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还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广西壮族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壮族传统风俗的一些特点:
芦笙舞蹈:芦笙是壮族传统的乐器,壮族人民善于演奏芦笙,以芦笙音乐伴随的舞蹈形式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壮族芦笙舞蹈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音乐节奏和多彩的服饰装束为特点。
壮锦服饰:壮族人民以壮锦为传统服饰的主要元素。
壮锦是一种织锦工艺品,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闻名。
壮族男女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着壮锦服饰,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壮族歌舞:壮族歌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跳舞,壮族的山歌、竹竿舞、龙船舞等形式的传统歌舞活动,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情表达。
婚俗习惯:壮族的婚礼仪式庄重而隆重,通常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临门一脚、买亲礼、过门礼等,寓意着幸福和团结。
婚礼中的花轿和礼车装饰也是壮族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活动:壮族人民信仰多神,每年都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壮族的祭祀以庙会为主,人们穿着盛装前往神庙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
同时,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也会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和英雄的敬意。
木鼓舞:木鼓舞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演员手持木鼓,用手指或棍子敲击木鼓,同时伴随着歌唱和舞蹈。
木鼓舞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为外界展示了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壮族的礼仪习俗须知

壮族的礼仪习俗须知众所周知,广西是壮族人民的聚居地。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1482万人,占广西人口的33%,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为广西的土著民族。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壮族的礼仪习俗须知,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壮族的礼仪习俗须知1. 礼仪介绍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2. 禁忌内容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
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我的家乡独特的壮族文化桂林

我的家乡独特的壮族文化桂林桂林是一个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市,也是我热爱的家乡。
这座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风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不仅如此,桂林还有着独特的壮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桂林的壮族传统节日桂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壮族人民,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节日是我家乡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壮族的三月三、三月三龙船竞渡以及壮族的新年等。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他们相互交流、庆祝丰收和祭祖的时刻。
节日当天,壮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举办盛大的集体庆祝活动,比如举行龙船竞渡比赛、独具特色的歌舞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示了壮族文化的魅力。
二、桂林的壮族民俗艺术壮族人民的民俗艺术是桂林独特的文化特色之一。
壮族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壮语歌谣、锣鼓舞、踩高跷、唱山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壮语歌谣是壮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神往。
壮族人民通过歌谣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将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承给后代。
壮族的歌谣既能讴歌英雄事迹,也能表达对爱情和家园的美好向往,是我家乡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桂林的壮族特色美食桂林以其特色美食而为人所知,而其中不乏带有浓厚壮族特色的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桂林米粉和马蹄糕。
桂林米粉以其口感软糯、味道鲜美而闻名全国。
它是由细嫩的米粉配以猪骨熬制的鲜美汤底,再加上各种丰富的配料,如猪肉、豆腐、葱花和辣椒酱等。
一口热气腾腾的桂林米粉滑入口中,细腻的口感和独特的味道令人难以忘怀。
马蹄糕是壮族特色的传统糕点,制作用料简单,但酥脆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糕点采用精选的花生、芝麻和糯米等原料制作而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
马蹄糕的独特口感和香甜味道,加上其美丽的外观,使其成为我家乡壮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桂林作为一个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壮族文化氛围。
广西的家乡风俗作文400

广西的家乡风俗作文400
广西的家乡风俗主要包括节日传统、饮食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
首先是节日传统,广西
有很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其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人们都会回家团聚,走亲访友,包饺子、赏花灯、燃鞭炮,庆祝新春佳节。
其次是饮食习俗,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其中,
壮族人民喜欢饭桌上有三大就餐禁忌:“不碰饭碗边缘”、“不摆筷子于饭碗上”、“饭桌上不
说不吉祥的话”,这些习俗代表着他们对餐桌礼仪的尊重。
此外,在广西,人们还有吃酸
辣米粉、喝甘蔗汁等独特的饮食习惯,这些都体现了广西的饮食文化之丰富。
最后是服饰习惯,广西人民对服装的喜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一定的特色。
在壮族地区,壮族
服装色调艳丽,刺绣华美,女子长发披肩,面容黝黑,头上束一块缠绕成荷叶状的白毛巾;男子长衫宽袖,嘴唇和面颊略油汗; 黄鳝节、长白糕的民俗活动中精美的服装也是壮族民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广西的家乡风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代表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体现了古老和现代文化的交融。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丰富了广西人民的生活,也成为了广
西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家乡风俗,使之成为
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广西壮族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美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地方不仅风景如画,而且还保留着浓厚的民族文化。
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吧。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以节日庆典为主要形式。
每年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这一天被视为壮族人民的节日,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船”比赛,龙舟比赛是壮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他们展示团结和力量的重要方式。
除了“三月三”节外,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也是壮族人民重要的节日,“七夕节”被称为“壮族情人节”,当晚人们聚在一起观赏烟花表演,共同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
除了节日庆典,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比如婚礼上的“接新娘”仪式,新郎需要骑马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途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关卡等待着他。
婚礼现场的“对歌”也是壮族婚俗中的重要环节,男女双方通过对歌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祝福。
另外,壮族人民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表演,比如“拉丝芦笙”和“舞旗袍”等,这些歌舞表演反映了壮族人民喜庆、热情的性格。
此外,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
壮族人民以米饭为主食,他们会用特制的竹篾叠在一起的“竹筒饭”煮米饭,再搭配当地的美味佳肴,如辣椒炒肉、螺蛳粉等。
在壮家人的餐桌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会用“瓦罐酒”款待来宾,瓦罐酒是壮族人民传统的酿酒工艺,有着独特的风味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是一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融合了庆典、习俗和饮食等多个方面。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更彰显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文化贡献更多精彩。
壮族民间习俗与民俗节庆

壮族民间习俗与民俗节庆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民俗节庆。
这些习俗和节庆不仅代表着壮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壮族人民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壮族民间习俗和民俗节庆。
婚俗习俗是壮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壮族的婚礼通常是在农闲时举行,以示吉祥。
结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日子、选媒人、订婚和聘礼等。
婚礼当天,新娘穿上绣满吉祥图案的壮族传统婚纱,新郎则身着传统的壮族男装。
婚礼上,壮族男女举行酒令、拜堂和敬酒等传统仪式,同时还有唱壮山歌表达心中的浪漫和美好。
壮族婚礼热闹且充满喜庆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壮族的传统节日中,苗族的庙会是最具代表性的。
庙会通常在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持续数天。
村镇中的庙宇成为人们进行集会、祭祀和游玩的场所。
庙会期间,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和传统竞技活动。
此外,还有丰盛的美食和特色手工艺品供游客品尝和购买。
庙会不仅是壮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场所,也是人们相聚、交流、传承和展示文化的平台。
壮族的歌舞文化是其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歌是壮族人民生活中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寄托思念、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壮族的山歌唱腔独特、旋律悠扬,歌词中流露出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舞蹈也是壮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动作婉约、优美,常常以壮族经典的爱情故事为主题,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展现。
除了婚俗、节庆和歌舞文化外,壮族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民间习俗。
其中,壮族的葬礼习俗是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葬礼上,壮族人将逝者埋葬在山坡上,并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纪念活动。
人们在葬礼中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安宁、幸福和快乐。
壮族的民间习俗和民俗节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和传承。
这些习俗和节庆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壮族人民仍然秉承着这些传统,保留并发扬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
旅游0802班
06号韦冬玲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桂林和柳州北部)山区。
八桂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又由于桂北的主要地形为山地,许多地方较为偏僻,故在此聚居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尤以壮族为代表,同时还有苗、侗等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
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桂北风情四绝。
下面我就先着重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
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的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
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的山歌也因刘三姐而闻名全国。
在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至少会唱一两句山歌。
出了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会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每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也是壮族山歌大展风采的时候。
壮族人崇拜祖先,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
杀鸡鸭、做糍粑、敬米酒祭祖,出价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
许多地方不禁同性为婚,但在一些地方,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
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
因此社会上流行“天山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
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
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那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
若有违者,就会受到雷公的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
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半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
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
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居住风俗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同时禁砍村边树木这也是壮族信仰禁忌。
民间认为,山有灵是死伤鬼栖之地,所以特别敬畏,禁止伐树、开荒、造坟,特别是村寨后山,认为是保护村寨安宁的神灵居住之所,绝对禁止砍伐,违者严惩。
所以,壮族村寨前后都是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泉水淙淙。
山区的壮族人大多住干栏屋。
干栏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储粮食;下层堆放各种农具、关养牲畜。
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但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
很不卫生。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若是平方,则是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前是堂屋,后边和左右两边为灶房、卧室或客房,只有男主人才有权利住神龛后面的房间。
客人到家,男客人不能进中门,若客人是夫妻,晚上住宿时不能同居,违反者要给主家挂红或是送红包、挂红布于床上,并放炮驱邪;或是买肉杀鸡,请师公为主家做法事“去秽”。
接火种是壮族信仰的习俗。
凡迁居,搬进新屋之前,要举行简单的接火种仪式,即从旧房屋火灶里引来一把火,点燃新房子里的灶火。
寓意为保证本家烟火永不熄灭。
未经接火种,忌搬东西进新屋。
饮食风俗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口味的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
爱食酸品,各瓜果蔬菜和肉类都能被壮族人腌制成美味的酸品。
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
壮族人对对事物的选择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禁忌。
以前部分人不吃牛肉,可能是崇拜和爱惜牛的缘故;有些人禁吃狗肉,有些人却将之视为珍品、补品。
但是在桂北地区的壮族人就餐时的利益却是颇多的。
他们普遍敬老爱幼,热情待客。
晚辈要给长辈端碗盛饭,递碗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并要绕到老人后侧呈上;老人专坐主位,其他人不能随便乱坐;好吃的菜要先挟给老人。
有些地方姑娘进餐时要注意握好筷子,如果筷子掉到地上,只能捡起洗净再用,忌讳换筷,认为换
筷意味婚后换夫,不是守寡就是离异。
客人到家往往以酒席款待,一些地方有“空桌留客”之俗,即主家在客人到来以后即摆上桌、碗、筷、杯等物,表示诚心待客的意思,客人此时不能拒绝,若执意要走,便是对主人不尊敬。
有些地方一家来客,各家招待,客人要轮圈吃一遍,不吃者不礼貌。
只要到各家都尝一点,便是领到了情,尽到了礼。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
热情好客是壮族的良好传统。
社会交往
在壮族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十分注重礼仪,对每个人都要依据其年龄、身份和地位来称呼,对年长者尤其不能直呼其名。
他们习惯在女孩的名字前加“达”或“低”,男孩的名字前加“特”或“日”来称呼其人,有的男女则被称为“某某之父”或“某某之母”,有孙的老人则被称为“某某之公”或“某某之奶”,就连未生育的夫妻之间也不能直呼其名。
民族服饰
在历史上,壮族自制棉麻,自织自染,来满足自己的衣被需要。
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喜欢用蓝靛将布染成黑色或青色,然后缝制成衣服。
被子则喜欢以黑色或青色布作被单,用壮锦作被面。
壮锦被普遍用在壮族人的服饰和配饰的装饰中。
如他们的头巾、腰带,以及背婴儿用的背带。
背带上绣着壮锦有祈求小孩能健康平安,长大后能大富大贵。
老年男子喜欢扎黑色或青色头巾和腰带。
壮族的服饰在两百多年以前是男子下穿宽腿裤,上身着对襟无领短衣,头缠长巾,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身着无领、左衽、镶花滚边短衣,头扎绣花巾。
近百年
来,男女均改穿有领短上衣,布料均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
现在青年人多穿时装,在一些边远山区,老人仍穿宽腿裤和有领对襟的上衣。
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
壮族历史上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社会生活中道教的影响也很深,人们的一言一行以前多受巫道结合的宗教思想和鬼神观念的指导。
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魂,许多事物皆可成精,人们必须对其祭拜。
在日常生活中为免鬼神打扰,人们还常以各种器物辟邪,以求平安。
他们相信镜子、玉器、金器或缝衣针能辟邪,故家居出门常挂上或带上这类物品。
有些地方的妇女出门则在路上扯一把草,或置于小孩背带上,或置于身后的路口与水边,其意都是驱除野鬼的追踪。
亦有些地方壮人背小孩出门,路过水边、河边时,要向水中丢几枚钱币,以买得小孩行路的平安。
壮族崇拜青蛙,以青蛙为图腾的地方禁止捕食青蛙,认为青蛙是雷王的儿子,若将其杀死,必遭雷击。
在他们的生活中,崇拜青蛙的事例随处可见,至今一些地方尚有古朴隆重的蚂拐节。
蚂拐即青蛙,故亦即祭祀青蛙的节日。
桂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在桂北地区的苗寨里,苗族人有一种奇特的求爱方式——踩脚。
当青年男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时,为探明对方心意,他就会用脚尖去踩姑娘的脚,姑娘如果接受就会回踩男子的脚,否则就不理会,也
不加指责。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花炮节是桂北地区侗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抢花炮是最主要的活动。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在此期间,侗族人还会举行摆百家宴、抛绣球等活动。
桂北人的生活习惯
生活在桂北地区的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大多说方言——桂柳话。
在一些地区人们除了说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外,还说一种类似粤语的话——土拐话。
在桂北地区,常常有能说四五种语言(普通话、壮话、桂柳话、土拐话、粤语、英语)的人。
在这地区的年轻人喜欢说桂柳普通话,即故意在说普听话时加上一些桂柳话的腔调。
有这样一句话: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广西人怕不辣。
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都喜欢吃辣,从桂柳人超爱的柳州螺蛳粉,和桂林米粉来看,你就会发现桂柳人对辣的喜爱和追求绝对不亚于湖南人和四川人。
广西人对辣的喜爱是就算脸上狂长青春痘也阻挡不了的,所以年轻人常说这样一句话:“走,我们吃螺蛳粉克!怕死马板泡(即青春痘)呀!长满脸板泡也要克吃!”
生活在桂北地区的人几乎个个都习水性,因为这里山河纵横,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人们大多是在江里或河里游泳长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家乡桂北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去我们那玩玩,因为我们那除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丰富的人文风情。
那定会让您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