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明室简介

合集下载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文化理论家之一,他的符号学原理对当代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号学是一种研究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符号的产生、传播和解读。

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探讨了符号的本质和功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中,他强调了符号的多义性和流动性。

他认为,符号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转化。

符号不是简单地代表着某种特定的含义,而是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意义。

这种多义性使得符号成为了文化和社会交流中的重要工具,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另外,罗兰·巴特还提出了符号的“死亡”和“复活”问题。

他认为,符号在被过度使用和消费之后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变得空洞和无趣,进而“死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语境的出现,这些“死去”的符号又有可能被重新激活,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力,实现“复活”。

这种对符号的“死亡”和“复活”的理解,为我们认识符号的演变和再生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罗兰·巴特还强调了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符号并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建构和再现。

符号通过符号系统的运作,不断地塑造和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和认知。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符号视为对现实的“镜子”,而应该理解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符号在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为我们理解文化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他的观点和理论不仅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多义性和流动性,认识符号与现实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当代文化和社会。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13.3罗兰巴特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13.3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符号学家,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重要人物。

他出身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阵亡,后随母亲移居巴黎。

由于巴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大,这也导致他的独身和同性恋倾向。

中学毕业前夕,他因得了当时很致命的肺结核而不得不中断学业,这阻碍了他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从1947年开始,巴特在加缪的介绍下为《战斗报》撰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开始。

1952年巴特进入法国政府的文化部门,在外交部文化关系处负责对外教学工作,参与社会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1976年在福柯的推荐下,巴特以学士学位申请到了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的教授资格。

1980巴特年不幸死于车祸。

他的主要著述有《写作的零度》(1953)、《神话学》(1957)、《论拉辛》(1963)、《符号学原理》(1964)、《批评与真实》(1966)、《S/Z》(1970)、《批评论文选》(1972)、《文本的快乐》(1973)、《恋人絮语》(1977)等。

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思想立场具有结构主义者的特征,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又明显转到了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去。

《写作的零度》一书是巴特的成名作,在此,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所谓“零度”写作也就是以存在主义大师加缪为代表的风格,体现为“中性的”,“非感情化”,回避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性,也就是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

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

然而,巴特在论述零度写作的过程中,又对其加以批判。

实际上,这些创作仍然是形式追求的一种,最终成了自己所创作的神话的奴隶。

在巴特看来,作者创作要用一定的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的言语来表达,言语与文体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的创作,它们共同为作家勾勒出作品的自然属性,因此写作不只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与自己的过去密切联系的表达方式。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明室》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明室》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明室》那么,这种脱离就会产生,声音就会失去其起因,作者就会步入他自己的死亡,写作也就开始了”。

巴尔扎克在《萨拉辛》中描写男扮女装的阉人时的说辞让巴特产生了质疑: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是作者自己?亦或是巴尔扎克以此来宣扬他的女性观?巴特认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因为“写作,就是使我们的主体在中其销声匿迹的中性体、混合体和斜肌,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身份开始——都会在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

可见,作者的主体性在写作过程中消失了,作者只是有写作功能的个人,而不能主宰作品。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是作品意义的掌握者和阐释者,作品的文学意象也都是集中于作者个人的人格,爱好,情感等方面。

总而言之,作者是作品的中心,是作品意义的主导者。

尽管作者的王国十分强大,但某些作家已近开始动摇了。

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是最早的尝试者,他认为作品中在说话的是言语活动,而不是作者,写作也只是言语活动在自我表现,没有作者的自我的存在。

意大利作家普鲁斯特也颠覆了作者的地位,生活不是小说的中心,生活只是一种创作,书是这种创作的样板,这样,作者就从见过的感觉过的人变成了写作的人。

此外,超现实主义者们主张的自动写作也把作者抛出了作品之外。

巴特则从语言学出发,指出“陈述过程在整体上是一种空的过程,它可以在不需用对话者个人来充实的情况下就能出色地运转:从语言学上讲,作者从来就只不过是写作的人,就像我仅仅是说我的人一样:言语活动认识'主语’,而不认识'个人’,而这个主语由于在确定它的陈述过程之外就是空的,便足以使言语活动'挺得住’,也就是说足以耗尽言语活动”。

由于语言陈述可以自在的运转,不需要人来指导和驾驭,言语活动是可以自我消耗的,那么,作者也就只是写作的人,空的主语。

3.1.2.“作者之死”下的文本和读者的自由巴特对作者的驱逐,不仅意味着历史事实或写作行为的改变,也意味着现代文本的彻底改变。

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时态的不一样上,传统写作中,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是在作品之前而存在,其与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先后关系。

罗兰的解放战自我

罗兰的解放战自我

罗兰的解放战自我一、引言:解放战的背景和意义解放战,是一场为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战斗。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斗士为争取解放而奋斗,其中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解放战自我,独具一格,给人以深刻启示。

二、罗兰的解放战自我简介罗兰·巴特,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的解放战自我,主要体现在对文化、语言、符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

他力求摆脱传统束缚,实现真正的自我认知和个体解放。

三、罗兰的解放战自我核心理念1.批判结构主义:罗兰认为结构主义过于强调宏观结构对个体的制约,忽视了个体在微观领域的能动性。

他的解放战自我,旨在强调个体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自主选择权。

2.符号解放:罗兰主张从符号系统中解脱出来,不被符号所控制。

他认为,只有打破符号对个体的束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3.语言解放:罗兰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表现,也是制约个体认知世界的重要因素。

他的解放战自我,倡导突破语言的边界,寻求更为直接、真实的表达方式。

四、罗兰的解放战自我实践成果罗兰的解放战自我,在他的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的学术著作,如《神话学》、《符号帝国》等,都是对解放自我的实践与探索。

同时,他在文学批评、摄影、电影等多个领域,都展示了鲜明的个性,为后来的学者和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五、对我们的启示:如何实现自我解放1.敢于质疑权威:解放战的第一步,是敢于质疑现有的权威和体制。

只有打破原有的框架,才能为自我解放创造条件。

2.突破文化束缚:我们应该学会审视传统文化,摆脱其束缚,实现个体在文化领域的自主选择。

3.创新表达方式:在语言、艺术等领域,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以更为直接、真实的方式展示自我。

4.关注个体价值:在追求解放的过程中,要关注个体的价值,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六、结论:罗兰的解放战自我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罗兰的解放战自我理念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应该学会在多元文化中保持独立思考,实现自我解放。

学摄影必读的40本书

学摄影必读的40本书

学摄影必读的40本书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这是一个真理,爱摄影也是一样,当你了解技术以后,你需要的就是补充自己的理论和想法了。

推荐40本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和我一起学习吧~《摄影社会空间》《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视觉文化读本》《论摄影》《同时——随笔与演说》《明室》《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摄影与社会》《摄影的哲学思考》《视觉艺术鉴赏》《观看之道》《看》《摄影》《摄影简史》《纪实摄影》《落差》《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摄影与摄影批评家》《表征》《霍克尼论摄影》《影像艺术批评》《美学与摄影》《摄影的精神》《图像证史》《视像的霸权》《游客凝视》《世界摄影史》《摄影思想史》《出龛入龛》《百年彩色摄影》《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摄影100关键词》《摄影圣典》《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象新生代》(阮义忠中国摄影出版社,1990年出版)作者: [台湾] 阮义忠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年:1990-3页数:253装帧:平装ISBN:9787800070525 内容简介摄影——这一门历时仅仅一个半世纪的艺术,正以其真实且税利的特质,展现出无比的见证性和伦理性,且暗示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愈来愈多的摄影工作者也用心经营出本身独特的风貌。

本书作者阮义忠参阅了数十年欧美摄影书刊及专辑,对当代诸多新锐摄影者的创作理念与风格作深入的探讨,写成这本涵括17位摄影者的摄影专辑,而与以前所著的《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一书合成连贯的系列。

全书笔调亲切活泼,引文与叙说相间,倍能显现摄影者的胸襟、素养和观点。

明晰的文字与精选精印的图片,适足以令读者了解罗逊柏格、尤斯曼、索德克、贝里、吉卜生、威金、德巴东、弗孔……等探索影象新境的历程。

拆书-我想聊聊《明室》带给我的惊奇点

拆书-我想聊聊《明室》带给我的惊奇点

我想聊聊《明室》带给我的惊奇点翻开这其后本书读了第一段后就确认:这本书挺适合摄影爱好者读完读的。

书一开始,罗兰·巴特所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说有一天,他偶然看到拿破仑最小的弟弟热罗姆的几张热罗姆照片,当时非常震惊。

因为他看到了一双曾经看到过拿破仑皇帝的几双眼睛!可当他把这份震惊与人分享的时候,没人可以理解。

孤独。

他说,大千世界就是靠这样一些个人的点滴孤独构成的。

读完这段后,对照自己以往的尝尽。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曾经有很多次在聚会上才,明明满怀激动的心情,很酷想要与好友分享照片中很棒的那些点,可不知不觉却制造了尴尬的气氛。

当时,我会失落,孤独。

所以,当我读到这样的开头时,无比开心,“终于有人懂我了”。

我知道接下来,作者很想,也一定会告诉我感受更多他与众不同的感受的。

果然,我猜对了。

我认为这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读到,因为罗兰·巴特并不是摄影师,他关于摄影的经验只有美术被看的经验和看人的经验。

但他又绝非一般的作者,作为符号学与结构主义大师,从美术文化的角度,他对摄影有独到的洞察。

看他的书经常常常有一种体验便是,“对,就是这样,写得太对了!”他把自己当作摄影的中介,“感情”是这本书阐述摄影的出发点。

“作为一个观看者和被拍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体验?我又是如何表述这些感受的?”这份感动,就是我理解的,本书阐述摄影逻辑学的出发点。

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写了罗兰·罗兹对摄影理论的理解,下篇主要从他对一张母亲的老照片沉思开始论起(当时他最爱的双亲刚去世),从观者的角度阐述了对摄影作为传播媒介的理解以及他对母亲的哀悼。

在看书的时候,时常能感受到与作者对某一观点当代作家情感上的契合。

这愈发让我觉得,他唉一个真诚的,感情细腻的人呐。

这良苦用心也是一本非常有诚意的摄影理论书。

但对于摄影创作者来说,光有情感上才的契合还不够,干货的部分自然也不能少。

书中的二元论(STUDIUM和PUNCTUM),对我欣赏摄影作品以及拍摄时构图的理解,都有一些开悟的作用。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引言:罗兰·巴特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是由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以多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就连著名批评家卡勒尔也在《罗兰·巴特》这本书中,给罗兰·巴特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符号学者”、“结构主义者”、“文学史家”、“批评家”、“神话学家”、“论战家”、“作家”和“文士”等,他的思想涉猎范围较广,有积极吸收和接受不同的思想,所以罗兰·巴特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对法国文坛、西方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罗兰·巴特前期是法国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索绪尔的语言学起步,为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结构主义自身具有封闭性,学术界产生争论,进而理论产生分化,形成了结构主义。

所以后期罗兰·巴特又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将重点投向了读者。

罗兰·巴特不断地挑战新事物,不断地创新,他思想涉猎广泛,可谓是理论思想的弄潮儿,永远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关键词: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转变一、罗兰·巴特其人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文学批评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

他以多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以及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他的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基本上是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创新当中。

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它在很多领域无疑是一个天才般的存在。

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趣的分析,他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他通过各种方式绽放出自己思想的火花,他不仅是语言的专家,也是一位思想大师。

罗兰·巴特的一生有四个阶段三个转折: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对神话学研究阶段,分析马克思、布莱希特等的作思想,主要作品《写作的零度》、《神话学》;第二阶段,1958年——1967年,符号学研究阶段,解读索绪尔的思想,主要作品有《语言学要素》、《流行体系》;第三阶段,1968年——1972年,文本性研究阶段,主要解读索尔雷斯、德希达、克里斯蒂娃等的思想,主要作品有《S/Z》、《符号帝国》;第四阶段,1972年——,道德观研究阶段,主要作品有《文本的欺骗》等。

[罗兰·巴特]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篇一: 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一、生平著述,罗兰·巴尔特-二、符号研究在当代符号学研究方面,罗兰·巴尔特大概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他的名望一方面来自他那些新颖独到的符号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用符号透视眼光对大量社会现象所做的解析,其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许多有关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论述。

罗兰·巴尔特在当代符号学研究方面,罗兰·巴尔特大概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他的名望一方面来自他那些新颖独到的符号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用符号透视眼光对大量社会现象所做的解析,其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许多有关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论述。

巴尔特_罗兰·巴尔特-一、生平著述罗兰·巴尔特,是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

就其思想对人类的贡献而言,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所编《巴尔特文选》里的一段话可谓盖棺之论:“在二次大战后从法国涌现的所有思想界的大师中,我敢绝对肯定地说,罗兰·巴尔特是将使其著作永世长存的一位。

”至于他在符号学上的崇高声望则以一件事最为突出,那就是1976年仅有学士学位的巴尔特在福柯的推荐下,成为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第一位文学符号学的讲座教授。

在那倍显荣耀的就职仪式上,他侃侃而谈:我们“单纯的”现代人把权势看成是1种有些人拥有、有些人不拥有的东西。

我们曾经认为权势是1种典型的政治现象;现在我们则相信它也是1种意识形态现象……于是我们发现权势出现于社会交流的各种精巧的机构中,不只是在国家、阶级、集团里,而且也在时装、舆论、演出、游乐、运动、新闻、家庭和私人关系中,甚至在那些企图对抗权势的解放冲动中……在人类长存的历史中,权势于其中寄寓的东西就是语言,或者再准确些说,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结构……说话,或更严格些说发出话语,这并非像人们经常强调的那样是去交流,而是使人屈服:全部语言结构是1种普遍化的支配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兰巴特《明室》问答
12图片臧泽林
1.什么是刺点
对于《明室》这本书来说,罗兰巴特的刺点便是他对于挚爱母亲的追思。

当面对自己母亲及家人的照片时,总会生出一些难以掩饰的情感,引发这一系列情感的便是刺点。

对于摄影来说,罗兰巴特在全书开篇的第三节中就提到“我试图以个人的某些情感为出发点,罗列出摄影的根本特点即一般概念,没有这一点,可能就没有摄影。

也就是说,照片与人之间存在着一个纽带,也就是情感或者说感动,当人们被某个瞬间感动的时候人们去拍照,也有时是当看到某一张照片时引发了情感的发生。

2.如何理解书名《明室》
照片就是照片,是一种明确存在或者说存在过的空间。

虽然照片的制作过程是在暗室,但是照片最终确实要生存在明室之中被人们观看的。

照片是一种存在的象征。

3.罗兰巴特是如何理解照片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与相互关系
罗兰巴特认为照片即非艺术也不是消息,而是证明。

体现的也就是摄影最初的纪录功能,“这个瞬间存在过”被罗兰巴特认为是真谛。

4.罗兰巴特小传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年11月12日-1980年3月26日),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其影响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斯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1977年他的母亲逝世,对巴特而言是重大的打击,他将过往与摄影相关的论述与理论集结成册为他最后的伟大作品《明室》,以纪念母亲。

两年多后巴特逝世,很多人称他是随母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