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兰_巴特的_作者之死_叶雯雯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

羅蘭巴特與「作者已死」巴特(Barthes)的文學理論跨越所謂的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他最著名的斷言為「作者已死」1。
這句話反對傳統將「作者」放文本詮釋的首要地位,也就是說將作者的個人經驗或創作意圖作為解釋作品意義的來源的這類看法,予以抨擊。
這對後形將詮釋作品的重點從「作者」轉向「文本」,甚至轉向「讀者」的當代各種文學藝術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1.誰在說話?在<作者之死>一文中,他以巴爾扎克(Balzac)的小說《薩拉辛》(Sarrasine)的一段描述開始。
這部小說描述雕塑家薩拉辛和閹人歌手(castrato)贊比內拉(Zambinella)的奇情故事。
巴特在1968-69在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開班專門研究這部小說,其後整理為《S/Z》一書,於1970年出版,此書名指的便是Sarrasine 和Zambinella。
贊比內拉為了博取薩拉辛的愛情而偽裝成女人,小說中如此形容他:「那是一位女人,她經常突然露出驚怕,經常毫無理智地表現出任性,經常本能地精神恍惚,經常毫無原因地大發脾氣,她愛虛張聲勢,但感情上卻細膩而迷人。
」在這段描述之中,巴特追問:這是誰在這樣說?是故事中那個不知道這個女人實際上是閹人歌手偽裝的主角嗎?還是巴爾札克依照他自己對女人的個人經驗所做的評述?還是巴爾扎克作為一個作者對何謂女子氣質所作的文學觀念的表示?這種描述是依據對女人的普遍智慧所給出?還是依照浪漫的心理來陳述?在這段開頭的論述之中,巴特想要指出對於文中的某段描述的來源有多方可能,對於它真正的起因,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因為「寫作是對任何聲音、任何有關來源的觀點之摧毀。
寫作是中立的、混合的、不坦率的空間──在這裡,我們的主體溜走了,寫作同時也是否定性的(空間)──原來肇始於主體寫作(the body writing)所要確定的同一性,在這裡所有的同一性都喪失了。
」事實上,情況總之如此:「一旦一件事實被陳述,便不再提供直接作用於實在的觀點,而是間接地,這就是說,最終除了符號自身的十足運作之外沒有其他的功能,這種斷裂發生了,聲音失掉它的根源,作者進入他自己的死亡,寫作開始。
《作者之死》

罗兰· 巴特
O 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早期 的著作在阐述语言结构的随意性及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现象提供 类似的分析。在《神话学》(Mythologies, 1957)书中分析大 众文化。《论拉辛》(On Racine, 1963)在法国文学界造成轰 动,使他成为敢与学院派权威相抗衡的人物。他后来有关符号 学的作品包括较激进的《S/Z》(S/Z, 1970)、研究日本而写 成的《符号帝国》(The Empire ofSigns, 1970),以及其他一 些重要的作品使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受到广大的注目,并在 20世纪有助于把结构主义建立为一种具领导性的文化学术运动。 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文学符号学讲座教授,成为这个讲座 的第一位学者。
作为符号学家的罗兰· 巴特
O 其符号学著作使他成为将结构主义泛用于文学、
文化现象及一般性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他提 出写作的零度概念以反对萨特关于文学干预时 事的理论,认为文学如同所有交流形式一样本 质上是一个符号系统,并在多部著作中运用其 文本分析法消解言语所指,尝试按照作品本身 的组织原则和内部结构揭示文本种种因素的深 层含义和背景。他概括出文本的三个层次,功 能层、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 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受瑞士语言 学家索绪尔影响很深。
《作者之死》
“读者的诞生应以 作者的死亡为代价 来换取。”
《作者之死》的重要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 1、从作品到文本
“由于文本是对符号的接近和体验,作品则接 近所指(Signified)。” “作品处在技巧的掌握之中,而文本则由语言 来决定:它只是作为一种话语(discourse)而存 在。文本不是作品的分解成份;而恰恰是作 品才是想象之物。换句话说,文本只是活动 和创造中所体验到的。”
从“作者之死”到“作者回归”——对罗兰·巴特作者理论的思考

从“作者之死”到“作者回归”——对罗兰·巴特作者理论的思考陈银珠(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罗兰·巴特在其代表作《作者之死》中提出“作者之死”这一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瓦解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父权式”的绝对权威地位,随之诞生的读者转化为文本的主人。
如果执意“谋杀”作者,就意味着“死亡”了的作者可以不对作品负责,文本可以肆意狂欢,读者可以任意阐释文本及其意义,那么所谓的文本误解根本不会存在。
本文通过梳理“作者之死”理论对作者主体地位的消解、读者的诞生与文本的狂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探讨作者是否应该“回归”与“回归”的可能性。
[关键词]罗兰·巴特;“作者之死”;“作者回归”;文本狂欢[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82(2021)01-0050-04收稿日期:2021-01-19作者简介:陈银珠(1993—),女,广东雷州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6382.2021.01.007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二十世纪发生了转向,作者的主体地位先后受到俄国形式主义流派、新批评学派与结构主义理论的质疑和批评。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虽然不是反抗传统作者理论的第一人,然而他在1968年发表的《作者之死》一文,真正完成了“谋杀”作者实践的致命一击,直接地、彻底地、正式地宣告了作者的“死亡”。
在巴特看来,作者的在场限制了文本意义的生成,只有“埋葬”了作者,人们才能将关注的焦点凝聚在文学本身。
但作者作为文学活动的四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免要问:作者是否真的已“死”?文本意义的阐释能否完全逃离作者?作者能否“回归”?一、“作者之死”理论对作者主体地位的消解罗兰·巴特在研究“零度写作”阶段已表现出消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强调作家要进行一种直陈式、新闻式、非语式的写作,即零度写作。
论萨特的 介入文学 与罗兰 巴特的 作者之死

“作者之死” 论萨特的 “介入文学” 与罗兰·巴特的
是说,最终除了象征活动的练习本身,而不具 任何功用,那么,这种脱离就会产生,声音就 会失去其起因, 作者就会步入他自己的死亡, ⑤ ” 写作也就开始了。 这似乎彻底否定了萨特在 介入文学中所体现的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自主 意识。写作的确是一种介入,但这种介入是受 到语言和风格这两种必然因素所决定的介入, 更进一步来讲,一部作品的介入是率先就被决 定好的,在这一先决条件下,作者的死亡也就 来临了。 在论述巴特的 “作者之死 ” 这一说法时, 我们须从他所谓制约写作的双重因素谈起 。尽 管语言结构在历史长河中始终趋于比较稳定的 状态,但谁也无法否认,古老的语言与今日的 语言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巴特 看来不构成对写作的巨大影响,因为它是如此 稳定,以至于作者根本无法在写作中去反映语 言的更替这一事件本身。可是,写作风格却并 非如巴特所说的那般稳定。关于巴特对写作风 格的理解,詹姆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 “对巴尔特来说, 风格是一种个人现象, 一种 改不掉的习惯和 ‘不为人知的、 隐秘的情欲 , 它完全来自人体。 ” 我们并没有 的装饰音 ’ 发现巴特有对风格的无法更改、必然如此的判
论萨特的 “ 介入文学 ” “作者之Leabharlann ” 与罗兰 · 巴特的毕
晓
内容提要 “写作” 作为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中介因素, 自始至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萨特与 罗兰·巴特就此提出过各自不同的观点。 前者以 “介入 ” 为口号提出以 “自由 ” 为目的的写作 观,后者以语言和风格之必然为前提形成了 “零度写作 ” 这一概念。 然而, 萨特的自由包含着 自由之背叛,巴特的零度实质则是以必然论为依托来逃避作者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结合巴赫金 的相关理论,一直以来被忽视 的以 “同 情 ” 为 标准 的写作观 需 要重 新被引 入 人们 的 视野, 这 有 利于学界对 “文学写作” 这一观念进行更加细致的审视。 关键词 萨特 “介入文学” 罗兰·巴特 自由 必然 20 世纪对于文学来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 多事之秋,于 19 世纪大行其道的浪漫主义和 现实主义写作观逐渐受到各种思潮的质疑 。在 这些思潮当中,存在主义与符号学占据着非常 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代表人物萨特和罗兰·巴 特就分别从各自立场提出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 写作观。 前者以 “介入文学 ” 为口号, 呼吁作 者在写作过程中要有实践意识与社会责任 ,进 而强调一种以单一实用目的为最高宗旨的写作 模式; 后者则继承自索绪尔开始的现代西方语 言学传统,在此基础上将个人风格归入意识形 态神话学的领域, 提出了 “作者已死 ” 这一 非常新颖的观点。 自尼采 19 世纪宣布 “上帝 死了 ” 之 后, 巴 特 在 20 世 纪 宣 布 “作 者 死 了” 这一举动对欧洲思想大陆来说无疑又是 一次震撼。同时,巴特以此作为对存在主义哲 学家萨特的一种回应,他认为写作在此意义上 已经不是作者自由选择的结果,而变成了语言 结构和个人风格的社会遗产。可是,事实果真 如此吗? 笔者认为, 写作既非单纯地服从 实 用 目 的,也非伴随作者之死而降为零度,而是一种 以 “同情 ” 作为其终极目的的努力。 按照巴 赫金的分析,写作被划分为作者与主人公两个 层面,而作 者 正 是 通 过 对 主 人 公 的 “外 位 ” 而得以获得一种 “同情 ” 的写作方式。 写作 既受制于作者层面的审美与伦理因素 ,也包含 有主人公层面的伦理因素,涉及语言学与伦理 学乃至美学等诸多问题。它是作者通过文字传 递意识的方式,也是作者与语言持久较量的场 所。它介入社会,同时含有关怀与同情,秉承 一种开放多元的思想价值。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在奥诺·巴尔扎克[1]的小说《萨拉辛》[2]中,描述了一位装扮成女人的被阉割的男歌手,写了这么一段话:“那是一位女人,她经常突然露出惊怕,经常毫无理智地表现出任性,经常本能地精神恍惚,经常毫无原因地大发脾气,她爱虚张声势,但感情上却细腻而迷人。
”是谁在这样说呢?是乐于不想知道以女人身相出现的那位被阉割男人的小说主人公吗?是巴尔扎克本人因其个人经验而具有女人的哲学吗?是宣扬女性“文学”观念的作者巴尔扎克吗?是普遍都有的智慧吗?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心理吗?人们将永远不会知道,其实在的原因便是,写作是对任何声音、任何起因的破坏。
写作,就是使我们的主体在中其销声匿迹的中性体、混合体和斜肌,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身份开始——都会在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
情况大概总是这样:一件事一经叙述——不再是为了直接对现实发生作用,而是为了一些无对象的目的,也就是说,最终除了象征活动的练习本身,而不具任何功用——,那么,这种脱离就会产生,声音就会失去其起因,作者就会步入他自己的死亡,写作也就开始了。
不过,对这一现象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在人种志社会里,叙事从来都不是由哪个人来承担的,而是由一位中介者——萨满或讲述人来承担,因此,必要时,人们可以欣赏“成就”(即对叙述规则的掌握能力),而从来都不能欣赏“天才”。
作者是一位近现代人物,是由我们的社会所产生的,当时的情况是,我们的社会在与英格兰的经验主义、法国的理性主义和个人对改革的信仰一起脱离中世纪时,发现了个人的魅力,或者像有人更郑重地说的那样,发现了“人性的人”。
因此,在文学方面,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概括与结果的实证主义赋予作者“本人”以最大的关注,是合乎逻辑的。
作者至今在文学史教材中、在作家的传记中、在各种文学杂志的采访录中、以及在有意以写私人日记而把其个人与其作品连在一起的文学家们的意识本身之中,到处可见;人们在日常文化中所能找到的文学的意象,(都专横地集中在作者方面,即集中在他的个人、他的历史、他的爱好和他的激情方面;在多数情况下,文学批评在于说明,波德莱尔的作品是波德莱尔这个人的失败记录,凡高[3]的作品是他的疯狂的记录,柴可夫斯基[4]的作品是其堕落的记录:好作品的解释总是从生产作品的人一侧寻找,就好像透过虚构故事的或明或暗的讽喻最终总是唯一的同一个人即作者的声音在提供其“秘闻”。
浅析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浅析罗兰·巴特《作者之死》作者:罗家欣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4期摘要:1968年,罗兰·巴特发表《作者之死》,文中强烈反对文学研究中以“作者为中心”的思想,强调颠覆作者的中心地位,实现文本的独立和读者的自由。
本文将浅析《作者之死》产生的背景,作品内容,以及其局限。
关键词:《作者之死》;作者;读者;文本1前言罗兰·巴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也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968年,罗兰·巴特发表了著名的《作者之死》,宣布“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来换取。
”,强调文本的独立和读者的自由。
从此,西方文学理论界对作者“生死”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莫衷一是。
本文将对《作者之死》这篇文章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做一个分析。
2《作者之死》产生的背景纵观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关于作品的诞生和意义是取决于作者、读者还是文学形式、文学符号等的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
巴特在文中写道:“尽管作者的王国仍十分强大(新批评仅仅通常是加强这种王国),不言而喻,某些作家长期以来已试图动摇这个王国。
”他认为这个问题历经马拉美、瓦莱里、普鲁斯特、超现实主义,一直都是西方文学理论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
而且,语言学的发展也为破坏作者提供了工具:“从语言学上讲,作者从来就只不过是写作的人……言语活动认识‘主语’,而不认识‘个人’……”可见,巴特提出“作者之死”观点,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除此之外,“作者之死”的产生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现代的产物。
在古典时期,作者是一个抄写者,是作品的“父亲”:“作者被认为筹划书籍,也就是说他在书籍之前存在……他与其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父与子的先后关系。
”而现代的作者则应该疏远自己与作品,让自己与文本之间产生一种真正的“间距”。
可以说,巴特的《作者之死》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做支撑的。
3《作者之死》内容《作者之死》中,巴特强调颠覆作者的中心地位,实现文本的多维度和读者的自由。
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郭常红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7Z
【摘要】1968年,罗兰·巴特发表《作者之死》,给作者的中心地位以致命的打击,从而使读者和文本的重要意义得到重视。
本文对《作者之死》产生的背景、作品本身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作者之死》颠覆了传统的"作者至上",塑造了"多义文本"并产生了"自由读者"。
【总页数】2页(P39-40)
【关键词】《作者之死》;文本;读者
【作者】郭常红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5.06
【相关文献】
1.后时代"作者"的命运——对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一种解读 [J], 张富宝
2.作者虽死,其魂犹存——浅议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J], 孔瑞
3.作者虽死,其魂犹存——浅议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J], 孔瑞
4.作者真的死了吗?——对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反思 [J], 张雪原
5.从"作者之死"到"作者回归"
——对罗兰·巴特作者理论的思考 [J], 陈银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看结构主义: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重看结构主义:罗兰巴特——作者之死2017年注定是⼀个⼤师陨落的年份,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著名学者托多罗夫去世,使得法国结构主义阵营⼜少了位⼤师级别的⼈物,法国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60年代,以托多罗夫、罗兰巴特为代表,以结构主义语⾔学为基础,逐渐建构起⾃⼰的理论体系。
今天,笔者重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重新进⾏思考,关于结构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
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是对于作者与⽂本之间的关系的颠覆或者是分离。
以往⼈们所固有的认识中,作者创造了⽂本,⽂本是作者的个⼈经验的集合和加⼯,其⽂学批评也主要是通过“知⼈论世”的⽅式进⾏,试图通过对于作者的研究来找到⼀些关于⽂本的内在内容的合理性。
这种研究⽅法古来有之,⾃从作者这个词产⽣,便有了这样的看法。
但是罗兰巴特所要做的就是分离⼆者的关系,认为作者创作⽂本只是在触发了⽂本产⽣的机关,⽂本不是作者个⼈经验堆积的场所,⽽是在创造⼀种⽂本结构。
完全否定了作者在⽂本创作中的地位,甚⾄是将之淡化称⽂本中⼀个主语,不再具有实指性。
以⾄于⾛向极端,认为只有以作者死亡的代价才能换取读者的诞⽣。
这样的观点很多⼈认为有些极端,确实,如果把作者彻底驱赶出⽂本,那么⽂本的产⽣便失去了合理性,假如⼀个作者不去写作,那么⽂本从何⽽来,所谓的⾃动写作也不复存在。
但是我们也不难理解罗兰巴特创作此⽂的动机,结构主义需要打破新批评对于⽂学研究的固有⽅法和模式,只有“破”才会“⽴”,另外,20世纪60、70年代,以姚斯、伊泽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产⽣,开始将视线转向读者,通过对接受端的研究来阐释⽂学的价值。
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中将落脚点放置于读者⾝上,作者是触发端,读者是接收端,既然触发端已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必须有⼀个接收端将之阐释和吸纳。
读者是⽂本阐释的重要主体,读者也分为⼀般读者和批评家,罗兰巴特所提到的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在⽂本中寻找作者,既然作者不复存在,那么批评家的地位也就摇摇欲坠,但是批评家说到底也是读者,只是其⽬的不同,我觉得,批评家的任务绝不是简单的在⽂本中寻找作者,更重要的使⽂本的⽂学价值外化和直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者死亡的意义何在 作者被驱赶出来,作者死了。这一时尚、激进的口号又有何意义 呢? 作者死后,又会出现什么新的局面呢? 在众声喧哗的狂欢中,更多 的人把这个口号当作是攻击传统作者观的便捷的工具,也不乏对 “作者 之死” 意义的误读。 作者死了,随之而来的是 “读者的诞生”。在过去,作者具有临居于读 者之上的特权。读者被作者操控着,批评家们要求关注作者所言,而对读者 所理解漠然处之。读者几乎是被淹没的,他没有主动权利,唯一拥有的只有 接受或拒绝,不具有创造的权利。“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来换 取”。④ 只有作者死了,读者才能从被压迫的地位中解放出来,才可以自由地 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阐释权,参与文本的嬉戏,与文本一同活跃起来,生 机盎然。的确,作者之死的意义首先打破了作者与作品的 “父与子关系”的 神话。作者死了,文本的意义才获得解放。但打破作者的迷信后巴特是在建 立起读者主宰地位吗? 其实不然,“作者之死”的意义更在于建立一个自由、 开放的阅读空间,给予读者主动性,但并不是要将读者立法为 “主人”。若 是这样,就会出现另一个上帝———读者。巴特的初衷并不是如此,要寻求的 是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既不是由作者来主宰,也不是完全由读者来主宰, 而是一个自由的阐释空间。 换而言之,巴特要通过作者之死确立一种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实 现文本的狂欢。当那个希特勒式的作者被谋杀后,巴特可以实现他想要 的 “快乐的文本”,让文本走向纵情狂欢。这个不折不扣的文本享乐主 义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如同脱衣舞的质,激发起无限的想象引起欲望,实现 “快乐的文本”。用巴特自己 的 话 来 说, 这 种 快 乐 如 同 海 上 孤 独 漂 流 的 “瓶塞”。⑤ 是一种主体在意义虚无中的自我放逐,放逐中充满了各种幻 觉、诱惑,带来的是快乐。 巴特的 “作者之死” 天才地寓言了 “后时代” 写作活动的真实处 境。在一个电子复制的时代,作者的确死了。剩下的是文本的无限延 伸,无限生长,没有起源也没有终点,没有作者也没有读者。不存在唯 一的、固定的意义。可以说,当作者从主体的位置上抽空后,主体开始 变得多元化起来,甚至每个主体都是平等的、自由的。 “写作” 成了一 种自由的空间,甚至成了建构主体的空间,具有了福柯 “生存美学” 所 具有的功能意义。(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罗兰. 巴特著,怀宇译. 罗兰. 巴特随笔选 [M]. 天津: 百花
文学评论
论罗兰·巴特的 “作者之死”
叶雯雯
摘 要: 罗兰·巴特在 《作者之死》 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 “作者 死亡” 的观念。作者之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主体性的消解和语言能 指游戏的威胁分不开,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必然 结果。以作者的死亡来瓦解传统上作者与作品父与子关系的神话,来确 立绝对自由的写作姿态和无限可能的阅读空间。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 探讨巴特的 “作者之死”: 作者如何死亡,是谁杀死了作者? 作者死亡 的意义何在?
文艺出版社,2009. [2] 罗兰. 巴特著,李幼蒸译. 罗兰. 巴特文集 [M].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罗兰. 巴特著,屠友祥译. 文之悦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9. 注解: ① 罗兰. 巴特著,怀宇译. 罗兰. 巴特随笔选 [M]. 天津: 百花文
是作家 ( writer) 的写作,与之相对的及物写作 ( tarnstiive writing) 则是 作者 ( author) 的写作。巴特推崇的是作家 ( writer) 的不及物写作。作 家所致力于的是 “怎样写”,强调的是 “写” ( to write) 本身的行为动 作。在这样的系统下,作者是多余的,必然走向死亡。
艺出版社,2009: 295. ② 罗兰. 巴特著,怀宇译. 罗兰. 巴特随笔选 [M]. 天津: 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9: 297. ③ 罗兰. 巴特著,怀宇译. 罗兰. 巴特随笔选 [M]. 天津: 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9: 298. ④ 罗兰. 巴特著,怀宇译. 罗兰. 巴特随笔选 [M]. 天津: 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9: 301. ⑤ 罗兰. 巴特著,怀宇译. 罗兰. 巴特随笔选 [M]. 天津: 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9: 199.
作者简介: 叶雯雯,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12 级研究生。
·103·