如,民俗元素可以应用于设计服装、手工艺品、家居用品等,这些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通过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提高就业率。
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且蓬勃发展的行业。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都被看作是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然而,作为一个充满多样性的行业,旅游业也需要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而传统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风俗习惯、建筑艺术、艺术表演等方面。
对于国外游客来说,他们往往渴望去了解并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
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得他们愿意前往那些富有传统文化的地方旅行。
以中国为例,传统的国画、京剧、太极拳等文化元素都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的兴趣。
因此,传统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商机。
各种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店、传统娱乐表演、文化节庆等都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传统文化的商品和娱乐形式成为了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们在观光的同时,也会购买一些纪念品或者参加一些活动,从而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取之有道的传统文化产业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
举个例子,京剧这一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不仅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还成为了一些旅游景点的重要演出项目,从而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传统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影响。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际游客,他们都愿意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或者地区的精髓之一,为旅客提供了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
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传统建筑等,游客们可以领略到当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方面,这种文化互动可以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使其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激发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壮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风俗和民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以期推动壮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章: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壮族是中国的第一大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壮族传统文化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壮族的歌舞、服饰、民居等元素都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1. 壮族歌舞表演:壮族的锦绣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传统的歌舞形式,如“歌圩”、跳花灯等,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也能够使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2. 壮族民俗体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壮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刺绣、鞭炮、竹编等,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样的体验不仅丰富了旅游项目,还增加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加强了文化交流。
3. 壮族美食文化:壮族以米饭为主食,有着独特的米饭制作工艺和多样的米饭菜品。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壮族美食,如酸汤鱼、酸辣粉等,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增加了文化体验的深度。
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案例1. 文化主题公园:将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娱乐设施相结合,打造文化主题公园。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欣赏壮族歌舞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并体验现代化的游乐设施。
这样的融合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并且提供多样化的游乐项目。
2.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定期举办壮族传统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火把节等。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观看传统的壮族舞蹈比赛、品尝传统美食、参与传统体育竞技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章:保护与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结合开发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广西扬美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地区,距离南宁市约100公里,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古镇。
扬美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一个集传统街巷、古民居、古寺庙、民俗文化等丰富资源为一体的古镇。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壮族文化氛围,体验古老的手工艺及民俗艺术。
本文将从民俗艺术的角度,对扬美古镇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浅析。
1. 传统手工艺扬美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手工艺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手工编织技艺。
在当地,人们依然保持着古老的手工编织传统,主要以芦苇编织为主,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编织艺术品,如芦苇编织的篮筐、草席、手工袋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纹样,展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 民族舞蹈表演扬美古镇的民俗文化体现还集中表现在民族舞蹈表演上。
每到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或庆典活动,古镇的居民都会开展盛大的传统舞蹈表演,如壮族舞、广场舞等。
这些舞蹈表演不仅展示了当地人们的传统审美和生活习俗,同时也代表了壮族人民的喜庆心情和热情好客,更实际地呈现了古镇的文化风貌,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3. 古镇民俗活动扬美古镇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龙舟赛、中秋节赛龙船、过年庙会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既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回忆,也是古镇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古老的传统节日和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镇独特的民俗艺术表现,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二、扬美古镇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 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镇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他们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和培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民俗活动,以此来保持古镇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广西扬美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
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是融合了广西本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一、扬美古镇的历史文化背景扬美古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扬美在唐代就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镇,是南北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之一。
宋代,扬美逐渐成为广西刺桐丝绸的重要产地,是南宁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明代万历年间,扬美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以绸缎、刺绣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商人、文人、游客前来观光,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繁荣商业城市。
二、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特色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因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渗透,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和独特的特色。
其中,扬美的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方面都非常有名。
1、民间音乐扬美古镇的民间音乐主要有京调、广调和壮调三种,其中广调和壮调是本土音乐文化,京调是进口的文化元素,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扬美古镇的独特音乐形式。
在扬美古镇各种婚礼、宴席、寺庙慶典、梧州蒙山劍气節、桂林山水文化節等场合都会有扬美古镇的民间音乐表演。
2、舞蹈扬美古镇的舞蹈主要有白鳌舞、广东皮影戏、粤剧、豫剧等,这些舞蹈民间表演形式,有生活的现实内容,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白鳌舞系扬美古镇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舞蹈,是当地百姓赞颂祖辈人民英雄的歌舞形式。
3、手工艺扬美古镇的手工艺因历史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口碑。
主要有绸缎、刺绣、紫砂壶、荔枝花裁刺等艺术形式,其中绸缎和刺绣是扬美工艺的代表,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文化价值扬美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民俗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体现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是广西本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广西传统文化的方面,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扬美古镇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镇,被称为“南宁第一古镇”。
扬美古镇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俗艺术,还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古镇周围山水环绕,风景秀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街巷纵横,石板路蜿蜒,仿佛是穿越时光的窗口,让人倍感怀旧之情。
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源远流长,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形式。
这些民俗艺术不仅在节庆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展示,也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它不仅是当地文化遗产的载体,更是塑造当地地方特色和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扬美古镇民俗艺术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可以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 正文2.1 广西扬美古镇的历史文化广西扬美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
据史籍记载,扬美古镇建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古镇建筑风格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色,石板街道,青瓦房屋,尽显古朴典雅之美。
扬美古镇历史上曾是商业繁华之地,作为当时交通要道的重要节点,吸引了众多商人前来落户经商。
商业活动的兴盛也带动了当地手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民俗艺术文化。
除了商业繁荣,古镇还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
多座古老寺庙和庙会活动是古镇文化的一大特色。
民间信仰和传统习俗在扬美古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传承。
扬美古镇的历史文化如一座活化石,见证了古镇兴衰的沧桑,也传承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保留完整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活动,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的机会。
2.2 扬美古镇民俗艺术表现形式1. 舞蹈表演: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中,舞蹈表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既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并分析其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一、传统民俗文化的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形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中的花灯表演和猜灯谜活动是传统民俗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戏曲、舞蹈等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1. 旅游景点开发将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旅游景点的主题,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
比如,在中国的某个古村落中,可以建设一个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游客可以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参与传统乐器演奏等活动。
这样的旅游景点不仅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为当地经济带来收益。
2. 民俗表演和展演在旅游景点或其他场所,定期举办传统民俗表演和展演活动,可以为游客呈现精彩的传统文化表演。
比如,可以组织传统戏曲演出、民族舞蹈表演等,让游客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统工艺体验在旅游景点或传统手工艺品工坊中,设置传统工艺体验区,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传统工艺品,如剪纸、陶艺等。
这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还促进了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
4. 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利用传统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大型民俗文化庆典,展示传统舞龙舞狮、放焰火等,吸引游客近距离观赏,并参与其中。
三、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影响1. 文化传承与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保护。
通过旅游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示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旅游业发展促进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民俗表演艺术推动广西地方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势必使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旅游迅速形成一种现代休闲方式和时尚,便是强有力证明。
旅游业的新兴对地方发展进步的影响显然是多方面的,辐射向物质、精神、社会、政治文明四大建设。
值得强调的是,能诱发人们旅游兴致和向往之处,无外乎拥有以下亮点,即: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科考景观、宗教景观、民俗景观等,或是若干个景观的集聚与凸显。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五个自治区之一,民俗景观无疑是推动地方旅游业前进的一大优势。
它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元素所组成,但其中最生动活泼、色彩斑谰,且永远处于动态的莫过于民俗表演艺术。
锁定它,深入挖掘并予以弘扬,对发展地方旅游业大有裨益。
一、独具魅力的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表演艺术源于人类最早的劳动。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一开始便引用了一个著名断言:“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财富,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也包括了属于精神领域的艺术。
鲁迅把最早的诗——歌谣的产生功归于劳动,他说,由于原始人类在抬木头时需要步伐齐整,用力一致以舒缓困顿,“哼唷、哼唷!”便应运而生,再配以一些节奏铿锵且简单的词,于是诗歌产生了。
由于交流需求所致,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的口头语言,还创造了能反映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眼神语言、肢体语言、词曲语言、器乐语言等等……综合起来,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俗表演艺术形式。
从体现最单纯的劳动拓展开去,它逐步地涵盖了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如爱情的、家庭的、宗法的、祭祀的、战争的等等。
总之,囊括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乃至超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上的、被世俗所认为是高不可攀的哲学!关于民族,斯大林曾作过定义,即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类群体。
由于其使然,使得时至如今,我们不少地方的民俗表演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被顽强地保留、传承了下来,为许多艺术家珍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和灵感。
饮誉世界的《刘三姐》、《阿诗玛》等,便是他们集民间民俗表演艺术为一炉,进行再创作所树立起的典范!在此,我们不得不盛赞著名傣族舞蹈家杨丽萍,她更是独树一帜,通过多年几乎是隐姓埋名的、艰苦卓绝的“田野考察”和民间采风,惊世骇俗地向我们奉献出了全由山居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农民表演的大型歌舞剧——《云南映象》,首次以“原生态”的方式,生动形象而又原始古朴地反映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及理想追求,具有极高的世界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和民俗研究价值。
也由此发韧,“原生态”才能以其独特的绚丽多姿,群体性地走上了《星光大道》为它们专设的全国性大赛,甚至走上“春晚”——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原生态”让人们于耳目一新之余茅塞顿开:原来,艺术早已倘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展示在我们身旁——比如:那些拉纤的号子、放羊的小唱、饮茶的评弹,甚至连穿行于大街小巷的“磨剪子来——镪菜刀——”的吆喝,都是!由此便打破了我们守以一贯的思维定势,颠覆了我们抱以如一的陈旧观念。
当“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平起平坐,当“原生态”唱法与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一同登上颁奖台,有人仍迷惑不解,所思匪夷:这怎么能称得上艺术?!在此我们必须反问:油画国画堪称,剪纸蜡染又未尝不可?!我们该共同去重温词书关于艺术的定义,以及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诲,并憧憬那“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灿烂景象。
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只要我们采取一种俯瞰的态势放眼全球,就会惊喜地发现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服饰,不同姿态,不同风俗的民间风情表演,它使得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村”显得如此生动多姿,魅力四射!曾为周恩来大力支持、悉心关怀,并誉之为“不是外交官的外交官”的中国东方歌舞团,不但向我们展现了亚、非、拉民族绚丽多姿的生活情景,而且让我们在对民俗表演艺术的欣赏中浮想联翩、充满神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表演艺术,非但能在现代舞台上展现风采,更能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特有的功用。
二、民俗表演艺术在发展地方旅游业中的地位如开篇所言,独特的民俗景观也是一个地方旅游发展的亮点。
它由人居、生产、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因素所构成。
但其中最具活力的莫过于属于艺术范畴内的民俗表演艺术,以例为证:其一,臺湾。
著名的旅游景点阿里山,聚居着敦厚纯朴的高山族同胞,素以山好水好民俗好见长。
旅途劳顿之余,中外游客无不为高山族同胞表演的本土民族民间歌舞所倾倒。
尤其是《阿里山的姑娘》,它那“高山青,涧水长”的优美曲调,以及轻曼柔和的舞姿,令人激情地参与其中,享受着无边的新清和融融,使人神不知、鬼不觉地与地与天悄然混同起来。
即便从未到过此地的游人从影视上见到这一场景,也会产生无穷的向往。
台湾的陈水扁下野,马英九执政,使得海峡两岸的“三通”由祈盼迅速变为现实,包航,包机的大陆游客都直奔阿里山而去,以一睹高山族民俗风情为快,一度导致当地旅游设备设施不足而难以接待,不得不作出限制。
其二,广西。
我们八桂大地素有歌海之称,而这一称谓的核心价值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
没有她的四处传歌何来歌海?每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节都凸显着她那清纯的形象和甜纯的歌声,洋溢着我们乡土的气息。
一曲质朴的《只有山歌敬亲人》,总是淋漓尽致地把我们广西各民族人民敦厚、善良、好客的形象和传统品德展现了出来,给游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直至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们亲切的广西。
客观存在已成为广西旅游产业的文化艺术品牌,唱遍各旅游景点和旅店,甚至不少领导在接待外宾时,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只有山歌敬亲人……”令他们如沐春风,领略到广西人民的盛情,并且永志不忘。
在此,我们必须正视毫无本土特色民俗表演艺术资源的广东深圳,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前沿。
在其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时候,即以超前发展的眼光,宏大的气魄与胆识,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亮出一大手笔——在华侨城深圳湾“圈地”18万平方米,构建了“中国民俗文化村”。
在那里,竟“散居”着我国56个民族!“居民”即是各民族的民俗表演艺术队。
他们白天都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的原始生活,都在尽情地展示着各自民族的民俗文化。
入夜,以汉族的舞龙为龙头,各演出队依次表演着自联盟己民族最具特色的舞蹈和绝技进入锦锈中华大广场,有“摆手”、“刀郎素西来普”、“木鼓舞”、“春牛送亲”等等……五彩纷呈且气势磅礴。
那是中华民族服饰和艺术的大展示,让成千上万观众激动万份,欢声雷动,如痴似狂!这一被从祖国四面八方移植而来,且被精心剪辑和高度浓缩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版图,每天都吸引着上万、上十万的中外来宾和港澳台同胞进入深圳,进一步推动深圳真正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为什么民俗艺术表演能如此地吸引游人?简单概括它具有三个特性:一、鲜奇性。
即对于游客来说往往属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即便在一些影视和场合里接触过,但远不比亲临其境来得真切且富于愉悦感。
因此,每当民俗艺术表演在旅游景点进行时,四周往往是闪光灯嚓嚓不断,摄相机扫描不停,游客们不时爆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掌声甚至欢呼声,使整个场面显得十分热烈活泼。
另是表现在他们对表演者的服饰以及所使用的道具的新奇上,每当一个节目或整场演出结束,游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争抢着邀请表演者与之合影留念。
这些经历和带回去的音像资料,不但成为了他们人生最可珍贵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可“炫耀”自我的一种资源。
二、亲和性。
它派生于民俗艺术表演的可参予性,即游客可即兴加入其中,可无所拘泥地与表演者踏歌起舞。
比如苗族的“芦笙踩堂”,侗族的“多耶”,壮族的“板鞋舞”,京族的“跳竹竿”等,皆具这一特点。
那些质朴简单的型体动作,以及或明快或飘逸的曲调节奏,极易感染游人,令他们如痴似狂,禁不住眼热心动,鬼使神差般地加入其中,去尽情享受精神上的娱愉和灵魂上的洗涤。
在这些激情的互动里,任何肤色、民族、信仰的人都可融入其中,由此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巨大和谐。
三,认知性。
许多看起来极其世俗而又不登大雅之堂的民俗风情表演,却极有可能蕴寓着一个民族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壮族的傩戏,如花山一般神秘而朦胧,往往能迫使观赏者千方百计去想象、推测,竭力去追溯其起源,揭开其面纱去发现真实底蕴。
而导游或表演者则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通过解说拓宽了旅游者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
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俗艺术表演,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而且还具有认知功能。
以上三点是其他舞台艺术所难以或说不可具备的。
将民俗表演艺术与特定的旅游场所和景觀有机地结合,足以令我们的旅游业显得无比生动且充满情趣,让游人因之而来,不舍而去。
在渴求返朴归真和猎奇的同时,寻求知识视野的拓展并且积累新的知识,无疑是现代旅游者的一大追求。
所以,在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对如何同步地发展民俗表演艺术,与以特别关注。
三、对发展民俗表演艺术的若干对策既然民俗表演艺术能够给地方现代旅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带来巨大的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它的生存与健康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使之在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当地旅游文化产业中,发挥应有的更大功用。
首先,要强化忧患意识。
必须充分认识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实施抢救的迫切性。
早在50年代,针对大量民间文学遗产有可能濒临丧失的严峻状况,尤其是绝大多无文字记载,靠世世代代的口头传承,而许多民间老艺人均已相继逝去,周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抢救民间文学!”由此,全国包括著名作家、诗人与民俗专家等在内的许多文化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投入到这一拯救文化的浩大社会工程中。
他们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深入乡村展开田野调查,经过,几乎每个省区市都按集地出版了自己内部的《民间文学资料》,给后代留下了重要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给我们后来研究民族史学、文学、哲学、法学、宗教等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给文人创作提供了源泉般的素材。
许多传世作品脱颖而出,均得力于这次全国性的田野普查。
“文革”后的80年代初期,广西从自治区到地区到县都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成立了由政府或党委副职领导挂帅,由文化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专门领导小组,对民间故事、民歌、谚语实行又一次更为细致的扫描式再搜救,促成了由县到地区地自治区《三套集成》的产生。
遗憾的是,它缺少民间表演艺术这一重要门类。
尽管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和文艺舞台都让民俗表演艺术占有一席之地,但那恐怕都属“高、精、尖”而势必挂一而漏万。
民俗表演艺术形式有着变异快,流动快的显著特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更是如此,因之必须抓紧抢救,采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予以原始性保留。
其次,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既然我们亟需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进行全面抢救性普查,那么,必须成立专门领导机构予以组织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