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兰·巴特的本文理论看《傲慢与偏见》的文本魅力
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作品中一定是把社会各个阶级各个等级应有的种种态度见解不加掩饰地表现了出来,所以才会招致尼克森和劳伦斯所赠的“势利眼”之称。
其实在读过奥斯丁的作品后就会明白,这些阶级不同而体现出来的地位和世俗礼仪的差别是沉积了几千年文化的传统中着力维持的方面,不仅是个人在维持,连整个社会也在维持;不仅是本阶级的人在维持,连其他阶级的人也在有意无意地维持着。
所以奥斯丁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种种,不仅是因为她在内心之中的传统思想在作祟也是真实再现18、19世纪的英国现实社会的必须。
她用她所特有的理性笔调描写着这些并努力思考如何去表现揭示在作品中。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大多以讽刺嘲弄来回应阶级差别所显示的态度见解的不同,具体到《傲慢与偏见》,这种手法依然存在切更重要体现为由于阶级不同而产生的种种偏见。
(一)书中地位较高的阶级内心深处自觉不自觉地在维护自己的威严而对地位较低的阶级的人展现出傲慢无礼和贬低。
他们刻意在用语言或是行为疏离或嘲笑地位较低的人,奥斯丁着力刻画出地位的不同引起了种种的误会,有的甚至是喜剧幽默地结局,但看到书中的人物我们清楚地看到类似于达西,彬格莱等上层阶级家族的人他们自身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对低于他们地位的人产生一种嘲讽式的偏见,而导致他们的傲慢与无礼。
当然,《傲慢与偏见》中的饿所谓上层阶级也分两种,一种是象达西及凯瑟琳.德.包尔夫人,他们不仅是有产业的人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另一种是象彬格莱及其姐妹,他们只占有财产的优势,可以接触到地位高的人。
所以这两种人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别,尽管同样有着偏见但在对待其他低于他们阶级地位的人时也有着不同的态度。
第一、达西及凯瑟琳夫人,由于财富地位的优势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优越感,认为本身就是一种高贵,无论言谈举止再有教养也是拒人千里的。
在身份地位上,达与凯无疑是《傲慢与偏见》一书中的最优者,书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从书的开始达西一出场起,身份地位的光环就笼罩着他,不仅一年一万英镑的进项,还有彭伯利庄园的美丽风景,更在教会中有着很大的权力。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摘要】从十九世纪开始,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
文坛上充斥着哥特式的“恐怖”和浪漫色彩的“感伤”,整个英国小说艺术的情节模式都是一些虚假、做作或者是陈腐、刻板的。
文学界几乎忽略了小说的结构形式之美。
英国的小说艺术等待伟大作家的拯救,这个时候,乡村女作家简·奥斯丁出现了,她以位数不多的几部作品重新开创了英国文坛的新气象。
本文将对其经典著作《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特色和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爱情青年的爱情婚姻是奥斯丁常常用到的创作主题,他经常以一些家庭琐事为材料进行创作。
他的作品也许没有传奇的情节构造、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也没有深邃的思想和多么深刻的涵义。
但是通过一些普通事物或者平凡生活中的小事情、小人物,她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比较自信的作品,是作者对素材精心挑选后的产物。
奥斯汀讲那些孤立的琐事和生活片段用缜密的思维进行连接,创作了文学的传奇。
一、作品概述1813年,著名女作家奥斯汀完整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在奥斯汀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这部作品算是早期作品之一。
奥斯汀当时已经37岁,她通过英国当时中产阶级的乡村生的体验与观察,再结合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用普通人物平凡生活的小故事凝练出这一部经典著作。
这部作品中描写的是一位绅士与一位淑女间的爱情悲喜剧。
在刻画生活场景和时代特征的过程中,奥斯汀将她的优雅技巧和精妙剧情构建展现得淋漓尽致。
奥斯汀的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赫然跻身世界十大名著之列。
而奥斯丁本人也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受读者欢迎的英国女作家。
这部作品讲述的是绅士达西与淑女伊丽莎白之间的情感纠葛,二人从一开始的各自傲慢与心怀偏见,最后经历艰辛坎坷,终于冰释前嫌,所有傲慢与偏见都烟消云散,终于结为秦晋之好的故事,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
达西与伊丽莎白最终的婚姻是美满而幸福的,这也正代表了作者的婚姻观念。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艺术魅力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翠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摘要:虽然简·奥斯丁的评论者大多认为她的文学天地过于狭小,但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艺术匠心,因为她“最善于运用特定的手段来达到她的目的”。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叙述的透视方法的成功运用,精湛的反讽艺术,“素描人物”和“漫画人物”的塑造,这些特定的手段都表现出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叙述;透视方法;反讽;人物塑造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51-01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十九世纪初的小说家,她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持久的地位。
奥斯丁一生所写的六部精彩小说。
已成为纯正英语的典范。
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
虽然简·奥斯丁的评论者大多认为她的文学天地过于狭小,但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艺术匠心,因为她“最善于运用特定的手段来达到她的目的”。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一反当时社会上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本文将从叙述视角、反讽手法、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小说的艺术魅力进行分析。
一、叙述的透视方法哈里代所说的“叙述的透视方法”涉及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中心。
哈里代认为,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借助叙述视角的移动转换构成情节的统一,达到小说的反讽目的,并使伊丽莎白成为叙述的中心。
奥斯丁在小说的头几章巧妙地利用叙述视角制造悬念,随着情节的展开才渐渐将叙述中心聚焦到伊丽莎白身上,这是为让读者获得充足的理由,并怀着美好的渴望,期待着达西和伊丽莎白消除各自的傲慢与偏见,投入彼此的怀抱。
奥斯汀高超的叙述艺术有助于读者享受阅读的快感。
简·奥斯丁为了反讽的目的,机敏地掌握了一种全面透视的叙述方法,这一方法还因她巧妙地操纵观察角度以实现小说的统一而得到加强。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1. 《傲慢与偏见》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一部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813年。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故事围绕着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和男主角达西先生(Mr. Darcy)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通过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婚姻观念以及社会等级制度,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小说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1.1 作者简介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生于英国汉普郡,是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描绘当时英国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奥斯汀的作品风格独特,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瑰宝”。
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等。
简奥斯汀在文学创作上注重细节描写,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
她的作品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奥斯汀还擅长运用讽刺手法,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1.2 作品背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创作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是其文学史上的瑰宝。
小说以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作为创作的舞台,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社会面貌。
十八世纪末期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
在乡村社会和经济关系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小说通过描写年轻男女间的情感纠葛和婚姻问题,折射出了英国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小说的语言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的社会语境和文学风格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英式语言特色。
奥斯汀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古典文学的杰作之一,不仅继承发展了欧洲传统的文学作品风格,还融入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傲慢与偏见赏析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魅力简·奥斯汀(Jane Austin)最受世人推崇的著作当属《傲慢与偏见》了,而就著作本身来说,最亮点的部分应该是其语言了,《傲慢与偏见》语言清丽流畅,机智幽默,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对话生动有趣。
她既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着意描写人物的外表,也不象现代派小说那样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是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一个又一个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使其塑造的人物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魅力。
奥斯丁善于利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凸现主题思想,其中渗透着的幽默效果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进行人生哲理的思考。
正是这些幽默讽刺的语言,使《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并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语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受到人物性格、性别等的因素而产生不同的语言风格,正是语言与这些关系的巧妙运用,奥斯汀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特征的人物,同时再加上幽默、反讽的特点,更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简·奥斯汀在塑造幽默的语言风格中用到了很多艺术手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夸张夸张即用夸大的方式来夸张的运用灵情达意,往往能够达到强调的目的,产生感情的讽刺或幽默的效果。
傲慢与偏见的很多人物对话都用到了夸张的手法,以贝内特先生的对话为例:当贝内特太太执意要贝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先生时,贝内特先生认为没有那个必要。
于是,贝内特先生说:“我看没有那个必要。
你带着女儿去执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这里,贝内特先生故意夸大贝内特零夫人的姿色,事实上,用一位五个女儿的妈妈的姿色去和女儿的姿色相比,结果不言而喻;而贝内特先生却刻意歪曲事实,并且用这个夸大的事实得出一种听上去根本不可能的推论,使得他的话愈发可笑。
如果夸张变成自夸,而自夸的人又显然与他所夸耀的东西相去甚远时,就显得滑稽可笑,凯瑟琳夫人即属此例。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摘要】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小说艺术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迹象。
追求浪漫色彩的“感伤”和哥特式的“恐怖”导致虚假做作、刻板陈腐的情节模式充斥文坛,小说的结构形式之美被普遍忽视。
这时候,一位生活在宁静乡村的女性作家,简·奥斯丁,却以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跻身文坛,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研究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爱情奥斯丁往往以青年爱情婚姻为主题,给我们讲述一些平常家事。
这些作品算不上思想深邃、见识不凡,也没有离奇的情节、刺激的场面。
奥斯丁只喜欢描绘普通事物—平凡生活中的事件、感情和人物。
她确切地知道自己能写些什么和应该避开些什么。
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听到了女作家自信的口吻,看到了女作家对素材严格而自如的控制。
那些看似琐屑孤立、随手拈来的片断,在奥斯丁绵密的构思下衔接起来。
一、《傲慢与偏见》概述《傲慢与偏见》写于1813 年,属于简·奥斯丁的早期作品,但当时已经三十七岁的简·奥斯丁结合自己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将她对英国十八、十九世纪中产阶级乡村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爱情理想凝练成小说中过着日常生活的平凡人物。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悲喜剧和绅士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她以一贯优雅的写作技巧和巧妙的故事结构描画出那个时代下的生活场景,而这本小说也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她的代表作并且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她也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
《傲慢与偏见》一书贯穿始终的就是主人公达西与伊丽莎白从一开始对各自怀有各种偏见和保持各自的傲慢到冰释前嫌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线索,二人的结合应该是这本小说中最幸福、理想的婚姻,也正是作者所提倡的婚姻观的典型代表。
其实这段爱情来源于作者简·奥斯丁本人的初恋经历,因为在姐姐的订婚典礼上所作的发言,简·奥斯丁与她的初恋汤姆·勒弗罗伊闹出矛盾并由此相识、相恋。
但是为了处于下层中产阶级的汤姆今后物质富足并保障其家人的生活,简·奥斯丁放弃了与其私奔的机会,并最终把现实生活中有情人分离的结局在书中变成了幸福完满的画面。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谈谈经典的功用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谈谈经典的功用第一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谈谈经典的功用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谈谈经典的功用内容摘要:文学经典对人的作用是多重的,既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灵魂,也可以以立竿见影的方式改变人的言谈举止。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分析礼仪在文本中的体现以及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并探究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经典礼仪人文素质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教师会经常遇到让人感觉十分郁闷的事:学生约教师有事面谈,等到教师按时来到定好的地点,就是等不到学生;有时上课走进教室,迎面会扑来一股油饼、包子、咖啡某一种或两种、三种甚至多种食物和饮料的混合性气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多年的外国文学教学中,学生曾提问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学外国文学有什么用?我认为学生当然不是怀疑学外国文学一点用都没有,学生真正想问的是:学外国文学对当今现实生活有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作用?我想这样回答:文学的作用是教育人、熏陶人和塑造人,文学更多的不是教给你一项技能,像电脑维修、美容缝纫,你可以借它来谋生,文学经典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最高明的师长,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意义,使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成熟。
这样的回答不能说有什么错,但它更注重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多少有些虚无缥缈、答非所问,难道外国文学对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就没有相对来说快一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作用吗?当然有,下面我以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为例,浅淡一下外国文学经典的比较直接的功用。
《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813年,这部小说不仅成为奥斯丁的代表作,也是她自己最喜爱和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作品讲述的是18世纪后半期乡绅阶层青年男女的恋爱与婚姻故事。
在当时那个以财富和地位决定人际关系的时代,婚姻的选择自然也受制于这种社会价值标准。
既然如此,那么又怎么解释达西与伊丽莎白的不平等婚姻呢?这里涉及manners问题。
英语中manners的概念包括许多内容――举止、言谈、礼貌、风度、待人接物的态度等,总之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暂且称之为“教养”吧,manners一词,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出现113次之多决对不是偶然的。
《傲慢与偏见》点评

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
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傲慢与偏见正是文字魔力结合感情升华的最佳表现。
若说《红楼梦》是东方的贵妇人.《傲慢与偏见》则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罗兰·巴特的本文理论看《傲慢与偏见》的文本魅力
发表时间:2011-06-21T11:05:40.34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5月上供稿作者:胡萍飞
[导读]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部名作。
文学界、评论界对其评论从未间断过。
胡萍飞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521)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Abstract: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best and most famous novels written by Jane Austen. Ever since its publication, it has attracted nonstop appreciation from both literary field and the ordinary reader. The paper, based on the French literary critic Roland Barthes’ textual theory that a writer dies when he/she finishes the work and that it is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work that has gained various meanings in the history, illustrates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s undying charm as a text rather than as a work。
.
Key words: Pride and Prejudice, Roland Barthes, textual theory,text, work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部名作。
自出版以来,文学界、评论界对其评论从未间断过,同时它也是一部广受大众读者青睐的佳作。
本文运用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试图从小说作为文本本身而非作者的写作结果来阐述这部小说能在小说作者死后,仍然魅力无限的原因。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罗兰·巴特;文本理论;文本;作品
一、简介
罗兰·巴特(1905-1980)是文学研究领域内一位卓越的结构主义者。
他发展了解读文化符号和话语的方法,并将这一方法广泛应用到文学批评领域。
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散文作家。
其丰富的著作与理论实践,风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坛及至国际文学界。
巴特涉猎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应用最广的当属他的文本理论。
二、巴特的文本理论:从作品到文本
在他所著的《从作品到文本》,巴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文本”作了详尽的分析。
首先,巴特否定作者对作品的决定作用。
文学作品并非作者的个人产物,而应该是语言的产物。
就他看来,文本就是“语言游戏、能指的无限增殖”1。
作者成了名义上的作者。
在作品完成后,作者就死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巴特成功地颠覆了作者的主体地位,否定了任何外在的因素对作品的决定作用,使作品独立,是完完全全的语言游戏场。
第二,“文本”之所以不同于“作品”是因为我们不能像把握作品一样理解和体会文本,因为“文本是由语言决定的,它只是作为一种话语面存在… 文本只是活动和创造中所体验到的。
”2 拉康“真实 (reality) ” 和“真相 (real) ”概念的区分为巴特有效区分文本与作品提供了支持。
作品有如拉康的“真实”,的静态的作者的产物,而文本就如同“真相”一样,经过实践才能产生的动态体验。
运用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理论,文本与作品同样截然不同。
巴特坚持作品接近所指,而文本则是所指的无限延迟,能指的无限增殖。
因此,作品在巴特眼中,成了语言游戏的佳年华。
读者就是游戏者,就是享乐者,任何解读都成了愉快的语言的体验过程。
巴特“将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转为一个永远不能被固定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的无限的能指游戏。
”3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有多少人读《哈姆雷特》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版本”。
三、《傲慢与偏见》的文本特征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作者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用朴素的生活语言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语言清新、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2003年,BBC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英国最爱小说”民意调查,结果这部小说排名第二,仅次于《指环王》。
42008年一项对超过1万5千澳大利亚人的问卷调查结果,在101部世界有名的小说中,这部小说独占鳌头。
5
毛姆曾说:“…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
”6研究奥斯汀的学者都清楚,奥斯汀写小说,每次完成一个作品,总会在家庭成员面前朗读,以期得到读者的认同。
作为一个作者,这是下意识的行为。
正是她想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满足一定读者群的期望使得不同的读者有了不同的解读角度。
这各种各样的解读是针对文本这个“语言的游戏场”的,而并不是因为这是奥斯汀的作品。
作者已经作古,而她的作品作为文本仍能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得到共鸣,广受欢迎,这是原因之一。
再来看看运用巴特区分“文本”和“作品”的方法把这部小说作为文本而非作品来分析会有什么令人惊讶的发现。
根据巴特(1973),作为“文本”的这部小说是“活动和创造中所体验到的”,它不同于作品接近所指,而是所指的无限延迟,能指的无限增殖。
正是这样一个语言游戏场,使得本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即“作品”转为“一个永远不能被固定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的无限的能指游戏”。
作品一旦完成,它就脱离了原作者那一个固定模式而进入到了一个文本与历史、文本与传统、文本与社会原型等等一系列的交互模式中。
《傲慢与偏见》,就如同中国名著《红楼梦》,不管岁月如何变迁,爱情故事总是能牵动人们最敏感的神经。
伊丽莎白和达西克服傲慢与偏见终有情人成眷属,威克姆与莉迪亚最终没选择私奔而选择结婚,夏洛特和柯林最终在婚姻中找到各自的兴趣所在,而槟利和简的爱情也幸福结局。
《傲慢与偏见》中的四组爱情模式都可以在历史、在社会、在我们身边找到原型。
巴特的这种“文本互文性”使我们能以更开放、更多元的方式来解读这部小说。
作为文本的这部小说它是开放的、多义的,又是各种相关的统一体。
有学者甚至从神话原型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的四组爱情故事,认为这部小说的爱情大团圆结局是使“人的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的利己利他的功过是非得到圆满的解决”的结构原则。
7这一独到的“结构原则”也正是本文所要发现的这部小说的语言游戏场,即文本。
不同于作品的固定不变,每一个阅读这个文本的体验在意义上都有一定的延伸。
四、结语
处在当代的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傲慢与偏见》那股迷人的魅力。
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更是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平台,用我们全新的观念来解读作为文本的这部小说,让它的意义能够延伸再延伸,直至永远。
[1] 张祎星, “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 [J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 (1)
[2] 巴特,“从作品到文本”[J ],文艺理论研究,1988 , (5).
[3] 同上
[4] BBC–The Big Read– Top 100 Books". May 2003. /arts/bigread/top100.shtml. Retrieved 2008-05-12.
[5] "Aussie readers vote Pride and Prejudice best book". .au. .au/default.aspx? MenuID=182&ContentID=59459
[6] 《毛姆读书随笔》(英)毛姆著;刘文荣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
[7] 杨正和,“美的帷幕下透露出的睿智——神话原型批评与奥斯丁的创作”[J],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